在小地方貼近配偶的心,也是感情長長久久的關鍵。許多人認為與伴侶又一次點燃感情的祕訣,是一頓燭光晚餐或是海濱假期。但真正的祕訣,是每天都在小地方貼近彼此的心。
——約翰‧高曼
將小事做到盡善盡美,在日常生活的平凡小地方展現真正的高貴與英勇氣慨,這本身便是難得一見的美德,值得封為聖人。
——哈麗葉.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 美國作家
在你的所在之處行小小的善;正是這些小小的善聯合起來,翻轉世界。
——戴斯蒙.屠圖(Desmond Tutu),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摘錄自《#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跟陳老師學習很多,也談到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自律的關鍵。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71478514743272
愛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種習慣,從小地方開始照顧起。像是昨天陳老師談到,她試著記住孩子的生日,給予誠摯祝福,就是絕佳的例子。
祝願您,能啟動涓滴改善,讓關係能一步一步穩固與心安!
.
ps. 這本書會在明天(2/6)晚上9點半有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 ... ... ... ... ... ... ... ... ... ... ... ... ...
感情關係:決定是幸福還是悲慘的小小細節
【文/ 羅伯.茂爾】
涓滴改善可以奠定穩固的感情基礎。隨著一個又一個細節,我們發掘彼此的樣貌,建立信任。
約翰.高曼(John Gottman)博士在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擔任心理學教授時,主持一項研究,讓自願參加的夫妻搬進一間特別的公寓,那其實是觀察夫妻行為的實驗室。研究人員觀察這些夫妻日常作息的「自然「互動;受試者也會按時與監測儀器連線,以記錄他們在討論夫妻的衝突或其他事務時,他們所有的生理變化。當然,這不是科學研究的正統作法,但讓我們對高曼另眼相看的,是他驚人的研究結果。憑著這些方法,他可以預測一對伴侶在四年內的婚姻生活是幸福,還是悲慘,甚至是離婚——準確率達九十三%。
這項研究的一項重大發現是:在成功的感情中,日常的正向關注超過負向,兩者的比例是五比一。正向的關注並不是盛大的行動,例如舉辦奢華的生日派對或購買夢幻住宅。而是小小的善意姿態,例如:
接到伴侶的電話時語氣很愉快,不是用惱怒或匆忙的語氣,暗示伴侶打斷他們的重要事務。
關心另一個人白天看牙醫的情況,或是詢問其他事情的細節。
當伴侶走進門裡,放下遙控器、報紙或是電話。
在約定的時間回家,而且如果會遲到,至少會打通電話。
這些小小的細節,比浪漫假期、昂貴的禮物之類的創意手段,更能夠預測小倆口是不是互愛互信。或許,這是因為小小的細節提供了始終如一的照顧與愛護。
在感情關係中應用涓滴改善的另一個方法,是允許自己去關心伴侶生活中的小細節。與其等著伴侶以大手筆的行動與故事來取悅我們,我們可以欣賞他們平日的特質與行動。當我聽到人說自己目前的感情生活很無趣,我會建議他們進行涓滴改善。或許你也會想試試看。訓練自己關注伴侶小小的正向特質。不要死咬對方的大錯,或是等著伴侶款待你去乘坐馬車或去巴黎旅遊,欣賞人家的小小善意舉動、討人喜歡的語氣,或是親切的碰觸。
許多人在這個過程裡犯的錯,是只稱讚伴侶做的事。我們會說:「你真的很會做菜。「或你把樹籬修剪得很漂亮。」但如果你只讚揚伴侶完成的勞務,伴侶或許會開始覺得自己像是你的員工。不如,每天都找出一個細節,來讚美伴侶的性格或外貌。試試「我喜歡你的頭髮一早的樣子。」或「我喜歡你在去看電影的路上,總是這麼興奮期待。」正視這些小小的細節,可以讓伴侶知道你愛的是他這一個人,而不只是喜歡有人幫你打理家事,或是想要有人賺錢養你。
聚焦在小細節,既簡單又困難。當我看著孩童在玩耍,我記起那有多簡單。小朋友會全神貫注在當下,因此可以歡歡喜喜,沉浸在他們的活動中,與朋友作伴。隨著他們的大腦逐漸發展,他們會取得另外兩種能力。一是回憶的能力,一是期待未來的能力。身為人類,這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能力,是求生的工具組。能夠記住在哪個方向見過敵人,預料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這是攸關生存的大事。但得到這兩種新的技能,通常代表我們都花了太多時間停駐在過去,擔憂未來。透過涓滴改善,我們可以重拾童年的寶貴特質:具備「在當下歡喜起來」的能力,對身邊的人與我們在做的事,都充滿興趣。
……
涓滴改善大補帖 _TiPS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花了大量時間駐留在過去或期待未來,以致我們錯過了小細節。當你注意到自己陷溺在憂慮或懊悔中,試試這樣做:
一、 _問問自己:依據這項憂慮或懊悔時,我需要學習作出任何改變嗎?
二、 _如果答案是需要,便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如果答案是不需要(往往如此),看看四周,找出你最歡喜的物品或人。將你的思緒放在那件物品上三十秒。這一道程序可以訓練你的大腦「活在當下」。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
零恐懼、不會失敗,長久建立任何新好習慣
博客來:https://reurl.cc/yne2VD
金石堂:https://reurl.cc/ZQjDm3
誠品:https://reurl.cc/qm1yxn
讀冊:https://reurl.cc/MZbO6K
momo: https://reurl.cc/ZQAVgQ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萬的網紅黃小米Mi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月最愛來了!!! 訂閱黃小米Mii► https://goo.gl/nR6eqz 每月最愛播放清單► https://goo.gl/VFfUo2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今年的最愛加入閒聊呢? 這次終於有久違的好書分享,剛好跟今天想聊的時間管理有點關係 如果常常覺得自己在瞎忙、不知道該怎麼實踐目標的話...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只要我時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待在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在靜心。
當我觀照著內心去說話,我說話的時候就是在靜心。我時時注意著,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說出來的話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靜心。
當我帶著覺察去料理,那麼煮飯也是在靜心。我投入在每一個當下,從食材的挑選、處理,到爐火上的調味、拌炒、熬煮、裝盤……上桌時我用心品嘗、細細咀嚼,這無疑就是一趟完整的靜心過程。
當我帶著覺察投入在料理當中,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廚房站著四小時不累。因為,料理不再是一份日常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是我跟食物溝通、跟我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對這個食物有多了解?它希望我煮多久?我要放多少調味呢?現在的我想吃多鹹?我真的需要這個食物嗎?這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自我對話,是密集又頻繁地在照見我的內心。
如果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帶著意識去覺察,就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
摘錄自《#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段摘文,把我對靜心的部分體會,用文字展現出來,讀來相當親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990344057853498
把自己的聲音聽清楚了,人生就會開始轉變,相對於之前不知不覺的狀態。當我們把內在的執著放開來,能量自由流轉,我們便有更多行動的可能性。
這本書所描述的人,也就是作者,活出了這樣的可能性,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
祝願您,常回到自己的內心,活得不違心!
... ... ... ... ... ... ... ... ... ... ... ... ... ... ...
現在你可以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
【文/ 曾寶儀】
■ 找回當下的力量
很多人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mindfulness這個字。有人說,它是一種靜心,有人說它是一種叫作「正念」的態度,或者,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活在當下」。
對我來說,mindfulness意味著,時時刻刻帶著覺察,去做每一件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建的自動導航,我也不例外。我們很容易下意識地,做出習慣性的反應。這並沒有不好,因為在日常生活的二十四小時裡,我們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動導航機制,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需要的地方;同時,自動導航也讓我們能在日常間隙有放空、休息的可能。
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是不是在很多時候,讓內在的自動導航主導了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心愛的人和你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嘴上應著,心裡卻在煩惱其他的事?參加家庭聚會的時候,你是否人在心不在,顧著玩手機?你在洗碗、洗衣、做家事的時候,心裡是否想著:「我趕快做完這件事,等下就可以……。」當你把心思放在未來,現在的你,就只是無意識地讓自己自動導航。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一件事情在完成後沒有留下證據,事後的你,有時無法完全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做過它?比如,要不是看到衣服已經晾在外頭,你其實根本忘記自己剛才晾過了。如果有,那就表示,做那件事的當下,你陷入了無意識的自動導航。
近年來,許多人都在推廣靜心,強調靜心對生活的益處。的確,五年來,靜心為我帶來很大的不同,讓我的生命有很大的成長,於是,我也非常鼓勵人們靜心。 靜心就像運動,也像學一種語言,我在持續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能一邊看到我的生命變得截然不同。就像持續運動會看到肌肉出現,持續練習新語言會發現自己單字量變多、交流變得有自信,靜心也是一樣。它帶來的是生命真實的變化,只是在每個人身上,呈現的方式不同。
許多人都誤以為,靜心就是坐下來,盤腿、點香、點蠟燭……好像一定要有什麼儀式,才能做到這件事。但對我來說,只要我時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待在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在靜心。
當我觀照著內心去說話,我說話的時候就是在靜心。我時時注意著,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說出來的話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靜心。
當我帶著覺察去料理,那麼煮飯也是在靜心。我投入在每一個當下,從食材的挑選、處理,到爐火上的調味、拌炒、熬煮、裝盤……上桌時我用心品嘗、細細咀嚼,這無疑就是一趟完整的靜心過程。
當我帶著覺察投入在料理當中,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廚房站著四小時不累。因為,料理不再是一份日常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是我跟食物溝通、跟我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對這個食物有多了解?它希望我煮多久?我要放多少調味呢?現在的我想吃多鹹?我真的需要這個食物嗎?這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自我對話,是密集又頻繁地在照見我的內心。
晾衣服也是一樣。我常發現,當我有意識地帶著覺察去晾衣服,跟無意識完成這件工作的時候,曬出來的衣服是完全不同的。當我有意識地晾衣服的時候,我好好拿起、鋪整、掛起每件衣物,甚至會按照顏色、長短去排列……這樣晾曬的衣服,通常乾了以後件件筆挺,完全不需要熨燙。然而,當我無意識地只是完成展開、掛好、上架的動作,每件衣服晾完都像鹹菜乾一樣。
衣服沒有被好好關注、照料,它不開心;穿上這樣的衣服,我也不開心。如果我能在每一個當下把事情做好,那麼每一件事情都會按部就班地,以美好的狀態呈現出來。
如果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帶著意識去覺察,就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也因此,我經常會提醒自己別忘記—時時檢查自己的狀態,避免陷入自動導航的模式。
比方說,我有一個慣性,就是喜歡一天安排好幾件事情來做。我總認為,充實的行程是效率的展現。我充分利用我的時間,回應別人對我的需求;忙碌意味著有很多人需要我,當我一一完成,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後來我才發現,正是因為忙碌,所以我一直在趕時間。我無法帶著餘裕去完成每一件事,也沒辦法仔細享受每一個當下。察覺到這一點,我現在會有意識地減少我的工作,或者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去試著去調整這個慣性,找到最適合我的節奏。
■ 靜心,就是一種自我對話和貼近自己的方式
靜心讓我聽到真正內心的聲音,那個內心的聲音不是像「你應該要成功」、「你應該要更努力」這種來自外界的聲音,而是像「我想要什麼?」、「我做這件事情快樂不快樂?喜歡不喜歡?它有給我壓力嗎?」、「我是什麼?」的自我對話。
靜心的時候,我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待。當下只有我和我自己,沒有任何外界的眼光會檢視我、評斷我……從頭到尾,就只有我自己。於是我可以忠實地聆聽內在的聲音。當我需要作決定的時候,靜心幫助我釐清內在的感受,我知道我可以選擇聆聽內在的聲音、做我最想要的決定,或是有意識地在權衡後做出其他的選擇。 舉例來說,當親戚邀約家族活動,當下我內心的聲音或許是:「我好累,我不想去」,但同時我也明白,「我的出席能讓長輩開心」。於是我可能會選擇不遵從內在的渴望,因為我知道讓長輩開心,可能對當時的我來說比在家休息更重要。因為這是我有意識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內心很清楚這次出席的意義和原因,於是就不會無意識地因為「好像不去不行」而赴約,到了現場又彆扭或不開心地臭臉。 所以我會說,靜心很重要。
透過靜心,內在充足的對話過程,能讓我們貼近自己的內心、覺察自己的聲音;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清楚知道「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我做出了什麼取捨,而不是矇著眼無意識地被推著走。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每一個決定都會是經過判斷、思量而完成的,你會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後,也只需要遵從、尊重自己的決定就好。
幫助我們聽見內心真正的聲音,就是靜心最基本的效果。而當我們能聆聽到自己的聲音,再往內深一層看去,會發現,靜心能幫助我們接引到內在更深的智慧。你會看見,有許多智慧就在自己的內心,而你可以得到它。
《神隱少女》裡有這樣一句話:「曾經發生的事情不會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我始終相信,我們與生俱來都有能力和內在的智慧做連結。內在的這份智慧或許有許多不同的稱謂,有人稱之為指導靈、高我,或者簡單地說,那就是最真實的自己……但對我來說,祂們都存在於我的內心,祂們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往外求,因為祂就在我之內。我只需要靜下來,就能聆聽到祂們的聲音。
靜心還能幫助我們調整頻率。有時候,我們很難靜下來,是因為自己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響。比方說,身邊的人總是浮躁,或者悲觀,或是動不動就怒火朝天,這樣的能量都可能影響到自己。又或者,身邊的人經常找你討論某些話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也可能讓我們受到影響,開始懷疑自己對類似事件的方式對不對。 這時,我們可以做的是靜心。
靜心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真正去思考:我要的是什麼?旁人說的那些,真的是我要的嗎?他的考量,是我的考量嗎?當我們轉了五個電視台,發現每一台都在討論同一件事,就會不自覺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但,這對你來說真的是重要的嗎?靜心可以幫助我們調整頻率,回到自己的內心,去選擇你真正覺得重要的事。 我也常常鼓勵大家閱讀,選擇好的讀物、選擇你認為頻率好的人去接觸。人有自己的頻率,書也有作者帶來的頻率。當你常常接近好的頻率,你的能量會和它共振,你的身體就會記得那樣的頻率,你也會記得當下的感覺。
於是,在靜心的時候,你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調整到那樣的頻率。
靜心就像運動一樣,一開始或許不那麼容易,但當你習慣了,就會很快進入狀況,和你想要的頻率共振。於是,我可以在靜心時,選擇進入我想要的頻率。我想進入慈悲的頻率嗎?或是喜悅的頻率、平靜的頻率?透過靜心,我可以更準確、正聚焦地調頻。
然後,關於靜心,最後一個重要的提醒是—不要沉迷,不要停留。
嘗試靜心的過程中,一定會得到許多不同的體驗。可能有驚奇,可能有喜悅,可能有恐懼,但是請記得,不要停留。持續地靜心,持續地往裡面看,你會得到更多。不要執著於某個體驗不放,一定要記得繼續往深處走,繼續往裡面看。這是我能給大家最大的提醒。
所有能幫助我們回到內在的工具,都只是不同的協助途徑。我們不應該將它當成浮木緊抓不放,而是透過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釐清,最終貼近真正的自己。當我們能時時刻刻與自己在一起,工具的在與不在,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以上提到的靜心,是從工具的角度去詮釋,真正的靜心遠遠不只如此。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光是簡單地試著有意識讓自己靜下來,就能體會到靜心帶來的莫大助益。
用輕鬆的心態去接近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執著 我一開始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靜心訓練,對我來說,靜心是時刻可以進行的活動,不需要有太多的限制和考究。不是一定要在多麼能量神聖的地方,要怎麼樣盤腿或點香、點蠟燭才可以開始靜心。
只要能找到讓自己可以安靜下來的地方,旁邊甚至有人也沒有關係。姿勢舒服就好,但唯一的要求是背要挺直。當然躺著也能靜心,只是躺著很容易睡著。所以剛開始嘗試入門的朋友,維持背部挺直會比較好。
身體就定位之後,就可以開始靜心。而最簡單的靜心練習方式,就是關注呼吸。 楊定一博士的方式是,用「我在」(I am)結合呼吸:吸氣(我)……吐氣(在)……。 密宗的方式是用「嗡啊吽」(OM AH HUM)三字明結合呼吸:吸氣(嗡)……換氣(啊)……吐氣(吽)……。
然而我自己一開始練習靜心的時候,並沒有採用任何上述方式,我就只是數息。從一數到十,然後再一次從一數到十、再一次從一數到十……透過數息,把意識不斷帶回當下。時間長短,可以視每個人的情況去決定。
剛開始,我並不要求自己一天要靜心很久。或許就只是數息十分鐘,心靜下來之後,再用十分鐘覺察內心的聲音。
前十分鐘我觀照呼吸,後十分鐘我會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感受今天我要探索的主題。通常當我的心靜下來,主題就會自然浮現。這幾天我的困擾、最近我一直很在意的事……你的心被什麼佔據、哪件事情需要一個答案才能塵埃落定,它自然就會浮現出來。於是,你可以透過靜心的這段時間,去到內心,尋找進一步的答案。
例如我想觀照我最近的工作狀態,我想知道這份工作是不是真的適合我。那我就會用這段時間,去深入看看,這當中有什麼是我需要更細緻去省察的?有什麼是影響我做決定的因素?有什麼是阻擋我遵從內心的?或者如果沒有特別的主題,也可以不去設定。放空也好、發呆也好、繼續數息也好,就讓該發生的自然發生。
要是數息時靜不下來,也不要苛責自己。或許今天不是一個適合靜心的狀態,如此而已。就像運動一樣,今天天氣好不好?昨天我有睡飽嗎?現在我心情如何?都可能影響我的運動表現與體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請別因為一次的失敗就喪志,也不需要強逼自己達到什麼樣的標準。請容許自己也會有高低起伏,帶著信心持續嘗試。
在練習靜心的過程中,我們都可能被思緒帶走,這也是很正常的事。當你意識到自己分心了,就只需要再把自己帶回來就好,回到你的呼吸、回到你的真言、回到你的數息。再一次從一開始數,再一次聚焦回你的當下。當你忙著數息,腦中就沒有空間讓其他思緒佔據;同理,要是你忙著責怪分心的自己,腦中的空間也會被挫折與自我懷疑佔據。所以,過去的就放下,跑走了,就把自己帶回來。一次一次練習,就會更駕輕就熟。
對自己帶著更多的寬容,用輕鬆的心態去接近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執著。
靜心也不一定只能坐著,只要帶著覺察專注於當下,跑步也可以是一種靜心。敞開心去探索,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一種自我對話和貼近自己的方式。只是這樣單純地靜靜地與自己同在,就帶給我莫大的成長與喜悅。
在這樣做幾年後,我開始問自己:「只是這樣就可以了嗎?會不會還有別的方法讓我得到更多的學習呢?」我才開始參與不同團體舉辦的禪修內觀活動。而不管是什麼方法,我都誠摯地邀請大家進入靜心的世界。
靜心究竟能帶來什麼?請大家在真正嘗試實踐之後,一起體會屬於自己的答案。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MOMO獨家雙封面親簽版(銀光北極版+開花版):http://bit.ly/3rXeGSW
博客來親簽版(開花版):http://bit.ly/2JKzk7r
金石堂親簽版(開花版):http://bit.ly/3bL2LSj
新馬的朋友可以從這以下地方買到親簽版↓
馬來西亞:大眾書局、紀伊國屋書店
新加坡:紀伊國屋書店
※非親簽版,全台書店都可以買得到囉!※
閱讀好生活-康健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chbooks.tw/
曾寶儀 Bowie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你確實感到過挫敗,其實,你的寶寶恐怕更挫敗,只不過他是「寶寶挫敗,但寶寶不會說」罷了,因為他要的只是你的「真愛」,卻往往不見得能得到。
中產階級家庭的人初千日寶寶,面對這種求好習慣的爸媽,是很容易落入一種獨特「弱勢」—因為爸媽總是求「好」心切,卻鮮少有足夠時間做有質量的陪伴,他們總是期待高,還很容易以「投資報酬率」來衡量教養的CP值。
執行各種「以愛為名」的教養計畫,就算挫敗也會覺得一定只是努力不夠……,卻很少考慮過「或許這個計畫根本不適合我的寶寶」的可能性,忘了寶寶在這階段,唯一索求的可能只是你一次深情的回眸。寶寶作為這個教養計畫中的消極被動者,完全處於淹沒式的無能為力感中,只能被迫接受安排,總是抗議無效,除非爸媽開始在人初千日覺醒運動中意識到這獨特的中產寶寶弱勢,並開始從寶寶的角度反思,將寶寶納為主動參與這個教養計畫設計的重要夥伴。
取自《人初千日育兒全書》
……………………………………………………………..
各位朋友,早安:
這一篇聚焦在中產階級育兒觀的摘文,我猜能打中不少父母的心。用頭腦教養,強調目標達成率、強調陪伴的CP值、強調分數與成就,但相對少用心去感受,跟孩子之間深刻的連結。
如果我們用正向教養的態度,再重新看一遍鄭老師的主張,便知道要讓孩子有自信、為自己負責,從嬰兒時期,就可以透過觀察、傾聽孩子的反應來著力。建立親密關係,常常要邀請對方一起進入決策的過程,有適當地相互了解與分享情緒,有連結有共識,關係或家庭的運作便能順暢許多。
我認識有人在家庭裡採取強勢的作風,不商量不討論,大家都要聽他一人的話,他才覺得被尊重,或者自己的付出有價值。通常這樣的人,內在有相當大的不安全感,不願意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跟自己失連,也容易跟家人疏離。
說他強勢,他還可能不高興,會說自己做甚麼事都有先問過。然而,這種人的疑問句,都是命令句。像是「你要不要……?」,如果對方真的回答「不要」,接下來就準備要承受情緒壓力。
愛人,跟控制人,真的在感覺上差很多。家庭成員,包括孩子,常常變成這種人滿足個人需要的工具,卻又滿口「為你好」。
「請先跟我一起深呼吸,放下心防想想:你害怕失控的到底是什麼?你所愛的到底是什麼?你追求的『好』到底該用什麼來檢視?」
鄭老師的提醒相當重要,但就是有人,連自己的心防在哪裡都看不到!
有時讓人悲傷的是,有些父母剛開始其實也想要好好表現慈愛。但忙於生活,又不願意學習,也就只能走上傳統的老路,動不動就斥責、處罰,拼命合理化自己的做法,把自己受過傷的內在小孩深深埋藏。
讓孩子有機會練習成為他自己的主人吧,也讓我們好好專心過自己的生活。想愛自己,我們得要練習專注在自己身上,一直把時間精力花在管別人,很自然就會管不好自己。
祝願您,能用「心」愛人,而不是只用「頭腦」!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47864985784195/
……………………………………………………………..
人初千日真正的愛
【文/ 鄭宜珉】
學會「真正的愛」和「控制的愛」之間的區別,不但是人初千日家庭的任務,更是為人父母一輩子的功課。我們都想當個「好」爸媽,也一直這麼努力著,而做「好」每件事,總得有些計畫和實際執行的步驟,最好還有檢查表來評鑑,好讓我們端出好看的KPI圖表⋯⋯
咦?你發現了嗎?這種執行方法你是否也不陌生?我並沒有開玩笑,如果你還繼續閱讀這本書,沒有放下,一定對這種執行計畫的方式有種熟悉感,因為你正是我歸類為「中產階級」爸媽的一分子。
所謂「中產階級」在社會學上有嚴格定義,我得先向那些年教我社會學的老師們慚愧地說聲抱歉,我已經完全不記得那些拗口的定義文字。而且經過這些年社會的大量變遷,恐怕這些定義也不知變了幾回。所以我在此任性地把我認為的「中產階級」爸媽,直接定義成「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一群父母」,這絕不是戲謔的定義。
所謂的「吃不飽」是指包含我自己在內的我們,在成為爸媽時,無論經濟上、時間上、人力上,都沒辦法完全隨心所欲,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養資源,來游刃有餘地做出每一個完美的教養決定,並保證下一代好上加好;而所謂的「餓不死」則是指我們既然還能關切教養主題,就表示在應付自己的人生之餘,還有些「資本」和餘裕,讓我們「自認為」可以在對子女教養的方法上做出選擇,以保持下一代在社會上的優勢,甚至更上一層樓。
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在二○一九年出版的著作《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中,用「文化資本」(教育、品味等)、「社會資本」(人脈等)、「經濟資本」(金錢等)來稱呼這些「資本」。既然「中產階級」爸媽得在教養上投入並非無限取用的各種資本,自然會有形無形地檢視各種產出結果,這些教養結果就是藍教授在書中引用社會學家安德魯.索耶(Andrew Sayer)的用語:「教養益品」,也就是養育者所偏好追求的教養目標。雖然每個爸媽重視的教養目標不盡相同,但這些目標若達成了,一樣都會自覺是好爸媽,若無法達成,就容易懷疑自己在親職工作的效能,甚至懷疑人生。
而作為一個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中產階級爸媽,如果你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通常會發現一直以來都還算努力,人生也不算太過失控。就像二○一九年的戲劇節目《俗女養成記》中,由演員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一樣,無論目前是淑女或俗女,我們一直習慣努力地往淑女角色的結局邁進,而且會不斷檢視成果,來看自己的人生能否算得上一個「好」字。一個當了爸媽的中產階級也是如此,習慣掌控人生、按部就班學習、事情照計畫進行、不斷確認成果,畢竟,這是讓我們可以成為中產階級,並保持中產階級資格的好習慣,我們還不想放棄「好」這個字。然而,對大多數中產階級爸媽來說,養兒育女這件事因為沒有出現在過去的正式學習中,自己的寶寶更恐怕是人生第一次碰到最不受控的人生事件,沒有道理可循,完全不負責任,還隨時可能失控,若真要拿出KPI來檢視,恐怕會很難看⋯⋯在這從不缺壓力的時代和社會裡,想拿到「好」字印章好難,努力還不一定成功,人生至此充滿了挫敗感。
如果讀到這裡,你發現這的確是你的人生經驗,這些話也講入你的心坎裡,請先跟我一起深呼吸,放下心防想想:你害怕失控的到底是什麼?你所愛的到底是什麼?你追求的「好」到底該用什麼來檢視?
無論是否想過以上問題的答案,你知道嗎?如果你確實感到過挫敗,其實,你的寶寶恐怕更挫敗,只不過他是「寶寶挫敗,但寶寶不會說」罷了,因為他要的只是你的「真愛」,卻往往不見得能得到。中產階級家庭的人初千日寶寶,面對這種求好習慣的爸媽,是很容易落入一種獨特「弱勢」—因為爸媽總是求「好」心切,卻鮮少有足夠時間做有質量的陪伴,他們總是期待高,還很容易以「投資報酬率」來衡量教養的CP值;又由於中產階級家庭在各種條件上,鮮少是所謂高風險家庭,一般人因此很不容易從這個角度看到中產家庭寶寶的弱勢,使他們的弱勢向來是隱性的,不易覺察。多數中產階級爸媽無論是計畫性或非計畫性懷孕,當寶寶來臨,通常都會開始繪製各種教養藍圖;執行藍圖時,不但特別在乎外在評價,更往往因負有堅強的意志、優越的能力,能按部就班地控制各種變因,執行各種「以愛為名」的教養計畫,就算挫敗也會覺得一定只是努力不夠,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執行,卻很少考慮過「或許這個計畫根本不適合我的寶寶」的可能性,忘了寶寶在這階段,唯一索求的可能只是你一次深情的回眸。寶寶作為這個教養計畫中的消極被動者,完全處於淹沒式的無能為力感中,只能被迫接受安排,總是抗議無效,除非爸媽開始在人初千日覺醒運動中意識到這獨特的中產寶寶弱勢,並開始從寶寶的角度反思,將寶寶納為主動參與這個教養計畫設計的重要夥伴,甚至是老師與專家。也就是用傾聽(Listen)、觀察(Observe)、珍視(Value),以及賦權(Empower)的方式,來真正愛(LOVE)他們,回應寶寶濃烈的初戀之愛,並向他們謙卑學習。
這種「真正的愛」也是之前說過的成熟之愛,要練習當然不是簡單的事,何況你已經追求「好」這個目標這麼多年。所以接下來我想給你一點方向,告訴你在人初千日家庭階段,如果要同時照顧好寶寶和自己,你最需要追求的好不是從孩子的表現KPI來的,而應該做好根本的四件事,就是要以寶寶為專家、為師,學習找回:「好好的吃」「好好的睡」「好好運動」,以及「好好按摩」。這四個好好過日子的方法,能確保你在家庭進入人初千日階段時,還能保有身心靈健康的基本元素。當身心靈健康了,你才能和你的人初千日家庭一起繼續很有「LOVE」地好好過下去,而生命自會長成應有的樣貌。
.
以上文字取自
人初千日育兒全書:決定孩子一輩子生命品質的1000天
https://bit.ly/05100130-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誠品 在 黃小米Mi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三月最愛來了!!!
訂閱黃小米Mii► https://goo.gl/nR6eqz
每月最愛播放清單► https://goo.gl/VFfUo2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今年的最愛加入閒聊呢?
這次終於有久違的好書分享,剛好跟今天想聊的時間管理有點關係
如果常常覺得自己在瞎忙、不知道該怎麼實踐目標的話
也許這次的分享會對你有一些些幫助噢!
哎呀聊一個不小心片長有點長😝
#2019每月最愛 #三月最愛 #MonthlyFavorites
PRODUCTS//
▫️Maybelline|反孔特霧無瑕嫩粉餅/9g SPF32 PA+++(全4色)NT$360
▫️NARS|水光漣漪六色頰彩盤 NT$2300
▫️& Other Stories|耳環 約NT$600
▫️Fendi|Mon Tresor Mini leather bucket bag 約NT$48000
▫️BOOK|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NT$320
TODAYS//
上衣|ASOS
粉底|雪花秀 清透雪紡氣墊粉凝霜 #17
眼影|3ina 創繹雙色眼影 #604
唇膏|妙巴黎 紅絲絨薄霧唇膏 #21
10部頻道必看影片整理大補帖:
http://miihuang.pixnet.net/blog/post/117247496
我的膚質:乾性肌(黑眼圈、膚色不均困擾)
☒英文字幕募集中☒
如果您希望幫我在這支影片加上字幕,請先寄信到yinghuang711@hotmail.com 告知我您的youtube名稱
會再幫您開放字幕功能並以第一位寄信者為優先
成功加入字幕者,我會送出精美小禮物給你噢!謝謝:)
如何上字幕教學►http://goo.gl/iURCeD
------------------------------------------------------------------------
More about Mii
Blog:http://miihuang.pixnet.net/blog
FB:https://www.facebook.com/miihuang711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lovemiihuang
Weibo:http://weibo.com/2812497002/profile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歡迎訂閱我的頻道,每週都會更新影片唷!
Camera: Canon EOS RP
Editing Software: FCPX
♫Music - Feeling_Good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_kVhvnnti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