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st play 👦泡泡紙Part5+Part6
(適合年齡:3歲以上)
材料:
1、泡泡紙
2、衛生紙或餐巾紙空捲筒
3、白紙
4、橡皮筋
5、雙面膠
遊戲方式及步驟說明:
1、遊戲一:
(1)使用橡皮筋將泡泡紙包在紙捲筒一端
(2)在白紙上畫出毛毛蟲頭部,在臉部寫上數字
(3)請孩子依數字,幫毛毛蟲蓋印出身體
2、遊戲二:
(1)使用雙面膠將泡泡紙完全黏在紙捲筒上
(2)紙捲筒沾取顏料,滾印在白紙上
今日玩樂目標:練習數數、觀察孩子的發展現況、觸覺刺激、玩顏料、手部肌肉的運用
————————————————
遊戲細節分享:
🔑遊戲一的設計是想觀察孩子是否已能辨識數字,其次是想了解孩子關於數數的認知發展現況,「數數」的概念是一個數字會對應一個物件,幼兒一開始並沒有這種認知能力,所以會發現幼兒經常在數一堆物品數量的時候,嘴巴數算的跟手指在指示的並沒有互相同步配合,這是非常正常的發展狀況
🔑我請Laurence依數字幫毛毛蟲蓋印出身體,發現這小子已經能辨識所有數字(不愧媽媽之前設計的那些數字遊戲啊),也已經有「個數對應物件」的認知能力
⚠️要觀察務必不插手孩子,還沒發展出這個概念亂蓋也沒關係喔,開心玩樂最重要!
⚠️發展就是「時間到了就會自己發、自己展」,除非是超過應該發展的時間還沒發展才需要擔心,否則不需要揠苗助長或多慮喔~種子長成大樹,需要的是陽光、空氣、水和時間
🔑若有擀麵棍也可使用喔,有握把滾印的時候更方便,但因為Laurence可接受顏料沾手,也非常享受把全身弄髒兮兮的玩顏料時光,所以我是直接讓他自己隨意直接用手滾印(請視個別孩子對於觸感的接受度彈性調整喔!)
🔑每次進行遊戲會有固定的模式:需先聆聽媽媽解說遊戲方式後才開始進行,最後會有自由創作時間。
▶️孩子一開始看到東西很自然地就想直接摸直接拿,但希望他可以聽完玩樂方式再動手(媽媽當然努力言簡意賅),最後會留有自由發揮隨意探索玩耍的時間。
▶️原因是每次的遊戲設計,包括所有步驟其實我都有特定的目的,例如觀察發展狀況、練習某部分肌肉等,當然也包括親子共玩同樂,希望孩子先練習聆聽與等待,「做完該做的,再做想做的」,遊戲中也因為孩子投入,在最後自由創作的時間裡,總會激出更多更令人驚豔的火花
————————————————
❤️發現遊戲分享的專頁、社團、網站很多,但想說說我的初衷~
❤️這裡所有的遊戲都是我自己發想的,希望能統合自己在兒童發展、幼兒教育以及家庭領域的學習、過去的教學經驗,以及真正自己當媽後24小時全職陪伴孩子們的體驗,若有參考他人文章或書籍,會列在文末(這是基本學術倫理😉!)
❤️初衷是希望鼓勵更多家長願意陪伴孩子一起玩樂,用最簡單的方式、容易取得的素材,和孩子一起享受共玩的親子時光
❤️我明白很多父母很愛孩子,但沒有概念「如何」「一起」玩,希望這裡能幫上小小忙,讓你們覺得其實並不麻煩,也不用花大錢,因為你們就是孩子最棒的玩伴🙌
#Laurencemylittleprince3y6m
#Lucusmylittleprince1y6m
#Alanamylittleprincess0y5m
#你的我的小王子
#觸覺刺激
#手部肌肉
#泡泡紙
#認知發展
#數數
#親子共玩
#媽媽創意教室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宛婷 醫師 內容簡介: 一部以動人的真實故事,深刻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最盪氣迴腸、最令人眩然欲泣的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 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
成大學術倫理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疫情重點【磐石艦再增1例,累計30人確診;瑞德西韋傳臨床試驗失敗,張上淳:資料完整度待檢視】
磐石艦今天再新增1名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案例,為30多歲男性,4月18日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採檢,一採結果陰性,4月22日出現嗅覺異常、流鼻水、鼻塞等症狀,23日再次採檢,今日確診。目前磐石艦已有30人確診,台灣累計確診來到428例。
今天也是17年前 #和平醫院SARS封院首日,時任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負責人、現任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有感而發地說,17年來和平醫院一直擔任台北市感染症專責醫院,隨時準備應對新興感染疾病,謝謝和平醫院擔負起這個重責。(#推薦閱讀:三位歷經和平封院醫師的生命選擇 https://bit.ly/2XZdy4m)
■磐石艦377人血檢,三實驗室中已2處完成,最後結果2天出爐
目前磐石艦累計達30人確診,今天新增的案例(案428)一採陰性,4月22日因出現症狀二採才驗出陽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發病前一、兩天也許可以驗得到,但不是100%,發病後更敏感,採檢更容易得到陽性結果。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例前2天就進到檢疫所了,22日發病,相對前一段時間傳染可能性低,有做疫調但不會公布。
不過磐石艦多名確診個案都是在船上曾有症狀,後來康復,到隔離所經過二次採檢才確診陽性,因此媒體也詢問,案428有無就醫紀錄、之前在船上有無症狀?
陳時中表示,案428在船上曾有腹瀉情況,但沒有就醫紀錄。記者會後媒體進一步追問腹瀉時間點,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則不願回應,僅複述這名個案沒有就醫紀錄。
這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已掌握接觸者1,843人,其中530人為居家隔離對象,已採檢125人,91人為陰性,其餘檢驗中,另有1,313人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指揮中心為釐清敦睦艦隊上人員是否曾經感染,陸續為744人抽血,交由疾管署昆陽實驗室、中研院、台大醫院共3個實驗室比對有無抗體,其中磐石艦377人已率先採檢完成,另兩艘軍艦也已陸續採檢。
今有媒體報導磐石艦上共30人血清抗體呈陽性,張上淳表示,不知道數字怎麼來,昆陽實驗室進度較快,連夜趕工已經有結果,台大昨天也初步完成,但為求謹慎正在重複檢測,中午接獲消息說稍晚會完成全部複測,中研院則比較嚴謹,結果還沒有完整出來,抗體檢測需要互相比對,「希望這一兩天可以完整比對。」
■確診患者10人用呼吸器,3人使用葉克膜
台灣累計確診428人,其中6人死亡,264人解除隔離,莊人祥表示,目前有3例使用葉克膜,之前也有其他個案使用呼吸器和葉克膜,後來脫離出院。
張上淳表示,使用呼吸器情況當然不好,可能有呼吸窘迫,有些甚至連呼吸器都無法維持呼吸,需要用葉克膜。連同前面案例,至少有5名患者使用過葉克膜,一例已順利脫離,一例死亡。使用呼吸器則有10例,包括上述現正使用葉克膜的3例,有3~4名曾使用呼吸器後來順利脫離。
他進一步指出,使用到呼吸器是重症,死亡率自然較高,不過台灣醫療團隊厲害,撐過肺部感染最嚴重階段,後來會慢慢復原,即使狀況嚴重後來都逐漸康復,死亡案例都是因為病情太嚴重,不容易救治回來,「其他我看到團隊都照顧非常好,很多康復中。」
■瑞德西韋中國人體試驗效果不佳,指揮中心:需再檢視
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Gilead Sciences)研發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原本被視為治療COVID-19新星,不過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意外發布的草稿指出,瑞德西韋在中國的隨機臨床試驗失敗,療效不如預期,不僅沒能改善症狀,甚至出現嚴重副作用。WHO已經將這份草稿下架,聲稱是不小心刊出,這份報告才正要開始同儕審查。
台灣也正在進行瑞德西韋臨床試驗,張上淳表示,根據報導,瑞德西韋在中國的臨床試驗提早結束,所以資料是否夠完整,還需要檢視,目前全世界有更大規模臨床試驗進行,參與的病患有中度和嚴重程度,效果如何還在實驗。
他表示,台灣使用此藥的個案數不多,很難用少數個案下結論,先前曾對外說明蠻有希望的,「這是少數個案中初步觀察,但不能下結論,」要大規模完整臨床試驗結束,最後分析結果才能定論效果。
他補充,台灣參與的實驗是由原廠主導的「多國多中心試驗」,都是依照國際標準去執行,隨機分組,所有臨床試驗結果沒有任何人可以看到內容,要等最後結果收集完整才能做資料分析,分析哪組效果好、不好、有無副作用、多少比例有副作用,目前不會知道其他國家臨床試驗中心結果如何。
■病毒實驗室平台,台灣已有20個申請案,包含試劑、藥物、疫苗
為加速檢驗試劑、疫苗、藥物研發,指揮中心建立「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及分析技術支援平台」,媒合政府、醫院、學界、業界等,提供活體病毒、P3實驗室檢測等資源。
負責統籌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這個平台可分成兩部分,一個是生物檢體資料庫平台,一個是P3實驗室檢測媒合。
他說明,在指揮中心指示下,2月8日國衛院就召集全國各醫療院所感染科專家和主任,訂定以血液為主的生物檢體採集標準程序,因為鼻腔或採集拭體有保存、運送疑慮,所以用血液檢體,目前已收集74個血液檢體,有4個業界、3個學術單位申請使用,本週將提供檢體供其中2個案子後續研發。
另一個部分則是組織全國可以操作活體病毒P3實驗室的支援平台,包括國衛院、中研院、台大、長庚、成大核准的實驗室,目前已有20個案件來申請,主要來自業界,也有駐外單位國際合作案子,項目包括檢驗試劑、藥物、疫苗研發,這些項目都有一個分組,有各自審查委員,經過快速審查,將需要生物檢體或需要P3實驗室活體病毒測試的案子,媒合到不同醫療院所,以合乎科學精神、倫理規範、安全條件的方式,儘速推動上市。
■17年前和平醫院封院,張上淳:民眾不再恐懼,素養提升
17年前的今天,和平醫院因為SARS院內感染封院,SARS戰役結束後,和平醫院成為疾管署指定的感染症專責醫院,。
張上淳當時是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負責人,回憶起17年前抗煞經驗感觸良多,他表示,昨天傍晚(4月23日)到和平醫院,是這次疫情第二次過去,員工士氣都良好。17年來和平醫院一直擔任專責醫院,隨時準備應對新興感染疾病,參與2009年大流行的H1N1,這次也照顧不少病人,非常感謝和平醫院。
他表示,對比17年前,整體國家防疫作為有很多進步,台灣民眾素養也提升,這次和平醫院周邊商店、民眾都沒有特別抗議、恐懼,都正常運作。
陳時中也表示,SARS期間和平醫院要撤離到三總時,車子開出來,人車一律讓道,沒人敢停留。他強調,人害怕孤獨時需要大家支持,而不是獵巫,要有同理心才能夠渡過疫情。(文/林慧貞)
#延伸閱讀
【下町火箭版口罩國家隊:怪咖老闆練功17年,帶八里小工廠開出140%產能】https://bit.ly/2RYi0wD
【COVID-19襲台83天,台灣防疫政策有哪些改變和轉向?】https://bit.ly/3b2JvfN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sars #歷史上的今天 #和平醫院
成大學術倫理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 謝宛婷來到空中,來談談善終與醫療人權的思索,以及導讀書籍《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寶瓶文化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hw49eJZERQU
▶飛碟聯播網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內容介紹: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善終不只是提供身心靈的舒適照護,更不僅是撤除維生醫療設備,而是在每一個困難的決定之前,去傾聽、同理、尊重,並深入陪伴病人及其家屬的同在歷程,以及病人離世後,去陪伴傷痛的家屬,讓他們重新面對生命中的愛與連結,並且從中轉化蛻變。善終沒有SOP,沒有公式,也不是只有選擇「放手」或「不放手」那般簡單。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謝宛婷醫師,讓我們看到善終過程的擺盪與揪心,以及每一個決策的艱難與掙扎。那些不忍自己離世而讓家人心碎的愛與拉扯,那些盤根錯結、撕心裂肺的家族糾葛,那些一心以尋死作為解脫的孤獨靈魂,都在謝醫師專業又溫柔,如同大海般包容的梳理及接納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她以無比的勇氣徹底地實踐「幽谷伴行」的真諦,她堅定地接下醫病關係交付到她手裡的重量,她更堅毅地扛負起與病人共同分擔做決定的責任。
◎來賓介紹:謝宛婷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一九八三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
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以演說、影視、各式文章寫作以及社會參與,傳遞醫療自主、醫病溝通、關懷倫理、生死哲學的理念與醫療實務經驗,本人與其服務的團隊多次受公視節目以及《康健》、《天下》、《財訊》等多家媒體雜誌採訪。學術研究以預立醫療決定、行為能力與心智能力、醫療自主權為主。論文散見國內外醫療與法律相關雜誌,也多次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發表。
成大學術倫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宛婷 醫師
內容簡介:
一部以動人的真實故事,深刻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最盪氣迴腸、最令人眩然欲泣的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
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
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謝宛婷醫師為衛福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專家顧問與核心講師
●榮獲奇美醫學中心「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終身獎
●特別企劃:54個安心錦囊,讓病人及家屬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充滿勇氣,不惶恐、不痛苦。
當病人及家屬面對生命終點,他們的煎熬與困境:
●「醫師,我的家人雖然最後選擇不急救,但你一定要『救到最後一刻』。」
●末期病人渴望在家過世,但家屬卻因害怕而逃避……
●病人:「醫師,我不想用嗎啡止痛,這會上癮吧?!」
●病人苦苦哀求:「醫師,打一針讓我走了吧!」
●病人家屬:「醫師,你絕對不能告訴他病情!」
善終不只是提供身心靈的舒適照護,更不僅是撤除維生醫療設備,而是在每一個困難的決定之前,去傾聽、同理、尊重,並深入陪伴病人及其家屬的同在歷程,以及病人離世後,去陪伴傷痛的家屬,讓他們重新面對生命中的愛與連結,並且從中轉化蛻變。
善終沒有SOP,沒有公式,也不是只有選擇「放手」或「不放手」那般簡單。
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謝宛婷醫師,讓我們看到善終過程的擺盪與揪心,以及每一個決策的艱難與掙扎。
那些不忍自己離世而讓家人心碎的愛與拉扯,那些盤根錯結、撕心裂肺的家族糾葛,那些一心以尋死作為解脫的孤獨靈魂,都在謝醫師專業又溫柔,如同大海般包容的梳理及接納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
她以無比的勇氣徹底地實踐「幽谷伴行」的真諦,她堅定地接下醫病關係交付到她手裡的重量,她更堅毅地扛負起與病人共同分擔做決定的責任。
她教會我們死亡永遠都不是最壞的,以及如何因為死亡而更加活出生命的精采。她說傷痛的母親叫做愛,她把無懼而真誠的心意留在每一個她所照護的家庭內,讓我們看見,風雨過後,終有彩虹。
作者簡介:謝宛婷 醫師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
一九八三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
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
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
以演說、影視、各式文章寫作以及社會參與,傳遞醫療自主、醫病溝通、關懷倫理、生死哲學的理念與醫療實務經驗,本人與其服務的團隊多次受公視節目以及《康健》、《天下》、《財訊》等多家媒體雜誌採訪。學術研究以預立醫療決定、行為能力與心智能力、醫療自主權為主。論文散見國內外醫療與法律相關雜誌,也多次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