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報社論 -改革應站在最佳平衡點
--拔鵝毛就應該有能力使鵝不叫,為了正義才改革,但改革了造成社會動亂就失去正義,因為它消耗太多社會成本。
立法院日前完成軍人年金修法三讀,蔡英文總統意氣風發,宣布「年金破產將成為歷史名詞」,終於一掃「罵十八趴、卻領十八趴」之恥。她嘴巴雖說不會指責,表示深刻體會前總統馬英九「當年猶豫的原因」,大家都聽得出來是在調侃。其實,小英總統在就職總統兩年就相當自豪,歷來的總統只有她敢在第一任就著手改革,宛如不可一世的項羽。
蔡英文總統的立論是,馬英九不敢做的,她有勇氣去完成。這樣的說法,有兩個謬誤。首先,每個總統所面對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條件不同,而且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李登輝面對軍頭虎視眈眈、陳水扁受困於朝小野大,小英總統應該能體會才屬正常心態。再者,面對病灶,從問診到開藥方,要是病理分析蕭規曹隨,差別在於敢不敢下猛藥,何必讓病人平白無故挨一刀。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共識是年金即將破產,共同的處方是延退、多繳、及少領。差別在於前者怕傷到自己支持者、投鼠忌器,後者認為軍公教是對方的鐵票、狠心祭旗。即便面對少子化的趨勢,政府的財政估算未必要如此悲觀,也令人質疑基金的操作是否過於保守;再來,如果政府有能力帶動經濟復甦,何必讓退休者承擔責任。公司經營不當,沒有道理怪罪股東貪得無厭。
儘管蔡英文總統向軍公教道歉,感謝他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終究還是要面對「信賴保護原則」的道德挑戰。戰後,政府採取低薪政策,再用各種福利來彌補,包括退撫制度;事過境遷,工農部門或有相對剝奪感。如今全面執政,國會當然有權為所欲為;只不過,人民權利的剝奪,即使是社會上相對少數的一群人,至少也要有釋憲的機會,何必多方阻止?
政府目前的做法是訴諸所謂的「世代正義」,也就是不應該讓年輕人扛上一代的退休年金,一副客觀公平的裁判狀,實質上已經挑撥了世代的矛盾。試想,如果政府可以恣意反悔跟人民的承諾,年輕人怎麼知道,將來屆齡退休,昨是今非,又會有怎麼樣的改弦更張?不要忘了,軍公教是國家穩定的力量,本該孜孜矻矻,如果還必須學習理財,豈不鼓勵汲汲營營?
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可以保有自己的努力,並心安理得留給子女;由於每個人對於社會有不同的貢獻,自然應該獲得差異鼓勵。照民進黨立委、及名嘴的說法,大家退休所享受的待遇應該相同,儼然是共產主義下的齊頭式平等。如此仇視軍公教,有能力又有理想者,誰願意優先考慮服務公部門?大學教授要求教學研究服務,現在除非有專利技轉,難道還要費心爭取產學「合作」?
大家心知肚明,民進黨不可說出來的潛台詞是:軍公教主要是藍營為主,種種福利讓子弟有較好的出人頭地條件,特別是減免學雜費、及各種獎學金。問題是,公部門是否仍然有制度化的族群分配?要是還有如此的結構性不平等,當然必須檢討,這是轉型正義的真諦,卻沒有必要鋸箭刨根、挖肉補瘡。
如果政府有心改革,起碼應該通盤反省當下的薪資結構,特別是中下受薪階層。另外,果真政府財政窘困,前瞻基礎建設的預算用在刀口?最後,為政者必須以身作則,還是先從事政務官的退撫改革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