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學英文
小明的石門水庫忘記拉了,應該提醒他嗎?
你知道「拉鍊」的英文怎麼說嗎?
成衣代工英文 在 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你對美國古著有興趣,一定知道這個標;
如果你喜愛 vintage American style,可能你很多衣服上都縫著類似樣式的布標。
這就是 UNITED GARMENT WORKERS OF AMERICA(美國聯合服裝工人聯合會,後稱 UGW)的代表符號,用於當時美國工人所穿、UGW 認證工廠生產的衣服上,2” * 0.8”小小的一個標籤。
上述的 “當時” 是何時?
對於古著收藏家來說,這個小布標正是一個辨認老衣服生產年份的記號。
-
為什麼想要發表這一篇?
AVANT 創辦人 Eric Maggiori 自己表示,之所以開始這一本雜誌工具書,是鑑於坊間關於古著的資訊大半是日文書寫,明明是歐美的歷史文化,這些知識卻被日本人研究、保存,於是興起用母語法文及國際語言英文著作這份刊物的想法。
而我在翻閱 AVANT VOL.1 時,看到工會標這個專欄,用了 “THE LABEL OF RIGHTS” 這吸引人的標題,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想起若干年前在設計 SYNDRO 工會標時,也找了相當多資料,乾脆一次分享在這裡吧!
-
先講一下工會背景。
UGW 是聯合服裝工人組成的工會,當時的工會與現代工會一樣,由一個產業的受薪階層(僱員/勞工)組成,目的是站在勞方立場,監督資方或與資方爭取較佳的勞動環境/待遇。
19 世紀後葉,因為淘金熱以及工具機進步,造就了大量勞動需求,也讓工作服的需求暴增,大量的服裝工人產出大量工裝。
1886 年成立的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美國勞工聯合會,後稱 AFL)統合了所有產業的藍領,制定了所謂 “UNION MADE” 工會標籤,鼓勵消費者購買有 UNION MADE 標籤的產品,代表其產出背後勞工處於合理的勞動條件。
在 AFL 體制底下,各種服裝的生產工人於 1891 年成立聯合工會,也就是前述 UGW。
UGW 成立之時也制定了服裝的 UNION MADE 工會標,即為我們熟知的握手圖案,影響未來男裝甚鉅!
大量工作服的需求,讓製衣工人的勞動條件日趨惡化,聯合工會成立後很快地發起大型串聯罷工,1893 年的紐約,多達 16,000 名製衣工人走上街頭,爭取更好的勞動環境、更高的薪資。
然而之後的 20 年間,UGW 與 AFL 的矛盾日益加劇,許多 UGW 成員認為 AFL 與 UGW 無心爭取勞工權益,導致大大小小更多抗爭出現,包括 1910 年芝加哥大規模的示威抗爭,共 45,000 名製衣工人罷工上街,進一步引爆 1913 年紐約罷工,然後 UGW 分裂,1914 年 Amalgamated Clothing Workers of America(美國成衣工人聯合會,後稱 ACWA)成立。
ACWA 在成衣產業攻城掠地,漸漸囊括了市場上大部份的男裝。
而直到 1934 年之前,ACWA 並沒有自己的工會標籤,在 ACL 終於無法忽視 ACWA 的勢力而將其併入後,ACWA 推出了新的工會標。
30s - 40s ACWA 的工會標,中間圖案有著裁縫機與剪刀,到了 1949 年剪刀消失,成為單獨一台裁縫機的圖示。
-
研究工會標籤沿革是一件有趣的事,隨著時代,筆法一直都在變化;其中的故事背景,甚至一直到現在同樣的情形都還在發生,也特別有感觸。
把幾個代表性的工會標變遷過程列出來加以說明,可以搭配本文時代背景一起看!
這個對男裝影響非常深遠的小標籤,當然也成了各大品牌臨摹創作的對象,包括 RRL、THE REAL McCOY’S 等專精復刻 vintage 服飾的品牌,也包括了一些台灣品牌比如我自己的 SYNDRO、JEANSDA、RETRO DANDY 等,這邊一併貼出給大家欣賞,看看從一樣的出發點各自創作,各有什麼樣的表現?
成衣代工英文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家公司整合兩千多家成衣供應商,打造服飾電商界聯發科!
2017/3/16 精選轉貼
評論
作者 林俊劭 ,前商業周刊主編、資深記者,學生時代就進入商周,十年累積 396 篇文章,其中有 156 篇封面故事。主跑科技線,曾深入採訪美國最大賣鞋網 Zappos、台灣第一個受邀到淘寶總部參訪的記者、率先披露 Lativ 從 0 到 60 億傳奇創業故事。現職為一家大集團旗下健康醫療公司的行銷主管,自由撰稿人、專欄作家。
「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
這句既霸氣又溫柔的話,原本是中國近年來最夯的告白詞,但在台灣,竟然有家公司把它實現在網紅經濟上,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TOPPIX」這個英文字,今年初以來悄悄出現在上百位網紅部落客的 FB 粉絲頁與 IG 上,包含有「華航林依晨」之稱的 Ivy Chao,近 30 萬粉絲的穿搭部落客 荔枝兒 、雙胞胎網紅 大饅大力 等。
點進去一看,網紅身上穿的衣服飾品,售價、尺寸、材質、來源等資訊一應俱全。粉絲若看上了哪件,立刻可以在網頁上下單購買,整個過程不需要一分鐘。選購中若有任何問題,還可以諮詢線上客服。
一時間,這百位網紅如雨後春筍般的開設了選品店,有的甚至推出了自創品牌。背後的系統服務商,就是 TOPPIX。
部落客月入十萬沒問題
擁有一家自己的店,一直是許多女孩的夢想。過去台灣網紅部落客的賺錢之道,不外乎衝高人氣流量,換取廣告代言或寫業配文的機會。以一個擁有 20 萬粉絲數的網紅來說,臉書上撰寫一篇文章的價碼大約在一萬新台幣左右,加上拍攝影片、開直播等,月收入十萬不是問題。
但這就像藝人接通告一樣,不只案源不穩定,且競爭激烈,旺季時案子就算再多產能還是有限,淡季時又收入銳減。如果起家的本錢只是靠顏值,終究得面臨年華老去、後進者搶飯碗等現實。
換跑道當老闆娘卻要過五關斬六將
不少網紅因此興起自己當老闆娘的念頭,尤其以服飾穿搭類,最常見的作法,就是到韓國東大門代購連線或是廣州批發市場批貨。
然而穿得美美拍照是一回事,自己開門做生意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首先,光是要找到可靠穩定的貨源就不容易,大多數沒有經驗的網紅,在這一段就會面臨到品質不穩定、商品斷貨、買價過高、產品瑕疵等問題。
再者得具備市場敏銳度與挑貨能力。當年東京著衣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就是靠創辦人周品均「十款能中七款」的精準眼光。
即便前兩關都順利度過,接踵而來的還有成本控管、下單數量、進出口報關、庫存管理、客戶服務、現金流週轉、公司營運、人事管理等一連串繁瑣的問題。
最讓人扼腕的是,好不容易一款爆紅,一 po 上網就被秒殺,訂單大量湧入,滿心歡喜的想要再回去追加,卻發現上游源頭斷貨,想賣也沒得賣,只好一個個道歉退錢,白費工夫不說,還得賠上銀行手續費、客服人力等成本。
電商開店的系統服務商出現
系統服務商的出現,完全鏟平這些門檻,不只提供一般電商開店平台的基礎服務,如如商品上下架、訂單管理、購物車等,還整合了韓國、廣州兩千多家成衣供應商資源,每個月自動彙整出上千款的服飾目錄,供網紅們挑選。
網紅不用自己拿錢出來進貨,不用背負龐大的庫存壓力,沒有現金週轉不過來的風險,更不需要飛到當地跟工廠下單,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原本最擅長的事:選款或設計、穿搭、拍照、上傳。所有做服裝品牌的繁瑣細節,通通由系統服務商搞定。
更猛的是,想要自創品牌也沒問題。除了成衣廠外,系統服務商背後還有兩百多家具備高機動性與快速反應能力的代工廠,從布料挑選、版型設計到打樣,整套流程都能交給它處理。
若網紅本身擁有高人氣,但對自創品牌沒有經驗,系統服務商還提供品牌顧問,協助網紅找出符合其品牌定位的商品結構。待上架開賣之後,它還能從後台抓取數據,分析各個單品銷售好壞的原因,替網紅擬定下一波的銷售策略。
換句話說,系統服務商就像是服飾電商界的聯發科,提供所有想開店的網紅們一套全方位解決方案。每成交一筆生意,雙方就有一定比例的抽成分潤,真正做到網紅經濟的最後一端,把高流量變現金。
網紅最懂網紅
這個商業模式的幕後推手,是網路知名服飾品牌 I’MIUSA 創辦人林佳語。輔大織品系畢業,大學時期就到五分埔批貨。擁有模特兒外表與身材的她,2003 年踏進網拍的世界,很快就打出名號,與東京著衣幾乎同時期崛起。
在那個電子商務剛萌芽的年代,她光靠批貨,第一年營收就做到一千萬;而後在敦化南路開設第一家實體店面,帶動網拍賣家紛紛進駐,形成「網拍一條街」的群聚效應。極盛時期,她的年營收達三億新台幣。
批貨批了四、五年,競爭開始激烈,一款新貨上架熱賣,沒兩天就出現更便宜的售價,市場淪為殺價紅海。林佳語開始跨足設計,走自有品牌之路,三年間跑遍上百家台灣、大陸等地的代工廠,並透過淘寶進入中國市場。
然而轉型的速度,跟不上環境的變化,當時公司又爆發合夥人的誠信問題,心灰意冷下,將一手建立的品牌賣給阿瘦集團相關企業,她自己則轉型做品牌顧問,協助許多網路賣家建立自有品牌。
林佳語沒有想到,這個轉換,竟然成了她日後創出系統服務商的基礎。品牌顧問的經歷,讓她熟知一般人開店或是新創品牌時的痛點;而十多年服裝設計生產、跑工廠、做品牌的實戰歷練,更讓她累積了足夠的業界資源與人脈。
當年 I’MIUSA 在中國生產商品時就已經有品質控管的概念,早在中國當地設有品檢部。「我把以前這些員工找回來,每天蒐集當地檔口(批發商)最新的資料傳回來台灣總部,作為系統服務商的資料庫,列出款式、規格、設計、成本,給客戶來挑選,」林佳語說。她有一組人駐點廣州批發中心,另一組人在韓國東大門,隨時能掌握兩千多家批發商訊息。
有趣的是,系統服務商採取邀請制,不是任何「網紅」都能使用這套服務系統。「我一定要篩選過,合作對象一定要有想法有才華又肯努力,不能說你不努力我還投入大量資金資源時間輔助你,」林佳語說。
若網紅空有高人氣,卻不願意付出努力,那就不具備開店做品牌的資格。「我曾經遇到過有部落客因為天氣冷就不想出門拍春裝,每天連要發什麼文章想法都沒有,這樣怎麼可能創立自有品牌?」因此,一開始的百位網紅,未來將精選至四十多位。
系統服務商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已經開始發展
但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否真的可行?把眼光投向中國,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擁有「中國第一網紅」之稱的張大奕,2016 年也成立了自有品牌電商,光是上半年的營收就將近四千萬人民幣。其背後的系統服務商「如涵控股」,發展過程與 Toppix 幾乎如出一轍,同樣是整合了成衣上下游供應鏈,旗下網紅在微博上的粉絲總數超過一百五十萬。今年初,如涵剛獲得阿里巴巴三億人民幣的投資,顯示就連馬雲都看好它的未來發展。
看來,「網紅+電商」、「流量=現金」這樣的方程式,將會再掀起新一波網路創業風。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2017/03/16/topp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