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19更新】
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在《萍聚》原作者~作曲的嚕啦啦11期傅傳傑先生以及作詞的嚕啦啦11期戴榮旭先生的遺孀李玲玲女士出面說明之後,來訊表示對他們很抱歉,並對自己之前信中所言作出以下的解釋:
1985年,知識報出的題目是真的,那時候我才六年級,就把萍聚的歌詞填上去拿獎,結果,誤會就此產生。
那時候全校的同學都以為是我寫的歌,誤會鬧得更大。於是我就當成是我寫的,一個小學生的心態。
直到初中,萍聚這首歌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第二個誤會又產生了,我就以為我寫的歌給歌手唱出來了。
誤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遇到有人跟我說,萍聚在很久以前,已經有人在唱。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時間不吻合的,但那時,網絡資訊還不發達,我的疑問一直無法解答。
後來,馬來西亞又有傳言說萍聚寫詞人來自吉隆坡尊龍獨中,我的誤會又給放大了,是不是在找我?
網上搜索,萍聚歌詞的原創是個謎,也有人在blog留言尋找嚕啦啦。誤會又來了,我人生哪裡可以得到安靜!
所以我在信裡面提到的事情,一直得不到答案,直到看到你們的貼文,我才確定了錯誤點發生在哪裡,就是小學時候的我所犯的錯誤。
人生的記憶是不能騙人的,假如我在中學時期就確定,歌詞是有主人的,我就沒有今天的誤會和錯誤。
【2021.9.17更新】
嚕啦啦23期王慕榕來函表示,他已與11期傅傳傑學長聯繫上,也告知目前討論的情況。傳傳傑先生確認《萍聚》是由他譜曲,並由同為11期的戴榮旭先生填詞,兩人共同創作完成。
萍水相逢,
有緣相聚!
就是「萍聚」歌名的緣由
【2021.9.17更新】
救國團團康活動歌本上記載的《萍聚》作者戴榮旭的遺孀李玲玲女士來函如下:
張先生您好
我是嚕啦啦十一期戴榮旭的太太
看到這麼多人在談論「萍聚」
實在覺得遺憾
我先生戴榮旭
在民國91年已經過世
所以也無從查證
想請您再詢問曲譜上
寫的作曲人傅傳傑先生
看他是否還記得
當年一同創作萍聚這首歌曲的
戴榮旭?
我很確定的是
民國63-66年左右
在榮旭讀五專時期
他的確時常在救國團服務帶隊
戴榮旭帶過許多霧社先鋒團的
各校年輕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他
他生前也告訴過我
他曾寫了《萍聚》這首歌
但是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等法規
隨著他的逝世
我想也就無法
再做什麼說明或澄清了
謝謝大家的熱情及支持
我相信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說已經足夠
感恩
【2021.9.15更新】
謝謝提供相關資訊的網友們,我特地將有關《萍聚》作者的資料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早在1970年代救國團活動的團康歌本裡就已出現《萍聚》這首歌,上面記載的作者為嚕啦啦11期戴榮旭。
而在YouTube 有一個上傳於2017年4月底,由嚕啦啦13期之敏和11期傳傑合唱《萍聚》的影片(https://youtu.be/j-4ThaLm0NU),上面記載《萍聚》的作者是嚕啦啦11期的戴榮旭(作詞)和傅傳傑(作曲)。
不過在2009年有新聞媒體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聲稱自己才是《萍聚》的作曲者,創作時間為1967年,而作詞者則是當時的兩位救國團輔導員。(新聞連結:https://news.tvbs.com.tw/life/119642)
另外,已故歌手江明學曾於2017年在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HS7tjCQTsw)留言處回覆網友詢問他是否為萍聚的作者時提到:
萍聚的詞曲作者是嚕啦啦,嚕啦啦是一個筆名,這首歌四十年前開始在台灣的團康活動傳唱,至今都還沒找到真正原作者!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傳說⋯⋯,我印象中曾經三位人士出來表示自己是原作者,但是因為說法都不夠令大眾及版權團體信服,也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結果全不了了之。因為當年使用過的正版唱片公司,都有提存了一筆詞曲費用在銀行的專戶,多年下來已累積了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一定要有人、事、物的確定證據,才能領走這筆錢!
如果您也有關於《萍聚》作者的資訊,歡迎您留言或私訊告訴我,謝謝。
——————
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他才是華語歌曲《萍聚》的詞曲作者,以下是他的來信全文:
張哲生大哥你好,
小弟陸君奕今年48歲,來自馬來西亞怡保,有一件事情埋藏在我身上已經 36年,一點也不虛假,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事情。
1985年,當時我小學六年級,因為學校販賣的報紙(名字叫《知識報》)上頭的一個填歌詞遊戲環節,讓我寫成了一首歌的歌詞,後來有人把它取名《隨緣聚首》,也有人把它取名《萍聚》。
我不曉得為什麼網上把《萍聚》說是1967年創作的歌呢?
(編按:根據2009年1月27日的TVBS新聞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表示自己是《萍聚》的作曲人,他說,1967年夏天,他就讀師大二年級,在偶然機會下,接受兩名救國團輔導員委託,為他們寫的《萍聚》歌詞譜曲,當時師大音樂系風氣保守,禁止學生私自參加校外比賽和活動,所以他才沒在創作上留名。)
以下是我當年寫《萍聚》這首歌的來龍去脈,記憶猶新。
1985年,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六年級學生,萬里望萬華二校小學有販賣華文報《知識報》,我是它的忠實讀者;報章第二頁印著有獎遊戲環節題目,題目通常都很簡單,學生只要填對答案,再填寫學校名稱、姓名、班級,然後寄到報館,相隔幾期後,幸運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收到禮物。
就是這一年,春節過了,月考也過了,所以學生們在班上有許多悠閒的時間,這一期《知識報》的有獎遊戲題目顯然不簡單,題目是讓學生們嘗試寫歌詞的機會!
只有一個空白的四方格留在題目下面,方格上面有一段已經寫好詞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四方格下面用比較小的字寫著參賽條規:
(1) 歌詞需要 50/60 個字(已經想不起是50還是60)
(2) 參賽者必須把所有草稿紙都一起跟寫好的歌詞寄去參賽
(那時候我還小,不懂原因,現在懂了,為了確保歌詞是真的本人寫的,我還記得曾經從垃圾桶撿回草稿紙再弄乾淨。)
我起初看過題目後,沒有頭緒,還未想到什麼,不把它當成一回事,直到有一天放學,我在禮堂等父母來接我回家。
放學時段,學校鼓笛隊時常在禮堂旁邊訓練,這天我聽到他們剛開始訓練時有一段交響曲,只有鼓聲響,其它樂器沒有,很自然地,我就念出一句詞語:「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也同時候聯想起《知識報》的題目:「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這時候發現兩句好像有押韻,於是興趣來了,我認真聽著交響曲,再念了一遍這兩句,欸!非常押韻 !
我有了新玩意,寫歌詞,對,有興趣寫歌詞!! 我得想個辦法怎樣才能想到第三句,我數學分數名列前茅,第一句和第二句同樣有九個字,我決定利用 9x9 的表格來想歌詞。
回到家裡,用畫圖用的大白紙,畫成很多橫線和直線,每一行9個格,後來我改用學校的練習簿,學生們都稱呼它為大方格簿。
寫歌詞的方法找到了,就是好像上華文科一樣造句,只不過造句每一行都必須9個字。
第二天,在學校科室裡,我很快就想到第三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可惜這一句不能夠連接我之前的詞語,不押韻,但是我把它保留下來,繼續想第三句歌詞。
有一次開週會,看到兩位女學生互相責罵對方,聲音惹來老師前來看個究竟,經過老師的教導,女生們都互相承諾,說以後不敢再犯錯。
我人在附近望著,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心裡有點靈感,想到一些詞彙,他們互相承諾,又彼此約束;我默默地想一想怎樣用上述的詞彙造個9個字的句子,於是想到啦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一下子,想到兩句歌詞,押韻嗎?心裡想一想跟之前的有一點押韻,然後在心中暗念了一遍: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我覺得押韻也很滿意!
學校的環境清幽,當我回到科室後,只能再暗中從心裡用唱歌的形式唱一遍,我覺得歌的韻律跑出來,歌詞也同時帶出涵義。
對,我真的很滿意歌詞寫到現在的情況。再說,我對寫歌詞的興趣也大大提升!很好玩呢!
在學校嘴巴閉了那麼久,放學回到家裡,終於可以放大聲唱出這些歌詞。我擔心用詞不當,我問爺爺「彼此」是什麼意思,爺爺解釋說:「你我、雙方,或者敵對」,同時我也學會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想歌詞到現在,4乘9,只有36個字,還得繼續想⋯⋯
一天又一天過去,想不出什麼,沒靈感,怎麼辦 ?
另外,我們陸家的家教很嚴,第一個家規就是不能碰毒品,誰沾染毒品就馬上被踢出陸家,所以爸爸和爺爺都常灌輸思維,做人要知足常樂。
我爺爺是寫詩人,讀春秋書籍,萬里望升旗山,山水觀音亭的詩詞是我爺爺遺留下來的,他的筆名是浩然,原名陸其廣。事實上,歌名「萍聚」是我爺爺取的名字,這還有一段故事可以講,不過以後再說吧!
那時候,我家經營萬里望有名氣的醬油廠,家中環境還算不錯,有錄影機、唱機,錄影帶和卡帶都有很多,那時候流行的歌手有台灣的林淑容Anna、香港的譚詠麟Alan。
受到 Anna 這個英文名字的啓發,我取了 LULALA 作為筆名,主要是因為我性格內向,怕別人嘲笑,所以不敢用真實名字,而用 LULALA 來代替。
然後,我到房間放卡帶的地方參考看看有什麼詞語可以用得上。 就看到一個字「擁」。這時候,我想起第二天想到的那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於是,造句靈感來了:「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我發現將這兩句歌詞合併,不就是代表知足常樂的意思嗎?
好的,重新排列歌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在我想歌詞及韻律的時候,發現「相聚過」和 「擁有過」是可以互換位置來唱的 !但是最後我總覺得,人還是要相聚過,才能夠擁有。
歌詞想到這裡,因為作詞的興趣濃厚,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也不怕羞恥,朗朗上口地把歌詞唱一遍,所以那時,學校有許多老師都知道我曾經寫過一首歌。記得有一次,一位女老師到班上教科(現在已經想不起老師名字),我非常大膽地跟老師說,我有一件事情要做,要不然我會後悔一輩子!老師脾氣真好,不但沒有責怪我,還讓我完成這事情,就是寫完歌詞,老師只是溫柔地提醒我,下一個月考快要到,要快點專心讀書。
這時候的歌詞已有7乘9,共63個字,可以想結尾的歌詞了!畢竟再不專心聽課,老師肯定會責罵我。
我的座位在科室最前排,偏向窗口,萬華小學當時只有一排科室有兩層樓,我的科室在樓上。學校地理位置在萬里望小鎮的正中央,所有本地人辦喪事的出殯隊伍都必須經過小學的大路,小學生都很怕聽到出殯隊伍的敲鑼打鼓聲。
我感慨地想到一句連我自己都會流出眼淚的詞語:「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前前後後,我用了21天寫成歌詞,然後將成品連同草稿紙寄去參賽,大概一個月後,成績出來,我拿了冠軍,學校也把那張《知識報》張貼在學校禮堂。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
【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這首歌詞很單純地是一個小學六年級,身材略胖的男生的作品;
它只不過是《知識報》遊戲環節的一部分,是無心插柳之作。
得獎後,馬上有來自台灣的人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明學,是他教我江字怎樣念,他說跟將來的將同音。
他是第一個要求把歌詞拿去唱的人,我猜《隨緣聚首》這個最初的歌名應該就是他取的吧!他還要求把歌詞裡「的」這個字唱得不一樣,各位可以聽聽他唱的版本。
另外,當時還有人站在我旁邊,要我把歌詞認真唱一遍,他就抄下音符,假如可以聯絡到作曲人孫正明,或許能得到解答。
我那時候還跟他們說,回去台灣找個姓李的人,為他取我的名字當藝名,他一定會把這首歌給唱紅;後來上華唱片為李華苓取個藝名叫李翊君,「翊君」二字恰好是我的名字「君奕」倒過來念。
音符抄完後,他還問我,這首歌你是想單人唱或者是雙人唱,我想一想就問:「可不可以男女合唱?女聲清脆,女先唱,男聲粗壯,跟隨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覺得比較好聽。」我還強調一定要用小鼓作為主要樂曲。
而後來李翊君唱的版本,就和我認真唱的這個版本的音調一模一樣!
所以除了江明學以外,我非常肯定娛樂圈一定有人知道誰是 LULALA,他們肯定有來過我現在住的地方~怡保萬里望。
翌年,1986年,快要上中學,我複印一份寫著我名字和學校名稱的《知識報》放進一個白色信封,信封上我寫上三道題 :
1、萍聚是什麼?
2、萍聚有多少個字?
3、萍聚是誰取的名字?
再托付給爺爺保管,還跟爺爺說等我長大以後交還給我,好讓我留給我的兒孫看。
還有一件事情,我除了把歌詞寄去《知識報》參賽,也另外寄了一份我親手寫的歌詞在白紙上,再寫上我的筆名LULALA,寄去香港 TVB,我還在信封後面留下回郵地址。
1986年,某一天,我家人租錄影帶回家看,是歌唱綜藝節目,鄭裕玲主持,節目的後段,她把我寄過去的歌詞念了一遍,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你以為香港沒人才,膽敢把歌詞寄來 TVB。」她也提到這封信是來自南洋的。
小學和中學,相比之下真是天淵之別,中文是小學主流教學語言,也是我的強項,中學全部馬來文,是我的最弱,預備班,我迎頭趕上,把馬來文搞好,但是我逐漸把托付爺爺保管的「萍聚」文件遺忘掉。
中學時期初中一,1987年,某一個星期六,我走路經過圖書館,遠處操場傳來收音機聲音,仔細聽,很開心,是我親手寫的歌,跟隨聲音方向走過去看個究竟,收音機裡卡帶還在轉動,旁邊擺放著一個青色封面卡帶盒,後面寫著萍聚,作詞作曲人:嚕啦啦。興奮的心情參雜著後悔的感覺,後悔當初沒有用我自己的本名。
中學時期,我有跟其他同學提起《萍聚》的歌詞是我寫的,但是沒人相信。
事與願違,相隔36年,現在已經是2021年,我的爺爺、爸爸都已不在人世,而且托付保管的確鑿文件已經不復存在,我非常失望,感到非常低落。
人總要面對現實,也想了很久,下一步應該怎樣應對,好的,那就拿起勇氣,把這件事公諸於世。再說,我患有糖尿病30年,現在也正值全球大流行 COVID-19,這病毒對於三高人士有很大的威脅,馬來西亞疫情非常嚴峻,每天超過萬宗確診,我萬一遇到什麼壞情況,這件事情就永遠埋在地下,沒人知曉,值得嗎?
我僥倖寫出那麼令人感觸的歌詞,但其實我的性格時常都保持開朗,且因為家教嚴格,我自認為人正直,但遺憾的是,我的人生總是被《萍聚》困擾著,不但沒人相信我是原作詞人,而且,我曾經從兩位人士的口中得到一些不符合時間邏輯的消息。
第一個人是我的表嫂,她是台灣人,1993、1994年間,表哥表嫂還未結婚,表哥時常往來馬來西亞和台灣兩地,也有把我寫萍聚的事告訴表嫂,她回去台灣問她的長輩,得到的回應是長輩們早已唱過這首歌。
第二個人是我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2014、2015年時,他去台灣旅行,導遊的車上播放著萍聚歌曲,比我同學大4歲的導遊講,他小學時期也是唱這首歌。
我本人真想搞清楚,1985年的時候,《知識報》從哪裡得到消息,把它作為該報的有獎遊戲題目讓小學生作答 ? 台灣民眾早期曾經唱過的萍聚歌詞又是哪一個版本?
我有從網絡找到信息寫著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於1967年拿到兩位女生交給他的萍聚塗鴉歌詞紙張,又是那一個版本 ?
我很確定李翊君唱的版本是我寫的歌詞,也是我想歌詞時候的旋律,音韻,歌曲長度 3分18秒也是我唱過很多次,估算出的時間。
1993年,我讀學院校時期,有一位理髮店老闆娘跟我說「嚕啦啦」這個名稱在台灣已經有團體把它佔為己有,是一個愛國團體,她還說那在台灣等於是對抗中國的共產黨!也是這個原因,我媽媽吩咐我以後絕對不能夠再說《萍聚》是我寫的歌。
這世界是怎樣了?一位單純的六年級男生,僅僅是學校《知識報》遊戲作品,居然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到現在!
同時也有4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非典型愛情—港仔娶泰妹定居曼谷住二百呎蝸居 台女嫁港男住曼谷獨立屋嫌香港屈質 法國男東京遇港女追到香港學埋廣東話 Sunny和Pinn是夫婦。一個是港仔老公,一個是泰妹老婆,但有趣的是,他們第一次相遇竟然是在韓國。話說2013年,Sunny去韓國工作假期,原本一心想學韓文溝韓妹,怎料最後竟然與泰...
我們愛讓世界不一樣廣東話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901)
《伴侶》的時代
1974年,保釣運動健將、台灣作家郭松棻同他父親郭雪湖第一次到中國大陸旅行,途經香港時,我問松棻有什麼需要,他說他爸爸是畫家,想在香港找一個學畫時的老朋友,叫任大漢。我說,我認識一個畫家叫任真漢。郭先生說就是他。於是我聯絡任老,他一聽是郭雪湖,立即趕來。在灣仔帆船酒店見面,兩個老人拉著手,高興得像小朋友見面一樣。
郭雪湖是台灣知名畫家,任真漢原籍廣東花縣,二人分別是1908、1907年出生的同代人。任真漢原名任瑞堯,7歲時隨家人去台灣,在台灣拜畫家蔡雪溪為師習畫,賜號「雪崖」,與郭雪湖是師兄弟。後來去日本習油畫。在台灣和大陸輾轉多年,戰後落腳香港。任真漢幼時因病失聰,但能讀懂廣東話、台灣話和日本話的唇語,並能講話回應。他憑自學而擅長寫作,又懂得醫療生理知識。當時在香港難以憑畫畫糊口,於是在報上寫專欄,也是多產作家之一。其中最為人知的,是以忽庵筆名寫的歷史小說《西太后》和《武則天秘錄》;他用筆名莊綺寫少女的生理問題專欄「女兒經」和「莊綺信箱」,也受歡迎。1963年創刊的《伴侶》半月刊,邀他寫「新女兒經」,許多少女讀者追讀,卻不知道這位莊綺姐姐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
不知道是否因為同郭雪湖重新聚首的關係,任真漢其後又以極大精力投入繪畫生涯,而且還當起裱畫專家。他在1991年去世。去世前兩年,他應邀回到他的畫家生涯起點的臺北大稻埕舉辦個人畫展。畫展名為「聾仙任瑞堯無聲詩畫展」。直到現在,任真漢的畫仍然在繪畫市場有價,藝術成就也得到藝評界肯定。
1963年,我與吳羊璧創辦《伴侶》,主要的寫手開始是靠我們二人,以及畫家王鷹(王綺薇)的插圖配合,其後約稿範圍擴大到舒巷城、陶融(何達)、亦舒以及新崛起的年輕寫作者。讀者對象鎖定少男少女,更以少女為主,因為那個時代香港社會開始有較多的女性就業機會,工廠妹、白領妹、學生妹,愛幻想,嚮往愛情,有感情苦惱,也有閱讀文學作品的需求。純文藝,未必能吸引眾多感情迷濛的少男少女,而較沒有深度或者可以說是「輕浮」的「文藝性」刊物,就是《伴侶》的定位。專欄作家馮鳳三說,音樂有「輕音樂」,那麼《伴侶》也可以稱為「輕文藝」了。
我在《伴侶》寫愛情小說,散文詩,也介紹一些大部頭的世界文學名著的精華,講中外名人情史。用得較多的筆名是「舒樺」。
1966年,在《伴侶》銷路穩定並有微利的基礎上,我們創辦純文藝的《文藝伴侶》月刊。
《文藝伴侶》刊載了舒巷城的詩與小說、史得(三蘇)連載小說《不及格的人》、盧景文畫插圖,亦舒的小說及散文、李英豪的荒誕劇介紹、何達的詩與詩評、柳木下的詩與翻譯等等。更邀得葉靈鳳主持「文學信箱」,為有志從事文藝創作的青年提供指導。《文藝伴侶》最終無法打開銷路,更因只有我是全職,一個月出三本雜誌也真是吃力,因此只出版了四期便告停刊。
伴侶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單行本,包括我的小說《當他再來的時候》和《生活的陰影》等,舒巷城的《我的抒情詩》和小說集《倫敦的八月》,他說這本書是他「歷年來所寫小說中最喜愛的幾篇」。我們在1964年和1967年又編輯了兩本《香港影星年鑑》,1964年版列名了414位香港演員及其簡歷,1967年版列名的影星就有482人。為當年的影界留下一個記錄。
1967年,左派掀起暴動。新聞、電影、出版的社會文化活動一下子變得左右分明,中性的文化很難有生存的空間。羊璧固然要全力在《文匯報》工作,而這時出版界的領導人也向我提出將《伴侶》轉讓給中共直轄的機構「青年樂園」系統經營,我回到上海書局工作。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我們幾個創辦人也覺得經營下去不易,於是同意安排。轉讓後,我仍然為《伴侶》寫過一陣稿,大約一年後,接手的人也辦不下去了。
從1963到1967,是我在左派出版業中,最能夠與香港社會融合的幾年。算是創出成績。《伴侶》雖無疾而終,但那幾年也把我的編輯寫作能力作了很好的磨練。
五六十年過去了,一些舊刊和舊書我也沒有留存下來。不過,近年還遇見兩個記得《伴侶》雜誌的讀友,雖未見面但有信息交往。我們都已經垂垂老矣,但能相認,就像郭雪湖在1974年重逢任真漢那樣高興。(57)
圖1,《伴侶》創刊號和《文藝伴侶》創刊號。
圖2,1961年女兒出生,母親到觀瀾去探望。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我們愛讓世界不一樣廣東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屆奧運,緊張足16日。一向心血少,觀看比賽的高刺激性對我來說又愛又恨,但看到香港運動員全力以赴為我城增光,在這兩週怎能不每時每刻緊貼消息,為他們打氣?
這屆奧運的確很難忘,香港歷史性取得1金2銀3銅,共7位運動員獲取獎牌。有一共通點,他們7人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是土炮。特別幸運地這六個時刻全都看到直播,目擊勝利,彷如置身現場感受香港健兒有多勁揪。張家朗金牌戰我去了APM與數百名港人觀戰,大家一起齊氣,可能一半人以上都對花劍的玩法、得分制度似懂非懂,但仍看得無比入神。當張家朗拿下最後一劍,最場歡呼,一下子把城市過去兩三年的陰霾都暫時打散了;何詩蓓的兩銀對我而言不算意外,因為過去有留意體育新聞,已知她有一定機會(反而由於沒有看過她的訪問,對於她的流利廣東話與Local School 學歷而感到驚喜),但到了何詩蓓真的接連得銀牌,依然無比興奮;乒乓女團得銅亦好看,特別是早前有看到蘇慧音單打出局那場波,留意到她數日過後大幅調整心態,眼神凌厲,越來越入局,短時間在這麼大壓力的環境下竟然進步得那麼快,實在誇張;劉慕裳是世界前列的空手道選手,絕對是香港獎牌希望,著緊的是這很可能是她一輩子唯一一次奧運機會(2024巴黎奧運不設空手道賽),無Take 2, 不容有失。可幸她最後亦不負所托,成功在空手道發源地日本摘銅而回。
賽事尾聲,來到最後焦點是香港最大獎牌希望李慧詩,亦是我最喜歡的運動員,沒有之一。我在12年奧運後開始留意場地單車,17年入場觀看在香港單車館舉行的世界單車場地錦標賽,現場看李慧詩比賽後,被這項運動吸引。這次她參加的兩個項目,競輪賽是她在12年摘銅的項目,這次亦是熱門。不過競輪賽一向具有些運氣成份,亦容易爆出黑馬,所以我認為Sarah在爭先賽機會更大(Sorry 馬後炮);爭先賽則講求實力和戰術,Sarah 兩者向來都是頂級,19年世錦賽更是所向無敵。可是奧運延後一年,少了比賽機會,同時後起秀不斷湧現,Sarah怎樣要保持由19年起的巔峰狀態是關鍵。很久沒有參與比賽,加上奧運開始時比對方遲開始(沒有參加團體賽作熱身),已經令Sarah略有劣勢。然後在競輪賽事的失利,Sarah的心理壓力肯定更大(事後她說本屆她的目標是要拿兩面獎牌)。在爭先賽首圈計時,「只能」排個第9, 走線並不太理想,之後亦曾經跌入復活區(但可能這額外的比賽更能讓Sarah增強信心和進入比賽狀態),到了爭先賽第二日脫胎換骨,先贏法國新星(12年差)後贏早一日踢她落復活區的Marchant,昂首步入四強。今早雖然輸了四強之戰,但仍在銅牌戰贏了20年世界冠軍Hinze,報了20年四強一敗之仇,更成功為香港奪得今屆賽事第6面牌,讓香港人為妳而感到何等驕傲。Sarah的堅毅、拼勁、專注、努力不懈為港增光,值得所有香港人致敬。
同樣地,亦有不少香港實力高的運動員因各種原因無法展示他們的最佳能力,或是奮力後亦跟獎牌擦身而過。例如是跳馬的石偉雄、羽毛球混雙組合硬頸四的鄧謝配、女子重劍的江旻憓及女團,(不計立場下還是很具實力的)男子乒乓球手黃鎮廷、還有最為可惜,羽毛球的伍家朗。縱使未能贏得三甲,但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他們每一人用盡全力,搏盡無悔一樣地完成自己的賽事。我們定必支持他們每一人!
香港隊的運動員都完成了他們的項目,感謝你們為香港付出和堅持:
陳仲泓、程小雅、伍家朗、張雁宜、鄧俊文、謝影雪、蔡曉鋒、李海恩、李慧詩、梁寶儀、逄瑤、楊倩玉 、何誕華 (和馬匹Tayberry)、蔡俊彥、張家朗、張小倫、吳諾弘、江旻憓、佘繕妡、連翊希、朱嘉望、陳芷澄、石偉雄、劉慕裳、洪詠甄、鄭俊樑、陳晞文、洛雅怡、何甄陶、方胤、何詩蓓、歐鎧淳、譚凱琳、鄭莉梅、何南慧、黃筠陶、楊珍美、黃鎮廷、林兆恆、何鈞傑、吳柏男、杜凱琹、蘇慧音、李皓晴、朱成竹、奧斯卡·科金斯。
有沒有獎牌,只要是香港運動員,香港人,都撐!繼續撐 !
攝:Tim de Waele/Getty Images
#TeamHongKong
#心臟終於唔使再承受咁高強度嘅刺激
#大家都休息下
#下星期英超開波YEAH
我們愛讓世界不一樣廣東話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非典型愛情—港仔娶泰妹定居曼谷住二百呎蝸居 台女嫁港男住曼谷獨立屋嫌香港屈質 法國男東京遇港女追到香港學埋廣東話
Sunny和Pinn是夫婦。一個是港仔老公,一個是泰妹老婆,但有趣的是,他們第一次相遇竟然是在韓國。話說2013年,Sunny去韓國工作假期,原本一心想學韓文溝韓妹,怎料最後竟然與泰妹同學擦出愛火花。「最初是用韓文溝通,因為我們是在韓國讀書,後來因為我學了泰文,就多用了泰文,現在是一半泰文,一半韓文,有時吵架便用英文。」Sunny笑說。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515/7XL5WHHCDLJAOWCENPOVQCFB7Y/
移居泰國九年,在當地做房地產生意的鍾勵發(Steven),昔日在香港做金融行業,十年前到泰國工作結識了現任太太阿菁。阿菁是三十多年前隨父母到泰國居住的台灣人,二人到談婚論嫁之時,因Steven早已在屯門買樓,所以決定搬到香港定居。在泰國住慣大屋的阿菁,來港不足兩個月就受不了,「我很怕壓迫感,搭電梯覺得空間很小,在家中又嗅到鄰居煮飯的油煙味,受不了。」愛妻心切的Steven,決定賣樓隨太太搬回泰國曼谷。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71028/FTB4CZ4RQ6KPVYVFGOH5CTTA2M/
我們追看嫁到世界邊端的港女生活,我們好奇入贅異國的港男故事。香港人愛香港,但生存本能彷彿一直叫我們從這裏逃走。有班外國男生卻為了另一半,被愛情和責任驅使,住進這座讓人又愛又恨的城市。來自法國的Romain Jacquet-Lagrèze 10年前戀上港女吳讌廷(Ashbi),毅然來港,在陌生城市由零出發開始事業,成家立室。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1024/2BYFFMHAN3AQHLP4HUAYVHS5L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香港人 #曼谷 #台妹 #法國 #港女 #廣東話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我們愛讓世界不一樣廣東話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娶着個港女—港女瞞家人拍拖4年信埋伊斯蘭教 法男學廣東話追港女到香港 女義工戀印度男拖手都怕醜
「這種薄餅叫roti或chapati,用油烤的薄餅就叫paratha。」記者聽得一頭霧水,眼前這位包着頭巾,手中搓着麵糰的年輕女性方糖(化名)正在準備晚餐給巴基斯坦丈夫Sunny。方糖讀書時在便利店做暑期工,認識了當時來港旅行的Sunny,交換電話號碼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在那並非人人一部智能電話的年代,方糖月花過千元買電話卡打給Sunny,電話不知不覺打足四年。「我們的對話內容多數是關於宗教,雙方對男女關係的看法,朋友都說這是神交!」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503/2SA3UH4DOCV6D7M5FKIOA4T5TE/
我們追看嫁到世界邊端的港女生活,我們好奇入贅異國的港男故事。香港人愛香港,但生存本能彷彿一直叫我們從這裏逃走。有班外國男生卻為了另一半,被愛情和責任驅使,住進這座讓人又愛又恨的城市。來自法國的Romain Jacquet-Lagrèze 10年前戀上港女吳讌廷(Ashbi),毅然來港,在陌生城市由零出發開始事業,成家立室。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1024/2BYFFMHAN3AQHLP4HUAYVHS5LQ/
「第一次見他的時候,真的很討厭他。感覺他的眼神帶點不屑,又不理睬別人,很傲慢。」符菁華(Kirsten)哈哈大笑地說,她的丈夫Melville Pradhan則在旁靦腆微笑。他們很不一樣:一個是香港人,爽快活潑;一個是來自印度的尼泊爾裔人,溫文儒雅。迥異的人走在一起,最初惹來家人反對,但他們證明了,兩人在一起,需要的……就只有愛而已。Kirsten在付出愛這一點從不吝嗇:職業是白衣天使,助養過超過二十位小孩;為保護鯊魚,穿着造型服跑全馬。四年前,她遠赴印度貧民窟散播愛心的時候,遇上了屬於她的愛。Melville是當地宣明會的職員,二人在義工活動上相識。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1101/TKYUM4HKMQJN7PEYW5BMFTYPPE/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港女 #伊斯蘭教 #法國 #印度 #巴基斯坦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我們愛讓世界不一樣廣東話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外星系主任 - 海奧華預言 (上篇) [廣東話]
https://youtu.be/mXPFF8nwLBQ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海奧華預言》是一本主要講了一個人被外星人帶走,進行了一次外太空的參觀之旅的書。同時,外星人向他介紹或者說告訴他一些事情,並讓他完完整整的記錄下來,在地球上傳播出去。
我們就先來簡單的看看《海奧華預言》這本書。發現這本書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但是,凡是你能看到的,都是一種緣分啊。故事的大概上面已經簡單介紹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這本書究竟預言了什麼?
首先,讓我印象比較深刻是書中說到:什麼是文明?在書中,認為文明的高度發達不僅僅在於對於高科技的靈活使用,更在於對於靈體的修行,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精神世界。而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物質生活的過度推崇,而非精神文明。尤其在蒸汽,電氣開始廣泛的運用之後,人們對於物質的追求開始慢慢凌駕於一切之上,而這恰恰也導致了在之後的時代藝術家,如畫家、音樂家等數量大幅度的減少。
所以,你現在知道幾個21世紀真才實學的藝術家?又知道幾個富豪呢?
同時,在物質主義中,書中表達的觀點是:金錢是萬惡之源。在海奧華上(海奧華是一個高等星球),人們不需要金錢的存在,一切都是很自然的,當然,也不會存在着浪費和鋪張,人們的關係是愛,是和平,是以他人為先。而在地球上,所有的關係與聯絡都與金錢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打破這層關係又是極度困難的。
海奧華的第一個預言是:地球上人們目前追求的道路已經偏離了原有的正確的軌道,而想要糾正雖然異常困難,但不是沒有希望
在地球上文明的進程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不在關注精神文明,而只在乎物質需求。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以及海奧華嚴格遵守宇宙法則的正確性以及執行性,海奧華又解釋了幾個地球上的現象,有瑪雅文明,埃及金字塔,復活島……
在書中解釋金字塔是外星人與宇宙進行溝通交流的信息中心,而製造金字塔所用的巨石是用「超聲振動」技術切割的,並利用抗重力技術進行運輸。人們可以利用金字塔捕獲宇宙射線、宇宙力、宇宙能量以及地球能量。這是埃及金字塔的原型,埃及的金字塔是縮小版的,建造的工藝也是一樣的。
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對於埃及金字塔的巨石為什麼切割的如此整齊?上噸的巨石是如何搬運的?金字塔不是法老的墓穴?金字塔高度、大小等測量得到的特殊數字等這類的問題有了一個解釋。但是這個解釋似乎讓人有點難以接受。
外星人建的?抗重力技術?超聲振動?怎麼看都有點難以置信,而這個解釋不知道為什麼又讓人覺得有點道理?金字塔的秘密也許在很多很多年以後,我們會知道的。
作為在這個地球上的渺小的一員,我們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十載,而又許許多多的事物存在在地球上已經成千上萬年,在這漫長的時光中,所有的記載似乎在風化中回歸於塵土,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過?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來過?就像明天我們要講的復活島一樣。不知道它為什麼存在?存在是為了什麼?誰創造了他們?他們又為何遺漏在這個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