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延燒中,⚠️
你我心都很緊張。
六月了,二十天以來,我們一直在抗疫。台灣人對於疫情的心情上上下下。我們的集體心理也受到各方的訊息影響,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尤其包裝著疫情的種種政治因素的訊息更左右全民的意識。
同島一命,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唯有正向面對疫情,共同配合中央防疫中心,非常時期,互相包容、支持與合作。台灣內部分化、撕裂與對立,只會耗弱防疫能量,造成大家更不安與恐懼。
疫情持續,我們沒有鬆懈的本錢,只要鬆懈就會爆發新一波大流行。這段期間很悶,也要再熬一段日子。中央防疫中心疫苗注射的計劃已經擬定,你忍我忍大家忍的日子慢慢會到盡頭,很難熬,我們攜手克服,難關會度過的。✊🏻
#天佑台灣!#台灣加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彰化的柯金源,體驗到工業化、產業發展對生態的可怖破壞力。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家族務農,由於工廠的廢水汙染,使得農田生產的糧食有著品質的疑慮,母親家族是沿海養殖漁業,1980年代因工業發展需求,要填海造陸,養殖地乃被徵收,遂失去生活空間。於是,環境的受害,也連帶造成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堪稱臺灣...
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晚安
親愛的市民朋友準備要睡了嗎?你的家人睡了嗎?這段時間大家辛苦了!不過想想我們都還是幸福和幸運的,因為此刻的我們還是可以跟自己心愛的家人在溫暖的家,聚在一起。但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有的人因為這個疫情,此刻還回不了家。
回不了家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是因為病了,必留在醫院,有些人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留在崗位上,好比是醫院的醫師、護理師,他們為了要照顧他所不認識的人,但他必須犧牲和他最熟悉、最親愛的家人相處的時光。
另外,還有一群人也還沒回家,他們是留在市府還在努力為防疫工作,做第一線疫調的同仁,今晚我想要和大家來分享新竹市政府這一群還沒有回家的人,這147小時的故事……
時間回到,5月17日,晚上09點32分,CDC通知我們衛生局,新竹市出現第一例確診個案,疫情的警報響起了,但當下我並沒有訝異,因為我知道,在全球與國內疫情升溫的此刻,新竹市也避免不了COVID-19的侵襲,於是乎,確認確診個案的足跡,就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工作。
我幾乎是一邊處理市政工作,每隔半小時,就和衛生局長確認疫調的進度,越了解,我心裡就越慌,因為從局長的口吻,以及話筒的另一端總是傳來同仁手忙腳亂的聲音。
此刻,我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和病毒賽跑,也唯有更快速的掌握確診者的足跡,我們才能夠匡列居家隔離的人數,進行環境的消毒,阻斷傳播鏈。
第一個確診個案,我印象相當的深刻,因為他坦白的說出他有萬華活動史,回到新竹後,也安分守己的早上出門上班,晚上回家,作息都還算規律,因此,我們匡列了包括他的太太,一共8人。
但,結果並令人不意外,隔了1天他的太太也確診了,不過,他的太太疫調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因為她總是去同樣幾個地方,但時間總是不相同,對他來說,回想哪個時間、去哪個地方,確實相當的困難,就這樣,警察同仁的加入,就成為了必然。
然而,隨著另外2案的增加,足跡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接觸的人也越來越多,小說家丹尼爾‧狄福曾經說過:「瘟疫是人性的舞台,也是社會的縮影」,在這次的疫調當中,我也深刻體會到就是如此。
這2個個案,社經地位高,年輕、活動與足跡遍及新北、桃園與新竹,再加上許多外部的因素,讓他們存著僥倖的心態,認為部分的行程不說,沒有人會知道,但他們忽略了,這樣的隱瞞,首先傷害的、影響的是他們的家人與朋友。
感謝我們的疫調小組,發揮鍥而不捨的精神,透過許多科學的辦法,交叉的比對、驗證,一一的拆穿他們的謊言,找到了真相,即時匡列了需要隔離、採檢的民眾,守住了他的家人、他的朋友與市民的健康。
重罰是防疫當中最後的手段,因為在對抗病毒的同時,唯有果決才能快速的解決每一個問題,這2個確診案過後,我發現,疫調小組的人力明顯不足,從最早的4 個人,再加上5個人,我們現在已經可以更快速的透過疫調,匡列、採檢,即時阻斷傳播鏈。
也因此,我們發現,疫調小組的同仁,雖然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但我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疲憊後的喜悅,我知道大家都累了,但因為找到了方法,因為有了團隊,他們知道,這一場漫長的抗疫戰爭中,未來將不會孤單。
明天起,疫調小組就要換到一個更大的空間,而且還要再加入6位成員,以後會分成兩個班,一天17個小時,來守護市民的健康。
親愛的市民朋友,防疫這條路,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但我們已經知道,我們要更加謙卑、更加的團結、更加的相信彼此,#誠實就是對抗這個病毒最佳的解藥。
謝謝這群黑夜裡的守護者,守著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向黎明,疫後,天晴時,我們脫下口罩,一起幸福。
#真心的感謝在防疫線上的每一位
#照片上有亮點
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在 ETtoday星光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追逐夢想的路上不能停留!!!
第三季順利舉辦這個重擔...就讓聲林三巨頭來煩惱就好了^^(歐爺)
【王令麟《聲林》慶功喊話「我們沒有悲觀權利」 曝第三季開播進度】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819006?from=fb_et_star_video
#聲林之王 #聲林之王聲境傳奇
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生長於彰化的柯金源,體驗到工業化、產業發展對生態的可怖破壞力。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家族務農,由於工廠的廢水汙染,使得農田生產的糧食有著品質的疑慮,母親家族是沿海養殖漁業,1980年代因工業發展需求,要填海造陸,養殖地乃被徵收,遂失去生活空間。於是,環境的受害,也連帶造成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堪稱臺灣自然生態環境紀錄片代表人物的柯金源,30年來,始終如一地在同一個領域奮戰,他自言沒有倦怠的時間,即使仍舊悲傷、憤怒和無力,包含非但沒有因為報導或紀錄片的探討,改善環境污染,反倒讓受訪者遭受黑道的攻擊等,他仍舊鏗鏘有勁地表示,自己沒有悲傷的權利,必須將那些情緒轉換成保持前進的力量,直到改變的發生、到來。
柯金源認為,這是他長期性的志業,唯有持續不懈,才能創造臺灣將來的可能性。
多年下來,即便有各種挫折與痛苦,但柯金源的絕不停歇,終究累積不少成果,召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關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使得對於自然的愛護之心萌芽在社會各個層面。
當發財成為長久以來臺灣某種奇怪的慣性思維時,柯金源直指核心地說明,一旦環境被破壞,譬如空氣、水遭受污染,將來我們反而需要花更多的錢去買健康的水與空氣,這是異常荒謬的決定。唯有此刻設下環境的停損點,讓島國的生態慢慢修復,才不會導致慘烈局面在日後發生。對柯金源來說,這是價值觀的選擇,攸關於臺灣優質環境的想像與其未來。
小檔案
柯金源,人稱柯導、柯師傅,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1962年出生於彰化伸港,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相機,開始記錄台灣自然景貌,而後任職媒體,主跑政經與社運。1990年,因目睹嘉義東石網寮村因颱風淹水39天卻缺乏媒體關注之慘況,決心專注耕耘環境新聞,並開始參與電子媒體。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12年,共累積超過30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他進入公視新聞部服務至今,已累積20多萬張環境紀錄圖像、27部環境紀錄片作品。
紀錄片作品有《來自斷層的消息》(2000)、《烏坵》(2002)、《阿瑪斯》(2003)、《彌猴列傳》(2004)、《記憶珊瑚》(2004)、《天大地大》(2005)、《產房》(2006)、《天堂路》(2007)、《前進南極》(2008)、《夢想巔峰》(2009)、《登峰造極》(2009)、《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2010)、《海岸群像》(2011)、《黑》(2013)、《空襲警報》(2013)、《餘生共游》(2014)、《命水》(2015)、《水戰》(2015)、《海》(2016),《前進》(2017)等。亦曾發表攝影個展如《意念的表象》(1990)、《再見海洋》(1998)、《海洋臺灣》(2000)等,並著有《山美-達娜伊谷的傳奇》(2002)、《臺灣水資源脈絡》(2003)、《我們的島》(2006)、《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2018)等書。
1997年起,柯金源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創辦人:馬立群 總編輯: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師:吳姿瑩、林艾德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柯金源 場地提供: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