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院會-總預算質詢
#刺蝟台灣
根據《國防法》第三條:「中華民國之國防,為全民國防,包含國防軍事、全民防衛、執行災害防救及與國防有關之政治、社會、經濟、心理、科技等直接、間接有助於達成國防目的之事務。」在此我想談談全民防衛的議題。
選前我曾提出《建立刺蝟臺灣》的概念,台灣的國防目標相當困難、也相當簡單。困難的是,我們的敵人是擁有世界第二大軍隊,也是世界最無恥野蠻的中國。簡單的是,我軍的作戰目標很簡單,就是不要讓中國佔領台灣。
全民防衛動員並不是只有國防部的事情,其實至少有八個部會都有任務分配。依據《全民防衛動員法》第9條:教育部(精神動員)、內政部(人力動員)、經濟部(物資經濟動員)、財政部(財力動員)、交通部(交通動員)、衛生福利部(衛生動員)、科技部(科技動員)、軍事動員(國防部),以及《全民防衛動員法》第 45 條:「各機關推動動員準備業務所需經費,循預算程序辦理。」
此外,行政院有設立一個任務編組為「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跟我想提出的刺蝟臺灣的想法相似:行政院動員會報(本部)每年編列預算約1,500萬餘元,主要用途為修訂動員法規、辦理動員講習、動員業務訪問、民安及萬安演習等動員整備工作,其他的則是分布在各部會中。
實際上,光是全民防衛動員準備就跟八個部會都相關,我向這幾個單位索取資料,發現國防部主管的「軍事動員」佔大宗,國防部以外的其他動員經費加起來,都還不到軍事動員經費的一半。這樣的預算編列情形,也值得我們去思考,除了軍事動員以外,包括民防演練、國防教育等,在承平時期的你我,是不是都「有感」?
#實際上民眾對於全民防衛很陌生
首先,我希望邀請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思考看看距離你最近的避難點在哪裡?有沒有想過假若下一秒戰爭發生,你的下一步該做什麼?要逃?逃去哪?要留在原地?那應該注意什麼事情?
就我所在的立法院,早上我詢問碰到的人,許多人都不知道如果碰到狀況,要怎麼疏散?要怎麼行動?可見目前大家連第一時間的準備應對都不是很清楚。
為此,我詢問院長,院長所認為的全民國防教育目標應該是什麼?如何才不會像前元首一樣向國人不停喊著「首戰即終戰」這種不戰而敗的思維?
我很在乎什麼樣的方法可以承平時期讓全民有憂患意識,所以我引用了教育學中教學目標的概念,分別是:認知、情意、技能。例如:認知上,民眾知道最近的緊急疏散的地點嗎?情意上,如何增進民眾對我國國軍的信心,而不致未戰民間已經先潰敗,也就是如何建立強大心防?技能上,在面對戰爭的混亂狀態,如何有能力去找到正確訊息、冷靜應對、避難並配合民防體系來互助合作?
以瑞典來說,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到政府提供給民眾的民防手冊,據稱「該份文件為瑞典政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面對周邊環境威脅發給全國480萬戶民眾的防災手冊,內容從天災、戰爭一路提到恐怖攻擊的應對手法。」裡頭更是將可能出現的「假訊息」的應對納入其中。
“If Sweden is attacked by another country, we will never give up. All information to the effect that resistance is to cease is false.”
「如果瑞典被其他國家攻擊,我們永遠不會放棄,所有放棄抵抗的資訊都是錯誤的。」
https://www.dinsakerhet.se/siteassets/dinsakerhet.se/broschyren-om-krisen-eller-kriget-kommer/om-krisen-eller-kriget-kommer---engelska-2.pdf
當然,台灣民間也很多熱心的網友紛紛以共筆的方式翻譯成中文,甚至整理了其他國家的民防資訊,包括瑞典、瑞士、以色列,並分享在網路上。https://hackmd.io/@billy3321/Hk2qpLtfw/%2F%40billy3321%2FS1bICIFMw
所以,我要求行政院以全民防衛動員會報的高度,跨部會共同研議一本屬於臺灣的民防手冊,讓全民國防夠「全民」夠「有感」!
#教召能量需要調整
此外,關於教召部分,其他國家如瑞士、以色列後備訓練都很充足。關於教召大家評論不一,但我自己過去參加教召時,分配到空軍飛機跑道整備,這個技術可以說台灣是最先進的,甚至比許多先進國家都還強!所以我認為很有意義,若教召有意義,就會增加大家參加的意願,教召的強度也應該視狀況調整加強。
此外,從實質教召的內容來看,兩年前監察院曾經質疑義務役後備軍人教召自「兩年一訓」,在 2015 年改為退伍後八年內受訓二次。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立法院預算中心所列「各國後備軍人教召頻次及天數」統計。
台灣 - 召訓期間:退伍8年內、頻次:8年2訓、天數:5~7天
新加坡 - 召訓期間:退伍10年內、頻次:每年、天數:40天以內
以色列 - 召訓期間:退伍3年內、頻次:每年、天數:18-28天
瑞士 - 召訓期間:退伍10年內、頻次:2年1訓、天數:每次3週
從這些數據可知,無論在頻率或天數確實都有加強的空間。
回過頭來,今年五月蔡總統陸陸續續宣示針對後備改革的決心,而今天蘇貞昌院長、嚴德發部長也對改革有所表示,我希望其他部會也一起動起來!身為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一員,接續我會加強這個議題的監督,期許從常備部隊、後備軍人,乃至你我,都可以成為全民國防的實質戰力,建立刺蝟台灣,捍衛國土!
#有感全民國防
#建立刺蝟台灣
我國災害防救體系 在 游淑慧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簡單,當宣布旅遊警示提升到三級,返國後需居家隔離和檢疫之日起,仍然前往該地區者:
公司派遣-公司負責。
私人行程-自己負責。
防疫補助資源有限,應該留給更多配合隔離的民眾。
試想災害防救法的精神,對於有人不聽勸阻,執意在颱風等災害期間進行登山、垂釣、衝浪等危險活動,造成山難、海難而動用搜救體系獲救,是採取「使用者付費」原則,政府得要求當事人支付救援費用。
同理,旅遊警示三級後,仍自主決定行程的,返台後再領取防疫補助,那當然不合理。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0/4414165?comscorekw=fbia&utm_source=fbia&utm_medium=fb
我國災害防救體系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27 預報有很多的限制~】
去年中受邀到交通部氣象局主辦的氣象研討會,分享【台灣氣象產業的機會與挑戰】。我提到氣象法中有限制預測 Forecast, Prediction
Forecast 有明顯的限制,Prediction 則沒有~
【但對大眾而言是分不出來的】
但實質上,我們專業人員是必須有責任,根據我們所學專業素養及工具來預報 Forecast
預言 Prediction,誰都可以,任何人也都可以拿到專業資料來預言,但閱聽者必須要理解預言者的專業程度。我提到社會上對此辨別度不高,專業人士無法受到重視的問題,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台灣是全球少有,是能將氣象預報與否,列入法令的國家。幾年前立法院曾經修改氣象法,在之前曾招開公聽會,由葉宜津立委主持,在邀請的15 位代表發言中,三位贊成修正,三位適度修正,大致上可以區分為非氣象局相關的人都贊同開放(例如民間與政府外圍的法人機構),有趣的是氣象局本身保持中立,但與氣象局關係密切者都反對開放。
https://www.facebook.com/weatherrisk/posts/10153725879741988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669130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0629 罰科技不罰迷信?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氣象法》
這個議題已經不是新議題,超過十年了,但事後來看,這麼多年下來,不開放的結果有讓許多學者覺得的失序更好嗎? 沒有,因為在網路的社會下,有太多的漏洞與空間,也無法可管,這也變成,氣象人員就會受到氣象法預報限制,非氣象人員沒有申請預報資格者,反而有很大的空間。
換言之,例如某一個人或是團隊願意窮極一輩子的能量,研究極端暴雨可能危害,如果他是對的,他唯一的方式只能提供給氣象局使用,無法做其他的應用,這在全球科技進展來看,是非常狹隘的一個制度思維。
當時氣象局前局長辛在勤也曾出國考察國際氣象產業
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ileDownload/C10500461/001
不過很可惜,從未聆聽台灣產業的心聲,不知道氣象法在實務上對產業的限制
https://tw.news.yahoo.com/%E8%BE%9B%E5%9C%A8%E5%8B%A4-%E6%B…
曾有媒體記者問我,為什麼要開放氣象法,這樣會很亂ㄟ。我反問他,那台灣為什麼有那麼多報紙,而且都是民營化,照你的邏輯,不是靠中央社、政府新聞稿就好了.....我們乾脆仿效北韓,一家國營電視台、一家航空公司所有都是國營就好了。他馬上接受我的觀點。把媒體亂象、氣象預報能力...等混為一談,這實在是不同問題。
年輕的朋友們,可能不知道氣象法有趣的歷史,早在十多年前台大大氣系柳中明教授曾提出過幾次看法,各位可以看看當時的思維如何。
-\-\-\-\-\-\-\-\-\-\-\-\-\-\-\-\-\-\-\-\-\-\-\-\-\-\-\-\-\-\-\-\-\-\-\-\-\-\-\-\-\-\-\-\-\-\-\-\-\-\-\-\-\-\-\-\-\-\-\-\-\-\-\-\-\-\-\-\-\-\-\-\-\-\-\-\-\-\-\-\-\-\-\-\-\-\-\-\-\-\-\-\-\-\-\-\-\-\-\-\-\-\-\-\-\-\-\-\-\-\-\-\-\-\-\-\-
聯合報 民意論壇
氣象預報 何不民營化
【柳中明】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兼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卡玫基颱風對氣象預報的挑戰,與造成多處破紀錄降雨的事實,和令人悲痛的人員死亡與財物損失,令人不得不提出三點呼籲。
首先是廢止氣象法,並重整中央氣象局 ,讓專職氣象、海象、地震與天文監測的部門獨立於預報部門之外,並民營化氣象預報作業,讓企業自由競爭精神活化台灣氣象預報工作。如此,預報失敗者必須承擔責任,不再以過去成效來掩飾當下失誤所造成的民眾損失,同時讓其他更有預報創意者出頭,提供民眾與各級政府在因應氣象災情時,更多的參考資訊。這將是多贏的局面。
未來,設若有五家氣象預報公司出現,各自獨立預報,各自訂定收費標準。各級政府、企業與媒體事業主,必須選擇其中至少一家,與之簽訂合作契約,在平日與氣象災害發生期間,取得氣象預報資訊,並提供各級民眾、員工與媒體使用者。如此,一、提高氣象預報者之收益,以刺激其預報創意與承擔更高責任;二、付費者取得最佳服務,並能直接了解專業資訊詳情,作出直接與有效的應用與判斷;三、不影響一般民眾取得氣象預報的機會,反因預報公司、各級政府、企業與媒體事業主間之競爭,獲得最全面與及時的氣象訊息。
其次是建立多層次防救災應變體系,並讓第一線的民眾直接與最上位的預報體系連結。關鍵在於:氣象可以發生意外、驚奇,人命不可以發生意外、驚慌。作法則需由下而上,各鄰里與社區委員會必須在每次可能發生氣象災難時,動員起來,在第一線掌握民眾與環境變動狀況;然後,往上與區級、鎮級、鄉級、縣市級與中央級的防救災中心取得聯繫,隨時掌握最新訊息,並直接通報第一線需緊急應變的民眾,更要以鄰里合作勝過外援的精神,來對抗災難。
目前,防救災指揮體系是由上而下運作,較有效率。但在氣候變遷趨勢下,破紀錄的意外將隨時發生,單線作業非常容易失靈,而集中救災資源的作法,更不如分散準備來得快捷。換言之,甲地出現災情,再由乙地派出援助,不如訓練甲地民眾,就地取得救援設備,立刻進行當地救援。所以,由上而下的作業仍要維持,但若不能由下而上動員,將會出現救援趕不上災情的慘劇不斷重演。
最後,所有一定規模的公共工程必須將氣候變遷的趨勢影響納入考量,以免徒然浪費公帑,卻無法發揮長治久安的功效。
【2008-07-21/聯合報/A11版/民意論壇】
-\-\-\-\-\-\-\-\-\-\-\-\-\-\-\-\-\-\-\-\-\-\-\-\-\-\-\-\-\-\-\-\-\-\-\-\-\-\-\-\-\-\-\-\-\-\-\-\-\-\-\-\-\-\-\-\-\-\-\-\-\-\-\-\-\-\-\-\-\-\-\-\-\-\-\-\-\-\-\-\-\-\-\-\-\-\-\-\-\-\-\-\-\-\-\-\-\-\-\-\-\-\-\-\-\-\-\-\-\-\-\-\-\-\-\-\-
法規鬆綁氣象預報良性競爭
【聯合報╱柳中明/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台北市)】
個人非常同情氣象局專業人士於颱風期間,廿四小時堅守崗位,提供最正確的氣象資訊與研判,以期降低全國災難損失的努力。
但是,個人長期堅持氣象局應該主動修正氣象法,刪除掉其為全國唯一能發布颱風預報資訊的保護傘,如此才可能降低氣象局每次颱風預報都受到放大鏡檢視的壓力,也才可能產生颱風預報的良性競爭狀態,讓全民取得最佳的防災資訊。
最重要的是:預報能力佳的專業人士,將能取得合乎其才的收入與地位,而非是在齊頭式平等,或是劣幣驅除良幣的狀態下,反至令人擔憂氣象預報是否將每下愈況。
氣象法是依動員勘亂時期國防概念所訂定的產品,雖然於二○○三年修正時,已略為鬆綁,但仍堅持氣象局才能發佈災害性天氣預報,更詳定各類罰則。但是,氣象局可以制止國內精英提出颱風預報,卻無法制止CNN與各國氣象單位同時預報颱風動態,更無法處罰國內媒體時時刻刻比較各預報資訊的優劣,以及大眾、名嘴、政府官員等據以評論氣象局的表現。這恐怕是所有氣象大老們,所從未想過的。
設若全國各媒體及大學教授們,都在颱風期間自行發佈預報,難道全國防災行動將會大亂而至更為失敗嗎?個人非常懷疑。最重要的,這是資訊暢通的時代,任何失敗的預報,都會被嚴厲的責難,反之任何成功的預報,都會被予以英雄式的歡呼。但若僅有氣象局的預報舞台下,反成預報成功是應該,預報失敗卻被譏諷的狀況。這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道理。
氣象法不改,氣象局員工無論如何賣命,都將無法取得大眾們的尊敬。若能讓颱風預報自由開花,反將凸顯氣象局預報的專業與權威。
【2009/10/09 聯合報】
-\-\-\-\-\-\-\-\-\-\-\-\-\-\-\-\-\-\-\-\-\-\-\-\-\-\-\-\-\-\-\-\-\-\-\-\-\-\-\-\-\-\-\-\-\-\-\-\-\-\-\-\-\-\-\-\-\-\-\-\-\-\-\-\-\-\-\-\-\-\-\-\-\-\-\-\-\-\-\-\-\-\-\-\-\-\-\-\-\-\-\-\-\-\-\-\-\-\-\-\-\-\-\-\-\-\-\-\-\-\-\-\-\-\-\-\-
https://www.scimonth.com.tw/tw/article/show.aspx…
2009-09-09莫拉克颱風的震撼與省思
柳中明/任教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1996年7月31日賀伯強烈颱風侵台,在阿里山下了1094.5毫米的雨量,當時氣象界多認為這樣的紀錄不會在近期內再現。13年後,莫拉克中度颱風在8月7日晚間登陸花蓮,8日下午出海,卻在8日與9日間於阿里山分別下了1161.5毫米與1165.5毫米的雨量。原來大自然更新紀錄,是不需要30年、50年或100年的時間,更不會遵守什麼規定如:強烈颱風才會下大雨,中度颱風不會下太多雨。
降雨量破紀錄與氣象預報能力
雖然,高雄與屏東的山區也累積了大量的雨,但是這些測站都是自動雨量站,且僅設置約20年,所以無法進行至少50年的長期資料比較。至於在那些已有50年氣候資料的測站中,2009年8月8日的降雨量,在台南站為當地歷史排名第一,在東吉島為當地歷史排名第二,在高雄站為當地歷史排名第三,在恆春站為當地歷史排名第四,嘉義站為當地歷史排名第五。大範圍地區的破紀錄降雨,顯現整個南台灣所承受的雨量是如何地驚人。
中央氣象局在預報颱風降雨方面,8月6日上午8時30分發布陸上颱風警報,10時提出高屏山區將降下800毫米;8月7日發現颱風移動速度忽然減慢,上午7時將雨量預測提高到1100毫米,下午4時提高為1400毫米,然後不斷提高到8月8日上午8時預測的2000毫米,9日清晨4時提高為2700毫米。有人認為:預測值不斷上修,顯示預測能力不足,事實大概是過去根本沒有類似經驗,所以缺乏預測能力。
個人自8月5日上午就持續追蹤氣象局預報,發現氣象局在當日就正確地判斷莫拉克將直撲台灣,優於美國、日本、南韓、中國、香港等地所提出的颱風將撲向東海的預測。在7 日上午,個人曾向台大大氣科學系的同仁們發函,指出氣象局預報所以能夠有優秀表現,是因為其預報與數值預報一致,顯示該局對其所長期發展的數值預報系統越來越有信心。該局公布的細網格(15km×15km) 模式預測資料,更將當時位於香港西側的柯尼颱風(爾後下降為熱帶低壓),所引致的雙颱牽引效應,明顯地顯現出來。
但是,莫拉克接近台灣後,各項觀測顯示其結構與過去具明確颱風眼的中度或強烈颱風不同,數值預報模式在錯誤假設下,預測颱風在24小時內就會快速移動進入台灣海峽。顯然,在缺乏飛航觀測資料的協助下,沒有任何電腦預測模式,能夠正確地將莫拉克的變化有效掌握。所以,7日後氣象局必須倚賴傳統的人為判斷能力,來預測緩慢移動的颱風對台灣的影響,也自然會受實際降雨數據的變化,而出現預測值不斷上修的現象。
未來,政府可能面對更多移動怪異的颱風,以及再度出現的破紀錄降雨的威脅;我們也可能面臨氣象局提心弔膽地事先預測降雨量破2000毫米,實際降雨量卻出現大幅落差的尷尬場面。若天真地以為,光憑現有的設備,不需要增進颱風的飛航觀測能力跟改進電腦預測能力,就能掌握下一個莫拉克颱風的風雨預測,那就真是癡人說夢。希望科學界、企業界與政府高官們,能夠注意到改善氣象預報能力的重要性,並全力投入經費與人力進行之。
不過,能力的改善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是要經過競爭才會出現突破的,並非單靠慘痛教訓或投入大量資金,就能出現改變。氣象局長期倚賴氣象法保護其權威,特別是在颱風預報期間。而現今各項資訊公開,專業氣象預報人員出錯的機率已顯著下降,人腦預測仍具決勝關鍵。
若希望氣象預報出現明確改進成效,氣象局必須放棄傳統保護心態,立刻修正氣象法,大量開放民間自組氣象諮詢公司,並且絕對不能因為其颱風預報與氣象局不同,就要處分民間公司。氣象預報必須納入自由經濟市場的競爭精神,才可能出現巨幅改進。
面對不確定性高的未來—加強「人」的素質
我國長期推動國家防災研究計畫,並設置國家災害防救中心與近期的颱洪中心,更主導國家防救災體系的建置與運作。但是,災難在破紀錄事件不斷發生的同時,從未間斷過,損失也未因為學界長期投入心力而下降。顯然,傳統的制度運作與工程設置,在人為管理失調下,會在面對突發巨變時,受到最嚴苛的考驗。
科技治國與救國的理念確實非常崇高,但是「人」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人的管理失衡,會導致山區大量開發與水土保持失調,也導致海岸區地層下陷顯著而海堤卻越蓋越高,更別說防救災體系的不堪一擊。或許,我們可說是降雨已打破所有工程設計的規範,因此損失大是理所當然。但是,面對未來仍可能隨時出現破紀錄事件發生的可能下,我們必須真正提出改革的方向,好好研究如何管理「人」。
法律規範與組織改造是必定要走的方向,如緊急撤離法,如國土規畫與保育法,如工程設計規畫,如防救災總署,如氣候變遷因應委員會等,許多體制內的設計都需進行改變。人的素質若不進行改造,許多工作都將枉然。
在此所指的「人」,包括所有階層的人。如上位者如何引導全國邁向永續,如執法者如何平衡法與情,如民意代表如何不謀私利,如企業經營者如何不要過度耗損台灣資源,如民眾如何懂得保護自家的生命財產。這類崇高素質的培養,才是高度脆弱的台灣能夠永續發展的基礎,也是面對充滿不確定性高的未來,台灣可以承受任何挑戰的保證。
民眾是可以教養的,但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何況,人口持續老化,受過良好教育者的比率也將持續提高,普羅大眾的教育投入必將出現有效回饋。問題僅在於:應該如何教,才可能由認知轉變為行動?才可能由少數人的改變,轉變為多數人的認同?
莫拉克颱風的震撼,使得一般大眾產生求知的欲望,想要多了解颱風的一切跟因應對策。但光是吸收知識,並不會轉化成正確的行為。科學界要面對的可能不再是好好寫自己的學術論文,以期有朝一日能成為中研院院士。而是要研究如何與民眾互動,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並可以廣為運用的教育方式,以增加民眾的知識,改變民眾的情操,更強化民眾採取正確行為的意志力。關在象牙塔內的教授專家們,何不走出來,好好研究如何提升台灣人的素質?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
我國災害防救體系 在 災害防救體系之簡介 的相關結果
我國災害防救 法第一條規定:為健全災害防救體制,強化災害防救功能,. 以確保人民生命、身體、財產之安全及國土之保全,特制定本法。而同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二. 款則界定: ... ... <看更多>
我國災害防救體系 在 災害防救體系 的相關結果
災. 害防救法的頒布施行為我國災害防救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對. 於體系內各主要單位所應該負擔的災前、災時、災後等重要工作. 項目及其運作,都有明確的規範。 災害防救 ... ... <看更多>
我國災害防救體系 在 中央至地方防救體系架構 - 中央災害防救會報 的相關結果
說明:. 一、中央及地方災防體系三級制:我國災害防救體依災害防救法規定,區分為「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三層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