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那些他們說的 #內在小孩
.
.
.
原本對於Leela老師的教養相關的工作坊沒什麼回應。
後來看到一段話,內心有稍微被觸動。
「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我把受傷等字眼拿掉了
薩提爾教養近來風行。許多父母和老師都慢慢開始探究,卻在操作時覺得有難處。
有些老師們覺得:孩子們沒有要好好對話。我很快就生氣了,根本難以和孩子們好好對話,勾出他們內在的渴望。
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沒有先好好照顧自己,卻要扮演逞強的角色。
這個社會對於老師有諸多期待。老師們有一定的形象必須維持,並且必須被擺在高高的神台上。
我也經常被制約,在學校一副道德至上的姿態。這樣的逞強,當然有好處。但是,我真正覺得滿足的時候,是能夠和學生們平等對話,並且在明白他們真實的想法後,與他們交流,分享我遇到某些事會採取的作法。
那是我第一年教書的模樣。
我最初,其實希望可以對孩子們坦露我真實的想法。老師們其實不一定都很聰明,也不一定都很勤勞;我們有自己的缺點,而在人生這條路上,有時候不盡然必須「守規矩」。
這當中有些想法,是和校風相牴觸的。
我甚至覺得,學生反叛些,是必然。整批學生都很乖,就有問題了。
但是,這樣的「理念」,放到實際管理上,其實增添很多變數。當你允許一個人「例外」,你就必須一併公平對待。
換言之,你必須有強大的心臟,面對每天的「驚喜」。
因此,學生的「乖」,後來會逐漸變成老師們的「安樂窩」。這當中的乖,包含了樂於學習,絕不和你對著幹的學生。這減少了很多處理摩擦、在情緒繩索上游走的壓力和風險。
一切皆大歡喜呀。
然而,在舒適圈打滾,卻也覺得,教育不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嗎?老師的工作,何止教學?
生活呢?我們不也可以和學生分享嗎?
那些生活中的「成功學」,的確很動聽。
但是在活出大把鈔票以前,我們總得活得像個人,明白周圍的人為何有某種行為和態度,能夠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源自什麼信念。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
只要孩子故意唱反調,就可以明顯看出,自己不過在說「大道理」。
掛著「老師」的名堂,卻撐不起學生的反制,最後只能用威權壓制,或者委屈討好學生,好讓教學差事好做一些。
這是老師們的為難。
其實,是我們透過「教師」這個角色,看見了自己人生的難處。
———-
不論是大家說的「內在小孩」、「童年陰影」、父母的翻版......
我們透過和孩子們的互動的過程,其實是加速認識自己的過程。
如果我們想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壓制孩子。其實也是簡單粗暴的壓制心裡面那一個面向的自己。那一個由孩子們顯化給我們,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潛在的自己」。
孩子們如果還沒被完全「制約」,他們「較為真實」的一舉一動,我們真的能接受嗎?
人類圖說:七歲以前,孩子們還沒「那麼快被同質化」。面對那樣的孩子們,難道我們都覺得可愛,覺得他們毫無瑕疵?當他們大哭大鬧?我們都能平靜以待?
如果我們真的以為,我們可以透過人類圖,接受自己、「活出自己」。
那麼,在面對孩子時,為何感覺又難以「回到自己」?
這些,都是看似有用又無用的疑問。
—————-
這世界,如果只有我們化身孤島。還真容易活出自我。
而身為父母的人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卻要和孩子共同修煉。
在這個不簡單的任務裡,看見Leela老師說,父母本身更重要。
再再提醒,照顧好自己,再好好面對別人的道理。想愛別人,先把自己愛好。
.
.
.
而我原先以為,我對「教養」的領域有興趣,其實是我自作多情。
朋友告訴我,其實我更注意自己多一些吧。
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沒有開教養課,所以我無法進修;直到Leela老師釋放出機會,我才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回應。
我一點想上「教養課」的衝動,都沒有。
想研究的行動,也難以展開。
直到我看到,「教養不只是針對孩子,更多的是父母本身。」
即便我不是父母,身為師長,我該如何穩定自己,如何適當對待孩子?
我不需要去像父母一樣愛他們的孩子。但可能一些基本的,或許,我可以知道,該怎麼去做?
————
即便題為「教養」。卻未必是要為人父母才能去。
那麼,就來「非自己」的上一次課吧。
https://humandesign.org.cn/workshop/20200701
#偽宣傳
#其實只是想寫出這些
#我根本不care孩子們我只care我自己
#學生看到會哭嗎
#我其實不care吧
Photo credit: Pixabay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