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很多人好奇,從事線下教學的我們,這段時間去哪裡了,做了哪些事?
✔️做了一些事
✔️買了一些東西
✔️試出一些新商機
✔️團隊努力得好好活著
還記得發布升三級的前二天(當時是二級😂),跟夥伴討論直接詢問家長的意願飛,暫時先「不強迫但也不鼓勵」的方式進行意願調查,出自於尊重家長決定和保護彼此安全健康為出發點,回覆陸陸續續回來時,就發布升三級,一夕間爆量訊息灌過來,都是滿滿的關心與支持,相約疫情降級後見。
另一頭也是爆量的訊息,是相關的夥伴和同業正在討論著:
「現在就這樣休息一陣子?」
「現在該怎麼辦?」
「開線上課很不符合客戶需求吧?」
♦️《一夕間教練變成送貨員,安全第一優先》
在以上的問題,都還沒想到解答時,我們決定先解決家長第一時間會遇到的難題「如何在家長時間陪伴孩子同時兼顧工作」、於是立馬進行大規模教室消毒月光器材消毒,並將適合在家玩耍、鍛煉的器材,租借給需要的家庭。避免家長承擔暴露在外的風險,將器材收納、整理、消毒,小心翼翼的送到家長和孩子的手上,這是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情。
♦️《一夕間實體場地轉為直播場》
透過視訊方式維持和孩子的互動,一開始的嘗試和摸索,真的不容易也不簡單,我們整整一週都在練習跟器材當朋友,從開機電腦、設定麥克風、鏡頭挑選、課程互動設計,一步一步建置起來,靠的是團隊每個人的心血與時間付出,為了喬好一個角度,真的可以花二小時,一下手機、一下平板、一下電腦,再換歌解析度好的鏡頭…很多樣式都出爐。
麥克風也是大學問,電腦內建、指向式、收音組、外掛鏡頭,每一樣都是嘗試再嘗試,還有那一直讓家人忐忑不安無法控制的網路😭,目標就是要呈現出:完美完整、真實互動、趣味滿滿的一堂運動課。另外衍伸出來的就是:快速設定好適合的課程內容、教案重整(從幼兒體操轉相關活動)。
♦️《一夕之間打了一場莫名奇妙的仗》
一個月後恍然大悟,原來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以為是要跟環境對抗?但其實是要先打贏自己的心&思維,過了「自己」這一關,故事才會往下,後續的延伸和才會出現,駐足休息真的也沒有不好。(如果沒有團隊,真的可以獨自好好休息一陣子,團隊就是大家的家,必須一起撐起也撐傘)
直至今日的此時此刻,我們都還在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和調整優化,就希望「幼兒體操是一生的事業,讓孩子卓越是一生的志業」,這個理念在每個呈現的方式裡,都能讓人感受到,包括線上課程、師資培訓、進修課程、跨界講座。
✨感謝團隊~這場戰役來得快,同時這巨大的一球也接的超級好!✨
我會保護自己教案 在 媽媽好忙。媽媽好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文磨眼睛,英語磨耳朵」
「中文磨眼睛,英語磨耳朵」,
中文一字一音節,同音字特別多,辨別字形就非常重要;
可能因為這樣,到了學英文的時候,對拼寫正確也有很深的執念。
但英文最重要的是語音,雖然拼字規則例外很多,基本上還是根據語音來拼寫,
所以可以說學英文唯一重要的就是語音!
中文磨眼睛,要勤寫形成手部肌肉記憶,邊寫邊看;
英語磨耳朵,要勤說形成口腔肌肉記憶,邊說邊聽。
------
前幾天談到 phonics「聽音拼字、見字能讀」的操作過程,已經提到「發音準確」這個關鍵前提。
今天就來聊發音。
先說結論:
不管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有沒有額外上課,都建議家長自己練一練英語發音。
不用練成跟外師一樣(很難啦),練到 bed / bad、paper / pepper 分得清楚就好。
一講到發音,大多家長就縮回去了,怕自己發音不好,不敢陪孩子學英文。
但,專業的英文老師,發音不一定正確;
發音正確的老師,孩子不一定能模仿得一模一樣
(考慮一對多的課堂,再考慮現在實體課師生都戴著口罩);
在課堂上模仿得出來,回到家不一定還記得;
回到家記得怎麼唸,也可能懶得練習...
家長不一定要自己教孩子,
但如果能在試聽的時候幫忙篩選一下老師,
回家複習的時候幫忙聽聽看孩子有沒有學會,
陪著孩子多練習幾次,是不是比較好呢?
------
舉照片上這三個單字為例:
wren [rɛn]-短母音 E
rain [reɪn]*-長母音 A
ran [ræn]-短母音 A
這三個母音是台灣人最容易混淆的聲音組合之一。
有聽過老師要講 sailor,結果 seller 和 sailor 交替出現;
廣播裡的英語教學節目,let's 一直說成 "lats";
還聽過一位英文繪本老師整堂課 rain 都唸成 wren。
如果你看過我上一篇文章,就知道不是「孩子看圖也知道是下雨!」這個問題而已 ---
這位老師如果唸 wren 要小孩「聽音拼字」拼出 rain,那麻煩就大了。
------
為什麼這三個音台灣人很容易唸錯呢?
先說「短 E」/ɛ/ 和「長 A」/eɪ/:
*「長 A」在 KK 音標裡面寫成 /e/,但它其實是雙母音,我改用國際音標 IPA /eɪ/ 表示。
這兩個音華語裡面有,就是注音符號 ㄝ 和 ㄟ,而 ㄟ 又是 ㄝ 和 ㄧ 結合的雙母音。
但日常講話的時候,常常偷懶, ㄟ 的音發不到位,也不會造成誤解。
在華語裡面,只有 「ㄧㄝ」、「ㄩㄝ」、「ㄨㄟ」、「 ㄟ」這幾種組合,「 ㄝ」不會單獨作為韻母出現。
也就是說,如果你把「黑」唸成「 ㄏㄝ」,聽的人也不會以為是別的字,並不會形成不同字義,嚴格來說不算是不同的音素。
久而久之,懶惰的口腔肌肉就發不好 ㄟ 的音,要唸「長 A」/eɪ/ 的時候也有一樣的毛病。
再來說「短 A」/æ/:
這個音華語裡面沒有,以前老師可能教你把嘴巴咧到最開、很醜的說就對了...
(嗯,請問布萊德彼特有嘴咧很開很醜的講話嗎?)
要發出這個音,其實是要「下巴往下」,最後尾音是 ㄚ。
華語造成的混淆,就用華語來輔助釐清。
之前分享過好幾次蕭文乾博士的「臺灣雙母語注音符號表」,裡面就把這三個音寫成:
ㄝ -「短 E」-/ɛ/
ㄝㄧ -「長 A」-/eɪ/
ㄝㄚ -「短 A」-/æ/
------
知道該怎麼唸,以後就會唸對了嗎?
當然沒有這麼容易,口腔肌肉沒練起來,遇到不熟悉的音,嘴巴一樣會偷懶。
蕭博士的臺灣雙語無法黨上個月剛出版了《臺灣雙語調音首冊》,除了上述的雙母語注音符號表,更把美語發音的「練習方法」有系統的整理出來,包含有趣的小教案,讓全家人玩著學,還有吉祥物、計時闖關遊戲等。
不得不說蕭博士的團隊真的很了解孩子的心理,林寶很買單,會自己要求多玩(練)幾遍,玩完還說覺得自己變厲害了。
回到上面提到的三個母音。從去年蕭博士免費開課帶大家練發音,我就會在家唸給林寶聽。前幾天他在看卡通,突然問我:
「"Wait" 和 "wet" 聽起來很像,但是是不一樣的字對不對?」
算是階段性磨耳朵和練口腔肌肉的小成果吧!
我預計帶著林寶調完音,才會再教他字母和 phonics,這一年繼續安心當文盲。
*覺得有必要加註警語:
我建議家長自己先練。家長是不是要接著馬上教孩子,要看情況。
有的孩子構音發展還不成熟,有的孩子不喜歡被糾正,請以親子關係和保護孩子學習熱情為優先,視情況帶孩子共學。
《臺灣雙語調音首冊》及相關連結放在留言。
非業配,使用者見證分享。
我會保護自己教案 在 Lovely Chef 小廚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育兒雜記
因為疫情,關在家的各位都使出渾身解數
開始學做飯
開始找各種教案自學
每天看大家發文都很充實
自從疫情開始出門得戴口罩
都是跟孩子們說有新冠病毒
看不見所以要做好防護
開始防疫假之後
我們家只有江江在外出
每天在家看看繪本玩這玩那的
時間也是過很快
以前其實也差不多這樣
只是以前可以選擇現在是沒得選
「爸爸媽媽,可以帶我們去這裡嗎」
「現在沒辦法呀」
「我是說等新冠肺炎沒有的時候啦」
孩子們每天會講的話
那些在雜誌、繪本上看到的
我們現在都去不成
看到他們這麼習慣被關著也覺得有點難過
管不了別人,但我們可以保護好自己
#廚娘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