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專欄:不是我作出來的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在一八三五年出版的《高老頭》,作出了一段堪稱經典的宣言。在對小說場景(巴黎的一間由伏蓋夫人經營的廉價公寓)略作簡介之後(往後會有更詳盡的描寫),作者突然跑到台前,向安坐家中、豐衣足食的讀者說,他們可能會認為作者誇張失實、天馬行空,但他鄭重地提醒讀者,他所寫的既非虛構(fiction),也非奇情故事(romance)。巴爾扎克在原文裏用了三個英文字去加強效果:”All is true”─真實得讓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家庭,或者在自己的內心,發現這個悲劇的某些元素。
十九世紀是歐洲寫實主義的黃金時代,巴爾扎克以近一百部作品所組成的《人間喜劇》,毫無置疑是其中的最巨大碑石(或碑林)。作家在小說開頭作這樣的宣稱,不是因為心虛,而是因為高度的自信。在當時,除了小說,還有什麼藝術形式能把近半世紀的法國社會,從鄉間到城市,從下層到貴族,巨細無遺地包羅其中,栩栩如真地再現?那是一個對文字的「真實」懷着無比的信任的時代。
當然,這個時代必然會過去。隨着攝影技術的發明和發展,記錄和再現真實的工作由文字交到影像手上。作家不能再自稱可以描繪外在世界的真實,那便唯有轉向內在(心理、意識)世界的真實。於是便出現了二十世紀初的現代主義。但說穿了,現代主義很可能只是另一種更極端的寫實主義。只要看看喬伊斯如何在《尤利西斯》裏嘗試重現幾個人物在都柏林一天的生活(內在和外在)便知道。要去到二十世紀下半,所謂後現代主義出現之後,任何形式的現實和試圖捕捉它的寫實,才被質疑和推翻。這也是科技上的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出台的時代。理論上甚至提出了所謂的「超真實性」(hyperreality),也即是「比真實更真實」(more real than real)的玄虛說法。
不過,人對真實的追求和堅持,並不會這樣就失守的。我們對「真實」有根深柢固的需要,文學尤其如是。近年在歐美興起了關於”autofiction”的熱議。這個詞首先由法國作家Serge Doubrosky在一九七七年發明,用來形容他自己的小說Fils。(有說其實是他的書的封底宣傳語。)究竟autofiction跟傳統的autobiographical fiction有什麼不同,似乎還未有定論。近年這個名詞進入了英語文壇,用來歸納一批把作者的生活經驗直接地寫進小說裏去的作品。當中最有名氣,作品也最具震撼性的,是挪威作家Karl Ove Knausgård。
Karl Ove Knausgård的巨著Min Kamp(挪威文,英譯My Struggle),指涉希特勒的Mein Kampf(《我的奮鬥》),但寫的卻是作者本人從童年成長到成年生活的種種日常事情。他不但把自己的一切毫不掩藏地寫出來,還把他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隱私都披露無遺,導致父親的家族向他提出誹謗訴訟,妻子亦精神崩潰入院。但Knausgård像着了魔一樣,明知會對身邊人造成災難,卻一往無前地繼續寫下去。結果是寫出了六大冊共三千六百頁的個人生命史,相信比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還要厚。奇就奇在這套書竟然熱賣起來,單單在挪威國內已賣出五十多萬冊,並且譯成二十二國語言。英語版的最後一部,今年終於面世。我在書店見過,拿起來令人手震。我自己的長篇小說立即相形見絀。除了敬而遠之,別無選擇。
最近英國《衛報》有篇文章,題目叫”Drawn from Life: Why have novelists stopped making things up?”,討論的就是這個autofiction的熱潮。有人認為這是對後現代主義的反彈,但也可以理解為對傳統以說故事為重心的小說的不滿。然而,連說故事的高手、前輩級人馬Margaret Atwood,在網上大師寫作班的宣傳片中也強調,The Handmaid’s Tale雖然是speculative fiction,但在書中發生的所有可怕事情,都不是憑空想像的,而肯定曾經在某時某地某處境中發生過—”I didn’t make them up.”在接近兩個世紀之後,小說家們又回到巴爾扎克的宣言—我冇老作,所有都是真的!
談到新近的autofiction,另一個經常被提起的名字是英國的Rachel Cusk。她的三部曲Outline、Transit和Kudos,雖然以Faye作為女主角兼叙述者的名字,但經驗和作者本人非常接近。Faye是一個小說家,已離婚,作為單親媽媽帶着兩個兒子。(現實中的Cusk已再婚,生的是兩個女兒。)三本中我看過Transit,與Knausgård的「大石砸死蟹」相反,走的是「輕騎突擊」的路線。書不長,行文簡潔精準,觀察極細,很能把握人物和處境的要點,把庸常的生活情景寫出了吸引力。
故事很簡單,幾乎是沒有故事(據Cusk自己說,是個plotless plot)。女作家帶着一對兒子從鄉間搬回倫敦,在中心地段買了間殘破的舊房子。小說從房子的裝修工程開始,之後的章節環繞着主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物(前男友、鄰居、裝修店東主、裝修工人、舊女性好友、新結交的男子、寫作班學生、表弟等),漫無目的地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閒談。當中「作者/叙述者」通常較被動,處於聆聽者的角色,而對手則滔滔不絕地談自己的故事。最有趣的一幕,是女作家去參加一個文學節,同場還有另外兩個當紅男作家,都是因為作品有自傳色彩而被編成一組。兩個男作家的演說都維妙維肖,其中一個的形象,居然就是活脫脫的Knausgård大兄的寫照!如此的autofiction,真是鏡中鏡的反映,真到極時,竟有點虛幻和滑稽。
單憑閱讀觸覺,Transit裏肯定有許多改頭換面的地方,並不是單純的如實記錄,但作者真實經驗的痕迹還是十分明顯的。其實autofiction跟autobiographical fiction有沒有分別呢?我真的說不清。也許,前者只是個比較順口的縮寫版,或者評論家們興風作浪的新名堂罷了。
我的奮鬥 英文 版 在 新新聞周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558期新新聞精彩內容
【封面故事】上萬封電郵 讓首位貪汙中研院長現形
整整八個月,辦案人員幾乎被淹沒在查扣翁啟惠的上萬封電子郵件裡,用土法煉鋼的方式,拼湊出翁啟惠的收賄密碼,翁幾年來收賄護航浩鼎的原形畢露,成為司法史上第一位涉貪起訴的中研院長。翁得知被起訴後,聲明痛批:檢方疏於查證、濫行起訴。
【封面故事】年金改革 決戰考試院
軍公教勞年金改革與反改革的對立氛圍愈漸升高,族群衝突加劇之際,蔡家軍早已將目光放在考試院,因為國是會議後的修法版本,將交由19位考試委員拍板,而考委將在胡蘿蔔與大棒之下乖乖繳械,為年金改革委員會的結論背書。
九三軍公教走上街頭後,反改革的浪潮,一波比一波激烈,所有委員都願意乖乖背書嗎?無論國是會議結論如何,結論勢必得交給有憲政「考試權」的考委審批,考試院是決戰場?還是考委們會直接繳械清理戰場?全民都在看。
【焦點】獲利王台大醫院拿一例一休「開刀」
在政府最新公布的醫院財報中,台大醫院拿下「獲利王」的寶座,卻在「一例一休」上路後,以因應最新勞基法相關規定為由,計畫減少周六門診,相較於獲利遠比不上台大醫院的台北榮總維持周末門診不變,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納悶。
【焦點】搶黨主席 吳與郝整合得用盡洪荒之力
洪秀柱最倚重的首席副主席詹啟賢,因黨產處理問題請辭,還傳出參選黨主席的可能。日前宣布參選的吳敦義軍容壯盛,詹就算參選恐難以撼動吳的本土選票,但吳與郝龍斌的整合破局,反給洪一個逆轉的機會。
【政治】菊系全力拉抬劉世芳半年為限?
隸屬新潮流的陳菊親兵劉世芳,在民進黨高雄市長參選人中民調墊底的消息被釋出,宣告市長初選提前開跑。前有扛著總統蔡英文招牌的陳其邁,和游錫堃林佳龍正國會支持的林岱樺,菊系對這場不容有失的接班人戰爭有何盤算?
【財經】翟神「雲端」落凡間 仍獲鴻海力挺
翟本喬的明星光環,讓和沛獲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青睞入股,同時獲得宏碁投資,聲勢水漲船高;不料忽然傳出將大量裁員,連鴻海方面都大感意外。不過鴻海已經宣布會繼續支持和沛,也讓「翟神」有了再次挑戰的機會。
【垃圾淹台灣】堆在台東各鄉鎮的六千噸垃圾
反焚化爐成為管轄超過縣內一半人口的台東市長張國洲重要政見,還讓台東縣長黃健庭在議會總質詢時,點名張國洲「不要把市長當民意代表做」。原因是台東的垃圾處理面臨動彈不得的僵局,啟爐是縣府心中的唯一解。
【兩岸】泡沬破 中國電影回到「走心」新常態
若說二○一六年以前的中國電影市場像「一棟華麗的巨型建築」,那麼一六年則是迫使市場回歸理性的一年。依靠小鮮肉、炫技與商業噱頭的市場成長期已過去。票房奇蹟終止,「內容」重回核心地位,而官方立法也強化了意識形態管控。
【國際】世上最危險的書解禁 讀者學到什麼教訓
二次戰後,近一二○○萬冊的《我的奮鬥》幾全遭銷毀。擁有本書版權的德國巴伐利亞省,七十年來始終拒絕再版。直到二○一五年底版權到期,這本傳記的「評述版」於一六年初出版,一年來銷售八萬五千冊,列名年度暢銷書。
我的奮鬥 英文 版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2015.12.03 德國 ※
希特勒《我的奮鬥》下月再版,惡毒言論被學者註釋「完全包圍」
阿道夫‧希特勒的反猶宣言《我的奮鬥》下個月將在德國出版,這不但是二次大戰以來的第一次,新的版本也會加入學者的註釋,以「包圍」他惡毒的言論。
猶太大屠殺的藍圖《我的奮鬥 Mein Kampf》,英文翻譯為 「My Struggle」,首先在 1925 年、1926 年分成兩冊出版,書中記述希特勒對猶太人、斯拉夫人的憎恨,還有他心目中德國應該向東擴張的計畫。
此本書之所以可能再刷,是因為巴伐利亞邦擁有的七十年禁止再版權利,在下個月到期。
新版書將附有許多註釋,負責人是慕尼黑現代史研究所四位學者所組成的團隊,他們花費三年、耗資五十萬歐元,寫出了三千五百條註解,讓新版書篇幅長達 1948 頁。
慕尼黑現代史研究所表示:明年一月一日以後,任何人都可以再版希特勒的書,若有學術性版本針對書裡的謊言進行反駁,比較理想。
學術小組領導人哈特曼(Christian Hartmann)表示:「我們希望許多讀者可以讀到我們的書,所以我們希望創造出一個對讀者友善的版本。」新書一本定價 59 歐元,賣書所得將全數捐給慈善團體。
他表示:「希特勒的文本跟我們的評論牢牢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兩者會一起呈現。若使用武術的語言來形容,我會說這是殲滅戰——我們以我們的註解全面包圍希特勒。」
「在右邊頁面的上方,是第一版的文字,其右邊我們加上不同版本的差異,然而每一頁絕大部份的空間,都是我們的註釋。我們把這本書變成原來的兩倍厚,以反駁他的說法。」
「我們的原則是,希特勒原文的每一頁都含有我們批判性的註釋。希特勒被我們打斷、被我們批評、若有必要還被我們全面反駁。」
這本充滿註釋的新書,初版為四千本。然而希特勒掌權時,德國政府免費送每一對新婚夫婦一本,許多德國家庭因此都擁此書。
巴伐利亞邦政府本來支持新書出版,但在猶太團體抗議後,撤回支持。德國猶太中央會議的主席葛勞曼(Dieter Graumann)去年表示:「這本書過去是一本反猶、不理性的仇恨之作,未來也不會改變,應該永遠禁止再版。它是一本罪大惡極的刊物,嚴重傷害倖存者的感情。」
慕尼黑現代史所所長威爾辛(Andreas Wirsching)表示:「有人贊同我們的作法,也有人反對,特別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們堅決反對。我們理解同情他們的看法,因為這本書具有重大的象徵性意義。」
http://www.ft.com/…/7103fcec-984a-11e5-9228-87e603d47bdc.ht…
http://www.thetimes.co.uk/…/news/…/europe/article4629235.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