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力】你不是沒有意志力,你只是不習慣!
#原子習慣 #習慣力
從前兩年的原子習慣直到現在,你是否有建立起想要的良好習慣呢?在這本書會更清楚地指引你如何建立良好習慣。一旦好習慣養成,你就不需要有更多的掙扎與花費太多力氣,就讓好習慣變成一種自動進行的過程,還能夠增加對自我的信心,何樂而不為呢?
第一件事情便是:先別急著去否定自己過往的努力,事實就是要打破我們的習性、建立新的模式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事情。
過去有太多書籍以及訊息都好像在告訴我們:沒有戒菸成功就是沒有意志力、無法抗拒美食的誘惑就是沒有意志力等等,導致我們的自我概念越來越低弱、對自我越來越沒有信心。
書中談到滿經典的案例,過去打越戰的美國士兵,即使在美國沒有任何的不良習慣,到了越南之後,一個接著一個染上毒癮。
為甚麼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那是一個相對高壓的環境,而且很容易取得毒品...(至於為什麼作者沒有特別說明,不過對於金三角的歷史有點熟悉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甚麼)在軍中大約3/4的人口染上毒癮,即使美國政府要求若你回國之前還是驗出藥物反應,那就先把你關進勒戒所幾個月才能真正獲得自由。即使如此,只要他們人還在越南,就是會碰毒品。
然而,當他們這些軍人回到美國之後,絕大多數的軍人"自然而然"地戒毒了。是的,你沒有看錯,"自然而然"地戒毒了,在這其中6%的人有尋求正規的勒戒管道或是身心靈治療的方式協助他們進行戒斷。當然,也是有相當難以戒斷的案例,從越南染癮的軍人中有5%幾乎是一輩子都沒有辦法解除藥物的糾纏。
而"自然而然"就戒掉藥物成癮的軍人們發生了甚麼事情?
科學家們也很好奇,於是就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訪問。
他們回應,既然已經離開了高壓的環境,接下來想要人生重新來過,期盼過著自在、快樂、有掌控力的生活,所以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要碰那些東西。
科學家們發現,一方面是他們最感到壓力的事情已經被解除了,且他們有了新的人生動力與目標,身旁也有親友陪伴,另一方面就是環境,環境無法讓他們再輕易接觸到毒品。
當我們渴望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的時候,首先得承認我們有時候確實是相對不理性的,但是好消息就是,只要我們改善身旁的環境,我們自然而然就能夠建立起好習慣,而不用一直去鞭策自己的意志力。
因為當我們對於自己的自制力感到懷疑時,我們就容易自我否定也會有相對剝奪感,如此一來就很難主動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便成為了一種惡性循環。例如:我好想要減肥>可是朋友邀約我吃下午茶>難以拒絕朋友、下午茶也確實好吃>啊,我真是沒有意志力>可是我好胖、我想要減肥...然後繼續惡性循環,進而對自我認同越來越低落。
環境的重要性將會讓你檢視自己是否能夠順利地養成習慣,以最近的防疫政策為例,像是我們戴上口罩是為了保護自己與周遭的人們的健康安全,從去年到現在我只要外出就是戴著口罩,除了演講跟覓食之外,最近疫情嚴峻,也沒有這些機會可以在外拉下口罩,但這件事情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習慣,一旦出門嘴巴沒有掛上口罩,就好像哪裡怪怪的。
而習慣養成的好處不僅僅會讓我們慢慢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掌控感,還會因此帶來一種安全感,書中提及儀式感也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尤其是在這個"充滿不確定與焦慮的時代,重複本身就是一種獎勵",除了帶有一種撫慰特性,協助我們度過壓力、失落感,並且帶來安寧與平靜。
那麼,這麼棒的"習慣力"要在哪裡買呢?呃,是如何養成呢?
1.如同上述所言,先讓自己的環境與情境設定好:
在同一時間、地點進行,為習慣創造固定的情境。例如固定在下午四點半跑步,以原子習慣這本書裡提到的,我認為即使五分鐘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2.阻力,減少阻力或增加阻力,設定正確的驅動力,讓好習慣自然融入生活。例如想要養成看書的習慣,同時也想要戒除滑手機的習慣,就把書壓在手機上,規定自己看完幾頁才能滑手機。又或是像日本知名男公關Roland一樣,一回到家就把手機鎖在小箱子裡。
像是最近有人說因為疫情常常關在家裡,因懶得準備食物就餓瘦了。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增加阻力",因為食物的取得變得不方便、甚或昂貴(增加外送費)反而就可以趁機減肥。
3.獎勵,是的,獎勵尤其重要,尤其是不預期的獎勵,這就是為何賭博難以讓人戒掉的緣故,因為不預期的獎勵總是讓人感到興奮。當行動帶來的快樂程度,總是高於期望,習慣便逐漸養成。
4.重複,每重複一次,行動就會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自動化。
然而,書中也提到請不用去思考"習慣"何時會養成,因為每個人的狀態、外在條件與環境不一樣,自然速度就不同。只要專注在執行跟自己的相處即可。例如我每次要寫塔羅占卜與星座運勢時即使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也會抗拒跟拖延,只要想到有人會按讚、留言跟分享,這是我的獎勵也會化作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是的,書中也提到創作與創意也可以成為一種習慣。
#星盤解析 #天賦培養
在最後想要提一下關於占星的小知識:許多人都會很好奇自己到底真正的天賦或是天職是甚麼,在占星的概念是十宮意味著我們渴望實踐的社會角色,所以也是我們的事業、聲譽與社會地位,然而,在那之前要成就十宮的任務,那就是要先看我們的六宮。
六宮象徵著我們的工作、健康與日常生活,且它跟我們的上升點是不合意相位,這也符合我們常常無意識地養成我們的習慣,偏偏這樣的習慣將會推動我們如何成就自己的社會地位。以轉宮的概念來看,十宮是六宮的五宮,五宮意味著創造力、戀愛與投資財,所以我們只要專注地培養好自己的習慣,就能夠在無意識間開發自我的潛能。
一開始會翻開這本書是因為家中附近的7-11博客來擺設,翻開的時候特別驚艷,我覺得好可惜鮮少看到有人推薦。看完這本書我特別感謝越來越多7-11會擺設書區,因為他們正在用大量單純曝光效應與環境的操控,協助人們重新養成閱讀的習慣。
戒菸獎勵辦法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子習慣》
“自我知覺理論 Self- Perception Theory ”是由心理學家達瑞. 貝母所提出來的的一個理論. 這個理論主張: 如果人們對於自我的內在態度很模糊或是不清楚時, 會見由感知或著是觀察其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內心狀況
我們想要改善目前的任何習慣, 或是打造一個新習慣時, 先想辦法讓自己行動, 而且要有持續性, 等到習慣戒除 (或是創建) 一段時間之後, 我們本身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改變的好處, 漸漸的就會強化對於當前行為改變的認同, 甚至進而產生自我身份的認知
行為改變 (Behavior Change) 現在越來越被人重視, 特別是在健康相關方面, 就算我們不斷義正嚴詞地對肥胖者, 抽菸者, 酗酒者或是熬夜者曉以大義, 但是總發現他們認真思考要他出第一步的行動並不積極, 並不是說他們不想追求更好的自己, 而是人們最常被環境所擊敗…
每天一點點, 一步步的改變, 就可以積少成多, 聚沙成塔. 多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 但問題的糾結都在執行的方法. 我們看到很多人在一開始雄心萬丈, 立下了遠大的抱負, 但過沒多久又無聲無息的縮了回去.. 所以這一本書整理了很實用的方法, 讓我們在每一天, 每一週, 每一個月, 甚至每一年的開始時, 都可以很系統性的來做計畫, 而且重點是這並不困難!
書中把習慣建立歸納成四大步驟:
提示: 這一點就是我們常談到的”刺激控制” (Stimulus Control). 假如我們想要持續地進行某一件事, 那就必須讓生活環境中不段出現對於特定事件的提示, 包含了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與味覺, (而其中又以視覺最為重要). 有諸多的心理實驗都已經證實: 意志力是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 因為它是消耗品, 隨時隨地都會波動. 而要持續一個行為, 就必須依賴外界的提示, 比如說設定鬧鐘, 行事曆的提醒, 朋友的激勵或是照片, 音樂之類. 每一個人可以根據對於自我的了結來決定提示的內容, 總之必須是簡單粗暴的可以讓人直接聯想到所期望的行為. 提示可以直接產生行動, 同時提示也必須顯而易見. 刺激控制的設定決定了我們半途而廢的可能性
同時, 要增強行動, “承諾”也非常重要, 這也是自我知覺論中有提到的: 公開自己將要履行的事物讓大家知道, 除了強化本身的決心之外, 也可以促使周遭的人們加以監督, 形成壓力. 但是承諾的大小必須適當, 如同前述, 絕大多數人在最初通常會錯估自己的能力而誇下海口, 導致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完成自己的承諾而逃避或是放棄. 在”心流” (本書也有提到這心流這本書) 一書有談到, 每一次的挑戰不能超過自我能力 (或是舒適圈) 的5%, 不然反而會引起不適與焦慮
渴望: 我們對於某一件事情上癮基本上都是由於腦內多巴胺的分泌, 它是人體獎勵機制中最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會讓人感到”爽”. 而情緒又與記憶在邊緣系統內綁定在一起. 如果想到某一件行為會讓你覺得開心, 那麼你就有更多的機會去重複他, 反過來說也是這樣. 所以在執行新習慣時, 獎賞必須是即時的, 才會更加強化下一次行為的再次出現. (這裡就跟”別急著吃棉花糖” 這一本書裡面提到的概念不同). 我們可以把目前一些喜歡的行為放在想要建立的新行為之後, 例如: 在今天回家追新番之前, 我要爬樓梯回家. 把喜歡的東西當作重複新習慣之後的一種獎勵, 長久下來, 執行的新習慣就會與喜愛事物的獎勵機制綁定在一起, 而使得打造新的行為變得容易, 也就是書中所說的 “讓新習慣具有吸引力”
同時, 尋一個仿效的對象. 在 ”身體學習比大腦學習更有效” 一書裡面已經強調了模仿的重要性. 靠近我們所仰慕的對象會強化自我的認同, 同時增幅本身行為的動機, 而且會更加的具有歸屬感. 這個對象可以是家人, 明星, 老師, 或是教練, 最好不只有一個, 如有有一個群體/社團更好! 這些具體的目標能夠讓我們努力的方向更加的鮮明, 更加的有理由
行動:受到提示, 感到被吸引之後, 接下來就是要起而行了. 在本書前面章節提到了 “習慣堆疊” 的概念, 也就是每天一點點, 細水長流. 要建立習慣, 重點不在於每天一定要有多麼了不起的結果, 而是在 ”重複”.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 在 “刻意練習” 一書裡面就探討到了這個概念: 我們在不斷的重複某一些技巧時, 就是打造大腦中對於這個動作的神經通路, 當強大的肌肉記憶建立了之後, 我們就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也可以完全轉移到打造一個新習慣之上. 我很喜歡書裡面的一句話: 不要問需要重複 “多久”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要思考需要重複 “多少次”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重複的頻率要高, 挑戰就不能太高, 也就是遵循 “最小努力原則”. 我今天應該要運動, 可是下班後感到有點疲勞, 那寧可去做個15分鐘有氧也行; 我今天應該要看書, 可是已經有點睏了, 那就看一頁也可以… 不要覺得每一次的習慣都非得維持一樣的容量或是內容, 最重要的是實際上的行動! 很多人會因為今天狀態不佳或是其他因素就跳過了一次的練習, 這也是 ”反向的習慣堆疊” 啊!
所以, 我們在設計新習慣的時候, 要讓它 “即使今天沒有意願我也還是可以重複” , 也就是要足夠簡單, 或是設計好一個最低目標, 假如今天時間充足, 狀態不佳, 我還是能夠做一些事情, 而不至於完全放棄
獎賞: 我們在斯金納的實驗裡面可以了解到, 如果同時存在獎勵 (給糖吃) 與懲罰 (打鞭子) 時, 新行為的建立可以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得到鞏固. 而我們進一步發現, 獎勵 (正面強化) 的效果又遠高於懲罰. 任何的努力都會有所回報, 當然我們打造一個新習慣為的是長久以後的將來, 但是重複每次新習慣後假如有立即的獎賞, 如此會更加的活化大腦的獎勵迴路, 使我們對於下一次的練習有所期待
這裡又提到了 “自我監督” , 而本書無獨有偶的與 “運動改造大腦” 裡面所談到的方法一樣: 例如使用運動紀錄的app把每一次運動的時間, 心率與燃燒熱量記錄下來, 用戶每一次打開app, 看到自己在一段時間之內所累積的數據, 會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提升自我的內在激勵. 其他像是飲食紀錄, 學習紀錄都是一樣
以我本身為例, 就是堆疊在書架上的書. 每看完一本書放回書架上, 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滿足感, 而且強化了自我認同: 我是文青~ (笑什麼笑啦)
除了自我監督以外, 建立 “問責系統” 也是非常必要的, 就如我們的二點所提到的, “承諾” 以後需要有人跟進, 他會負責提醒你的行為, 但是不會給你過多的壓力, 你可以選擇一個你可以信任的人來負責這個工作, 家人, 另一半, 或是教練. 通常我們自己可以在新習慣重複之後獎勵自己, 但是對於錯過了新習慣之後, 懲罰的重責大任就要交到他們他們手上… 但是問責搭檔本身要有責任感, 比起懲罰, 他們更重要的工作在於提醒. 畢竟過度的懲罰反而會讓人逃避
我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建立新習慣, 在戒除舊的壞習慣方面, 書中也有同提到: 反向利用提示/渴望/行動/獎賞的連續體, 可以有效地擺脫一直以來如影隨形的負面行為, 例如戒菸/酒, 熬夜, 吃垃圾食物之類的
一開始, 我覺得怎麼我現在才看了這本書, 漸漸的, 我發現這本書我早已經讀過了! 所有的原則, 方向, 以及技巧, 其實在很多其他書本裡面也有提到, 而這一本書則是加入了更多的執行細節與思考方向, 非常直得推薦!!!
戒菸獎勵辦法 在 郭葉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好友是更生人,因為自己曾經迷惘過,所以去幫助未成年但是已經犯刑法的青少年。
我請教他,有沒有什麼話要告訴我的讀者。他告訴我,絕對不要去羞辱與標籤做錯事的孩子。他細細的描述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小時候不能講台語。講了台語就要背一個牌子在胸前,讓全校知道你被罰。
當時我心裡就想,好吧,反正我已經被所有的人認為我是爛人了,那就這樣吧。於是我把心給抓橫來,背著牌子繼續大聲講,用力講台語。我心裡想著,你能拿我怎麼?給我第二個牌子嗎?第三個牌子嗎?反正我已經沒辦法翻身了。」
好友描述這個過程時,我膽戰心驚的看到了一個孩子是如何的從被羞辱,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放棄,與世界為敵。
讓孩子因為怕被處罰而不去做一件事固然也是個辦法,但是讓他學會怎麼做會更好,不僅可以維持成人和孩子的關係,也可以幫助孩子轉移這個經驗到未來的生活,譬如書讀不下去的時候,戒菸的時候,和伴侶有衝突的時候可以怎麼做。
我舉個哥哥老是打弟弟的例子來說明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圓滿。
與其每次憤怒的說:「為什麼你老是講不聽?你聽不懂人話嗎?去罰站!」讓孩子自我烙印是個聽不懂人話的壞孩子,還不如用正念練習中所說的認知行為療法和社會獎勵的方式來幫助哥哥。
首先,家長先要明辨是非,如果弟弟老是去侵犯哥哥的領域,就算弟弟只有一歲不懂事,你都不可以說「弟弟還小不懂事,你要讓他」,這只會讓哥哥覺得社會不公平,並且造成兄弟鬩牆。
你可以跟弟弟說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因為弟弟太小聽不懂人話,你可以邀請哥哥一起動動腦,怎麼樣可以讓弟弟碰不到他的東西。譬如把東西移到高一點的地方。
有了家長的支持和邀請,讓孩子未來碰到困難時,第一時間不是回想起過去如何的被不公平對待,進而怒火更旺,而是怎麼解決問題。
如果哥哥反射動作就是打人的,可以先同理哥哥的生氣。
同理不等於同意。別害怕同理。
你同理他,換了你被侵犯領域你也會生氣,但是這個社會的運作是不管誰錯在先,動手的人就是不對,問他是不是願意學怎樣可以控制住打人的衝動?
如果在氣頭上他說不想學,那就不要勉強他,等他冷靜以後有機會再詢問他。
如果孩子願意討論與學習,你可以運用正念訓練中的「覺察」概念,詢問他快要舉手起來打人時有哪些前兆。譬如「看到弟弟動你的東西,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
你可以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頭部,胸口,胃部。孩子或許會跟你說,快要舉手打人時自己的胸口有一股氣快要衝出來,或是覺得腦門熱熱的,胃部緊緊的。
接著你可以詢問孩子,覺察到這些前兆的時候,怎麼做可以幫助他不把手舉起來打人?他或許會說找爸爸媽媽申訴,如果他說不出來,你可以直接建議他來找爸爸媽媽申訴,或是到房間大叫發洩一下。
在社會獎勵上,你可以跟哥哥說,只要你一個上午沒有打弟弟,我就給你一張貼紙。當你領到十張貼紙,你就可以選擇週末我們要去哪裡吃週六晚餐。這可以鼓勵他為了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而願意努力。
我之所以不建議給孩子錢或食物當獎勵,是因為人類對金錢的追求,最終是在追求自由,因此不要讓孩子誤以為錢是最終的追求。
從上面的案例分析,你或許就可以了解,何以家長來問我怎麼解決孩子的問題時,我很難一言以蔽之的回答。畢竟問題的解決包括了考量事情的前因後果,邏輯的思辨,除此之外,還得考慮到當下的處理會讓孩子學到什麼,帶到未來的生活。
我在「我們,相伴不相絆」的引言中寫了一段話:「教養子女這條路如同一幅卷軸,你沒辦法知道最終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好多人會給你意見,孩子叛逆時,有人說你太寵孩子了,孩子受不了暴走時,又有人說你管太嚴了,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對不對,也經常不斷地自我責怪。
身為已經度過青少年風暴的成年子女母親,我想告訴你:當你願意看這本書,你就是好父母了。你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的船,孩子給你的挑戰有小風小浪,也有大風大浪。當你拿起這本書,就表示你正嘗試著讓自己變成一艘更有肚量的船,就算風浪大一些,也能夠乘風破浪前行。」
隨著你願意不斷的閱讀新知與成長,隨著你願意自省,思辨,學習,犯錯,道歉與改變,即使孩子現在有著讓你頭痛的事情,那都只是過程而已,一切都會沒事的,你和孩子都會因為因此而變更好。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誠品:https://pse.is/MY2J6
金石堂:https://pse.is/MLX8X
MOMO:http://bit.ly/3c47v3a
讀冊:https://pse.is/NTHV6
三采:https://pse.is/PVELG
台灣漫讀:https://www.bookwalker.com.tw/product/85281
google play: https://reurl.cc/KkrGvp
KOBO:https://www.kobo.com/tw/zh/ebook/Yt9iqIvTIz2BaieYQd1JTA
READMOO:https://readmoo.com/book/210133557000101
PUBU:https://www.pubu.com.tw/ebook/191884
HyRead:https://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206082
MYBOOK:https://reurl.cc/D9Z07e
戒菸獎勵辦法 在 八弟戒菸心得大分享/如何戰勝十年菸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1.八弟的菸齡?你的煙癮有我大嗎?國小畢業開始抽菸,已經抽十年了,但我現在已經戒五年了,以前身上只有一百元,就算沒吃飯我也會去買菸, ... ... <看更多>
戒菸獎勵辦法 在 可獲得全家便利商店禮物卡3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限本校教職員工生,有吸菸並有戒菸意願者。 2、招收學員10-15人。 二、獎勵辦法: 1、學生戒菸成功:課程結束到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