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第大空降(2001)
「我常常會懷緬一段有關我孫兒的回憶,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爺爺,您是戰爭中的英雄嗎?』,爺爺回答他『不是……但是我和很多英雄一起服役』」
這是這部影集的開頭,也是結尾,而夾在這之間的十集篇幅,從新訓場地、諾曼第、巴斯通、突出部之役到最後的貝希特斯加登當中發生的所有事情,其實全都在講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戰爭是多麼的恐怖,在這場戰爭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所有人也都是英雄,因為他們曾經身在其中,身在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之中。
從任何角度來看,《諾曼第大空降》這部在2001年由HBO製作,史蒂芬史匹柏與湯姆漢克共同監製的十集迷你影集都可說是史上最優秀的影集之一。它不僅製作資金驚人,陣容龐大,對於歷史場景的還原以及細節的掌握也同樣令人佩服。
總的來說,《諾曼第大空降》說的是美軍視角的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故事,從諾曼地登陸開始,盟軍與德軍在歐洲發生許多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死傷慘重,但也處處進逼,終於攻陷德國,結束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線。
然而,《諾曼第大空降》卻一反常態,捨去了更為戲劇化聚焦於單一事件中某些英雄壯舉的作法,以理察·溫特斯少校的回憶錄為經,E連中士官兵的戰爭日常生活為緯,透過各集中不同小人物的各自主觀視角切片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慘烈情況。從而藉著鏡頭,觀眾彷彿也掉入當下時空般,跟著他們一起抱怨連長、一起講幹話、一起衝進敵營、一起失落、一起恐懼,一起獲得勝利,最後一起緬懷過往。
這讓我想起先前在觀看許多試圖反映整個時代環境的電影時,在情感認同上所面臨的問題。大多這樣的電影作品,都試圖做出多重的跨度,想要廣納百川,想要縱橫古今,然而過於貪心的結果卻常常落得什麼也不是。其中最普遍的作法便是,列舉出該議題中所標示的各個「典型」角色,然後透過一些戲劇的巧合,試圖將他們串在一起,當中雖然會有尷尬不通順的部分,但只要情緒張力收放得宜,那麼這些似乎都不是什麼問題。
前陣子在台引發熱烈討論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便是這類傳統做法中的一例。它想要討論這個社會中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於是列舉了媒體、精神病患者、無差別殺人案、被害者家屬、人權律師、社工等林林總總數位角色,但到最後還是沒有清晰的歸納出惡的定義,也不清楚何者為善,那觀眾又要如何知道這當中的距離呢?
相對於此,《諾曼第大空降》就顯得聰明許多,它想要呈現一個時代跨度,但卻沒有刻意的真的在劇情上製造跨度,反而是回歸本質,以一些簡單的單一個體向下挖掘,透過一些細節,使我們感同身受,然後在情感上與他們同在,而當觀者到最後真的融入情境,甚至就變成他們時,那麼聚集中所於呈現的跨度便展露無遺。因為,我們從客觀看待的角度、便成了主動經驗的立場,而也因為我們主動經驗,身處在那個情境之下,我們自然而然的便可以理解當下的處境,而不是只是片面的獲得資訊。
除此之外,《諾曼第大空降》在處理情緒轉折的細節上水準也同樣讓人驚訝。舉例來說,在第六集〈巴斯通〉中主要藉由一名醫務兵尤金的視角作為出發,透過他處理源源不絕傷患的過程,進而發展出對於戰爭的質疑。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恰巧邂逅了一名同在軍醫院工作的法國護士,兩人於是有了感情上的交流。但可怕的是這座軍醫院卻在不久後被德軍炸毀,尤金趕到後除了攤踏的建築之外,只意外的發現該名法國護士常戴的頭巾,於是便小心收藏起來做為紀念。然而,正當我們還懷有戰爭就算在怎麼殘忍但依然保有一絲人性這種天真想法時,突如其來的大批傷患瞬間耗盡了庫存的繃帶。在最後,尤金只好拿出法國護士的頭巾代替繃帶使用。至此尤金對於戰爭天真的想法完全破滅,對於戰爭的恐懼全部應驗,在這個人類最大的戰爭中,不明所以的殺戮蔓延,更可怕的是,他們不知道為何而戰。
為何而戰?我想是《諾曼第大空降》中的主題之一,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貫穿劇情的處理方式,都是將觀者直接丟進戰場,藉由士兵的主觀視角,帶領我們親身經歷戰爭所帶來的恐懼,藉此加深我們對於戰爭本質的困惑。這樣的情緒累積,到了第九集,終於給出答案。這開宗明義表明「為何而戰」的一集,首先以攻陷柏林後美國士兵以駐守為名義滯留歐洲開始,隨著時間拉長,少了明確目標後,軍心開始浮動,他們對於戰爭的意義與目的日漸困惑,最終雖然戰爭結束了,但士兵依然持續的因為各種原因而陣亡。然而,這樣困惑的聚集與總和,影集中卻以「發現德國的集中營」作了一個巧妙的回應與交代。雖然就客觀層面來說,一場戰事的發動,常常不是因為某些單一事件而促成,都是長期的盤算與累積之後的決定。不過,對於身在第一線的士兵來說,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往往需要的只是一個理由,而在《諾曼第大空降》中給出的回應,便是為了拯救那些無故受害的人們。為了這個,他們似乎在所不惜。
回過頭來思考,《諾曼第大空降》所代表的究竟是甚麼。如果就影集製作來說,我想這絕對是影史上戰爭類影片的標竿,不管事情緒的營造,情感細節的營造,戰爭場景的場面調度,甚至是耗資龐大對於場景的考究還原,但在在令人佩服不已。而另一方面,我想除此之外,影片中所呈現的反戰理念以及人本精神也同樣令人值得深思。尤其是在劇情中,它盡可能抹除了敵我之間的正邪關係,回歸到身為人、身為士兵、身為國家國民的本質,從而導證出戰爭的本質雖然對於國家來說是立場之爭、理念之爭、甚至是存亡之爭。但對於最渺小的第一線的士兵而言,他們就只是奉命行事,努力活下來而已。若撇除了陣營的相左,他們對於開槍的那個人其實並無恨意,甚至還可能成為朋友。
而說到底,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打仗呢?為甚麼每隔一段時間,軍國主義,集權政治又會再掀起一波熱潮呢?又為甚麼有人身處在民主自由的國家,卻處心積慮想要投奔極權專制的共產國家呢?我想或許是因為人的本質是暴戾的,而更恐怖的是,我們總學不會教訓,因而一直重蹈覆轍。
因此,我們看電影,我們高聲疾呼,人是渺小的,戰爭是可怕的。
P.S.真實的人生往往比杜撰的電影精彩,圖為二戰期間E連士官兵於貝希特斯加登所留下的真實照片。
戰爭的意義 為何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諾曼第大空降(2001)
「我常常會懷緬一段有關我孫兒的回憶,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爺爺,您是戰爭中的英雄嗎?』,爺爺回答他『不是……但是我和很多英雄一起服役』」
這是這部影集的開頭,也是結尾,而夾在這之間的十集篇幅,從新訓場地、諾曼第、巴斯通、突出部之役到最後的貝希特斯加登當中發生的所有事情,其實全都在講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戰爭是多麼的恐怖,在這場戰爭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所有人也都是英雄,因為他們曾經身在其中,身在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之中。
從任何角度來看,《諾曼第大空降》這部在2001年由HBO製作,史蒂芬史匹柏與湯姆漢克共同監製的十集迷你影集都可說是史上最優秀的影集之一。它不僅製作資金驚人,陣容龐大,對於歷史場景的還原以及細節的掌握也同樣令人佩服。
總的來說,《諾曼第大空降》說的是美軍視角的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故事,從諾曼地登陸開始,盟軍與德軍在歐洲發生許多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死傷慘重,但也處處進逼,終於攻陷德國,結束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線。
然而,《諾曼第大空降》卻一反常態,捨去了更為戲劇化聚焦於單一事件中某些英雄壯舉的作法,以理察·溫特斯少校的回憶錄為經,E連中士官兵的戰爭日常生活為緯,透過各集中不同小人物的各自主觀視角切片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慘烈情況。從而藉著鏡頭,觀眾彷彿也掉入當下時空般,跟著他們一起抱怨連長、一起講幹話、一起衝進敵營、一起失落、一起恐懼,一起獲得勝利,最後一起緬懷過往。
這讓我想起先前在觀看許多試圖反映整個時代環境的電影時,在情感認同上所面臨的問題。大多這樣的電影作品,都試圖做出多重的跨度,想要廣納百川,想要縱橫古今,然而過於貪心的結果卻常常落得什麼也不是。其中最普遍的作法便是,列舉出該議題中所標示的各個「典型」角色,然後透過一些戲劇的巧合,試圖將他們串在一起,當中雖然會有尷尬不通順的部分,但只要情緒張力收放得宜,那麼這些似乎都不是什麼問題。
前陣子在台引發熱烈討論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便是這類傳統做法中的一例。它想要討論這個社會中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於是列舉了媒體、精神病患者、無差別殺人案、被害者家屬、人權律師、社工等林林總總數位角色,但到最後還是沒有清晰的歸納出惡的定義,也不清楚何者為善,那觀眾又要如何知道這當中的距離呢?
相對於此,《諾曼第大空降》就顯得聰明許多,它想要呈現一個時代跨度,但卻沒有刻意的真的在劇情上製造跨度,反而是回歸本質,以一些簡單的單一個體向下挖掘,透過一些細節,使我們感同身受,然後在情感上與他們同在,而當觀者到最後真的融入情境,甚至就變成他們時,那麼聚集中所於呈現的跨度便展露無遺。因為,我們從客觀看待的角度、便成了主動經驗的立場,而也因為我們主動經驗,身處在那個情境之下,我們自然而然的便可以理解當下的處境,而不是只是片面的獲得資訊。
除此之外,《諾曼第大空降》在處理情緒轉折的細節上水準也同樣讓人驚訝。舉例來說,在第六集〈巴斯通〉中主要藉由一名醫務兵尤金的視角作為出發,透過他處理源源不絕傷患的過程,進而發展出對於戰爭的質疑。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恰巧邂逅了一名同在軍醫院工作的法國護士,兩人於是有了感情上的交流。但可怕的是這座軍醫院卻在不久後被德軍炸毀,尤金趕到後除了攤踏的建築之外,只意外的發現該名法國護士常戴的頭巾,於是便小心收藏起來做為紀念。然而,正當我們還懷有戰爭就算在怎麼殘忍但依然保有一絲人性這種天真想法時,突如其來的大批傷患瞬間耗盡了庫存的繃帶。在最後,尤金只好拿出法國護士的頭巾代替繃帶使用。至此尤金對於戰爭天真的想法完全破滅,對於戰爭的恐懼全部應驗,在這個人類最大的戰爭中,不明所以的殺戮蔓延,更可怕的是,他們不知道為何而戰。
為何而戰?我想是《諾曼第大空降》中的主題之一,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貫穿劇情的處理方式,都是將觀者直接丟進戰場,藉由士兵的主觀視角,帶領我們親身經歷戰爭所帶來的恐懼,藉此加深我們對於戰爭本質的困惑。這樣的情緒累積,到了第九集,終於給出答案。這開宗明義表明「為何而戰」的一集,首先以攻陷柏林後美國士兵以駐守為名義滯留歐洲開始,隨著時間拉長,少了明確目標後,軍心開始浮動,他們對於戰爭的意義與目的日漸困惑,最終雖然戰爭結束了,但士兵依然持續的因為各種原因而陣亡。然而,這樣困惑的聚集與總和,影集中卻以「發現德國的集中營」作了一個巧妙的回應與交代。雖然就客觀層面來說,一場戰事的發動,常常不是因為某些單一事件而促成,都是長期的盤算與累積之後的決定。不過,對於身在第一線的士兵來說,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往往需要的只是一個理由,而在《諾曼第大空降》中給出的回應,便是為了拯救那些無故受害的人們。為了這個,他們似乎在所不惜。
回過頭來思考,《諾曼第大空降》所代表的究竟是甚麼。如果就影集製作來說,我想這絕對是影史上戰爭類影片的標竿,不管事情緒的營造,情感細節的營造,戰爭場景的場面調度,甚至是耗資龐大對於場景的考究還原,但在在令人佩服不已。而另一方面,我想除此之外,影片中所呈現的反戰理念以及人本精神也同樣令人值得深思。尤其是在劇情中,它盡可能抹除了敵我之間的正邪關係,回歸到身為人、身為士兵、身為國家國民的本質,從而導證出戰爭的本質雖然對於國家來說是立場之爭、理念之爭、甚至是存亡之爭。但對於最渺小的第一線的士兵而言,他們就只是奉命行事,努力活下來而已。若撇除了陣營的相左,他們對於開槍的那個人其實並無恨意,甚至還可能成為朋友。
而說到底,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打仗呢?為甚麼每隔一段時間,軍國主義,集權政治又會再掀起一波熱潮呢?又為甚麼有人身處在民主自由的國家,卻處心積慮想要投奔極權專制的共產國家呢?我想或許是因為人的本質是暴戾的,而更恐怖的是,我們總學不會教訓,因而一直重蹈覆轍。
因此,我們看電影,我們高聲疾呼,人是渺小的,戰爭是可怕的。
P.S.真實的人生往往比杜撰的電影精彩,圖為二戰期間E連士官兵於貝希特斯加登所留下的真實照片。
戰爭的意義 為何 在 莫子儀 MO Tzu-yi Morn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原本無法參加此次<百年孤寂>的重演,演出時應該正在一齣影像的拍攝期中,所以一開始只能婉拒了。
但事事難預料,本來預估三月會開始的拍攝,過了四月似乎會繼續延宕,我在時間上似乎也無法參與了。
於是受導演之邀,再次回到這個劇組。這也是為何現在才公佈的原因,請大家見諒。
<聶小倩>的劇情走到了衝突與抉擇的必然,這禮拜的播出,在親情與愛情中的諒解與對立,與前世今生的輪迴未盡之夢,是我自己蠻喜歡的一段,希望有空的朋友可以一起看一看。
第一次讀<百年孤寂>小說是在1999年吧,那時我大二,學校正在製作<如夢之夢>的演出。
我當時是舞台組,負責佈景道具製作與換景,在後台昏暗的燈光下讀著<百年孤寂>,兩齣龐大錯綜的夢境在我年輕的靈魂裡交織著。
<百年孤寂>首演是在十年前,第一版的演出是在台南,以前來去匆匆幾乎都是因為工作,隨著演出有機會漫步在這個城市裡,也是我第一次愛上這個地方。
第二版的演出是在同年冬天,北藝大山頂上的的荒山劇場;寒流來襲,酷寒低溫冷冽細雨中,荒山上的我們彷彿如實開啟了那扇巨大的寂靜與孤獨之門,熱鬧且荒涼。
前年生日時經紀人送了我一本紀念馬奎斯精裝再版的小說,今年又重回這個家族龐大的孤寂與夢境之中。
我們努力著探究生命與存在,這件事本身也許也是如此荒謬且淒涼吧。
參與這趟旅程的我們,也許可笑,也許永遠是未盡之業,也許只是對人生拙劣的模擬。
謝謝大家來看戲。
【百年孤寂|家族群像】
莫子儀 飾 邦迪亞上校
花費半生的時間從事戰爭,花費另外半生的時間質問戰爭的意義,說服自己,非這麼不可,非這麼不可。但是只有當一切都被遺忘,我才能贏回所有的時間,遺忘?我遺忘了嗎?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主修表演。1996年開始參與劇場與影像演出至今,作品橫跨舞台、電影與電視;曾以人生劇展《艾草》、《瓦旦的酒瓶》、《濁水溪的契約》三度入圍金鐘獎男配角獎,並以連續劇《罪美麗》入圍2013年金鐘獎男主角獎。
近年劇場演出:魏沁如《小行星期六》劇場版2015;楊景翔演劇團《明年,或者明天見》;兩廳院年度製作《紅樓夢》;全民大劇團《情人哏裡出西施》;創作社《西夏旅館》、《孽子》、《檔案K》;莎士比亞的妹妹們《SMAPxSMAP》、《膚色的時光》、《迷離劫》、《請聽我說》、《李小龍的阿砸一聲》、《Michael Jackson》、《殘,。》、《文生,梵谷》、《百年孤寂》、《Titus夾子/布袋版》;台北市立國樂團《國樂情人夢》;柏優座《據說有戰爭在遠方》;On and IN表演工作室《畢業之前》;非常林亦華《西遊記》、《水滸傳》、《包法利夫人們》、《班雅明做愛計畫》;國家劇院20週年《看不見的城市》;香港前進進劇團《鯨魚背上的慾望》、《二人證據》;野墨坊《玩偶的怒吼》;臨界點劇象錄《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魔法師第一話》、《魔法師第二話》、《白水2003》等;
近年電影演出:《愛琳娜》、《相愛的七種設計》、《Canopy》、《Forever》、《一個夜晚》、《台北飄雪》、《眼淚》、《一席之地》、《愛到底》、《最遙遠的距離》、《一年之初》、《夢幻部落》等;近年電視及短片演出:連續劇《聶小倩》、《罪美麗》、《妹妹》、《醬園生》、大愛劇場《我的寶貝》、公視客家文學大戲《寒夜續曲》;人生劇展《艾草》、《瓦旦的酒瓶》、《濁水溪的契約》;短片《愛情簽證》、《租房》、《秘密海》、《午熱》、《兒子》、《城市飛行》、《野麻雀》等。
-
莎妹劇團20週年經典重現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百年孤寂》
Cien años de soledad
2016年6月2-5日(四至日)台南鹽山
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s://goo.gl/PVZr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