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點到了嗎?",三不五時就會被顧客詢問這個問題。
市場價格屢創新高,新建案開出區域新高價後,帶動中古屋上漲;而中古屋漲上來後,下一新建案更有理由開高價,就這樣一案拱一案。
50萬看久了,40萬就習慣了;
而60萬出現個幾次,50萬見怪不怪,40萬好像也不貴了。
與其去探討房價水位的合理性,倒不如去深究(2020至今)長達一年半的漲勢,其房價背後支撐的根本原因。這較能有助於讓我們判斷未來。
我認為,致使房價成長需符合以下條件:
1.買盤需求強烈
這應該不用太多提點,全台目前都處於"房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也被外界俗稱"鎖籌碼"。
其中,我相信有不少比例是投資客的介入與操作,加速了房價的上漲。但一個巴掌拍不響,若不是市場買盤強勁,若不是買方願意買單,也不會有如今的局面。
2.購買力支撐
新竹買盤以園區客為主。基本上,只要園區業績仍好,新竹房價就會長存支撐力道。所以你買新竹的房子置產,某部分也是在賭園區的未來與前景。
但總價總是會有個負荷上限,所以我們會發現,現在建商在推新建案,雖然單價一直往上飆升,但坪數卻規劃越來越小,這是趨勢使然。但若想要買到一定的室內空間,以及購入條件好的房子的買方,把預算拉高則是必然。
3.市場氛圍
目前態勢底定,毫無疑問是"賣方市場"。
現在大概沒有買方會再像三年前一樣,說著:"實價登錄打X折出價",也不會再有買方說:"屋主成本高那是屋主的事,我只出我認為合理的價格"。
而局勢一旦確立,就很難翻轉。很難翻轉,這句話並不是指說:"以後完全不會翻轉"。房地產其實還是會有個景氣循環存在。
那什麼時候會氛圍會翻轉?就是當有黑天鵝降臨時(例如:政府突然改變稅制、或利息突然調漲、或全球經濟嚴重受創等),置產者認為買房子投資效益沒有很大時,氛圍就有可能轉變。
上一次台灣房地產較為低迷的時候,是約莫在2015~2017年的時候,那時正值房地合一稅剛上路的時期。投資人認為短期交易要被課那麼多稅、投資的話恐怕肉不多,想把資金抽回,拿去配置在其他的投資項目。當屋主們都有這樣的想法時,釋出量一多,價格不穩,買方便成為了相較受惠的一方。
而至於為什麼房地合一稅2.0的上路,不但沒有引起拋售潮、反而帶動房價上漲?我覺得很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大家已經經歷過一次了,已知該如何因應。而且現在市場熱錢太多,如果置產只是單純求個穩,那房地產自然會被很多人視為避風港。
--
總結:
需求+購買力+氛圍=促使房價上漲的主因
未來會如何,我想這沒人會說得準。但從這幾項因素去評估風險,相信你自己會有答案。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王伯達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央行 總裁楊金龍無預警召開臨時記者會,針對銀行 #房貸 業務,祭出四項房市 #信用管制 措施。台灣 #房地產 市場高漲,一直是民眾關心的議題。而今天的王伯達觀點將跟你一起探討:央行祭出信用管制,真的能澆熄台灣火熱的房市嗎? 0:00 開頭 1:00 台灣房地產有多火熱? 2:13 全球房地產為什...
「房價會一直漲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Lin's竹北房產筆記_品揚的竹北房產交流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Sway房市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王伯達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閒聊] 房價一直漲的好處是什麼? - 看板home-sale 的評價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今周刊- 你可能會說,但是台灣房價一直漲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房市蕭條也不會讓房價跌?房價下跌會讓經濟崩盤?聯準會停止升息 的評價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房價下跌|升息】房價只漲不跌?台灣房地產最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白癡才希望房價一直漲(不懂價值的多多魯套永遠不會懂) 的評價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資訊房價真的只會漲不會跌嗎 - 購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問題] 台灣房價會一直漲上去? 的評價
- 關於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Re: [閒聊] 台股大漲會帶動房市回溫大漲嗎? - PTT評價 的評價
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Sway房市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怎樣的房子老是越賣越便宜?不是大家很愛講房市十年漲兩倍嗎,怎就一直有指標個案,要賠錢才能賣得掉啊!不只林口,新莊板橋都有,十年不要說漲兩倍,只要不賠售,就是偷笑。
1. 才交屋就有法拍2戶以上:當房子有問題、地氣盡了、這塊地不乾淨、或是屋主刻意黑心炒作,房屋就很容易出現法拍,雖只是那一戶倒楣,但新社區的倒楣戶數一多,很容易感染全社區,造成房價跌跌不休。
2. 爛建商:八不推的房子,不少社區保值不易,不然就要像帝寶,成為全台住犯罪率者最高的社區,才有機會保住房價。原因大家都知道,誰要買爛房子啊!你說這房屋全新就漏水,不就代表蓋的爛或偷工減料,這種房子怎麼住,怎麼倒楣。
3. 晚上很暗:店面晚上關很多的社區,或是生意做不起來的地方,或是便利商店會打烊的,晚上馬路上就變成死城感,住戶就不會想回家,然後就很容易住到妻離子散。小環境很暗的,單身者就會害怕回家,想早點搬走。空屋多的社區,不溫暖,住戶彼此冷漠,只要有人買屋,就是裝潢期的開始,就是吵死人的開始,該住戶勢必成為社區公敵,然後很容易又被逼跑。
4. 預售投資客買太多的:套牢社區多半預售賣超好,且多數是投資客來捧場的,比如萬華有買一整層的,比如淡水有公司團購的,甚至桃園知名爛建商都很容易找人包場。重點在成屋後,一旦賣不掉,就會陷入套牢又不願降價的慘狀,最後就是換人頭並且被法拍。
5. 格局爛:小二小三或是大坪數但公設比高的,只要建商貪財,不願認真規畫格局,造成難住爛格局,這房子就只能是跌價的命運。
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王伯達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央行 總裁楊金龍無預警召開臨時記者會,針對銀行 #房貸 業務,祭出四項房市 #信用管制 措施。台灣 #房地產 市場高漲,一直是民眾關心的議題。而今天的王伯達觀點將跟你一起探討:央行祭出信用管制,真的能澆熄台灣火熱的房市嗎?
0:00 開頭
1:00 台灣房地產有多火熱?
2:13 全球房地產為什麼大漲
3:51 人口與資金推升房價
5:47 央行祭出信用管制會有效果嗎?
7:54 那麼,接下來呢?
9:54 結語
📽 更多影片
人口負成長後,台灣房價怎麼走?
https://youtu.be/F4qyArzsJYs
勞退基金的報酬率為什麼那麼低?看看那精美的股債配置比例
https://youtu.be/luUWzyZK0yk
囤房稅、空屋稅與社會住宅,誰能帶來更好的未來?
https://youtu.be/OmRJZl2LimQ
👉 加入王伯達觀點,取得深入分析的關鍵報告
https://pressplay.cc/potawang
👉 想要掌握王伯達觀點的最新訊息
加入 Telegram ▶ https://t.me/nextreport
訂閱電子報 ▶ https://goo.gl/L7Vqin
👉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們
訂閱我們的影片 ▶ https://pse.is/9J88E
加入我們的 FB ▶ https://www.facebook.com/potawang/
📬 業務合作請洽
[email protected]
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0716TVBS十點不一樣 北市買房要有多少?網友開出「天價」數字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G7T6Va5Ml60
想住在台北市區,資產要多少才住得起好房子?有網友說資產至少要有3億,才能夠在台北市置產,不過房仲業者表示,目前房市穩定房貸利率低,要住蛋黃區有困難,不過想住蛋白區,做好規劃沒有3億資產也能買。
記者 卓宜姿 / 攝影 顏睿陞 報導……↓
房仲陳泰源:「這一個權狀只有9坪多的套房,但是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小小套房裡,有個迷你廚房,浴室裡還有個浴缸,小陽台能夠洗衣曬衣,這間套房位在台北市蛋白區,靠近大直捷運站,總價9百萬元有找。
房仲陳泰源:「我說真的很少有小套房,它竟然還有一個獨立的陽台,可以讓你放洗衣機曬衣服,非常少而且還有天然瓦斯。」
看完小套房,來看豪宅,超大落地窗和寬敞陽台,放眼望去就是山景。
記者卓宜姿:「走出陽台就能夠看到101,這邊是蛋黃中的蛋黃,位在大安區和信義區的交接處,權狀坪數31坪,總價3100多萬,如果要入主這裡的話,自備款至少要1千萬,也就是說如果是雙薪家庭,或是你自己的年收入超過200萬以上的話,繳起房貸來才會比較寬裕。
而日前有網友在網路上發問,說他想買個1100萬兩房25坪的房子,自備款400萬貸款700萬,問大家這樣子可不可行,但是有網友就回他了,想要入主雙北地區的話,資產至少要3億元,真的需要這麼多嗎。」
房仲陳泰源:「貸款貸700萬的話,那這個換算房貸的這個利息,包含本金每一個月的本利攤還,不用4萬塊錢,那但是呢,再搭配這一對夫妻的年收入,加總起來一年是120萬來換算的話,等於是說扣掉房貸之後,每一個月他們還有大約是6萬多元的零用錢可以去做花用,包含小孩的學雜費、尿布、奶粉錢。」
房仲業者葉國華:「(資產3億)這說法有點就是比較誇張,就在台北市當然房價非常之貴,如果說想在台北市的話根據我們的統計,台北市房價最貴的地方是在這個大安區跟中正區,那如果以兩房來說的話,平均25坪那他們必須要在台北市需要準備到2千萬,才能購買到這邊的兩房,確實對年輕族群來講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
聽到這裡鬆一口氣,資產沒有3億,也能住在大台北地區,不過大家「薪情」還好嗎?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訊網資料顯示,截至109年5月統計上班族的平均薪資是44,292元,加上獎金及加班費後,總薪資平均52,155元。距離住在蛋黃區還有好一大段距離。
記者卓宜姿:「來看到2020雙北各行政區住宅成交平均行情,台北市最貴的地方在大安區,每坪價格是82.8萬,如果想買個25坪2房來住的話,總價是2070萬元,相對的文山區和北投區是比較入手的,而如果想要入主新北市的話,永和板橋以及中和比較貴,平均價格是一坪40至45萬元。」
房仲業者葉國華:「其實現在房價的一個穩定度相對也好,那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年輕人可能沒有碰到一件事情就是說,資金行情其實會推升房價,你看最近股票是不是一直上漲,然後房地產慢慢的最後大家都賺了錢以後會買什麼,買房子所以年輕族群在最後又會成為更受害的一群,如果沒有及早的話,等到資金行情堆積房價更高的話,可能未來買房子的壓力會更大。」
政府鼓勵首購族買房,房貸利率下殺,買房不是夢想,前提是做好還款計畫,就算沒有富爸爸,資產沒有三億元,也可以住在大台北蛋黃區。
新聞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1355505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0/07/200716tvbs.html
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80312東森 民國63年新莊11.5坪7.8萬元 網友:房價回不去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I0uLMZZiJRU
新北市新莊的正邦社區一整片平房都是住宅,附近就是菜市場,緊鄰中港大排,生活機能還算方便,但時間回到民國63年。
記者 蔡錦倫、鍾佩芸 採訪報導……↓
一張舊報紙,勾起的不是回憶,而是回不去的房價金額,有網友分享民國63年的舊報紙,在新莊正邦社區11.5坪只要7萬8000元,訂約金也只要5000元,44年過去了,現在房價漲多少。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現在可能要超過30倍以上,一坪30萬左右,所以房價漲幅確實是高於物價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說與其擺放現金,不如買不動產。」
上新莊地區如果10年以上中古屋一坪要價35萬上下,公寓或更舊的房子一坪也要大約30萬,對比當年11.5坪7萬8千元,一坪大約只要6700元,高了超過40倍,讓網友感嘆地說,當年一碗陽春麵只要5塊,現在陽春麵要一碗50塊來計算,只漲了10倍,不過現在絕對找不到78萬元的房子,房價漲得太誇張。但真的是房價炒太高嗎?其實是以前的錢比較大。
記者 鍾佩芸:「民國63年基本工資是600元,如果想要買7萬8千元的房子,就算是不吃不喝,薪水、房價假設都沒變,也要10.8年才能買得起。」
台經院副研究員 劉佩真:「房價部分除了在供需決定因素以外,其實還包括土地的成本、建築的成本、勞動成本,也就是說油價、房價、物價所產生的連鎖效應。」
台經院也分析,房價與物價不能相提並論,房價受到石油及民眾投資的因素影響,漲幅一直都比物價高,所以也別羨慕60年代,當時一般人要買房其實也沒想像中輕鬆。
部落格網址→http://taiyuanchen1223.blogspot.tw/2018/03/180312-6311578.html
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今周刊- 你可能會說,但是台灣房價一直漲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你可能會說,但是台灣房價一直漲,現在不買以後會越來越貴。 全世界的出生率都在下降,這幾天的新聞,台灣的出生率還是全球最後一名。 少子化越來越嚴重,未來總人口數 ... ... <看更多>
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房市蕭條也不會讓房價跌?房價下跌會讓經濟崩盤?聯準會停止升息 的推薦與評價
房價 下跌會讓經濟崩盤?聯準會停止升息,台灣 房價 就會飆漲?|國際超級房仲. ... <看更多>
房價會一直漲嗎 在 [閒聊] 房價一直漲的好處是什麼? - 看板home-sale 的推薦與評價
假如這一代賺很多,買了2-3間房。
當房價一直漲,下一代除非也賺很多不然收入追不上房價上漲。頂多舊換新,無法增加房屋的數量。
當下一代人數變多時只好1大房換2小房越換越小或越換越偏僻。
如果這代沒賺那麼多,只有一間房子。
當房價一直漲,除非後代都出類拔萃,不然等小孩長大想讓他們舊換新時還要煩惱自己要住哪。
如果是大戶包租公,有上百間房子。
反正不賣收租金,房價跌時還可以多買幾間出租,跟存股族看到股票跌很開心是同一個概念。
這樣房價一直漲的好處是什麼?
-----
Sent from JPTT on my Realme RMX200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11.19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51554168.A.E9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