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6種狀況不適合推拿
●過飽、過餓、過累或睡不好
在過飽的情況下進行推拿,反而會消化不良造成反胃,因此建議可在飯後1小時推拿,會比較恰當。另一方面,在過餓、過累或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下,都可能會因為血糖過低、元氣不足、精神不佳,於推拿過程中出現類似暈針的「暈推」狀況。
●筋骨脫臼、骨折初期、扭挫傷急性期
16歲的陳同學打籃球,不小心腳踝扭傷,媽媽帶他到住家附近的國術館推拿,沒想到推完後腫脹更嚴重。
筋骨脫臼、骨折初期或扭挫傷的急性期,除筋骨受傷外,周遭的軟組織與經絡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傷,治療上應以包紮、冰敷為優先,若此時推拿,反而會加重紅腫熱痛。
●皮膚外傷、發炎
若皮膚發炎、燙傷、外傷等情況,推拿反而會加重傷勢,使發炎情況更惡化,還可能會因為細菌感染,進一步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應避免患處推拿。另外,若有皰疹等皮膚疾病,也有可能因為推拿擴大感染部位,並不建議推拿。
●生理期或懷孕期間
女性經期或懷孕期間,通常不推薦對骨盆部位按摩,以免過度刺激子宮,造成孕婦身體不適或胎兒受到影響。
●剛開完刀
許多人總認為推拿能夠恢復元氣、消除疲勞,針對一般日常因工作引起的勞累或肌肉痠痛,確實可以有效緩解,但對於某些身體異常產生的病態勞累,推拿反而可能不大適合。剛開刀過後除體虛外,還有開刀傷口尚未完全癒合,因此通常不建議推拿。
●癌症病人
67歲的王太太肺腺癌手術後,體虛無力,到中醫師門診表示想推拿,醫師告知,以她的身體狀況可能沒辦法負擔推拿的力量,建議用針灸搭配服藥改善體弱氣虛等問題。
根據2010及2014年台灣兩份發表在《骨骼與關節手術期刊(JBJS)》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的骨肉瘤臨床或動物研究指出,在患部進行推拿等刺激治療手法,會因外力而使腫瘤擴散並轉移到其他部位,且手術後再次復發的機率高。每位癌症患者狀況不同,建議諮詢醫師意見。
推拿中有這些狀況要立刻反應
不過,如果沒有上述6種狀況,是否就不用擔心了呢?
在推拿過程中還是有需要注意的情況,一般而言,如果出現眩暈、意識狀態改變、手麻、臉部麻木等異常狀態時,就應立即反應。
推拿完後,即使有痠痛感,也應該是感到全身舒暢的感受。若想進一步緩解痠痛感,在推拿完3天內,可透過加壓法幫助去瘀止痛。方法是透過手指或手掌對痠痛處向下壓5秒後、再放鬆2秒,一分鐘約8次左右,便可經由短暫缺血、回血的原理,達到和緩的效果。但若出現不能忍受的劇痛感,應立即就醫。
推拿等同於按摩嗎?
推拿跟按摩實際上指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是以手指、拳、肘等部位,用推、拿、按、摩等各種手法,刺激身體皮膚、肌肉、筋骨等部位,達到氣血運行順暢,調整臟腑功能等目的。
文章出自:https://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6253
手指挫傷中醫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關於剛柔並濟的心得
最近的感觸可以用四個字來總結,那就是「剛柔並濟」。
一開始接觸到林氏傷科手法的時候覺得非常的神奇,如此輕柔的力道、簡單的動作、不強迫的手法居然有辦法動筋動骨,完完全全顛覆以前大學社團時期跟外面推拿在職專班的概念與想法,但是又不能不相信,畢竟老師與各位前輩真的能夠當面實際操作,一下子看到與感覺到差異,既不可能是套招,也不可能是演出來的,沒有人能夠自行操縱身體肌肉到那個地步,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手法是能夠複製的,經由一定的邏輯理論與手法練習,老師上課所講的是能夠一一實現的,皮連線、筋連線、骨連線雖然不能馬上達到大師的水平,但是一點一滴反覆反覆的練習與不斷的思考驗證是能夠達到一定的水準的。
林氏傷科手法是軟傷科的一種,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其中核心的概念是非常柔和的,聽循身體筋膜走向,尋找打手的張力源頭,依著皮筋骨流通整體,讓不可動的變成可動的。說來簡單的基本概念,實際操作起來卻有如讀無字天書一般,有看沒有懂。要能夠從一個端點去探究整體筋膜的張力,又要能夠不強迫不抓死的情況下移動找到平衡點,做到前後端點鬆通得以連動,又不能不管張力點卡住的影響,實在是很容易陷入兩難的狀態,不用力張力就好像不能消失,但一用力就可能落入借用的境地,再加上看到老師學長的手法都這麼輕柔,想說一用力就錯了,而且許多經驗也不斷地驗證更輕更柔才能夠摸得更清楚更明確,柔和的力道其實就足以處理大部分的問題,"純柔"這樣的概念就產生了,但這樣好像有那麼一點點不完備的地方,好像犯了先入為主的誤會。
上完終端筋膜的課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之前覺得疑惑的地方好像得到解答。耶,原來不是"純柔",剛性的想法也是存在的,而且是必須存在的,更重要的是,這兩者是沒有衝突,剛跟柔是能夠並行的。
終端筋膜、沾黏、改型...等也都是林氏傷科手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尤其是終端筋膜的概念跟剛性是性質是很接近的,但不是甚麼都不管單純硬幹的蠻力,而是有所依據且在一定前提下蠻力,可稱之為是剛中帶柔的巧勁。精準只動骨的力道使末端指節骨性關節結構對平,再轉動甲床使皮層貼上,看似暴力卻是非常細膩的操作。而遇到沾黏、地毯的筋膜會用到橡皮擦、圓珠筆、牙籤甚至中醫師能夠使用針揉開、撕開、針開,某種程度上是在破壞結構,破壞掉阻礙身體回復的結構,而破壞的概念理應算在剛性的範疇內,接著回到柔性的手法將結構調順,大破後大立。
處理一些挫傷,如手指吃蘿蔔乾、車禍這一類有強大外力的狀況以及處理擒拿的概念時會用到欲合先離的概念,先把結構調到受傷時歪斜的角度,甚至更歪的角度,讓擠住的局部筋膜有更多的空間滑移,這樣才有辦法使張力解除。這一類的狀況有時候需要一定的力道才有辦法讓筋膜結構打開,但是又不能把其他不相干的筋膜鎖住,需要既強大又穩定但柔和的輸出,強大的力道建構需要的張力差,穩定準確的操控該層次,柔和的貼黏其他部位,這就不是單純的鬆空柔,也不是剛猛強的概念,而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剛柔並濟的理念了。
以上算是最近處理幾個比較特殊的問題反思後的小小心得,疑難雜症或許是比較貼切一點的比喻,疑難雜症簡單來說就是不能用公式解,而且以往的經驗法則基本上也不適用,這個時候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就很重要了。要想這個症狀的源頭是什麼?張力來源的走向在哪裡?筋膜有被移動嗎?方向對嗎?處理的邏輯對嗎?是皮筋骨哪一層的問題?摸到的是整體感還是被局部騙了?很多很多的問題不斷地在腦海裡打轉,要求當下有效解除症狀還是真的讓整體結構改善真的是很兩難的局面。
心念與想法也很重要,不能夠被挫折感打亂手感,也不能被時間壓力模糊焦點,更不能被過往的榮耀所侷限,必須隨時保持平常心,畢竟唯一能夠倚靠的是自己手底下的感覺與不斷反覆的推敲與思考,不同的起心動念,手底下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處理邏輯與模式也就產生了變化,當然一些最基本原則前提還是必須遵守的,但是處理的方式不應該被既有的框架所限制住,必須保有彈性的心態,突破框架的思考,大膽無畏的嘗試,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吧。
最後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希望將來能夠在剛柔之間隨心所欲的轉換,既能在處理剛性問題後立刻回到柔性的思維與手感,也能在柔性處理中發現與解決鋼性的問題。
#剛柔並濟
#當下好與整體結構好有時候會衝突
#突破框架的思考
#大膽無畏的嘗試
2019.9.8豆花藥傷科
手指挫傷中醫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個關於麻的心得後記
上一次提到手握會緊的醫師後來有再回診,手緊的狀況有感善許多,只是現在握拳的時候左手食指的第二指節的基部還是會緊。他自己也說,畢竟也已經10多年了,他也沒期望能夠好的這麼快,有這樣的感善他已經覺得非常好了。
握拳手指會緊是第二指節基部卡住,問題出在第二指節是歪的,但是沒有辦法直接處理第二指節,雖然已經有前兩次的處理,還是有兩個很大的遠端張力扯住筋膜,要先把那些張力解除之後第二指節本身才能夠真的調理。不然就只是妄想把骨頭外的筋膜硬扯到正位,過沒多久又會再歪,沒有真的回到整體筋膜系統內。
首先處理右手胸大肌與二頭肌的交會點,以前在打網球常常拉到的地方,因為這個肌群的張力太大,把左手食指的張力遮蔽掉了。雖然之前發球時左右手已經處理過一次,但是那個時候問題點在左邊鎖骨,這次主要是右手胸大肌的問題,在發球或是殺球一類的動作才能找到二頭肌跟胸大肌順利連線的姿勢。
接著是橈骨頭上筋膜的皺摺,感覺上像是有碰撞過,筋脈有點攣縮,也有可能是手指端的歪斜導致的。用牙籤輕輕點在皺摺上,引著食指慢慢的動,動到食指跟橈骨連線對上,把皺摺攤平。
最後是第二指節本身的歪斜,前面都做完之後就可以很清楚摸到是第二指節遠端處往右偏,也才會出現之前在第一第二指節交會處的筋膜皺褶。看到怎麼歪就比較好調理了,輕輕引著第一指節對到第二指節,然後在對到第三指節,再對到掌骨、橈骨,對好之後,手握起來緊繃感就幾乎沒有了。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除非有很明確的原因,比如說挫傷扭傷或是過度劇烈的運動造成的痠痛,不然很多一覺起來或是忽然之間的痠痛大多是慢慢累積而來的,因為不良的姿勢習慣,或長期勞損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很多小傷害堆疊起來的,只是一開始感覺不到,身體還能用其他的地方代償運作取得一個平衡。一直累積到超過身體的負荷時或是忽然有一個導火線出現破壞整體的平衡,這個時候痠痛不舒服就出現了。
像這樣的問體在處理的時候是需要一些時間的,問題要一層一層由外而內,張力由大而小去處理,每一次調理過後讓整體的筋膜放鬆能多動一點之後,需要給筋膜一些時間去重新適應,重新共構一個全身性的結構平衡,過程中有可能會伴隨一些痠痛,然後可能會感覺其他不適感,一層的問題處理好了,換下一層,每一次處理的是身體張力相對來說最大,最外面的那一層,可能是皮層,可能是筋,可能是骨,有時候還會深層鬆開反而發現皮層還有其他張力存在,因為張力有會互相拉扯,有時候就遮蔽了張力比較弱的地方。而當遇到沾黏跟疤痕的時候,徒手調理還是有他一定的侷限,目前我能夠徒手處理淺表的沾黏跟疤痕,如果真的太深層的沾黏還是要靠中醫師針灸喔。
上面提到的過程中的痠痛比較像是運動完的痠痛,是筋膜在滑移的結果;也可能會出現體感的怪異感,比如果長期足弓有問題,調理完之後幾天會覺得不太會走路,那個感覺怪怪的,因為結構上的改變,肌肉用力的模式就會出現變化,這個時候以前的肌肉記憶就不適用了,所以要重新培養,有一點類似要復健的感覺,通常會建議剛調理完不要做太劇烈高強度的運動,比如重訓跟短跑這一類會強力收縮肌肉的運動,這樣用以前的肌肉記憶使用身體會再把身體拉歪一點點,但是還是要動,讓身體重新去適應新的結構,比較推薦的是散步,不要太快變成健走,就是一步一步慢慢走,慢慢去感覺足弓踏下去給的反作用力的傳遞路徑,到膝蓋,到腰胯,到脊椎,背部要順著重心轉移移動,肩膀跟者擺動,手也就會自然擺動。要注意不能把身體的結構鎖死,常常會出現鎖死的點是肩膀跟胯,至於要怎麼樣走才是對的,就又是另外一門功夫了。
#很多身體不舒服是慢慢累積的
#調理有時候需要時間
#身體復原也需要時間
2018.9.20 豆花藥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