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理的勁力解析與掌控技巧
最近豆花發現自己在調理上還有進步的空間,"陽出陰回"應該還有更多細節需要改進,在執行結構治療時需要改變受力的結構,而改變結構時的依據是依著一個對的關節重組其他的關節,要找到一個特定的姿勢、角度使關節上所有的肌肉、肌腱、韌帶都處在對的、等張、放鬆且可活動到極限的狀態,維持這個關節的狀態,也就是要"固定"這個狀態而且還要保有流動性,讓其他的肌肉、筋膜、關節跟著連動使系統還原。
"固定"的用力模式很容易就會卡死自己或是對方,豆花自己分析問題大致上可分成兩大類,心態與用力模式:
1.心態上的問題:一找到張力就急著處理,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狀態與用力的順序。
一找到關節的落差就急著想要把關節"固定"在正位上,沒有摸清筋膜結構張力走向,讓筋膜滑移到正位上,某種程度上是強迫他正位,所以遇到的阻力就會很大,所以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把對方筋膜"鎖住"的習慣,而手指的感知力、"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也就不對了,實際上是屈肌用力"鎖住"對方,一來是自己的肩膀也跟著聳起來鎖住、手指硬掉卡住,會造成自己的職業傷害,二來是這樣並不是真正的關節正位,對方筋膜也沒有真的放鬆,沒有辦法真的解開問題。
會這樣急於"固定"的原因是有幾個層面:
a.時間上的急迫,想要圖一個速成的捷徑
b.對於張力的判讀不夠嚴謹,而且時常被以前的經驗框住,忽略每個狀態的細微差異,基本上就是沒有找到真正的源頭
c.對於自體的感知不夠清楚,用錯力也沒察覺
解決的方案:
應該要慢下來,看清楚想明白以及完善的溝通,看清楚對方每一個結構張力落差的位置與造成的原因,是皮筋骨哪一層、三軸的哪一個軸線來的、方向性、深淺度...等,務必要找到張力源頭。
想明白每一次時間能夠做的事情與先後順序,以及每個動作都要符合"陽出陰回",找到問題點後與操作前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調整自己的姿勢,避免急吼吼的"鎖住"對方與自己。
最後是完整的溝通問題的原因、治療的方向以及每一次能夠做到的內容,並且隨著調理時時刻刻保持彈性,發現新的問題要能夠隨機應變,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2.用力模式上的問題:終端筋膜"合法暴力"的"固定"跟原本想像中的應該有不一樣,應該是要比較接近擒拿的用力模式。
最近幾個比較棘手的疑難雜症都有所進展,因為用力模式改變後開始真的有辦法改變足弓,但為了要改變年久失修的足弓必定需要改變腳趾的終端筋膜,要把腳趾用"合法暴力"的方式"固定"到相對正位上好讓筋膜網絡對上重組,也就是這個"合法暴力"的"固定"動作把豆花用力模式的問題點放大了。
為了要用力的"固定"對方的終端筋膜,自己的手指頭實際上承受了很大的力量,如果一天只處理一個人還好,但是每個人都要處理的情況下來就太傷手了,最近發現自己手指頭都有點歪掉,同時"合法暴力"在實際操作上並不符合"陽出陰回",勢必需要作些調整,與師兄討論如何用力後發現方法以前就練過了。
要把對方的每一個指關節"固定"到特定角度並且連動到遠端的關節,這不就跟擒拿的要求一模一樣。要在就算對方知道且對抗的情況下藉著末端關節如手腕、手肘鎖住其他關節如肩、腰、骻甚至膝蓋腳踝,鎖的程度要讓全身沒有額外空間可以閃躲滑動,如果不順著力道下去關節就會脫位進而達到制伏對方的效果。
擒拿時,手要輕、要靈敏,輕是讓對方無法察覺意圖,靈敏是知道要怎麼鎖住對方。當手先貼到對方的那個瞬間,接觸面的張力是放鬆連貫的,擒拿的過程中接觸面的張力是維持不變,隨時保持感覺、滲透對方的筋膜結構狀態,力量來自於自身重心的轉移直接傳遞到手上,藉著引動皮帶動筋鎖住骨,對方無從察覺也無從對抗,等到發現身形歪斜時已經來不及改變只能倒下。
終端筋膜處理應該也是這個樣子,找到指節上下連貫的位置,藉由皮層帶動筋固定骨,不是用手指頭抓緊,而是藉著全身重心的移動出力,從頭到尾施者指腹的筋膜都是放鬆的,沒有鎖死皮跟筋整個筋膜才能滑動,這才符合"陽出陰回"的邏輯,在指腹放鬆的前提下才有辦法察覺到終端筋膜在手下慢慢滑移,然後把一個骨節一個骨節慢慢對上使力線連貫,終端筋膜解開手掌、腳掌的可動性會有本質上的提升,附著的肌肉也才解的更透徹。
有時候終端筋膜歪的太嚴重或是卡太久的時候需要出一點力拉開,但拉開的方式應該也是一樣藉由重心的轉移帶動,而不是靠手指頭硬拉,真的歪到變形或是指節上有一些類似腱鞘囊腫的腫塊是需要很多次慢慢地帶開,終端鬆一點,軀幹比較能動,軀幹能動更多,終端才可以鬆的更多,是這樣來回反覆一層一層地解開的。
習武讓豆花養成一個習慣,時時刻刻自我反省檢討,遇到錯誤就大方承認並且分析改進,要高興有人指出你的錯誤,因為這是個進步的最好時機。
本篇文章林明輝版權所有 轉載分享請註明出處,未經許可請勿增刪節錄
#慢才會順順才能快所以慢就是快
#勁是有技巧的
2021.4.25 豆花藥傷科
手肘筋滑動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傳統武學陽出陰回口訣與結構治療中的筋膜理論的探討
本篇屬於專門論文,如需分享請先取得同意,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最近在練拳的時候有一些心得與發想。關於"勁"的延伸,"陽出陰回"的想法與解釋。
"勁"是本門武術中一切的根基,之前有提過"勁"是一種經由人工引導力的使用模式,力是來自於自身質量的反作用力,路徑則是在身體結構在前後左右上下的張力都處在一個等張的狀態,主要以骨架本身去支撐,肌肉筋膜為傳遞介質,從足弓一路到末端的一個路徑,方向則是由動作意念去決定,而過程必須要合乎"力在前端"與"回中"的概念,要符合這兩點的用力模式必定遵循"陽出陰回"的邏輯,也才能夠達到本門武術的要求"穩"與"放鬆"。
陽出陰回其實包含了很多的概念邏輯,意念、氣息、結構、動作...等,很多部分很難用文字形容,是一種體會感悟,常常聽到的只能意會的部分,今天要講的部分是可以用文字、筋膜、肌肉骨架等邏輯來解釋的部分,主要以伸肌與屈肌的概念來解釋。
先說明一下等等會用到的概念。
1.收縮時使關節伸直、舒展的肌肉群叫做伸肌,相對的收縮時使關節彎曲的肌肉群叫做屈肌,兩者會相互調節抗衡,伸肌收縮屈肌就會舒張,反之依然。EX 肱二頭肌是屈肌,肱三頭肌是伸肌,兩者肌肉是統一組的伸肌屈肌,讓手臂彎曲與伸直。
2.一般來說的陽面剛好是伸肌的部分,陰面剛好是屈肌的部分,以手臂為例,手陽面指手背面,主要是手臂的伸肌群,手陰面是指手掌面,主要是手臂的屈肌群。
3.林氏結構治療的概念中伸肌主要是負責固定結構的。
陽出陰回以伸肌屈肌概念來解釋肢體的動態就是:動態以伸肌為主,屈肌為輔。
伸肌是負責固定結構的,以伸肌的收縮去改變姿勢,整體結構相對來說是保持穩固的,張力是相等的,屈肌只是配合出力,這樣應該比較不會有肌肉過度收縮而把結構拉歪的狀況,同時保有改變的彈性,可以對外界做相對應的改變。這應該就是本門武術"穩"的原因,不是靠核心用力固定,而是因為伸肌的整合。
而要以伸肌為主的動態必須建立在"勁"的原理上,要在身體前後左右上下張力維持平衡、整體力線是連貫的前提之下才有辦法以伸肌為主的運動。如果身體是歪的,不是直直落在地板上,為了對抗地心引力那一定會伸肌收縮用力固定身體維持平衡,髂腰肌、束直肌群一定是會用力固定脊椎直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可能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因此必須先站對,找到身體力線的連貫,進入"勁"的用力模式。這也是武術中常常要求力由地起的原因。
在學習本門武術時,常常被說要放鬆不要用力,不要用多餘的力,我想指的就是這個,在"勁"的身體狀態,"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自然就不會用出多餘的力,不管是伸肌的固定還是屈肌的過度收縮,這樣一動全身的筋膜都會跟著連動,這不就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了。
一般用力以屈肌為主的模式
屈肌其實是主要的運動機制,是比較有效率而且直覺的用力方式,遇到痛、狀況有效率地把身體縮起來自我保護,大部分日常生活使用模式,彎腰、拿、抬、提...等,都是以屈肌收縮為主,伸肌固定為主。比如把桌子上的任何物體拿起來時,最方便有效率的方式是固定軀幹,抬手去把東西拿到,然後二頭肌收縮把東西拿起來,手肘、肩鎖關節、腹部、骨盆其實都是要固定的,這樣二頭肌收縮才有辦法把尺橈骨往回拉。一般習慣固定某幾個關節,局部屈肌用力收縮改變姿勢,是相對於接近體表,跨過多個關節、附著在不同骨頭上的肌群,相對的位置容易移動。
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
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其實沒有這麼難理解,只是有點違反直覺,可以試試看這樣想把你的手抬起來,只是讓手盡量往前延伸的抬起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為了讓手往前延伸,肩胛骨會相對應的跟著滑動,腰腳其實會跟著動,比較不會有固定卡住,只是比較沒有效率。
但是內旋、下壓、後收、上舉、握拳...等動作要以伸肌為主比較違背直覺,因為是屈肌主要動作,要以對側申肌或改變腰腳支撐結構去施力,這也就是本門武術鍛鍊的主要目的,以下用兩個動作來簡單解釋一下。
北拳鈎手
最近練的太祖長拳中的鈎手是手指往前延伸到極限,手腕因為身體結構與力量的型態自然成形的結構,而不適用力往下鈎,手指往前延伸的鈎手力量會在指尖,手腕不會有卡住的感覺,在實際摔的時候才有它的效用。手用力往下鈎,手腕會卡,實際在摔的時候還會折到自己的手腕。
南拳虎爪
虎爪是手指往前抓而成形,不是用力把手指內扣。如果用力往內扣成虎爪,那手指的終端筋膜、屈肌、手腕都卡死了,在做動作時肋骨一定會固定卡住,鎖骨、肩膀都會聳起,力量把自己每個關節都卡住,這樣一直拉扯的情況下身體一定會出問題。如果以手指往前的概念,手指、手腕的皮都還是可以滑動的,終端筋膜才不會卡死,手腕、手型、身形才有辦法連貫,勁力才有辦法傳達。
為什麼要陽出陰回?有甚麼意義?
人體感知最靈敏的地方是在指腹,是屈肌系統,所以屈肌不能過度收縮或出力才有完整的感知,而在陽出陰回的概念上,全身的張力應該是等張且可控制、對張力感知是靈敏的,這在對打、擒拿中有很大的意義,以擒拿來解釋會比較好解釋。
擒拿手古稱分筋錯骨手,是有名的關節控制技巧,實務操作上有個必要條件是:讓對方身體察覺不到你的意圖。
人體最原始且重要的本能Fight or Flight,隨時會因應環境變化而做反應,當感受到張力、身體關節產生錯位時就會有本能上的反應固定自己的關節。而在以屈肌為主的用力模式下,在接觸的瞬間,對方一定會感覺到屈肌而來的張力,本能的反應就是用相對應的屈肌去做對抗,消除張力讓自身穩定,甚至看到你的動作就已經反應了,那就變成擒拿無用,因為在雙方都有防備意識的衝突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到把對手擒拿壓制的,除非你力氣比他大。
以剛剛提到的陽出陰回的概念來說,在接觸的瞬間,施者感知對方筋膜結構張力狀態,平衡接觸面的張力,讓雙方的張力一致,這樣受者會感覺自己是穩定的,就算動作改變,張力相對來說是不變的。因為施著的屈肌沒有明顯的收縮張力,在動作的過程中也沒有明顯的張力變化,就算筋膜層、骨骼相對位置有了一些改變也沒有意識到,所以在身體結構被完全破壞前會不知道該怎麼去做應對,因為沒有感受到張力變化以及危機感,這樣就跟力量的大小沒有太多的關聯,而是人體反應的機制。
這個部分之前有拍影片做一些基本的解釋
https://youtu.be/9ZGijyZnVjA
https://youtu.be/f003XMagiNA
這些發現對於林氏結構治療有甚麼幫助
破壞要在不知覺得情況下完成,修復更是要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才有辦法完全,林氏結構治療就是要讓不可動的變成可動,而這些不可動的地方往往是受傷的位置,可能是因為痛而筋膜緊繃,也可能是歪斜的地方很本能的固定住避免更多的歪斜,或是歪久了的整陀一起用力習慣,都會因為感受到張力的變化而緊繃卡住,這樣要改變就無法了。
以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應該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自身屈肌的張力過大,應該有下列的好處:
第一是感知能力的增加,因為屈肌放鬆才有辦法感覺對方的張力,診斷上的效率與準確性應該能夠上升,能夠時時刻刻判斷甚麼是可動,甚麼是不可動的,甚麼是被拉扯代償的。
第二是操作時的牽引、引導筋膜的操作才是真的引導,真的看到,不會因為自己屈肌的張力過大而看不清對方筋膜狀態,才不會變成用知識與經驗靠蠻力的強迫改變,對方才不會感受到屈肌筋膜的張力才不會緊繃,同時操作時力量的傳導也才會是全身性的,張力才會連貫,不管是施者還是受者都是一樣的,這樣真正不連貫的點就會變得明顯,才不會被表層的張力、遮蔽的張力誤導,而看不到張力的源頭。
豆花之前常常被老師說:「這個姿勢看起來就是不對的,手底下張力這麼大都沒有發現嗎?」當然沒有發現,屈肌用力抬、轉、壓,自己手指掌的張力就很大了,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張力對不對、姿勢有沒有到位,無法感覺也無法察覺。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應該能夠改善這個缺失。
第三是避免對自己的傷害,屈肌的使用雖然有效率,但是只要有固定必定有拉扯,拉扯久了對身體一定不好。這也解釋了老師在上課提到的保護自己的用力方式:「在操作的時候力量要用推出去的,如果太多收回來的動作會卡住自己。」因為太多的往內動作是以屈肌為主,身體的固定的,一定會有拉扯,病人一多時間一久,病人還沒好,醫生自己就先掛了。
這算是豆花自己對於本門武術的論文,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分享。
#陽出陰回
2021.2.27豆花藥傷科
手肘筋滑動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放鬆的重要》
剛好在放鬆休息期間收到了 當自己的按摩師-璞實生活按摩學院 獨家專利的新滾筒,也立馬來試用比較一下。
其實常有學生問我說:
老師,你會不會常去按摩啊?
其實給人按摩真的滿爽的沒錯,很久前我也常去,但當近幾年同學問我,我想想還真的都沒去,一方面是我覺得我的練習相對平衡,平常的核心呼吸練習,瑜伽練習對身體筋膜整體的張力平衡就是一個很好的調整,當然前提是你方法有練對,而不是亂壓亂凹去破壞結構的張力。
但有錢有閒,有空給人按摩當享受當然是很好。
但同時我也覺得適當的筋膜放鬆是必要的,例如在練習之前讓身體準備好,可以讓接下來的練習更順暢。
一些簡單用瑜伽磚就可以做到的筋膜放鬆手法,相信常上我的課的同學也不會陌生。
筋膜放鬆,簡單來講應該是透過按壓,橫向移動,牽引去增加筋膜的彈性跟滑動性,而除了操作的技巧重要以外,力道也是,在肌肉筋膜上也有非常多的感覺受器,如果你使用不恰當過大的壓力,其實身體反而會起保護作用而產生更大的緊繃,所以很多時候,少即是多非常重要。
這次Purusa新的好棒棒跟上一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多層設計,實際按壓發現新的設計保持硬中帶軟的巧勁,感覺就有點像師傅的掌根手刀或是手肘,那種有肉包覆下再按壓的感覺,感覺真的舒服很多但保有效果,真的是滿酷的設計。
時下當然按摩槍百家爭鳴,但各種工具都有各種工具的好處,其實我覺得重點不是用什麼工具,而是用工具的人是誰。
例如:
你真的知道什麼部位適合操作什麼部位如何操作?
怎麼知道身體部位的緊是需要練習的緊還是需要放鬆的緊?
打下去當下覺得很鬆就代表做對了?
最後,放鬆的目的我想應該是為了有更好的姿勢或動作,放鬆完了後你有搭配適合的練習或伸展嗎?
以上是在操作前後都可以好好思考的。
不過有時間,每天睡前用簡單自我按摩關照一下自己的身體,真的是不錯的習慣,但也是記得要找合適的老師學習哦。
祝大家身體健康 身心放鬆 ❤
#purusa
#好棒棒
#kensyoga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