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遊 #出走 #流浪 更有得著?是咪架?❯
香港有一部經典愛情電影,叫做《空中小姐》(1959),空姐這個職業,當年非比尋常,不是普通一份工,因為飛機、出國,在當年很不容易。空姐這個新出現的職業,在當時代表文明最前線,是女孩子最「摩登」的職業。
在「全球化」來臨之前,「旅行」也跟現在不一樣。當年航線較少,資訊又不發達,你不能隨手在網上找到各種「旅遊資訊」。以前的香港人多數以「參加旅行團」,作為首次出國的途徑。
後來航空業競爭激烈、廉航出現、加上互聯網資訊,而「英語」這件事,在世界各國繼續擴張,使一般人要「自助旅遊」,變得十分容易。發達地區的人口,到發展中國家旅遊,感受異域風情,也變得普遍。很多人的旅行目標,已不再是傳統的英美澳加、日本台灣,而是東歐、中亞、印度甚至非洲。
旅行這個行為,也在不斷改變。以前出國旅行是一件大事,經常是扶老攜幼、拖男帶女。但現在年輕人流行跟一兩個朋友一齊出發,甚至自己一個去。在Instagram的相片,加上若干標籤:#獨遊 #出走 #流浪,相片是暗黃或者菲林風的文青藝術格調。
我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旅遊熱點,要捐窿捐罅找尋新地點和新路線。例如有剛剛大學畢業的女生,到伊朗「獨遊」,因為旅費不足,又想免費到首都德克蘭,竟然在公路旁舉牌,要求坐順風車,睇到萬千香港同胞一額汗。可見在「走出流浪」的浪漫想像之下,我們很容易低估「旅行」的危險性。
最近又有一名21歲俄羅斯女孩,報稱在印度南部蒂魯瓦納馬萊(Tiruvannamalai)的酒店,遭六名印度男子迷姦。關於印度是否一個「強姦大國」,坊間一直有很多討論,有一些論者會為印度平反,認為印度並非如此恐怖。不過印度是否那麼恐怖,可以留待各種專家討論,但為甚麼印度或者伊朗這類國家,年中會吸引那麼多來自全球世界各地的旅人呢?
這些「落後地區」,對已發展地區的朋友,反而最有吸引力,但這種吸引力多數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很想了解這個地方。以印度為例,我們多數並不是想了解真實全面的印度,而是想看見「我們想看見的印度」。我們大概是想去尋求一個符合自己對異域的想像的地方。
例如我們去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來一個「靈性之旅」,但我們不想深究當地民間宗教選出一個三歲女孩,供奉其為活女神,要到青春期才能「退位」,是否剝奪一個小朋友的童年;例如我們想到印度感受大自然、多元的異國風情,但這個「風情」裡面亦最好不要包括性侵和強姦這些陰暗面。
有時我們在異國旅遊,但不得其門而入,局限在自己對那個地方的自製想像之中。例如「德克蘭事件」,大家一額汗的原因,是不免想到在宗教氣息濃厚、男女風俗不一樣的伊朗,一個單身女子舉牌要求坐順風車,會不會令當地男人會錯意?學阿姐話齋:「嚇死人咩,個心離一離呀﹗」
在藝術史上,每涉及「東西交流」,情況都差不多。例如線條柔軟、充滿曲線的洛可可(Rococo)風,是一些畫家從「中國」來的商品、藝術品中拿到靈感,而融會而成。法國人首先創造了「中國風」(Chinoiserie)這個字,不過他們想像中的「中國」,其實融合了歐洲人自己的幻想、創作,而印度、日本等地的風格,也會被視為「中國風」。其實「中國」實際如何,不太打緊,它只是「異國風情」的代名詞,整個東方世界提綱挈領的代表。
我們不比當年的歐洲人進步,因為用自己的有色眼鏡來觀看世界,是自然的人性。但作為21世紀的旅遊者,對旅遊這件事,我們絕對有條件更虔誠、更知性(和安全)。
是否獨遊、是否出走,其實不重要。獨遊其實不一定比其他旅行形式更有得著。更重要的是,對目的地要有研究,在當地有網絡、有地頭蛇、有專家、有老手作伴,可能更好,能夠帶走的感受和知識可能更多!
#旅遊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 #旅遊反思 系列❯
全球化下,旅遊的方式漸變多元,而旅遊對不同人而言,亦有不同層面的意義。#旅遊反思 系列,兩星期一篇,探討新興的旅遊文化現象,尋找當中屬於自己的旅遊意義。
🌏了解更多深度遊:www.glotravel.hk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