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批判性思考的角度上來說,許多人提到女性的「選美」活動都會認為這當中有標籤化女性或是簡化女性形象的負面作用。但當把視野放到全球,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有不同形式與目的的選美,也能從中看到不同社會的在地特殊性與社群裡面想要傳達的價值觀。
這篇來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上的文章,介紹了越南選美活動的歷史,也探討「選美」在當代的價值與意義,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今天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選美」?
--------------------------------
越南最早的選美比賽是在1988年由《前鋒報》(Báo Tiền Phong)主辦,在改革開放(Đổi mới)之初,一開始是出於民族融合與國際能見度而舉辦。三十幾年來,不同單位舉辦的選美比賽,加上廠商的贊助,讓選美產業快速發展,透過比賽現場轉播賺進可觀利潤。相較於今年買票觀禮的人數銳減,讓不少媒體人反思是否選美熱潮不再。
疫情確實是影響的因素之一,但典禮內容本身讓人感到乏善可陳,許多透過網路收看的民眾直接點出典禮失敗的因素:1.新增無關緊要的獎項,幾乎人人有獎。2.典禮時間過長,四小時中盡是廣告穿插以及置入性行銷,最重要的表演被廣告時間中斷導致節目沒有連貫性。3.國服走秀環節長達35分鐘。4.機智問答環節,佳麗回答如出一轍,就如教戰手冊一樣照本宣科,模稜兩可的回答才是獲得評審青睞的安全牌。儘管如此,民眾對參賽的佳麗各有擁護者,除了今年的后冠杜氏霞,Ngọc Hân、Thu Thảo、Kỳ Duyên、Mỹ Linh與Tiểu Vy也是呼聲很高的佳麗。
選美內容的僵化與過度商業性,是讓越南民眾逐漸失去興趣的主因,但佳麗的形象仍是背負著國家榮耀,尤其是即將代表國家與世界各地佳麗角逐的越南小姐,一舉一動更都受到民眾拿放大鏡檢視。新科越南小姐杜氏霞以精緻五官姣好身材拔得后冠,她自清化省的農村長大,天真無邪燦爛的笑容受到許多人喜愛,175公分的身高也讓人印象深刻。就讀國民經濟大學(Đại học Kinh tế Quốc dân)法律系大二的她才貌兼具,但爆紅後隨之而來的是過往黑歷史,過去在網路上的貼文便被挖了出來,指出她用語不得體。前模特兒Hồng Quế也公開批評杜氏霞的美貌,並表示支持入圍前15名的佳麗金丹(Nguyễn Thị Cẩm Đan),她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因此無懼網友對她的回應,而這些周邊新聞,卻也為兩位越南小姐增添更多網路聲量。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742?fbclid=IwAR0lNJs8AeqgRXn-s1Ms5_-oQZc0xPy0DgIWS-0kChbAHymCSF3a1Wtq0Nk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
批判性思考的 例子 在 林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首先,我絕對為任何過身了的人的家屬感到難過。但如果覺得我的留言有任何動機,你就大錯特錯了。香港人裡面有太多極左政治正確道德L,同我所接受嘅教育,大相徑庭,乃處於封建社會年代。
我的留言唯一純真動機,是本人得知此案涉及高額醫療費用。如果有保險打算,則能夠節省費用,減輕家人負擔。這沒有任何問題,和留言指「希望他有留下一大筆資金給家屬」一樣,僅僅是一個理性的盼望。問題是我的留言有「保險」兩字,華人就戴有色眼鏡。偏見實非本人過錯。
問題是,太多人以為我別有用心,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想「抽水」。那麼,正巧我大學輔修哲學,就問問大家幾個問題:
1. 可唔可以討論下提醒大家為醫療需要同身後事有所準備有咩唔啱?如果他的例子能警惕世人(and I pass no judgment at all on this case), 怎麼會不是好事?
2. 抽水嘅準則係點
3. 道德係點定義。此留言觀乎道德嗎?
4. 冇打算而因為個人醫療問題為屋企人帶來經濟負擔算唔算涼薄?
5. 點樣定義推銷?
#以下開放討論 #開明公開
PS 論涼薄,一啲網民們詛咒我媽媽及女友及家人得大病過身,方為涼薄。
PPS 英文有句叫 Don’t jump on the bandwagon. 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能啟發港人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https://www.hk01.com/即時娛樂/541055/錢國偉病逝-林作fb留言-希望佢有買危疾-網友不屑-網絡乞衣
批判性思考的 例子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教育時評]什麼是批判性思考?
Surely we have all heard business executives, policy makers, civic leaders, and educators talking about the term “critical thinking.” But what exactly is it? Why is it considered so useful and important?
我們一定都聽過企業領導者、政策制定者、公民領袖以及教育工作者談論批判性思考。 但這到底是什麼?為何它被認為有效且重要呢?
To a certain extent we all know what “critical thinking” means — it means high-quality thinking. Some might say that is the opposite of illogical or irrational thinking, but this definition still seems vague. Is critical thinking the same as analytical thinking? What about creative thinking?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知道「批判性思考」的意思——意即優質的思考。也許有些人會說此異於不合邏輯或非理性的思考。但這樣的定義似乎還是很模糊。批判性思考是否與分析性思考一樣?那創造性思考呢?
★★★★★★★★★★★★
Let’s explore the concept further through examples, and use ou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ogether. To come up with a more concrete definition, let u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讓我們從幾個面向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並一起運用批判性思考。為了提出更具體的定義,就讓我們回答下列問題:
1.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did not have critical thinking?
若我們不具備批判性思考會有什麼影響?
2. When do we use critical thinking?
我們何時該使用批判性思考?
3. Can you think of examples of critical thinking?
你能想到有關批判性思考的例子嗎?
4. How do we assess critical thinking?
我們該如何評價批判性思考?
5. Does critical thinking involve working with other people? Why or why not?
批判性思考是否需要與他人合作?為什麼?
By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our definition of critical should be becoming more tangible.
藉由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對批判的定義應會變得更加明確。
★★★★★★★★★★★★
From experience, most now know that critical thinking is thinking that has a purpose (proving a point, interpreting what something means, solving a problem), and critical thinking can be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Without it, we wouldn't be able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without definite answers in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We are bombarded with information and problems on a daily basis in our society today. We need critical thinking to help us process information 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從經驗中,多數人現在知道批判性思考是帶有「目的」的思考(證明觀點、解決問題、詮釋某一事物的意涵),而批判性思考可以是一個協作的過程。沒有它,我們將會遭遇極大的麻煩,因為無論是在課內或課外,當我們在解決複雜的問題時必會遇到困難。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每天都會遭受各種資訊與問題的轟炸。我們需要批判性思考來幫助我們處理資訊並解決這些問題。
If you would like to know the skills involved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listen to a podcast on the topic, leave “What ar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the comments. I will post another article on the topic next week if there's enough interest.
若同學想更深入了解批判性思考到底涵蓋了哪些技能,並收聽相關的podcast,歡迎在留言區回覆「What ar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若有相當數量的人感興趣,我將於下星期分享第二篇文章~
★★★★★★★★★★★★
參考文獻:
Facione, P. A. (2011).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it counts. Insight assessment, 2007(1), 1-23.
McPeck, J. E. (2016).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Routledge.
圖片出處:Me thinking about dinner.
★★★★★★★★★★★★
批判性思考的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收聽「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今天跟你分享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他在2007年提出來的一個理論,這位社會心理學家叫做~哈里賴斯;他說親密良好的關係,等於「開放」加「響應」。
我想我對於很多朋友來說,親密良好的關係,無論是跟自己親近的人,還是跟自己的朋友,都是我們的共同需求。
然而這裡面的兩個元素,「開放」加「響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的「開放」哦,就是互相不設防。
這個部分呢,也可以理解成彼此相互的自我揭露,把那些比較隱私的事情,跟彼此之間多去透露一點,像這種不設防的感覺,能夠快速的拉近兩個人的親密程度。
然而如果有這樣的親密的起始點之後,兩個人接下來要怎麼樣長期維持親近的關係呢?它的關鍵就是,下一個元素叫做「響應」。
「響應」是什麼?響應有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理解」。你瞭解我,而且你還瞭解我自己是怎麼看待我自己?什麼對我來說很重要?這些就是理解。
而第二個是「接受」。你想要什麼,我是什麼樣的人,你要對這些表示你的尊重;而第三個是「關心」,就是在各種場合裡面,一旦我需要什麼幫助,你會幫我。
可是當你聽到這裡,不知道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就是有時候心理學家蠻無聊的,就是把那些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還煞有其事的弄一個理論、弄一個公式出來。
其實它就是說一個,平常大家都完全能夠理解的東西嘛!可是如果放到真實的關係裡面,我們真的知道什麼叫做開放加響應嗎?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哦,在美國有些地方的公立學校,教學品質是非常差的,而最差的學校會到一個什麼程度呢?
比如說,在華盛頓有一個公立小學,他們開家長會的時候,家長的出席率只有12%。
這就等於每一次來開家長會的時候,一個班只來了兩三個家長;在這種情況底下,老師跟家長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從老師的觀點,就會覺得我開家長會你不來,說明你這個家長根本不重視教育;可是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問題是在於老師不重視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孩子根本就不關心,所以我為什麼要來參加你的家長會?
你聽出來了吧?老師跟家長之間,沒有最起碼的信任,而學校為了改變這個狀況,痛定思痛覺得必須要做一些改變。
他們把大部分的老師辭退了,去找新的老師,結果還是一樣哦!後來他們終於意識到,必須跟家長建立一個比較好的關係,於是想了一個方法!
他們要求老師在暑假的期間,挨家挨戶到學生家裡去做家庭訪問,而且還設計了四個家庭訪問的問題,這四個問題分別是什麼呢?
第一個問題,你的孩子在學校的體驗是怎樣?你對於這樣的感受,你覺得如何?
而第二個問題,你的孩子有什麼期望,你對於他有什麼樣的期待跟夢想?
第三個問題,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第四個問題,我作為孩子的老師,你希望我做些什麼?
聽下來好像這四個問題,沒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可是呢,這四個問題你仔細體會一下,它正好呼應了前面所說的,親密良好的關係,等於開放加響應。
我們回顧一下,第一個問題是去理解,你的孩子在學校體驗如何?你對於他的體驗你覺得如何?這就是「理解」。
而第二個跟第三個問題,是去接受孩子跟家長,他們的主觀世界的狀態;分別是孩子有什麼期望?你對於他有什麼樣的期待?
而第三個問題是,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關心我作為孩子的老師,你希望我做些什麼?
我邀請你特別感受一下這個問題,是「你希望我做些什麼」?而不是說「我希望你做些什麼」?
只光這樣的一個調整跟改變,經過了一個暑假的家庭訪問,在接下來開學時候的家長會的出席率,就從12%提高到了73%。
你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只有家長願意跟老師溝通,才能夠有進一步合作跟進步的可能啊?
當我們談到這裡的時候,如果你想要跟一個人創造親密良好的關係,你不妨想想,你是不是有足夠的開放,接下來你是不是要去響應對方呢?
尤其是響應的部分,理解、接受、關心,如果你不是理解而是去批判;如果你不是接受,而是去下指導棋;如果你不是關心,而是一種控制;那麼你想要的親密良好的關係,怎麼可能存在呢?
所以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思考跟啓發,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運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內容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在這邊要特別跟你預告一下,我們在7月6號,即將上線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叫做【與人連接的三個秘密】。
這一門課程是由~哈克,黃士鈞博士所講。
你會透過這門課裡,學會怎麼創造出親密良好的關係,用最溫暖、溫柔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去靠近別人。
哈克是我這麼多年以來所認識的,最懂得怎樣溫柔的靠近一個人,相信這一門課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
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邊,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批判性思考的 例子 在 小戴 Davin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客觀思考 #批判性思考
大家都說客觀思考很重要,可是什麼是客觀?它是從那裡來的?為什麼我們需要它?
雖然不知道它的歷史,但我知道為了進行邏輯思考,客觀是必要的。
然而,認知心理學卻告訴我們,我們從來都不客觀……
邏輯的理論很簡單,但在實務應用上卻困難重重,客觀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前往小戴的Podcast頻道聽更多 https://moke.tw/link/
💰支持小戴的推廣行動 https://moke.tw/donate/
📚 延伸閱讀
《是誰偷走了我的邏輯?》 https://moke.tw/blog/2019/fe8b15e5c2e0/
https://button.like.co/yenru606
批判性思考的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雖然我自己從事「人際關係」的教學已經很多年了;但是呢,踏入我的教室的朋友都會知道喔,我對於傳統的人際關係的很多觀點,常常提出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那「不一樣的看法」是客氣的說法喔,事實上我會提出一些批判。比如說,「你為什麼一定要跟每個人都能聊得來?」、「你為什麼想要讓大家都喜歡你?」
那事實上呢,我每一次在談到這個觀念的時候,我都看到台下的學生,可能有一些人會閃過,一閃而逝的不可置信。
他想說我踏進教室要學的,不就是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不就是要讓我能夠讓所有人都喜歡我?
那當然了,後來我一定會花一點力氣,去調整這樣的一個觀念;讓每一個人能夠活出自己生命當中的自在。
不然說實在一點哦,我開的課程應該不是跟人際關係,或者是心理有關的;我應該是要開一個「交際花培訓班」,不是嗎?
那當然了,我從這樣的一個出發點,除了在心理學的專業書籍以外,在其他的論述當中,要找到相呼應的資料是相對少的。
一直到啊,我最近讀到一本書,這一本書,書名叫做《朋友這種幻想》。他的副書名是「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它他從社會學的角度談「人際關係」,從我一個心理學家讀起來,我覺得非常有呼應。
它裡面就談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它說喔,每個人都渴望跟他人變得親近,並且希望在人際關係裡感受到幸福;所以我們會追求跟他們的聯繫,這是人性當中的一個本質。
這一點在心理學裡面也是一樣的,然而話鋒一轉;它說在現代的社會當中,追求親近關係這種行為,卻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者是讓他人感受到壓力。
這是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很多人依然固守著「村落社會」這個時代的傳統觀念。他們使用舊的方法,去追求親近關係,不知道應該要隨時代做調整。
那「村落社會」這四個字,你可以回想,我們過往的「農業時代」的那樣的一個社會關係,跟社會網絡。
其實會固守著「村落社會」,或者是固守著「舊時代」的這樣的人際關係的觀念,它不僅是會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其實很多年輕人,也會保留著這些觀念。
甚至於這一本書的作者說喔,年輕人把這舊時代的觀念,奉為圭臬的程度,可能反而比老年人更加的嚴重。
其實當我們累積過一定的社會經驗,我們大概都會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說白話文就是,我們會學到一些關於不重要的事情,就是適時的敷衍過去,做做表面功夫這些技巧。
雖然聽起來好像不是那麼的高尚,但是事實上,這也是讓我們能夠過好日子,或者是快樂過生活,當中的一個必要的能力哦。
但是呢,年輕人因為他的社會經驗不足,他會很容易的,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太認真;就好像是在校園生活裡面的學長、學弟制一樣。
其實歸根就底,大家就只差一、兩歲,但是卻建立起相當嚴格的尊卑關係,這會讓我們造成心裡很大的負擔;甚至於,會因此發生嚴重的衝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出社會混一陣子之後,對於那種差一、兩歲,甚至於差五、六歲,這種因為「歲數」造成的階級,或者是優劣的心理投射;它其實會隨著你出社會越久,它越模糊。
你會發現,你認定或評價一個人的關鍵點,根本不是在於他幾歲,或者是他差你幾歲?而是這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專業能力、做事的方法跟態度。
可是這個部分,在相對比較年輕的人身上,事實上是還沒有長好的。所以呢,我在職場上,就常常會看到一些有趣的例子。
一個沒經驗的人,畢恭畢敬的去問一個,其實在本質上,也不算是有經驗的人的意見;因為這一個人,可能只比他早出社會一年,或者是,比他早進這個公司半年而已。
其實會有這樣的心理投射,它就是「村落社會」的一個具體呈現。因為「村落社會」它的環境太固定、它的變化太少。
所以哪怕是一個人,比你早一天踏進這個村落,他在裡面形成的社會網絡、關係程度,和熟悉程度,自然一定會比你高;而且他就一定會有參考性,因為變因太少。
可是現在的時代不是這樣子,「變因」已經太多了;所以當我們不假思索的,去依循「村落社會」的人際關係的觀念,我們自然就會活得非常的辛苦。
然而過去的觀念,它不是沒有優點,它的優點是在於,它會讓我們得到一些溫暖,跟情感上的投射。可能當我被認定是某個團體的人,這個時候我的很多狀況,就可以得到無條件的接納。
所以呢,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不能否定它的價值,它是很有存在的必要;可是這種「共同體」的方法,它是建立在每一個人的職業跟生活形態,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的前提。
但是就像剛剛說的,現在的生活環境,已經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方法已經沒有辦法,讓我們跟他人維持一個好的親近關係,也讓我們自己內在能夠得到平衡。
其實我們看看現在的生活,不管是在家庭、學校還是職場;甚至於是我們隔壁的鄰居,或者是鄰座的同學或同事。
我們彼此之間,都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態跟價值觀;它的差異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所以呢,過去那種「村落式」的做法,在各個方面已經不再符合我們的需求。
所以無論是我,還是這一本書的作者,都提出喔,我們別再受限於過去那一套「同類相聚」為前提的做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我們應該先把那個「村落式」那一套緊密、親近的一個假設,或者是想像、投設;先拋諸於腦後,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在現代的這個時代裡,什麼叫做適當的距離?
還有啊,應該要長出什麼樣的能力跟模式,跟那種顯然跟自己合不來的人,好好相處?
所以透過這樣子,這裡就提出兩個很重要的觀點,第一個觀點,就是「適當的距離」。
如果你跟他人在現代的時代裡,你們的差異就會非常、非常的大,哪怕是你覺得,你跟他是同一個同溫層的人,你們只是在某個議題是同溫層啊;出了那個議題之後,搞不好你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也會是完全相反的。
那如果是這樣,那你為什麼一定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又或者是,你為什麼要勉強自己,一定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如果聊不來,保持適當、有禮貌,彼此舒服的距離,它為什麼不能是一個更好的選項呢?
而且進一步來看,如果你把你的力氣,都放在你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那有沒有可能,當你真的遇到那些值得你好好相處的,或者是你需要跟他好好相處的,反正你沒有力氣跟他好好的相處了?
因為你把力氣都用在,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那種跟你價值觀差太遠的人,如果沒有必要的話,你花那麼大的力氣,要讓他喜歡你,這是何苦來哉呢?
再來第二個觀點,就是既然現在的時代,大家的差異就是會這麼大,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要「說服對方」,或者是把對方拉向自己的立場。
我們要做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叫做「理解你,但是不等於要認同你」;也就是說喔,你能夠或者是你願意去懂,那個跟你不一樣的人,到底是怎麼想事情?
但是你懂了之後,跟你需要跟他一樣,或者是需要改變自己的立場,要去認同他,不管在情感上還是實質上,這是可以切割開來的;理解不等於認同。
因為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在需要的狀況底下,你仍然可以開啟對話;但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必要性的話,你也不用把你的能量,消耗在好像你自己「必須是一個好人」、好像你必須要「跟任何人都能處得來」。
當你面對人際是這麼的疲憊、這麼樣的無法放鬆跟自在,那你的人際關係怎麼可能好呢?
所以就如同在人生裡面的吊詭,當你想要滿足所有人,那麼你永遠達不到這個目標,而且你會讓自己變得很不快樂;因為你最需要滿足的是你自己,然而你卻忽略了他。
所以或許我今天跟你分享的,並不是提供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常常說喔:「問對問題,會比找到答案來得更為重要。」
我們有沒有在面對人生當中,這個你很在乎的人際關係,先「問對問題」,叫做「我為什麼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或許建立起一種理解,但不等於需要認同的能力跟態度,你會過得更自在;你的人際關係反而會更好、更能滋養你的生命。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你,怎麼樣透過看懂、聽懂對方;注意哦!就像今天所談的「理解,但不等於需要認同」。
透過真正的理解對方,並且搭配適當的問句,讓你跟自己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這一門課,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
然而10月15號,這一門【高難度對話】課程,也是我在2019年的最後一期課程;所以希望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如果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