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錯的愛所帶來的矛盾,是令人更挫敗的。
在我們的傳統裡有著一條令人匪所思的說法:「打是情,罵是愛。」就是因為我愛你、我在乎你,所以我要打罵你,為了你好,你看看別人我才懶得理他。相信有些人都有經歷過這樣的生長環境,當父母認為孩子不乖就是要教(打)時,實是承載不了孩子的情緒或嘗試,而以威嚇來控制孩子走在我們設立好的框框中。然而,孩子得到「我是愛你在乎你」的訊息與身體或情緒上的打罵「傷害」所造成的矛盾,會開始在心中發酵。而這種痛苦會開始令孩子在心中內化其訊息「我不好才會被打」來獲得控制,只要我變好了就不會被打罵、就會被愛、就不會被丟掉的可控感,慢慢地會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於是我們可見的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小孩時,也有極大的可能成為打罵孩子的父母,「孩子不乖就是要教(打)」成為了自己也認同的中心思想。一般來說代際傳承就這麼傳遞下去,直到有一代的人開始逆轉思考起,為什麼言語上的「愛」與情感身體上的「痛」是這麼地矛盾。或者說,直到有一代人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上體驗到挫敗時,才會開啓一條反思之路,思考在打罵教育下的控制感,是因為承載不了他人的焦慮或恐懼情緒。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我對情緒的涵容力不夠,所以當你的情緒影響我時,我不旦接不住、收不了,我也承載不了自己被勾起的情緒,於是一股惱地全丟給你,要你閉嘴聽話,那麼我就會覺得穩定安全些。
在70年代左右的人都有體驗到一種以物質來替代情感滿足的狀況,那個年代經濟起飛很多家庭的物質條件都開始發生變化,父母忙於工作卻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以物質來代替父母的愛。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感很重,於是當孩子需要被滿足某些期待而鬧脾氣時,容易被漠視或以情緒暴發的控制感來替代溫柔的接納或引領,以致於「我忙得跟狗一樣的為這個家打拚是為了誰」就成為了閉口令。
我曾經聽過一位個案講述了一段與父母之間的故事,其中一句話很令我印象深刻。他出生於富裕的家庭(aka.富二代),父母忙於自己的帝國打拚,從小為了他以後的路途,就把他送出國唸書。他自己一人在國外生存、唸書、交朋友、談戀愛,也就是說人格基底的安全感、自我認同、價值形成時期父母都不在,於是他成為了一個「缺愛」的人。然而,每次他交的女友父母都不認同,認為女友的條件不優,深怕她會為了家裡的錢而騙了自己的兒子。於是這個孩子就活在父母的影子下,不得以脫身。當父母認為「我是愛你才拚命地賺錢把你送出國唸書」時,他跟我說了一句:「以後等我父母老了,我一樣會拚命地賺錢把他們送去養老院照護。」我著實倒抽了一口氣,沒錯,這就是以物質替代情感滿足的經典例子。
有些家庭中也會有一種「對愛的表達感到羞恥」的狀況,明明在乎關心對方,但說不出口,於是以批評指責的方式在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人際關係中,有些人講出來的話盡是批評指教讓人想要翻白眼遠離他,但實則他是希望拉近與人的關係的。探究之下會發現,這正是一直以來他被對待的方式,所以他從未體驗過什麼是直接正向表達愛,而不是以怨或恨的連結來替代愛。
這些倒錯的愛會讓人開始混淆,最大影響的是我們開始會分不清什麼是愛什麼是傷害,什麼是尊重,什麼是保護自己的權力。而在界限混淆不清時,過度涉入他人領域以愛為名去控制,就屢見不鮮了。而這在關係中就容易受挫,受挫後會開始懷疑人性,也懷疑自己的價值。而這在無意識中的投射就更會喚起旁人傷害他的衝動,來讓他體驗到痛苦,因為痛是連結到被愛的需要的。
如果只在滿足某種期待之下才能獲得愛的體驗,那麼我們愛的不是那個人,而是那份愛的交換物。
#相關議題在靈魂之旅課會有更詳盡的解說
#週六晚剩最後一位
#10月2號開課
#年底最後一班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的推薦目錄:
- 關於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紫微斗數專家 - 善存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Yin Mas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問卦] 對長得醜的人會當面批評外表嗎?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百柯全書-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所以想要忍住但是你又忍不 ... 的評價
- 關於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民進黨為什麼輸?PTT網友列8大問題批重蹈國民黨覆轍 的評價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紫微斗數專家 - 善存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談出生月份觀察你的先天性格(上)
❤️
嗨!各位讀友們,窩居養傷百日,終於可以拄著拐杖稍稍行走了,也好久沒跟朋友們分享關於命理方面的心得了,在舉世疫情延燒之下,該如何安身立命,每個人真的需要努力調整日後的生活模式,以期與病毒共存而能幸免於難,唉!心情真是好沉重。當下,姑且不要去談這些惱人的話題,今天我們就先來談談從你個人出生月份(指的是你陽曆出生月)的數字密碼,看看你青少年甚至進入壯年時期所具備的先天性格中,擁有那些特質?,該如何善用這些特質來形塑你自己!
❤️
★國曆一月生人:
貴人運相當不錯,你天生具備影響力與號召力,很有自己的想法,相當好強愛面子,獨立自主,喜歡以強者自居,比較聽不進別人給你的批評和建議,不喜歡別人對你指手畫腳,包括你的父母。責任感強也喜歡受人重視,天生具備的領導能力,讓人難以忽視你的存在,缺點是:好勝心特強的你,很容易因為自身的天賦而顯得相當自負,太過於固執己見而顯得冥頑不靈,有時還會因為太愛面子而死鴨子嘴硬,明明不懂還偏要裝懂,甚至有些自卑感的自大狂傾向。
❤️
★國曆二月生人:
擅長思考,有者敏銳直覺與細膩的觀察力,分析事理的能力強,能從各層面去找出問題的癥結,往往會給予他人很理性的印象,然而,你很容易因為反覆思考一個問題而導致無法準確地下決論,看似溫和好相處的背後,實則是個倚賴心相當強,且又十分任性和情緒化的人。你其實具備著相當矛盾且兩極化的性格,既長於分析判斷,很有自己的想法,卻又不喜歡在關鍵時刻做出抉擇,或許是你得失心太重,也或許你不願意為事情的後果負責任吧!
❤️
★國曆三月生人:
你相當聰明靈巧,思維多變,好奇心強,喜歡接觸各種新鮮有趣的人事物,心思敏銳的你,多情善感,愛好藝文,有些優柔寡斷,由於相當在意外人對你的看法,很怕被否定,頗為重視外在形象,總喜歡曲意逢迎,或刻意地包裝自己,以期讓人對你印象深刻,因而時常隱藏或忽略內心的真實需要,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容易喪失自我,在成長時期過度渴望被人關注的你,有些容易自卑和顯得精神浮躁不安,往往有些不切實際,給人長不大的印象。
❤️
★國曆四月生人:
雖然外表予人神經大條的感覺,實則心思相當細膩也精於盤算,行事作風算得上是相當穩健且精明的人,個性很須要安全感,絕對不會去打沒有把握的仗,總是得經過周延的計畫與沙盤推演才會去做進一步的行動,因此,成長時期的你,即使再怎麼年少輕狂也往往比同儕顯得老成許多,那是因為骨子裡你就相當重視安全感,很有危機意識,十分務實。可能你有著思維傳統保守的父母,也或者你生長在有著物質壓力的家庭裡,讓你從小就懂得生存之道的重要吧!別給自己太多的限制,也別過於糾結在枝微末節的小事,你會更開朗可人。
❤️
★國曆五月生人:
天生比較叛逆,經常喜歡四處趴趴走有著強烈自我意識與主張,好奇心強,對很多事物都感到興趣,勇於追求理想,喜歡冒險犯難,想法多變,不按牌理出牌,行事很有自己風格,不喜歡受到約束,無論開始與結束,全憑當下的心情與喜惡,讓周遭的人難以理解。固然你的自我主宰能力頗強,但是過於隨興也可能導致你自己都搞不清所選擇的路是否正確?!
❤️
★國曆六月生人:
你是很典型表裡不一的人,儘管表面上你對於時尚前衛的事物很積極追求,但骨子裡,你是傳統且道德感強烈的衛道人士。你重視傳統,重視家人,強調親情與責任的重要,很在意父母長輩的感受與看法,這些都影響著你評價或做抉擇的標準。感情相當豐富,也十分早熟,早戀會是你的人生課題與煩惱,你有強烈的內外之分,很喜歡照個所謂的自己人,責任感的驅使容易讓你承擔許多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因此,成長時期最需要學習的就是必須懂得平衡施與受的比重。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孩子說「我要殺死你」,是怎麼一回事】
回到家以後,某天三個人一起吃早餐。傑克煎了兩個荷包蛋,一起盛在同一個小盤子裡,放在我跟蕃茄中間。
我拿起筷子,掀了一下其中一顆的蛋白,發現會扯到。兩個荷包蛋有點重疊,蛋白處疑似有點黏在一起。我不想冒險硬翻,怕會把半熟的蛋黃一起拉破。猶豫半天,先從邊邊沒有重疊到的蛋白開始吃。想一想,吃一點左邊的,再想一想,再吃一點右邊的。好苦惱,到底怎麼吃比較俐落咧?想一想,又吃了一點左邊的⋯⋯。
蕃茄忍不住說話了。
「我看不懂你在吃哪一個荷包蛋。」
「哎唷,被你看出來了。我也不太知道我在幹什麼。我剛剛想說吃左邊的,可是發現蛋白跟右邊的有點黏在一起,就想說不然把兩個的下緣都吃掉,留著上半部⋯⋯」
「你就專心吃左邊的那個就好吧?」
我看到蕃茄微皺眉的臉,忍不住笑了出來。不愧是高敏感人生出來的高敏感人,介意的點都ㄧ樣,我們都很不喜歡「屬於我」的東西被別人亂動。除非我主動說要分你,或者你先問過我,不然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我不越界,你也不要過來。
想到這裡,心裡又湧起一股感動和驕傲。因為,蕃茄雖然很介意,但是他沒有爆炸。雖然他還是皺起眉頭,但是他好好的給了我一個建議,順利用平靜的語氣解決了這件讓他很心煩的事。
這麼一件細微不起眼的日常互動,對於高敏感的孩子來說,卻是非常大的進步。這是大人小孩一起付出了多年努力才達到的成果。
***
有時,我會估狗有關高敏感特質的文章,看看專家們說些什麼,然後再對照我自己的經驗。但是看來看去,不知為何,總是覺得沒有講到「痛點」,比較像是關於這個特質的一個形容或簡介,並沒有真的點明這個特質最棘手的部分。
我認為跟高敏感族群相處,最大的挑戰在於「狂暴的情緒」。
高敏感是一種特質,所以不會因為長大或者訓練就變成非高敏感。這件事我原本就「知道」,但是一直到這次回台灣,我發現親戚叔叔也是高敏感人的時候,我才真正把這個描述跟我的經驗結合起來。
在許多年前,我「有幸」見識過親戚叔叔因為地雷被踩到,大發飆的樣子,那真的像是天打雷劈一樣,在場的我已經超過二十歲,而且只是旁觀者,但是都還是嚇到不敢出聲,彷彿要是我弄出一點聲響,叔叔會立刻衝過來把我殺掉一樣。
這次跟其他人一起回憶這個經驗,我才驚覺,親戚叔叔抓狂時的樣子,跟蕃茄一模一樣。這一年多以來,如果我跟傑克錯聽蕃茄的意思、出聲提醒他該做的事、或者是壞了他的興頭,他會瞬間進入發狂的攻擊模式:
你根本就沒有在聽我講話!!!
我絕對會殺死你!!!
你要是再這樣跟我說話,我就絕對不會吃飯!!
爆炸的速度之快,強度之猛烈,真的像是一腳踩上地雷一樣,一點醞釀期也沒有。我經常會在那一瞬間呆住,摸不清我剛剛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個孩子怎麼會氣成這樣?一個不到六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怒氣?
不對,我不是沒有。
我想起在差不多年紀的時候,看見母親拿起武器要打人的時候,我準備好隨時要衝上去把他撕爛的火氣。我有,我的內心裡有同等的憤怒,但是我的環境跟蕃茄不一樣,我學會壓抑了,所以我誤以為我「好了」。但是我每次感到憤怒的時候都有一種內心的黑洞崩潰的感覺,那個感覺如果被釋放出來,駭人的程度跟蕃茄和叔叔是不相上下的吧。
讓其他人很弄不懂的是,這些讓我們瞬間爆炸的事情,經常是小事。在其他人的經驗裡,甚至包含我這個高敏感人在看蕃茄這個高敏感孩子的時候,有時也會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容易「因為小事就大爆炸」。
但是這句話要拆開來看。認為是「小事」的,是周圍的他人。那些「小事」對高敏感人來講是天大地大的事。原句很容易讓人以為,這個人是在找碴,或者是藉故發脾氣,要逼別人配合。
不是這個樣子的。高敏感人沒有覺得自己這樣很了不起或者這樣就可以贏。我們其實對這樣的自己也感到很困擾。但是會讓情況更惡化的是,周遭的親人不只不懂我們在抓狂什麼,還覺得我們大驚小怪。
小時候,我跟弟弟都很喜歡吃樂天小熊餅。有時爸爸會買回家給我們吃,通常都會買兩種口味,一種草莓,一種巧克力。我跟弟弟都比較喜歡吃巧克力。只要爸爸有買回來,我們姐弟的默契就是分好一人一半。差別在我跟弟弟的習慣不同,我會把愛吃的留在最後吃,弟弟會把愛吃的先吃。
然後就出事了。
那次弟弟先吃完了自己的巧克力口味,還想再吃,就趁我不在家把另一包巧克力也吃完了。等我上完才藝課回家,蹦蹦跳跳去開櫃子找我的小熊餅乾時,發現剩下兩盒草莓口味的。我只想了兩秒就知道怎麼回事了,「碰」一聲把櫃子門摔回去,大跨步在家裡找「兇手」。看到弟弟在爸媽房間的時候,我尖叫:「你這個賤貨!!!!!」然後狂奔過去。
爸爸發現狀況不對,立刻把在床邊的弟弟抱起來,剛好閃過我的飛踢。我一腳踹在床底板上,整個板子被我踹破了。那整件事情當然是我的錯,因為我提不出證明我跟弟弟有說好一人一半,我所謂「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分」是一種片面說詞,弟弟也否認,所以是我太計較,脾氣太差。
跟親戚叔叔聊起我們彼此的童年,我才知道,像這樣被認為「你太誇張」、「你太愛生氣」的經驗,都讓我們深深覺得,沒有人愛我,沒有人在乎我,我說的話沒有人要聽。
大人這樣的指責,對高敏感的孩子是沒有幫助的,因為我們介意的事情還是存在,並沒有消失。而孩子也不可能學會怎麼讓自己「不那麼愛生氣」,因為這是無法控制的。孩子真正應該要學習的是如何表達情緒,還有如何讓自己先用不傷人的方法處理完情緒以後,再做溝通。
除了指責以外,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的回應方式,也會讓事情更糟糕。
這次去找親戚叔叔跟阿姨的時候,就聊到他們當初新婚前幾年的幾次經典大衝突。時間久遠,起因已經忘記了,總之就大概是牙刷沒有插回杯子裡的這種蒜皮小事,但是後續兩人倒是記得清清楚楚。
「反正只是因為這樣他就生氣了,然後就三個禮拜不回房間睡。」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啊!」
「可是我有處理啊,我有一直要找你說話也一直在道歉,可是你都還是一直生氣。」
「你講那些話根本沒有用!」
「為什麼沒有用?不然是還能講什麼?」
我一邊聽著他們的對話,一邊回想我經驗裡這兩個人的互動方式,突然懂了。
「阿姨,你說你有道歉,可是你的道歉是不是其實是在哄他?」
「呃,對啊?」
我大笑。
「不行唷,哄人的話你就完蛋了。」
為了確認這件事不是一種「家族怪僻」,我到處去問身邊已知的高敏感人,包括傑克和其他朋友。
「誒,我問你,如果今天有人踩到你的雷,然後看到你氣得要死,想要讓你心情好一點,就開始裝可愛,討抱抱,撒嬌,逗你開心,這樣的話你的心情會變好媽?」
「幹,三小啦這更氣吧,是要逼我揍人喔?」
用比較好懂的方式說明的話,在氣頭上被哄,感覺就像是你的高跟鞋踩在我的腳上,跟你說很痛,結果你不是把腳移開,是在那邊說:「哎唷生氣氣,不要生氣氣嘛皺眉頭都變醜醜的了~~~」
幹,腳啊!!腳移開啊你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啊啊啊啊啊!!
說了這麼多,來結論一下好了。
總之,高敏感特質的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當介意的點被踩到的時候,是會瞬間大抓狂的(有很外顯的,也有生悶氣的那種,但是都是非常生氣的表現,親近的人一定知道)。我自己也有莫名被蕃茄炸到的許多經驗,所以我明白被這種情緒炸到的時候,其實是非常不舒服的。
但是,後來我觀察自己的反應,我才發現,我會覺得不舒服,或者在親戚叔叔發脾氣時感到害怕,是因為我認為這種怒氣是「對我個人的攻擊」。當我讓自己看清楚,這個激烈的表現不是攻擊,而是一種「溝通」的時候,我反而能夠更理解當下的狀況。
這個人/孩子不是在威脅我,他是真的很不舒服,真的太生氣了,所以才會說「我要殺死你」。他用這些很糟糕的說話方式,是希望我能理解他。
這個認知讓我能夠逐漸放鬆,平靜看待蕃茄的火爆狀態。我會立刻跟他表示我理解他的想法,我剛剛確實沒有聽懂他說的話,或者是我剛剛確實忍不住提醒他了,我知道他不喜歡。蕃茄通常會落下一句狠話,然後跑到另一個角落去安撫自己。
我們不因為怕他一直不開心,所以拿玩具或是其他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因為這只會讓他更生氣而已。他當下需要的,就是讓那股狂暴的怒氣能夠順利地流洩掉,就只是這樣而已。他不需要說教,不需要被哄,不需要任何外力的介入,只需要一個空間冷靜,然後隔一段時間有人過去問他:「你還好嗎?要聊聊嗎?」就好。
讓他自己處理,就是最好的處理。但是事後一定向他表示我的關心。
我的經驗是,越是給足空間讓孩子把憤怒完整表達出來,他越能從一次一次的經驗當中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當然,當我們也確實被他的憤怒激怒到的時候,適度的反擊也是合適的,等於給出一個「請你適可而止」的訊息。但是不需要追著孩子這個時候的態度、用詞來算總帳,因為這是敏感的孩子必經的學習過程。給他越多的批評,這段路會走得更慢。
面對高敏感的大人,我理解大家會比較難給出耐心和空間,覺得都大人大種了憑什麼你就可以這樣把怒氣亂甩。不過,因為我們的文化長年以來對於「表達情緒」這件事都是採取禁止的態度,所以會到這個年紀還很狂暴的大人,是因為在小時候沒有被好好引導過,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沒有學習過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方面的能力是沒有辦法隨著年紀增長自然學會的。我不認為我們有義務幫忙高敏感的大人學會情緒管理,不過對於他的困境有所理解的話,至少可以避開一些會火上加油的回應方式,不讓情況更加惡化的。
想法太多,總覺得寫得有點亂,有想回應的人我們留言討論吧!
---
歡迎到下面的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u8kzcaak979qbrk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生命中,有無法處理的關係嗎?每次想到那個人,就覺得痛苦、憤怒,你很努力讓關係變好,可是對方給你的回應,卻常常讓你很挫折,到最後你只能選擇離開,避免自己再次受傷,如果離不開,就只好透過抱怨、批評對方,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自從我推出人際斷捨離的課程後,很多朋友都會來告訴我,我提供的方法對他們很有幫助,特別是工作上要互動的人,像是同事、客戶、主管,或是一般的朋友,可是面對親近的關係,就很難做到真正的放下,見面時,還是會想要吵架。可是又不能說走就走,說斷就斷,到底該怎麼辦?
不曉得正在聽這段音頻的你,是否有同樣的問題?而你想到那些讓你痛苦的關係,你第一個跑出來的念頭又是什麼?是希望對方可以改,變得客觀、好溝通一點?還是怎麼樣可以逃的遠遠的,永遠不再被影響?
在我說出可能的解方之前,我想請你停下來,想一想,有沒有可能你選擇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希望對方改,或是直接離開這段關係,是因為你對自己還不夠自信,還不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以至於你會一直被對方的話影響。
怎麼說呢?嘉玲就來直接分享一個自己親身的經歷,讓你明白我是怎麼做到關係中的斷捨離。
嘉玲最近見了一個老朋友,這個朋友我們有幾年沒見面了,直到最近我們又恢復連絡。但其實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沒忘記過這個朋友,常常想起他,也會惦記他過得好不好,可是就是沒勇氣打電話給他。
為什麼呢?因為當年我們曾經有過合作,這位朋友給我很大的支持和幫忙,教會我很多商業上的規則和秘訣,那時候我只是個剛從學校辭職,什麼都不會的輔導老師,可是對方卻很願意給我機會,讓我試著把心理學的知識轉化成大眾化可以接受的東西。
我心裡一直是很感激也很尊重這對朋友,可是合作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位朋友想走的方向跟我不一樣,加上年紀的落差,我們對於市場的理解慢慢有了分歧,我希望可以多運用一點新科技、新工具接觸年輕人,但他有他想完成的目標,我們溝通過很多次,但結果都不是太好。
甚至到了末期,每次我一想到要見面,跟他報告,我都會失眠頭痛。我想他也覺得很煩心,一直達不到共識。後來,為了不耽誤組織運作,我就下定決心離開。
離開後,為了求生存,我有了新的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啟點文化,就沒時間再去處理那段關係了。可是我一直沒放下心中的疙瘩,對對方還是懷抱著愧疚,覺得辜負人家的期待。是有罪惡感的,即便我告訴自己這個愧疚是不必要的,因為商場上本來就是合則來,不合則散,沒有誰負誰的問題,但我心裡很清楚,如果我沒能修復那段關係,我心中的結是會解不開的。
還好,因緣際會,又把我們拉在一起。我們終於又再度碰面,這一次朋友一樣又提了當年的計畫,然後他還是一樣充滿理想,常常我的話還沒講完,他又打斷我,急著告訴我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以前面對這個情況,我心中都會很生氣,覺得不被尊重,然後很想把話語權搶回來,要對方安靜,好好聽我把話說完。
可是這一次,我沒有太多情緒,在對方又試著遊說我,新計畫可以帶給我多大好處和利益時,我都只是微笑,聽他說,沒有刻意反駁,也沒有表達認同。整場會面下來,我的心情都很愉快,不管他說什麼,看到他還很健康,生龍活虎的說著計畫,我就很滿足了。
離開後,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同樣的他,以前我會氣噗噗,講沒兩句就想走人,現在我卻願意花大把的時間,陪著他聊天說地。
我覺得最大的關鍵是,我真的知道我是誰?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有能力滿足自己,所以我不需要再從他身上獲得任何東西了,像是認同、肯定、財務支持等等需要,我都能自給自足,所以他之於我來講,就可以變成是一個很純粹的客體,就是一個人,不需要負擔我的各種投射,例如他得是一個好老闆,肯定我的表現和眼光。或是他要是好的投資人,放手讓我自己去做,不要管太多。
這些期待和想像都被我放下來了,因為我已經可以自己找到方法滿足這些需求,我就不再需要有另一個人來填補我心中的空洞。我可以回歸到這個人本來的模樣,去好好認識他,去接受他真實的樣子,而不是我的期待。
於是乎,他的固執就不再引起我的防衛,他還是他,他不需要變得善解人意,可是因為我不再是我,所以無論他怎麼反應,我都能適當的回應。而且在對方提出一些額外的要求時,我也因為深切知道自己這個階段的目標,所以我可以很明白的回絕,並且把自己說清楚,不再左右搖擺。
甚至會面結束後,我還答應他,以後有時間,會再來看看他。我是真心誠意這麼說,不是客套話。
從這個案例中,我想講的是,不管那個讓你難過的人是誰,是爸媽、老闆、老師、還是愛人?我想邀請你停下來想一想,你之所以對對方有這麼大的情緒,會不會還有可能是因為你仍企圖,從對方身上要到一些東西,像是被愛、肯定、關注,因為你給不了自己,所以你希望別人給你。
可是當你把主導權交給對方,你就勢必要承擔失望的風險,對方不會按照你的方式滿足你,他也會有他自己的需求和投射,於是你們就會一直打心理戰,到最後兩敗俱傷。
我很感謝自己,在離開朋友組織後,沒有花時間抱怨他,而是很努力的站穩自己的腳步,努力給自己愛,努力讓自己長好,所以即便對方沒有變,卻再也引不起我的情緒。
我一直相信【人際斷捨離】,並不是很決絕的把關係切斷就好,而是一種更深刻的回到自己身上找答案,斷掉不必要的信念,捨下對衝突的害怕,找出合適的距離,人際關係自然就會清爽自在,而不是拉扯與糾纏。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假使你對我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有興趣,歡迎你上啟點線上學苑聆聽、購買,相關的課程連結都在影片下方,期待這堂課可以幫助你找回人際的歸屬,讓你活得獨立,又可以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連結。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Yin Mas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次的練習是因為Teddy告訴我一個運弓動作的問題而做的調整。我原本的運弓的問題是手肘有時會往後跑,我看自己的影片也覺得怪,因為好的演奏者並不會有這個動作,曾經有人告訴我上臂應該要固定,但我現在才知道那不是根本的原因,只是看起來的表面現象。
Teddy告訴我應該是手肘是用轉的,不是用彎折的,並傳了兩個影片告訴我要注意上臂運動的地方。
11歲小朋友-包凱里尼小步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LVWdeVTnGg
Grumiaux-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http://youtu.be/39bI2PvE6yY
我依照我理解的方式來練習,過了一下才適應,但目前只限於慢板,快板或跳弓的運用方式,現在如果混用會轉不過來,所以我也用了比平常慢的速度演奏,因為我目前還無法很輕鬆的應用這個技巧,而且為了注意這個技巧,就比較無法專心在音樂的結構上面,這一次錄的是泰依絲暝想曲和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間的段落,我試了幾個曲子之後,這兩個段落是我比較可以實際拿來應用新的運弓方式。這樣的運弓方式大大地改善了我音色不夠飽滿的問題,而進一步可以發出比較深的共鳴音色,其實連帶的,我覺得音樂性也有變好,可能是因為聲音的線條比原來要穩定,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一下我昨天錄音所以拉奏的泰依絲暝想曲。
另外還有一點是,這樣的運弓方式會讓我感覺得肩膀好像比較不容易疲勞,因為原來肩膀的活動比較多,現在的活動比較小,這一點也是很大的突破,因為我的練琴時間一直沒辦法很長,小時候也因為練琴算是受過傷,以許改變了這個運弓的方式,練琴就比較不會累。
今天用的琴是跟教室借的琴,是大約3-4萬元的大陸琴,跟家裡用的琴是不同的,家裡的琴比較好,但我想還是可以聽出琴的發聲方式不同。
--
最後我想再強調一下我想要分享這樣的影片,一方面也是要再次感謝Teddy無私的分享他對演奏技巧的觀察,雖然他是一個目前只能拉奏得像初學者的人,但他對於演奏技巧的理解,對我來說是我遇過所有教過我的人最好的,最能一下子就抓到我問題的人。
另外我也希望可以讓大家了解,我們可以透過一些不同的方式來學習小提琴,所謂練琴並不指是只有把弓放在琴上的時候叫做練琴,整體來說,找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就是所謂的進步。我跟Teddy沒有見過面,也沒有通過電話,就僅僅是透我FB傳送訊息,和透過影片分享的方式來溝通。有認識我的人應該知道我錄過很多影片,對我來說,其實錄影是一個很好檢視自己練習的方法,我平常也經常從自己的錄影看到一些問題,通常看到問題就不難解決。會有困難的部份就是,看起來怪怪的地方,但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但這種情況,如果遇到好的機會,就能夠一點就通,就像Teddy告訴我的事情一樣。
我覺得如果有其他練琴的朋友,願意不怕丟臉,也不怕受到批評把自己練習的影片放到網路上分享給大家,我想網路上還有很多像Teddy這樣的人,或者我也都會很樂意盡我們所能提供一些我們知道的情報,因為與別人分享音樂,跟與自己一個人欣賞音樂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
小提琴泡芙 VIOLINPUFF
violinpuff.blogspot.com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百柯全書-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所以想要忍住但是你又忍不 ... 的推薦與評價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所以想要忍住但是你又忍不住沒錯,這是你本來的樣子罵蘇貞昌不要臉這就是所謂的白色力量只要恢復自己的樣子就好了已經豁出去了,就是這樣老百姓 ... ... <看更多>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民進黨為什麼輸?PTT網友列8大問題批重蹈國民黨覆轍 的推薦與評價
他也批評民進黨,「不要再自慰自己是對抗中共的捍衛者,每次都說挺藍就是挺中國,你們會贏是因為國民黨當初爛到我們看不到未來」。 ... <看更多>
批評別人自己也不會變好 在 [問卦] 對長得醜的人會當面批評外表嗎?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