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影片看完
大學讀過文科系的人,都會有機會在最後一兩年被老師要求要寫"小論文"以當作作業。
小論文顧名思義就是"小型的論文",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基礎點 : 什麼是論文?
一語以蔽之 : 論文就是一種自問自答的文章。
擴大一點點說 : 就是你自己發想一個問題,然後透過假設,接著找資料來支持你的假設,再用這個假設來解決你的問題。
例如 : 我覺得劉備的兒子阿斗,不但不是個傻子,而且還可能是個很聰明的人。
這可以是一個問題,然後我假設他很多看起來很笨的行為,其實是故意為之的大智若愚(包括他講的那句"樂不思蜀"是為了消除敵人對他的懷疑)
接下來,我就找更多的資料,來證明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對他繼承的蜀國有多不利、他如何又如何用運用"巧智"化險為夷或減少傷害。
如果找得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那這篇論文就可以成立,然後靜待其他人來支持或反駁;當然,也可能在蒐集資料之後,發現證據無法支持這個論點,所以只能再度證明 : 阿斗真的是個傻子.......(但這也可能當作一篇研究回顧啦)
-\-\-\-\-\-\-\-\-\-\-\-\-\-\-\-\-\-\
所以大家看完的想法是什麼?
還好沒有去念文組?
可能也是,因為寫這種東西通常不能賺錢;而對文組以外的人來說,碰到這種作業的機會也相當少。
那為什麼忽然要講這個?
因為這其中牽涉到一些對生活甚至人生都很重要的事情 : 處理事情的方式and思考事情的邏輯。
畢竟,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事情要思考、很多難題要解決,連聽懂人家的語義與如何簡潔快速的把話說清楚,都是需要邏輯的。
(所以邏輯不好的人對話,會很常鬼打牆;而聽邏輯不好的人說話,會很痛苦。)
而現在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就算是真消息,也是多頭紛沓而來;更別說假消息、假新聞與詐騙充斥的情況了。
-\-\-\-\-\-\-\-\-\-\-\-\-\-\-\-\-\-\
這支影片其實很有趣。
有趣的點其實不在於他說了什麼事情是我不知道的;而是在於他用很有"邏輯的方式"把這些事情做出連結,然後將因果關係陳述的很清楚。
看這種影片其實很有趣,因為它具備一些成功影片的特質,有趣、聳動、吸睛、具話題性,最重要的是它讓人看得懂。
一個再有趣的題材,只要你拍到讓人感到無趣或是看不懂,基本上就是失敗;所以,電影剪接首重就是要讓看懂(綜藝節目跟卡通也是如此)
容易被看懂,就容易被接受;容易被接受,就容易被吸收,這是優點;但缺點就是這樣很傷腦。
因為大腦不需要經過自主理解的過程,而只是被動接受訊息;所以除了懶之外,這也是我不大想拍影片放上來的原因 : 因為願意閱讀的你們,腦袋都會很靈活;肯定會遠遠勝過那些只看得懂人家編排好的影片的那些人。
(我說真的,這是腦科學;所以從反面來說,我也正在用這種方式來排除那些不愛看長文章、不愛動腦的......咳...嗯...你知道的......那些讀者)
而容易被接受的另一個缺點就是 : 容易洗腦。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那些傳直銷、廣告,或是政治單位總是喜歡用口號來作標語跟影視作品了吧?
-\-\-\-\-\-\-\-\-\-\-\-\-\-\-\-\-\-\
但即使這支影片有很多優點,也提出很多資料,並深入淺出的把這些資訊串成恐怖又聳動的內容,然後讓我們知道台灣媒體之所以這麼爛的原因為何.......但在閱讀時還是有幾點需要注意的。
當我們覺得這支影片很有道理時,其實有更多事情是要注意的。
例如,至少要先有戒心的一邊判斷這些資訊被串起來的方式是否正確,因為很多情況是製作方通常以有目的性的方式把一些正確的東西,串成錯誤的(或是少是他們希望你相信的)結論。
接下來,在接收這些資訊的時候,要盡量在腦中提出疑問並作出反向思考。(是這樣嗎?有沒有可能是....????我身邊遇過相關的事情是....???)
這些動作可以確保你的腦袋正在思考並減少受騙的機會,這也是建立邏輯性的重要方式;你越是經常使用反向思考跟提出疑問並查證,你就越能訓練自己成為一個有邏輯的人。
而當你有邏輯,你就可以快速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並且避免受騙或牽著鼻子走。
-\-\-\-\-\-\-\-\-\-\-\-\-\-\-\-\-\-\
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好好看完這支影片。
看完之後,大家就能知道台灣媒體的困境;還有這些困境如何讓他們變爛。
而媒體爛,收視的人卻愛看;就會跟著變成一些不用腦的低能觀眾;然後爛媒體又只能為了利益,繼續作爛新聞給那些低能的觀眾看。
當然,有些人卻是聰明過頭了;而把全世界都當作一個大陰謀在看待,覺得什麼事都是有陰謀或騙人的。
對這種人,我總是很同情的;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過什麼,才會被害妄想的這麼嚴重。但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雖然活的很累),而我也覺得"至少比被騙好"。
只是事實上,什麼都認定是假的,也是一種不用腦的結果(反正先推翻,畫界線、貼標籤,就搞定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前陣子我跟大家分享"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劇評;但一堆人直接認為這就是在偷渡"廢死精神",又或是在"洗腦讓大家接受廢死趨勢"的影集。
#我真的萬分同情
因為我認為那部片裡面同時談述的社會情況非常多,而且是"直接"的談論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但那些人就是覺得整部劇都在"暗示"殺人者也值得同情........
怪了,一堆明示的題材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然後想靠一個"暗示"的概念,就來給這部劇扣帽子..................除了尊重之外,只剩同情了。
所以為了怕那些人又發作了,而認為這部影片的最後的自我推薦,是一種自我吹捧、是詆毀人家來抬高自己、是農場文、是自賣自誇.............我只能套用我在那篇劇評下給某人的留言來作結尾 :
"對我而言 ,內容值得省思兩造。只想扣帽子貼標籤就覺得蓋棺論定的 ,我只能說可惜了。"
同理。
如果整個影片裡講述的媒體亂象跟產業界的悲哀是真有其事,那你可以選擇真的去看公視的新聞跟節目。
反向來說(這是逆向思考),如果你因為最後的推薦,就直接認為這是一個不值得看的農場文,而無視於他前面所說的那些亂象正真實發生;那這種"陰謀論人生"不只無法對現實有助益,也無法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聰明人。
.
.
.
.
====
#放下定見才能看見更多可能
#把影片看完並反思我們是否應該改變
#你可以不支持公視
#但更應該唾棄那些惡質媒體垃圾新聞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876227602721588
小編還是每天努力的找片!
提供優質內容給各位的啊~(#麵包超人)
#這些都是你我一手造成的
VS MEDIA x 創作人 公視新聞網 PNN
把影片看完並反思我們是否應該改變 在 台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 的推薦與評價
... 讓孩子學習走得更遠 、更踏實。 - 以上簡單的策略跟親師分享, 看完這篇文章應該就了解, 孩子不寫作業學習的狀況, 不需要我們每一天提醒, 更不需要我們大聲責罵, ... <看更多>
把影片看完並反思我們是否應該改變 在 [好雷] 當地球停止轉動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唯有愛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吧。
中文片名:當地球停止轉動 (2008)
導演: Scott Derrickson
編劇: David Scarpa, Edmund H. North (舊作劇本)
演員: Jennifer Connelly, Keanu Reeves, Jaden Smith
對我而言: 7/10
外星人前來拯救地球...免於毀在人類手中。
這部電影不受好評,雖然有點感嘆,卻不令人意外。我們先撇開「特效很爛
」這種層次的批評不談...唔,還是來談一下好了,那些水光球很漂亮啊,線條
簡單有古拙感的錫罐人也是,難道非得要爆炸跟雷射滿場飛才叫做好特效?事實
上從【魔鬼終結者二】 (Terminator 2) 以降的這些年來,電影特效日新月異,
但是使用特效的電影卻是愈拍愈回去;這樣的電影看久了,就連觀眾的品味也跟
著被寵壞,非五光十色不能也。生在特效上面的電影,最終必死在特效上,標準
的走火入魔。比較起來,【當地球停止轉動】度量行之,適可而止的質樸特效,
反而比較是回歸電影特效的基本面:特效是為了輔助電影的主題,而不是拍一部
電影來展示我們現在可以做到哪些特效。
這部電影比較大的問題,是在它的定位。我不是說該把它當成動作片、劇情
片、災難片還是偶像劇,這種只有電影網站編輯才需要傷腦筋的類型窠臼,而是
你覺得它想要透過電影的包裝傳達的,是什麼樣的訊息。最容易觀察到,因此也
最主流的看法,是這是透過高等外星生物的末日審判,想要把全球暖化的論點灌
輸給觀眾的環保宣傳片;然而一旦帶著這樣的成見去看電影,你很容易就會錯過
真正的要點,開始批評這電影偷渡太多的基督意象,是環保流氓逼你節能減碳的
最新力作,甚至開始去查美國民主黨到底出了多少資金,不然女主角幹嘛在片中
起碼復誦了六次「 We can change 」。這些論調都有一定的真實性,就像置入
性行銷插很大的 LG 、微軟跟麥當勞一樣真實(最後一個意涵可能稍微複雜一點
,容後再說),但批評得再怎麼犀利尖銳,票錢也不會退給你。我們什麼時候才
能放下把犬儒當成批判精神的習慣,真正讓自己學習、甚至享受一些事物?
有些事情,愈單純愈好,看這部電影就是一例。把基督教義、環保教條、政
治正確、商業元素這些瓶瓶罐罐都扔掉吧,甚至不要試著拿它跟 1951 年的舊版
做比較----聽說那是科幻片突破既定格局,劃時代的經典,而新版的導演 Scott
Derrickson 正是舊版的大影迷----你就能看到整個故事的核心。同樣的故事架
構,在不同的年代拍攝,當代的人看到的就是他們的問題----在 1951 年你會看
到後核子時期的冷戰對峙,在 2008 年你則會看到後暖化時期的環境危機。然而
表層的問題會變,真正核心的關鍵卻不會變;因為核心的關鍵不變,所以每個時
代不但有它們各自的問題,解決了一個(等等...我們是否有真正解決過任何一
個大時代的問題?有嗎?)還有十個一百個,層出不窮,疲於奔命。
這個關鍵是什麼?我覺得是「人心」。人心不變,什麼問題都無法解決。
當你看的不是特效、不是定位、不是教條、不是政治,而是看最根本的人心
時,這部電影突然一點都不爛了。甚至,有點可怕。
【當地球停止轉動】的中心主旨,或許在那場「麥當勞會談」就已經說完了
----在這個破壞地球最不遺餘力的餐廳裡,討論是否要以最後的手段拯救地球,
很有諷刺感----但這段對談對整部電影的基調,確實有畫龍點睛之效。特意讓
Keanu Reeves 秀一段還算不錯的中文,固然是在服務只要看到中國相關就會激
起莫名興奮的華語市場,但我覺得使用一個英語系觀眾不熟悉的外語,來討論人
類的劣根性問題,也是有間接委婉的意思,畢竟「最可悲的是,人類明明知道有
問題,卻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句話的力道有點過強。而到後面轉而訴諸感性的
時候,兩人就切回美國觀眾熟悉的英語,說的卻是很中國式的感情(這裡要完蛋
了,但我覺得這裡已經是我的家,我願意跟他們共存亡)。人心可以很可鄙、很
無奈,但也可以很堅決、很溫暖。蠻有趣的對比。
我們第一個看到的人心,是美國軍方對外星智慧的敵意。水光球除了吹壞幾
把中央公園的椅子以外,既沒有造成任何實質傷害,也沒有展現任何敵意,而美
國軍方的反應卻是用槍砲把它團團圍住;外星人的輪廓才剛從光暈中浮現,還伸
出了正常地球人都會解讀為善意表示的手,就有人看到黑影就開槍;那個錫罐人
(它的官方名稱叫 Gort )在一個沒有傷到人命的自衛行動之後,就像是個巨大
的景觀藝術一樣擱在草皮上動也不動,但美國軍方連這麼一塊破銅爛鐵也不能容
忍,又是開飛機轟它,又是拿鐵板關它。
我們看著美國軍方這樣惡搞硬幹,覺得他們蠻橫粗暴;我們看到電視新聞上
,因為水光球的出現而紛呈的各地亂象,又覺得很荒謬可笑----人家啥都還沒做
,人類已經自己亂成了一鍋粥。但你敢說你對於站在家門口按門鈴的陌生人,沒
有好想拿掃把什麼的趕快把他轟走的念頭?你敢說你不會在末日審判的徵兆降臨
的時候,跑去做你原本一輩子也不敢做的事情,像是炸掉老闆的辦公室,或是把
馬克杯甩到某個你厭惡至極的傢伙臉上?不說別的,讓你拿著槍到現場圍著光球
,開那天兵一槍的說不定就是你。
為什麼我們對待別人這麼暴力,未審先判地把所有意圖不明的陌生人都預設
為「要對我不利的人」?當然是因為恐懼,【科倫拜校園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 跟【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都已經告訴我們我們這一點了
,而就算是眾所推崇的 1951 年舊版電影,那個後核子的冷戰對峙不也正是國與
國之間,對彼此的恐懼所造成的嗎?【當地球停止轉動】的外星人其實非常貼心
,先派人混進來花幾十年的功夫了解人類,水光球和平地來訪,還特意弄了一個
他們並不習慣的人類形體,來擔任溝通互動的使者,為的就是要把人類對異己的
戒懼之心降到最低,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但是再怎麼貼心,碰到打從心
底害怕的人也沒用。你無法跟恐懼的人講道理。
接著我們看到的人心,是自以為是的態度。這裡依然是以美國,甚至是更狹
隘(但不見得因此比較不具代表性)的美國軍方為代表,到處展露觀眾看了覺得
很可笑的自大。 Klaatu 要找聯合國談,代表美國總統的國防部長卻說不用了,
跟她談就可以,自以為代表全人類;既然代表了全人類,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
己代表了整個地球,因此當 Klaatu 他是來拯救地球的,聽者卻自動翻譯成他是
來拯救人類的。甚至當 YouTube 上開始流傳各地的影片時,這位很稱職詮釋美
國本位的國防部長女士,第一個反應是「是誰在(有計畫)散播這些(我們本來
想秘而不宣的)影片?」----她不可能無知到不了解網路社群是怎麼一回事,但
碰上了事情,最本能的反應還是先覺得「有人在對付我」,而只有那些既自以為
是又害怕莫名的人,才會這麼理所當然地假設什麼事情都是衝著他來的。
我們對美國人的自大嗤之以鼻,然而我們難道不也是如此嗎?我們難道不是
經常把別人的話聽成我們自己想要聽到的意思,覺得在看不到的角落正進行著針
對自己的密謀,然後明明把事情攪得一團糟,卻覺得人家憑什麼來對你的生活品
頭論足?在某個層面上,我們都跟女主角 Helen 的兒子,那個顧人怨的死小孩
差不多:一個玩著【魔獸世界】 (World of Warcraft) ,對人們跟對遊戲裡的
怪物一樣冷漠無機,明明有愛卻覺得自己欠缺關懷,沒有安全感而充滿敵意,啥
都不懂卻喜歡妄下斷語,然後雖非自己所願,卻總是把事情做錯搞砸的討厭鬼。
我一開始的時候在想,為什麼我們非得要有這個死小孩,卡在我們英俊的男
主角跟美麗的女主角中間,破壞每一場戲的和諧感,干擾觀眾的情緒----難道我
們還看不夠好萊塢災難片拯救美國人破碎的親子關係這種爛戲碼,像是【明天過
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或【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那樣
子嗎?後來我才領悟到,這個自以為是地對人充滿預設敵意的討厭小鬼,正是現
今人類的可悲寫照;而只有在這樣的死小孩有了真正的轉變,你才看到人類的希
望。
小孩轉變的那一幕,我覺得是很有指標意義的。他一開始當廖北仔,叫了兩
架直昇機來抓人,還以為是在做正確的事; Klaatu 處理掉那兩架直昇機,是因
為他們妨礙了他進行拯救地球的計畫,所以才出手。他對死小孩沒有怨恨,他往
小孩的方向走過去根本不是要對付他,只是接下來剛好要往那個方向走而已;但
是當你做了虧心事時,你會覺得每個朝向你走過來的人,都是來對付你的。小孩
轉頭逃跑,過獨木橋的時候失足摔落,還要 Klaatu 拉他一把;一直到這一刻,
他才發現人家根本不是衝著他來的,因此才終於放下了他原本自以為是的偏見與
恐懼。有毒的人心一卸除,他就發現自己不知道回家的路,就像人類也不知道該
往哪裡去一樣,還得回頭仰望 Klaatu 的鼻息。這一幕很容易讓人覺得小孩可鄙
可笑,我卻覺得很有意思,這代表一個承認自己無能無知的人,願意接受全知全
能的人指導。你可以說這樣講很有基督教的味道,但我認為這其中的道理,是超
越單一宗教的。
同樣的最後 Klaatu 改變心意,決定扭轉程序放人類一馬的那段,也很容易
被看不懂----為什麼 Helen 跟她洗心革面的兒子抱在一起, Klaatu 就覺得他
看到了人類的另外一面?但是這個脈絡我覺得卻清楚得很,因為 Helen 在這裡
展現出人類最崇高的情操之一:利他(先前那個教授得到諾貝爾獎,不就是因為
研究「生物利他性」嗎?)。小孩吸進了會致命的金屬蝗蟲, Helen 請 Klaatu
救他;她馬上發現自己也吸了進去,一絲驚懼的神色閃過她的臉龐,但抬起頭來
還是請 Klaatu 救他。這不是一個「救我或救他」,二選一的情況,但你把自己
代換到 Helen 的處境,你就會發現人到了緊要關頭,要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有
多麼困難----豈不見《一九八四》裡,再怎麼號稱堅貞不渝,為此槓上老大哥也
在所不惜的愛情,到了主角畢生最害怕的老鼠要來啃噬他的瞬間,竟然是那麼不
堪一擊?「去咬她!別咬我!把她的臉咬下來,啃她的骨頭!別咬我!」
Helen 在知道 Klaatu 的任務之後,一直反覆跟他掛保證,說人類可以改變
;說到觀眾都覺得煩了,卻一直都沒能說動 Klaatu ,為什麼?因為人心的改變
是不能光說不練的,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知道必須改變,想要改變,卻都只是把
改變掛在嘴邊。只有在面臨真正的危急存亡之秋,還能夠堅持表現人性裡光明的
那一面,才有足夠的說服力; Klaatu 從拒絕到接受的過程看似突然,但是連前
面的鋪陳一併來看,感動的脈絡就一覽無遺了。雖然我不認為最後全世界的電力
停擺(這也呼應了「當地球停止轉動」這個片名),大家回到前工業時期,人類
就不會再一次把事情搞砸,但是那個「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的意象,卻是很美
的。你若是忙著挑剔這邊不合理,那裡太鄉愿,你會很容易就錯過了那份美麗。
好吧,如果這麼一大段都沒有辦法說服你這部電影值得一看,起碼演員不會
讓你失望。我很難想到有誰能夠比 Jennifer Connelly 更適合這個角色,從小
到大始終是美人胚子的 Jennifer ,永遠散發著熱情與關懷,帶著人類的溫暖存
在於這個冰冷的世界;還有這些年來撲克臉出了名的一級帥哥 Keanu Reeves ,
平常因為漠然無機為人所詬病的表情,在這部電影裡詮釋客體性極強的 Klaatu
,恐怕是歪打正著剛剛好而已。其他的配角也都很稱職,就連扮黑臉國防部長的
Kathy Bates 跟詮釋討厭鬼死小孩的 Jaden Smith ,不也都很傳神地把他們這
些角色的不討喜之處,詮釋得維妙維肖嗎? :-p
不過我還是覺得,【當地球停止轉動】雖然不無缺點(甚至還蠻明顯的),
但它真的不是爛片,頂多就是沒那麼好看,或者更精確一點來說,沒那麼容易看
懂;在那些看似陳腔濫調的劇情之下,其實帶有深沈的道理,只是編導畢竟不是
Christopher Nolan ,類似的主題就是拍不出【黑暗騎士】那種精緻的洗鍊感。
從導演 Scott Derrickson 近期的經歷---- 2005 年的【驅魔】 (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以及明年預定上映的【失落天堂】 (Paradise Lost) ----可
以看出他對於善惡正邪這類議題一直很有興趣,但是並不見得有強烈的特定宗教
傾向;【當地球停止轉動】裡頭雖然有許多基督教的隱喻,但我認為那是因為這
套教義西方人比較熟悉,如果你要說教當然是選擇(歐美)觀眾熟悉的體系,隔
閡比較少,並不一定表示他就是意圖藉片傳教。
如果說這部電影有什麼讓我覺得遺憾之處,大概就是編導對於人類的問題與
世界的困境,確實是明白一些很深刻的事情,只可惜他們似乎不太清楚自己明白
這些事情,所以處理得並不是很漂亮。但是那些東西確實已經被埋藏在電影裡了
,你挖得出來,東西就是你的;這比起毀天滅地只為了成就 Dennis Quaid 宜室
宜家形象的【明天過後】,或是在漫天死光中揭露人性醜惡,卻毫無救贖之意的
【世界大戰】,毋寧更有深度,更有內涵一點。好萊塢這些年惑於特效,末日電
影愈拍愈虛無之後,終於又有人開始反思「人類的出路在哪裡」,這個末日電影
最根本的問題了,不過觀眾們的腳步似乎還沒趕上。
--
Between this world and eternity
There is a face you hope to se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98.113
※ 編輯: Ingen 來自: 211.74.98.113 (12/23 18: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