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出現了第一例兔熱病的本土確診,一位台南的60多歲男性在7月底發病,8月二度就醫,出現敗血症情形。但因為他們家中沒有飼養寵物,住家外有草叢,因此感染原因還有待釐清。
疾管署表示,2007年兔熱病列入法定傳染病,染病源多為兔子等齧齒類動物,可能是遭到動物身上的蜱蟲叮咬,或食用沒煮熟的受感染動物肉,大多數病例可以用抗生素治療。為了預防發生棄養潮,疾管署也呼籲民眾,不要擔心飼養寵物兔會傳染這疾病。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濕疹 - 陳厚毅皮膚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情...
抗生素 預防 性病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用正港的認知作戰,破解疫情的訊息焦慮】
「每天都有新增和死亡案例,超絕望的怎麼辦?」
「如果打不到疫苗,還要撐到八月以後,怎麼辦?」
「現在空氣根本有毒,我就算戴口罩也不敢外出看病,怎麼辦?」
.
以上這三種「怎麼辦」,是自三級警戒以來,我在會談室聽見最多的類型。它們各自代表了對疫情的絕望、打不到疫苗的焦慮,以及觸碰外環境的恐懼。
.
但仔細談過之後,我發現這些問句的共通點,都是在「認知」上出現了盲點,在缺乏完整訊息的情況下便倉促判讀。由此可見,病毒不但會攻擊呼吸道,還順便了襲擊我們的大腦,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使用正確的認知作戰策略,合理判讀訊息,由此降低疫情引發的焦慮。
.
同一條訊息,穿過不同的視網膜,流進不同的大腦迴路,就會產出不同的想法,衍生不同的情緒。因此記者會直播一結束,有人放心,有人焦心,同樣都接收到確診與死亡人數,施打疫苗的時程安排,或是戴口罩的呼籲,但每個人的大腦畫面就是不一樣,當中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解讀訊息」。
.
面對大量的疫情訊息,若要從認知觀點破解焦慮,避免想法往死裡鑽,這裡提供三招:
.
1. 完整判讀:完整接收訊息,不單看帳面數字
2. 平衡觀點:任何訊息皆有其正負向效應,雙向解讀,能避免產生極端情緒
3. 換位思考:以事實為依據,從決策方的立場,重新理解防疫原理
.
若將上述三招,套用在開頭三個問句,我們來看看有什麼結果:
.
首先,「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這兩組數字決定了我們一整天的心情,無論染疫或殞命,都是令人難過的事,我們都很希望有天打開直播,確診人數那格會把嘉玲找回來。我相信嘉玲有天會回來,但要它瞬間歸零,抱歉不可能。
.
我的孩子曾在去年初感染一般肺炎,幸虧新冠疫情彼時尚未爆發。當時除了讓他施打抗生素,能做的就是每天徒手拍痰。我和太太都很清楚,X光片的白色陰影不會隔天就清空,沒那麼好康,我們必須耐心地拍痰,持續讓他吸藥劑,濃痰才會慢慢退散,肺葉才會還原,過程中即便卡關,也只能等待。
.
現在,整張台灣的疫情地圖,就跟當初那張X光片一樣。因此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在抗疫的過程中,無論是「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都一定會持續出現。要這些數字突然大幅降低甚至歸零,是不合邏輯的期待,但數字一直出現,是否就代表疫情沒被控制,這倒未必,因為我比較在意的數字,反而是「篩檢陽性率」與「死亡比率」。
.
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呈報的是現況,但「篩檢陽性率」與「死亡比率」反應的是趨勢,趨勢才能代表疫情的起伏。因此我想請大家調整一下解讀方向,從這兩組數字著手。
.
在疫情肆虐一個多月之後,倘若新增病例變多,可能因為是篩檢人數增加,如果陽性率跟著變高,那才有沮喪的空間。若陽率不變甚至變低,那代表「安全人數」也相對增加。至於死亡人數,除了看比例(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3823) ,也要試著理解「死亡原因」(包括年齡與疾病史)與「感染型態」(不明原因或家庭群聚)。
.
帳面數字,很容易成為操弄點擊率或民意對立的素材,我們可以被牽著鼻子走,也可以更完整且仔細地解讀這些訊息,焦慮的程度,取決於我們的切入角度。
.
第二,關於疫苗的施打焦慮。當前疫苗存量吃緊是個事實,倘若排在施打順位後段,甚至無法擠進梯隊的民眾,一定會感到沮喪,甚至絕望。但我想帶大家進行「觀點平衡」,分享關於施打疫苗的「正負向效應」,這是一種避免情緒走向極端的方法。
.
五月初,在我接種疫苗後兩周疫情爆發。我的身體因此多了一道防線,這是正向效應。但和往常相比,我反而更戰戰兢兢,因為我很擔心自己一旦鬆懈會波及兩個孩子。因此疫苗對我而言,不僅是種抗體,更是一種提醒。如果有「即便打了疫苗,心態也不見得比較放鬆」的案例,我就是其中之一,對我而言,這種焦慮是個負擔,也是一種負向效應。
.
無法接種疫苗的負向效應,是擔心染疫的恐懼。然而相較於疫苗,更重要的是「態度」。在排除職業風險的情況下,一個沒打疫苗,但能時刻提高警覺,做好自我防護的人,他的感染風險或許會小於打了疫苗,心態卻開始鬆懈的人。畢竟疫苗的作用,不是打造金剛不壞,而是預防重症。
.
疫苗是強悍的後盾,若能接種當然最好,但若你尚未施打疫苗也未確診,千萬別絕望,因為過去一年你都挺過來了。無法施打疫苗,會讓人格外謹慎,這是它帶來的正向效應。現在大部分的路人,態度都比前兩個月還要正則,你能做的,就是跟往常一樣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定時消毒門把,不要心存僥倖,疫苗到位之前,你的日常習慣與警覺心態會成為最實用的護具。
.
最後,關於「空氣有毒」的部分,要從一張防毒面具說起。有位案主的老木,由於每天接收里長「建議降低活動度,外出強制戴口罩」的洗腦式廣播,日子一久,便將兩件事連結起來,然後深信外界的空氣有毒。
.
更麻煩的是,她必須定期到醫院復健,但醫院對她來是說修羅戰場,因此她選擇戴防毒面具進醫院(她兒子是軍事迷),沒人能動搖她的意志。母親對此外部環境的不信任,讓她深感困擾。
.
於是在某次會談中,我們針對防疫策略進行「換位思考」,以事實為根據,經過角色扮演,重新調整了對空氣有毒這件事的看法,然後由她轉告母親:
.
「戴口罩的目的,不是讓人害怕空氣有毒,而是防止病毒傳染。」
.
當然,戴口罩的初始目的絕對是為了降低飛沫傳染的機率,然而三級警戒當前,政令禁止群聚,一脫口罩就要罰款,飛沫要在街上橫行的機率,應該比先前低了一些。因此根據上述「事實」,現在站在決策方立場,重新理解防疫原理之後,戴口罩一舉反而比較接近某種「自我約束」,目的是一起讓公共環境變得更安全,而不是讓大家更害怕外界的空氣。
.
畢竟,空氣有毒與否,始終取決於群體的憂患共識。
.
因此即便在低活動度呼籲下,該走的行程,也不用過度焦慮,只要大家都做好自我約束,病毒不會主動敲門。倘若病況嚴重,建議還是及早就醫,畢竟醫院比一般單位還要重視環境清潔,醫師比一般人還要擔心人身安危,醫院之所以比其他機構更容易出現確診病患,不一定是防護做得差,而是因為它們接收的潛在病患樣本數比一般單位還要多得多。
.
然而考量身體抵抗力,年齡過老、有慢性病史或幼齡孩童,只要病況不是太嚴重,仍然建議暫緩就醫。
.
三級警戒未歇,疫情訊息撲面,把現況想糟絕對是人之常情,畢竟現有牌面算不上漂亮,而我們每天又被提醒沒有樂觀的條件。但經換位思考,我相信這種提醒不是恐嚇,而是為了維持危機意識。
.
使用認知作戰調整想法,並非為了自爽,或對危機視而不見,而是避免讓情緒走向極端。若只對訊息單向判讀,囫圇吞棗,很容易讓人對現況感到絕望。但若能仔細解讀訊息,通盤考量正負向效應,即便現況變得險峻,訊息依舊不利,我們都能做出適當的應對之舉。
.
一旦大腦能合理解讀訊息,心理解毒便指日可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疫情期間,相信大家不管在生活、工作中,多少會遇到一些不適應的地方。下一棒,想點名 哇賽心理學 的佳璇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她在疫情期間,還觀察到那些常見的困擾,又有怎樣的秘訣想跟大家分享~
.
【疫情期間,心理師教你的心理照顧秘訣・文章串連】
.
完整文章串列請看下方留言喔
抗生素 預防 性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抗疫限時優惠 (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台灣疫情持續蔓延,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前陣子母親節優惠我Vita有多訂一些貨,剩下數量不多,需要補貨的孩紙們,請保握機會喔!
在澳洲我經歷過強制居家隔離幾個月,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真心覺得,你們這時候憂心也沒有用,想辦法提升自己與家人的免疫力及抵抗力,才是你該為自己及家人做的!
【購買方式】請私訊Vita
●收單截止日: 5月20號 (晚上6點結單,台灣時間)
●產品價格: 請參考照片●付款後將提供詳細產品吃法說明
●保證原廠直購(非藥局取得),擁有原廠專業醫療客服的協助,所有產品皆為最新鮮的有效期限。
【幫大家整理了~醫生們之防疫重點大整理】
💁🏻♀️醫生及營養師們所建議『提升免疫力』的維生素C、D、硒,鎂、鋅、薑黃、益生菌、益生元……等等,都是我與家人平日服用的保健食品裡的主要成分。
影片連結(可從19:05開始)👉 https://youtu.be/wz33xX2xb3M
💁🏻♀️肥胖、體脂太高都是『免疫力低落』的高危險群,基本上男生超過25%、女生超過30%就算是體脂高!
影片連結(可從3:44開始)👉 https://youtu.be/wz33xX2xb3M
【各項產品詳細介紹文、完整成份翻譯、使用者心得及廠商資訊請點入以下連結】
🌱肝丸
主要成分: B群、薑黃、維生素C、E、硒、鈣、牛磺酸、奶薊⋯⋯等
👉完整介紹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439347389458350&type=3
🌱鈣片
主要成分:鈣、維生素D、K2
🌟更重要的是:
●此產品的鈣質來源,為全世界最無汙染,最高等級的有機紐西蘭草飼牛隻骨骼取得,一般台灣市售的鈣質,無法保證來源是否為有機牛隻,或是有打抗生素的牛。
● 此產品不含奶、蛋、豆、酵母或是任何人工色素、防腐劑及香料
● 此產品就是沒有任何玉米油、蠟 還是ㄧ些無關緊要的成分,它就是單單純純的礦物質+維他命。但台灣的市售品裡,有很多其他的添加物。
👉完整介紹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696434240416309&id=454686034591162
🌱 膠原蛋白粉
主要成分:膠原蛋白、鋅 、 二氧化矽 、及各類抗氧化超級蔬果 (有機認證)
👉產品資訊詳細介紹 (含大量使用者心得分享) :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388079754585114&type=3
👉更多使用者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464108803648865&type=3
https://www.facebook.com/ladolcevitainaustralia/posts/243370700596188
🌱Motion Potion腸道纖維酵素食物:
主要成份: 洋車前、薑、有機大麥草、有機小麥草、有機玫瑰果 、亞麻籽及數種益生菌、益生原
(乳桿菌;酸桿菌,雙歧桿菌,植物乳桿菌,德爾布呂克氏菌,高加索菌⋯⋯等等)
👉完整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385955678130855&type=3
【購買之前歡迎先了解我】
★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代購↓
https://www.facebook.com/pg/ladolcevitainaustralia/photos/?tab=album&album_id=2190453201014428
★我的代購評價↓
https://www.facebook.com/pg/ladolcevitainaustralia/reviews/?ref=page_internal
🌸溫馨小叮嚀:
購買之前,強烈建議您仔細查看所提供官網上陳列的成分表。若你們有在吃B群或其他的保健食品,請小心服用才不會導致維生素過量,造成身體的負擔、過敏或任何不適症狀。若您有慢性病、疾病或是任何服用上的疑慮,請務必先詢問專業醫師,再進行購買。 所有資訊及產品不能被用於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對於資訊的任何錯誤、遺漏不負任何責任,亦無法對讀者應用本網站內容之結果負責。建議就身體狀況,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具體方案及處方,切勿拖延與濫用!
抗生素 預防 性病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濕疹 - 陳厚毅皮膚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情緒壓力會誘發濕疹嗎? 00:06
(二)濕疹如何影響患者的心理和情緒健康? 01:01
(三)患者如何面對濕疹帶來的身心壓力? 01:39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Kwok, & Law. (n.d.). 濕疹的預防. Retrieved September 25, 2020, from http://www.nur.cuhk.edu.hk/201800907-hkej-hk/
2. 香港過敏協會.濕疹. (2014). Retrieved September 25, 2020, from https://www.allergyhk.org/?page_id=37
3. Eczema and Mental Health: Atopic Dermatitis an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n.d.). Retrieved September 25, 2020, from https://nationaleczema.org/eczema-emotional-wellness/
4. Halvorsen, J., Lien, L., Dalgard, F., Bjertness, E., & Stern, R. (2015, December 08). Suicidal Ideati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Social Func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Eczem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Retrieved September 25, 2020, fr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202X15369074
5. Biologics: Dupixent: Atopic Dermatitis Treatment: Eczema Biologics. (2020, August 27). Retrieved September 25, 2020, from https://nationaleczema.org/eczema/treatment/dupixent/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抗生素 預防 性病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無尾熊性病」vs.「達賴出專輯」。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無尾熊性病」獲得56%的網友支持。
我們難得可以這麼光明正大討論性病。這則我提議的,先前還真的不知道在無尾熊可愛外表下竟然藏著花柳病,而且據說有半數都被感染,有些地方甚至九成都確診。
其實性病並不是人類專屬的,例如牡蠣會得皰疹,兔子會得梅毒,海豚會得生殖器疣,就是像「菜花」那類的東西。但是今天的主角「披衣菌」(Chlamydia)是一種「很成功的菌」,從青蛙到魚再到鸚鵡等的所有動物,都可能被它感染而生病,披衣菌可以說是聯繫所有物種的細菌,是全球最常見的性病,每年有大約1.31億人患病,而美國大約有十分之一性生活豐富的青少年,都感染了披衣菌。但是呢,披衣菌在人類身上的症狀很輕微,大部分的人是沒有症狀的,所以根本不會知道自己感染,但是放著不管最後可能導致不孕、骨盆腔發炎,病人往往是等到想生小孩卻一直不孕的時候,才赫然發現自己感染了披衣菌。
雖然這些症狀是「人熊共通」的,但和人類不一樣的是,無尾熊一旦感染披衣菌,症狀就會非常嚴重,會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長巨大的囊腫,還會損傷生殖器官,其實最明顯的就是,如果看到無尾熊眼睛周圍怎麼紅紅的,好像發炎的樣子,通常都是感染了披衣菌,而且細菌會快速跑到泌尿道,從生殖器跳到膀胱上,在最壞的情況下,無尾熊小便的時候會痛到慘叫,而且會產生明顯的氣味,嚴重的話可能會失明,最後死亡。
我特地去查了一下,無尾熊一天差不多會睡20小時,清醒的時候也不太會消耗牠們珍貴的體力,唯二會做的事情就是吃飯和進行「樹上運動」,而且不管母熊有沒有排卵,公熊都會「硬上」,但公熊處處留情又不戴套,小寶寶生下來也會被媽媽感染,所以性病就這樣傳來傳去,最後就變成現在這樣超過半數都得病了。
加上無尾熊跟人類一樣也會感染「反轉錄病毒」,這種病毒類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會削弱無尾熊的免疫系統,讓牠們更容易遭受病魔攻擊,像是感染披衣菌或罹患癌症。還有我們人類壓力大的時候,免疫力不是會下降,容易生病嗎?無尾熊也很容易在壓力過大的時候感染披衣菌,我也不知道他們每天都在睡覺壓力是能夠多大。
其實無尾熊很脆弱,熊生很辛苦,主要死因有10%是被狗咬死,30%被汽車撞死,近年森林大火也是嚴重衝擊,但這些都不及披衣菌的殺傷力,40%的無尾熊都死於性病,導致最近20年來無尾熊數量暴跌了80%。
目前雖然有抗生素可以對付披衣菌,但有點治標不治本,加上用抗生素會干擾無尾熊的腸道微生物群系,影響牠們分解尤加利葉的能力,專家就希望從能夠預防疾病的疫苗下手。我們剛剛提到披衣菌是人熊共通嘛,但其實無尾熊感染的披衣菌版本,和人類感染的並非一模一樣,不過因為披衣菌本身的特性,加上菌的基因組比較單純,所以人熊身上兩種菌的相似度還是非常高,這些相似之處就使得專家認為,無尾熊很可能就是研發人類疫苗「缺少的那塊拼圖」!
目前生物學家正打算在無尾熊身上,進行披衣菌疫苗的相關試驗,但其實也是頗有難度,因為專家們還在努力瞭解牠們的免疫系統,另外光是要從樹上摘下一隻無尾熊並且進行健康檢查,就要花掉2000美元,差不多6萬台幣,後續要讓無尾熊測試30種不同的標靶疫苗,費用也將會相當可觀。一般實驗室都會用「白老鼠」來做醫療研究,但可惜的是老鼠對披衣菌的免應反應與人類的有很大不同,所以直接拿無尾熊做實驗會是較為理想的。目前還無法得知,對無尾熊披衣菌的研究,會對開發人類疫苗方面有多大的幫助,尤其是目前COVID-19衝擊,連動物學家們的實驗室都被迫關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項研究就算沒有幫到人,也絕對會幫助到無尾熊們。
看起來披衣菌的疫苗研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法被抗生素治療的無尾熊,現在已經嚴重威脅整個物種的生存,目前有個充滿爭議的解決之道,就是把感染披衣菌的無尾熊安樂死,留下健康的個體繁衍後代,你同意這個做法嗎?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抗生素 預防 性病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婦手 專題 - 鍾振堅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zh-hk
背景:趙太早前種花時沒有戴手套用手指按泥土,之後手指甲痛了幾日又增生死皮,又紅又腫、龜裂及脫皮。醫生認為她患上主婦手。
(一) 主婦手成因是什麼?可以預防嗎?為什麼只打理花圃也會患上主婦手?0:24
(二) 有沒有其他病徵?應怎樣治療?1:35
(三) 那些人較易患上主婦手?是季節性的嗎?(FindDoc健康資訊) 3:05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抗生素 預防 性病 在 研究:性行為後服抗生素高風險者性病風險大減| 國際| 中央社CNA 的相關結果
(中央社華盛頓27日綜合外電報導)今天公布的臨床研究指出,未戴保險套進行性行為後服用抗生素,可大幅降低高風險族群感染3種細菌型性病的比率。 這項在 ... ... <看更多>
抗生素 預防 性病 在 使用強力黴素預防性病會讓淋病抗藥性增加嗎? -愛知識 的相關結果
發生無套性行為後使用強力黴素(Doxycycline)的抗生素來預防包含淋病、披衣菌和梅毒在內的細菌性性病感染(針對該預防方式的研究後續將簡稱為「DoxyPEP」 ... ... <看更多>
抗生素 預防 性病 在 研究:性行為後服抗生素高風險者性病風險大減 - 經濟日報 的相關結果
今天公布的臨床研究指出,未戴保險套進行性行為後服用抗生素,可大幅降低高風險族群感染3種細菌型性病的比率。 這項在加拿大蒙特婁第24屆國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