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島的石像是世界奇景,但這樣的奇景其實需要有足夠的人口與文明傳承才能有效打造,進而使之可以完成。但復活島上的文明又是如何運作的?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美國的人類學家 Carl Lipo、Robert DiNapoli、Mark Madsen 及 Terry Hunt嘗試用新的電腦運算模型提出解釋,也讓我們進對於該島上的文明有更新的理解。
---------------------
美國的人類學家 Carl Lipo、Robert DiNapoli、Mark Madsen 及 Terry Hunt,上週三在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發表研究,探索為何幾百年間處於隔絕的復活節島群體,能在島上發展出多元文化。
復活節島面積僅 163.6 平方公里,距離最近且有人居住的皮特肯群島(Pitcairn)亦有 2,075 公里。面積狹小加上地理限制,Lipo 指:「我們認為,當人們來到這座島,就再無其他地方可去,亦沒有其他人進來。」
過往有證據表明,太平洋上不同的「神秘島」(mystery islands),可能正因為孤立,終令島上人口消失。考古紀錄顯示,前人可能選擇放棄這些島嶼,或在與其他島嶼的交流中斷後步向滅絕。Lipo 同意當這些地方變得孤立,裡面的人便更加難生存。而拉帕努伊人與歐洲接觸時,總人口估計為 3,000 至 4,000,他們分成不同氏族,以及由幾十人所組成「小型、分散、相對獨立的社區」。同一社區的人,會一同居住於數百米空間內。
DiNapoli 認為:「如果擁有許多不同的細小亞群體,由於人們因而區隔開來,最終便能保持豐富的多樣性。」研究人員利用電腦模擬復活節島昔日居民獨特的生活環境,在模型中,不同亞群體的會圍繞石像平台或舉行儀式的地方 ahu 居住,並設置了幾種交流方式進行測試。他們發現,若互動受限,即使總人口稀少,只要亞群體愈多,整個群體保留潛在有利文化的機會便愈大。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cup.com.hk/2021/05/17/easter-island-isolation-communities/
拉帕努伊人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南太平洋 #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以巨大石像聞名。12 至 13 世紀波利尼西亞人(Polynesians)抵達這座孤島,成為日後島上的拉帕努伊人(Rapa Nui)。直至 18 世紀荷蘭及西班牙探險家先後抵達為止,島民一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獨木難成林 —— 美國一眾人類學家近日發表的研究,便探索島民在探險家來到前,如何 #延續社會。
詳細全文:
https://bit.ly/3uWFrrx
延伸專題:
【太平洋島國陸沉,移民是唯一出路?】
http://bit.ly/2MvMLrw
【美國人?日本人?日本父島「歐美系島民」】
https://bit.ly/2QbDLrp
【為塞舌爾海椰子「留種」】
https://bit.ly/3wBWbFP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拉帕努伊人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被斷頭的摩艾石像 🇨🇱🗿
「再這樣下去,復活節島的神祕石像會消失嗎?」復活節島以神秘巨大的「摩艾」(Moai)石像聞名。日前卻傳出,一名當地男子駕車疑似剎車失靈,直接衝撞一座摩艾石像,石像當場斷裂,石像平台也遭毀損。不只破壞復活節島的文化遺產,更對象徵拉帕努伊人先祖的石像不敬,引發島民怒火。但除了零星人禍,伴隨著觀光蓬勃、人口湧入,以及氣候變遷加乘的侵蝕危機,曾是世界最隔絕島嶼的復活節島,摩艾石像的保存也面臨其他新世紀威脅。
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位於智利以西約3,600公里遠的南太平洋上,為智利屬地。島嶼面積(163.6平方公里)大小遠不及一個台北市,但卻聳立了將近1,000座巨大的摩艾石像。
摩艾石像是在15~17世紀左右,由當地拉帕努伊人(Rapa Nui)鑿刻島上噴發形成的火山岩與凝灰岩而成。石像重量落在數十噸、甚至百噸不等,最高達10公尺;但當時究竟是如何一體鑿刻、搬運沉重石塊?石像對於拉帕努伊人有什麼宗教文化意義?也成了幾世紀以來,外界好奇探究的神祕文明。復活節島的國家公園亦被列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這是難以估計的損失。」復活節島的市長巴歐亞(Pedro Edmunds Paoa)表示,這起文化遺產災難,發生於3月初。一名智利籍當地男子駕駛雪弗蘭皮卡車,疑因煞車失靈直接衝入石像保護區域,撞上一座摩艾石像。半身石像當場「斷頭」,石像平台也在猛力撞擊下,碎成零散石塊。
儘管人車損傷不大,肇事男子也在1日被警方以「破壞國家紀念碑」的罪名被逮捕,案件細節仍在調查中,但毀壞象徵先祖的石像,卻仍讓當地人大為光火。
「他們就是不聽我們的,這就是後果!」市長巴歐亞表示,「每次談到要研擬保護區內的車輛交通規範,大家都反對;但我們市議會一直在講,這是關乎危險的問題。況且我們都很清楚,觀光與居民人數的大幅成長,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巴歐亞表示,復活節島的人口自2012年以來,從8,000人已成長至1萬2,000人;每月亦吸引超過1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前來朝聖摩艾石像。為了因應人潮並避免憾事再發生,應該收緊島上交通管制。
但除了人口造成交通、觀光、垃圾、犯罪問題,摩艾石象的另一個威脅,還有沿海侵蝕、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與近年的「地衣危機」。
由於滋長於摩艾石像上的地衣,逐漸軟化吞噬,導致原本方臉長耳、眉目深邃的神祕石像,恐怕再不到一個世紀,就可能被摧殘成面容模糊的方形大塊。有考古學家估計,約70%摩艾都受到地衣威脅。
為了保存石像,除了政府資金投入與旅遊管制,復活節島政府也曾藉由與大英博物館的文物糾葛,試圖爭取「保存資助」。由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摩艾石像(Hoa Hakananai'a),是在19世紀末,被英國船長「運走」、獻贈維多利亞女王,之後輾轉才由館方收藏。
2018年智利要求返還石像爭議後,市長巴歐亞後來曾表示:或許由資源豐富的大英博物館保存該石像,會更適切;但同時也希望能得到相應金援,協助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保存。
Photo Credit:圖一、圖三/Comunidad Indígena Ma'u Henua Facebook;圖二/法新社,非當事摩艾
#復活節島 #摩艾石像 #文化遺產 #文化 #智利 #交通 #觀光 #氣候變遷 #大英博物館 #EasterIsland #Moai #Chile #RapaNui #tourism #HoaHakananaia #udnglobal #轉角國際 @ Easter Island
拉帕努伊人 在 拉帕努伊 的推薦與評價
通靈信息【克里昂KRYON】 揭秘復活節島(一~三)完;講述復活節島及歷史故事、拉帕努伊人及古遺、摩艾石像(MOAI)#KRYON #Kryon信息#克里昂#中文#智利#復活節島 · Остров ... ... <看更多>
拉帕努伊人 在 巨報- 【復活節島-拉帕努伊人】 剛19 - فيسبوك 的推薦與評價
【復活節島-拉帕努伊人】 剛19:00「動物星球」播了一個「南太平洋」節目,講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 復活節島-拉帕努伊人163.6平方公理與才0.4平方公里大的阿努塔島-阿 ... ... <看更多>
拉帕努伊人 在 [轉錄]復活島<省思> - 精華區NTUCSA_CUL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Ancient 看板]
作者: Hrtbroken (我是女人的惡夢..) 看板: Ancient
標題: 復活島 <省思>
時間: Tue Aug 12 11:48:01 2003
嘆惜復活節島的悲劇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因為復活節島就是地球的縮
影。就象復活節島,我們的地球也是茫茫宇宙中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我們也在一點一點地
、越來越快地破壞著地球的資源。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不可能發現並搬遷到別的更適於
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你也許會說,我們不會象古拉帕努伊人那樣愚蠢,連最後一株大棕櫚樹都不懂得保留
,還要砍掉。不,古拉帕努伊人並不比我們更蠢。島上大棕櫚樹(以及森林)的滅絕不是
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一個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好幾代人的緩慢的不知不覺的過程。
當最後一株大棕櫚樹被砍倒的時候,大棕櫚樹早已稀少得失去了經濟意義,沒有人會
覺得保留它有什麼價值,它的滅絕對島上居民來說並不是什麼重大事件,甚至很可能絕大
部分人都不會注意到。
我們對地球的破壞也是緩慢地不知不覺地發生的,整個過程要比復活節島上所發生的
緩慢得多,歷時也長得多。有多少人意識到,就在今天,無比珍貴的熱帶雨林正以每年20
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被砍伐、焚燬轉變成農場和牧場?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正以
每年大約5萬個物種的速度消滅著獨一無二的物種?如果不採取緊急的保護措施,到本世
紀中葉,熱帶雨林將不復存在。到本世紀末,現存物種的四分之一將會滅絕。地球的龐大
並不能使她天然避免復活節島的命運,因為地球再大,也是有限的。
我們有沒有可能避免讓地球重演復活節島的悲劇?這是可能的,因為我們擁有古拉帕
努伊人所沒有的兩樣東西。
第一,我們有文字,所以我們有歷史,可以研究、吸取歷史教訓,也可以明白地告誡
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一生只能感覺到數十年的環境變化,因而對那些緩慢的環境惡化無
法覺察。但是歷史記 載能使我們覺察到數千年的環境變化,並讓我們的記載傳之久遠。
第二,我們有科學。科學使我們能夠準確地追溯、研究和預測環境的變化,提供防範
措施。但是,歷史和科學只有被公眾所接受時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果公眾不具有環
境保護的意識,再好的歷史和科學知識也無法挽救地球。
參考文獻:
Arnold, Caroline, "Easter Island: Giant Stone Statues Tell of a Rich and Tragic
Past",
Clarion Books, New York, 2000.
Diamond, Jared. "Easter's End", Discover, August 1995.
Van Tilburg, Jo Anne. "Easter Island: Archaeology, Ecology, and Cultur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4.
Heyerdahl, Thor. "Easter Island: the Mystery Solved",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89.
(原載《Newton-科學世界》2001年第3期)
資料來源:https://202.108.249.200/geography/jidi/beijing/sanji/fhjd_4.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30.6.19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30.64.16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