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2020)
以下有雷
先誇張一點說,看完其實蠻感動的,因為台灣自《雙瞳》以來等了這麼久,終於找到舒服的方式,把關於刑偵劇的想像發揮得淋漓盡致,或許應該不是說找到,而是終於發現了我們擅長什麼,不用再去跟別人借什麼,並且將它呈現給觀眾,私以為這是台灣犯罪類型片走了這麼多年的一次重大勝利。
關於這次主題,最後無可避免的走向某種程度的大和解,並且擔負起自認為該有的社會責任。然而縱使結局很溫,但它卻不是濫情,我以為《誰是被害者》最大的價值並不是意在凸顯「希望就在雲後方」的那種擁抱團圓戲碼,而是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拿著手電筒,指引那些在社會邊緣、生命邊緣,活得很慘、走路踉蹌的人,何處有光。然後提醒我們要積極的去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告訴我們生命縱使很慘,但有時為了那小小的一瞬間,便值得我們拼搏,值得我們鼓起勇氣繼續活下去。
所以我會說這是台灣類型片這些年以來的一次重大勝利,是在於這次類型不再走的很前面,快到內容與核心思想跟不上。而是可以看出,縱使實際成果仍有許多瑕疵,但主創團隊卻很認真、很有愛、亦很有自信的想要講好一個故事,並且透過類型的方式、透過演員的表現、故事本身的懸疑與模糊,真的很仔細的把一個故事講得很完整(有些人會覺得是拖),光就這點而言,絕對值得鼓勵。
回到故事本身,這幾天補完了由天地無限所寫的原著小說《第四名被害者》,兩者除了故事概念類似,主要角色(徐海茵)設定雷同外,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故事應該說若就整個故事世界觀來講,影集會是小說故事的前傳也說不定。先講小說,故事主要是聚焦在一樁懸而未決的連續殺人案,兇手被捕後一言未發,從而導致三名被害者屍體的下落石沉大海,半年後兇手於獄中自殺,死前釋出被害者訊息,更透漏有不知名的第四名被害者,引起媒體軒然大波。兩名女記者展開調查,一方面是為了收視率,率先找到屍體拿到獨家,另一方面也臆測著那未知的第四名被害者究竟是誰。至於《誰是被害者》,影集改編基本上很聰明的解決了我個人覺得小說中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影集中採取連環互助自殺的方式,設定劇情的定時炸彈,讓記者搶獨家之餘,還多了救援人命的動機存在,讓整部電影在前期的劇情上充滿動能。除此之外,更擴大了世界觀,加進了鑑識人員以及刑警的支線,同時拉出了三條不同的視角,也一定程度上的讓整個劇有的更多面向的討論空間。
然而,我覺得《誰是被害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整個故事在世界觀拉大的同時,並沒有維持住與原著小說中一般的劇情密度與張力,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訊息量以及整合程度不足的情況底下,主創團隊要用很多手法將焦點代換掉,比如說故事之初理應視為查案主軸的刑警與鑑識官,在證據不足的情況底下無所作為,只好以女記者徐海茵為劇情的推進主力,然後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神乎其技記者獲得情報的橋段,讓警方在劇情前期顯得雞肋。但是到了劇情中後段,謎底大致解開之後,原先突出的女記者線就被毫無意外的往後放,讓整個劇應當真正的主角方毅任浮出來,接續了徐海茵的位置,解決了江曉孟的生死問題,收束了所謂犯罪集團的動機問題。而在此時,尚未解決了整個劇集的主題問題以及生死辯證,又留給後面無事可做的徐海茵收拾,才展開了她與李雅均的最終對話。
上述安排的問題點在於,劇組用一種簡便又或者是投機的方式在推進這個故事,根據朋友的比喻,這是一個龐式騙局。也就是說劇集初期以鑑識官為號召,吸引觀眾入場進入刑偵的世界當中,但同時在面臨上述世界觀擴大但劇情密度因為總總原因無法跟上的狀況後,轉而引進原著中女記者的新聞線入場,又三不五時的以刑警線作為穿插,持續吸引觀眾(投資人)注意並給予反饋,然而雖然就目前的結果而言,劇組基本上講完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也留了伏筆給下一季發展,但感覺還是差了一點。
而這樣龐式騙局代換的結果,是我們縱使可以清楚意識到方毅任才是主角,但卻不自覺的跟著徐海茵走,然後方毅任的敘事上問題,要徐海茵解決,徐海茵未能解決的問題,卻又要方毅任出面救援。因此,到最後我們會發現,其實這些事情其實除了方毅任與江曉孟之外,基本上都與其他角色沒有切身相關,這些角色都有其他在乎的事(這又是另一個代換,把角色切身相關的事情,比如說警員的兒子,徐海茵的父母與整個主事件混在一起講),而江曉孟的動機又建立在一個隨機事件當中(也就是巧遇李雅均),所以讓整個故事到後來有些漂浮,主題的論述有些模糊,最後只能用溫情來包裹。
而若暫且不講主題與結構,單就角色而言,《誰是被害者》共通的問題可能會是,這些角色在整個劇集的世界中的所做為所為幾乎沒有得到相應的後果以及代價,最明顯的例子是刑警隊的小廖,他在故事當中賭博、私下給記者消息,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警察辦案進度落後,但整個故事最後卻因為趙承寬的聖光全開而開脫。又如記者徐海茵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她有悲慘的過去,以及亟欲面對的現在,但卻不知道她在故事中所做的總總如何去應對並解決她的難題,近一步也不太清楚她作為新聞記者不斷地為了利益或是真相踏過界線,最後她有甚麼應當承擔的結果,感覺到頭來雲淡風輕,甚麼都沒有發生過。
我想諸如此類的問題,就像是一個拋出去的球,我們或許可以估算出它的起點跟落點,但我們卻只看到她拋物線的一段,因此我們不確知我們估算的角色弧線是否為真,而如此片段是又或者是工具式使用演員背景故事的結果,私以為會讓敘事產生漏洞,進而讓整個觀影處於一個想像式的臆測當中,也會連帶影響觀眾對於劇集主題的理解程度。
最後回到主題上,主創團隊在訪談中曾說:「鑑識科學有一句話,是生前沒有人在乎你是誰,當人死後卻用各種方法查出你是誰,可惜且傷心地點在於,人已經死了。」我想這段話或許可以拿來當成審視本劇的座標。在故事的一開始,方毅任於學校時因為擅長分析而獲得老師的賞識,但老師卻告訴他,獲得證據得出邏輯性的推理結果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則是了解事件背後發生的原因。以此延伸,或許可以某種程度上理解到,當一系列的遺願命案發生時,當方毅任得知自己的女兒可能是真兇後,所以產生了循蛛絲馬跡破案率先找到女兒的動機。然而,我以為有問題的地方是,不管是方毅任、徐海茵或是趙承寬,在面對這一系列殺人案件時,都並不是真正與自己切身相關,最後的後果也沒有真的長在自己身上,他們就像一個近距離的旁觀者,雖離的很近,但仍不是事件本身。因此雖然死後卻想查出這些被害者的身分,但這樣的查私心更多,與最後三名死者想要獲得的關注,其實有著一段落差,發酵也有限,又或許說劇中將這三名死者遺願達成的條件給簡單化、扁平化,然後拋向遠方,最後再以或許他們再等久一點就會看到更好的明天來砥礪大家要勇敢活下去才有希望。這其實並不完全是同一見事,就拿簡單的生死議題為例,這樣的邏輯脈絡應該會是有一個人想要以死作為曾經生存過的證據,但他到最後卻回心轉念發現活下去才是證明自己價值的更好選擇,於是他得到了劇中所歸納出的結論。然而,整齣劇中最符合這樣情境的江曉孟並沒有完整的歷經這樣個過程,它甚至不是主角,而是主角追尋的標的,而更應該擁有這些歷程的方毅任、徐海茵及趙承寬則也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由死到生的辯證歷程,反到最後卻指著江曉孟以及李雅均說活下去會更好。這一個先入為主的答案,套在那些曾經活不下去的人來說,終究也只是一個無限的溝通,因此才進一步的導致那場監獄會面戲如此無力。(縱使徐海茵也曾經歷過生死關頭,但這與這些遺願受害者面臨的事情是兩回事,充其量只能說稍稍理解父親求死的動機)。
回到整個劇集的成果,就如同一開始所說,我以為這是台灣類型片走了這麼久以來的一次階段性重大勝利,在於透過好的團隊搭配,精彩的捕捉到了黑暗街角中那些稍縱即逝的微光,並希望藉此鼓舞那些生活邊緣的人能上前抓住,不要放棄希望。而撇除了社會意義外,《誰是被害者》也在冷冽的黑色電影情境當中,抓住了人性出現的可能,並未其中的平衡做出精彩的嘗試。於是,在台灣犯罪類型中創造路上,「類型」不再僅是一個為了純粹服務「市場」與「觀眾」而喊出的口號,「類型」也不再僅停留在色調陰暗、打打殺殺等形式獵奇的論述,而是有了對於故事論述更積極性的作用,而是向故事本身靠攏,於黑暗中勾引出人們對於生命的熱切,於商業娛樂性及創作理念中走出一條全新的路。而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們或許不用再挪移或模仿,雖不中,但亦不遠矣。
拋物線焦點位置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登在本期香港雜誌《字花》的短篇。)
|中有身
他在做夢。夢裡他駕駛著坦克車,駛過平滑齊整的雪白大道,他正心猿意馬,大道原來是冰湖,他跌進零下的冰冷水域,再也無法上升。他醒來,聽見前院的鐵門被甩上的聲響,換班的看護抵達了。
春天還沒過完,他的身體就急速惡化。起先是在庭院散步失足,從此上午下午各一次的散步時段就被取消了。中午飯後,看護會扶著他,在日式平房的緣側走上一圈,然後將他安置,強迫睡上一個半小時的午覺。比起完全無法動彈,這似乎是個不錯的讓步,緣側是他喜歡日式住宅的原因,他喜歡這種內外不分的過渡空間。
日班的看護待他較為和善,可能是因為上次過年前,他心血來潮,用拖把沾水在木地板上寫過幾個字。那人的腦袋動得快,不知從哪弄來一大疊紅紙跟筆墨,給出一堆範例要他照著寫,看護賺了一筆不小的外快,不到好聲好氣,但態度客氣不少。
他醒著,卻像是在一場醒不來的夢,每個翻身,都能感覺到五臟六腑的位置,心臟的支架,他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陷落之路。日班看護總趁著他午睡的空檔出門,他順勢假裝睡下,聽見鐵門關閉的聲響,便爬至緣側催吐。晚餐後也是,睡前也是,如此一日數次,雖說食道的灼燒之勢加劇,他只求早日解脫。
大概是死期將至,往事酸蝕,漸漸湧起。他想起舊宅,和洋混搭的建築體,旁邊有網球場,他好懷念那些恣意活動筋骨的日子。
第二日,他想起辦公室,地毯的霉味。
第三日,他想起自己的名字,興奮不可自持。他問夜班看護,你知道我是誰嗎?夜班看護將菸在榻榻米上捻熄,前傾甩了他一巴掌。
第四日,因為羞恥或者其他更複雜的情緒,他臥床一天。
第五日,他被發現催吐之事。溫室那些他所愛之蘭花,皆被斷頭,聚集放置他床側。
第六日,他繼續臥床。他只能等,遠方有一緩慢推進之物,正一步步朝自己而來。
第七日,他睜開雙眼,發現此身仍存,尚未坐起,倒在被褥無可抑制地哭了一場。
終日懨懨,他臥床,醒或睡終究模糊成一片。他聽見日班看護外出,拄著長柄黑傘,他往外走。轉角竟是便利商店,光鮮潔白,他順手拈起報紙窺看,國家選舉剛落幕,頭版是個極為熟悉的臉孔,但他什麼都想不起來,他覺得困惑,蹲坐在報架前,哭泣,感受到有股熱流從西裝褲中透出。他迎來此生第一次失禁,參雜著眼淚鼻涕,他知道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印象中是幾名鎮暴警察將他帶回宅子的,他恍惚中想,原來老人是如此危險之存在。他很想看看自己此刻的模樣,但屋內一面鏡子都沒有,他走到庭院的水池邊,水不知何時已被抽乾。
看護數量加倍了,他身邊隨時有人在側。他不願意進食,更不願意吃藥。那些人就用灌的。他每一天都命令自己的器官停止作用,心臟停止跳動,腸胃停止蠕動。數不清是第幾天,他感覺身體硬梆梆地,如同石塊,或者金屬。然後他想起銅像被拆除那一天,他就站在舊宅的制高點,看著自身的複製品被裝運送走。
更之前呢?他記得黨的建議,那些人保證他一生無虞,定將安享晚年。
新法通過那一天,他跟隨扈正在打網球,空拍機直接飛到場邊,他殺球的英姿立即直播到全國。與實際的年齡不甚符合,他極度注重身體保養,飲食與睡眠習慣俱佳。
出庭時有年輕的記者問:「你半夜不會做惡夢嗎?」他不回應。
宣判後他一時腳軟,實在想不到該如何自處,這時候該起身,還是對著直播鏡頭擺擺手呢,他知道這將是決定性的一刻,勢必會印上歷史課本,或者電子版面,無論形式如何改變,這個瞬間都將成為教育的環節。沒有他,故事將缺角。他終究沒有反應過來,只是靜靜坐著,無害且沈默,剪裁良好的西裝也掩蓋不住他枯瘦的身形,怎麼看,都只是個憂傷的老人。群眾已經不習慣長鏡頭了,審判的收視率一口氣掉到新低點。
往事快轉,在腦海一幕幕閃現,原來這樣是絕望,或者說,憤怒。覺得臀部冰涼,他猛然擔心椅子是不是被換成冰塊了,一摸,沒事,仍是實木的,只是全身都被冷汗浸透了。
走下法院的階梯,面前有五六個舉抗議標語的群眾,純粹溫和舉著,從他們的身體姿態能夠辨認出都是外行人,沒有攻擊性。他們沒有給他太多保護,畢竟在意這些往事的人已經死得差不多了。他始終沒有搬家,近年來上門的,多半是研究生,連記者都是重啟審判這兩年才出現。甚至不是一整組的,沒有那麼多資源,他意識到自己沒有想像中那樣重要。記者問問題,打開智慧型手機的錄音功能,他可能比對方在意收音良好與否。才一出口,記者好像誤會什麼,直接傳一個雲端鏈結給他,正色道,一切透明公開,所有的訪問內容,都將出自今日的談話。
即使不服,也沒有上訴機會了。一般來說是三次審判,因應新法,他擁有額外的第四次機會。也是徒勞一場。他坐進加長的黑頭車,前方有警車開道,透明的車窗照進正午的天光,他頻頻往窗外看。他曾經受洗,也領過聖餐,記得許多個在尖頂教堂度過的午後,彩繪玻璃的色澤,也記得島嶼氣候所致,口腔裡那枚受潮的聖餅。在那些莊嚴的時刻,他每每在心裡偷笑出聲。但老實說,他沒有信仰,他不相信任何人。此時此刻,車陣正在巡禮,開往他不確切理解的所在,恐懼再度來襲,大概是年老讓他失去防備,他覺得自己漸漸變成一個軟弱的人。
車陣在首都繞行一週,最後停在首府前的大道。表定結束時間是晚間六點三十分,天色已暗,雷射光束投影在紅磚牌樓,他必須站上講台。群眾從下午開始集結,大約幾千人,比主辦單位預料得少,但他們可以後製,在直播影像裡即時複製更改,畫面中黑壓壓擠滿人,目測有幾十萬,將被報導成這幾年群眾運動的新高峰。
他的臉被投影在大螢幕,現場一片鼓譟。群眾根本不知道他是誰,他實際做過什麼,過去二十年他能夠自在地上街,不會有人停下來要跟他握手或是合照。在他已經開始期待自己隆重的告別式或是紀念館的時刻,他突然又成為目光的焦點。氣氛太高張,有人投擲手上的水瓶,被電子防護罩截住。知覺跟不上現實,潛意識裡仍有個水瓶拋物線砸向他,他慌了,然後,一切正式開始。
知覺退潮,他倒臥,有人護住他的頭顱。在夢裡他再度駕起坦克車,駛往湖水盡頭。
。
【《字花》第75期│叛逆者】現已出版│游靜 馬傑偉 文晶瑩 奚密 小西 崔舜華 俞若玫 黃永生 李屏瑤 朱凱迪專訪
於商務、三聯、天地、中華、Kubrick、誠品、樂文、序言、榆林、田園等有售
【《字花》革新】電影.節目.餐飲優惠│贈書│折扣
立即訂閱:https://spicyfish.myshopify.com/
歡迎投稿,文類不限,郵箱: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或 [email protected]
拋物線焦點位置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登在本期香港雜誌《字花》的短篇。)
|中有身
他在做夢。夢裡他駕駛著坦克車,駛過平滑齊整的雪白大道,他正心猿意馬,大道原來是冰湖,他跌進零下的冰冷水域,再也無法上升。他醒來,聽見前院的鐵門被甩上的聲響,換班的看護抵達了。
春天還沒過完,他的身體就急速惡化。起先是在庭院散步失足,從此上午下午各一次的散步時段就被取消了。中午飯後,看護會扶著他,在日式平房的緣側走上一圈,然後將他安置,強迫睡上一個半小時的午覺。比起完全無法動彈,這似乎是個不錯的讓步,緣側是他喜歡日式住宅的原因,他喜歡這種內外不分的過渡空間。
日班的看護待他較為和善,可能是因為上次過年前,他心血來潮,用拖把沾水在木地板上寫過幾個字。那人的腦袋動得快,不知從哪弄來一大疊紅紙跟筆墨,給出一堆範例要他照著寫,看護賺了一筆不小的外快,不到好聲好氣,但態度客氣不少。
他醒著,卻像是在一場醒不來的夢,每個翻身,都能感覺到五臟六腑的位置,心臟的支架,他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陷落之路。日班看護總趁著他午睡的空檔出門,他順勢假裝睡下,聽見鐵門關閉的聲響,便爬至緣側催吐。晚餐後也是,睡前也是,如此一日數次,雖說食道的灼燒之勢加劇,他只求早日解脫。
大概是死期將至,往事酸蝕,漸漸湧起。他想起舊宅,和洋混搭的建築體,旁邊有網球場,他好懷念那些恣意活動筋骨的日子。
第二日,他想起辦公室,地毯的霉味。
第三日,他想起自己的名字,興奮不可自持。他問夜班看護,你知道我是誰嗎?夜班看護將菸在榻榻米上捻熄,前傾甩了他一巴掌。
第四日,因為羞恥或者其他更複雜的情緒,他臥床一天。
第五日,他被發現催吐之事。溫室那些他所愛之蘭花,皆被斷頭,聚集放置他床側。
第六日,他繼續臥床。他只能等,遠方有一緩慢推進之物,正一步步朝自己而來。
第七日,他睜開雙眼,發現此身仍存,尚未坐起,倒在被褥無可抑制地哭了一場。
終日懨懨,他臥床,醒或睡終究模糊成一片。他聽見日班看護外出,拄著長柄黑傘,他往外走。轉角竟是便利商店,光鮮潔白,他順手拈起報紙窺看,國家選舉剛落幕,頭版是個極為熟悉的臉孔,但他什麼都想不起來,他覺得困惑,蹲坐在報架前,哭泣,感受到有股熱流從西裝褲中透出。他迎來此生第一次失禁,參雜著眼淚鼻涕,他知道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印象中是幾名鎮暴警察將他帶回宅子的,他恍惚中想,原來老人是如此危險之存在。他很想看看自己此刻的模樣,但屋內一面鏡子都沒有,他走到庭院的水池邊,水不知何時已被抽乾。
看護數量加倍了,他身邊隨時有人在側。他不願意進食,更不願意吃藥。那些人就用灌的。他每一天都命令自己的器官停止作用,心臟停止跳動,腸胃停止蠕動。數不清是第幾天,他感覺身體硬梆梆地,如同石塊,或者金屬。然後他想起銅像被拆除那一天,他就站在舊宅的制高點,看著自身的複製品被裝運送走。
更之前呢?他記得黨的建議,那些人保證他一生無虞,定將安享晚年。
新法通過那一天,他跟隨扈正在打網球,空拍機直接飛到場邊,他殺球的英姿立即直播到全國。與實際的年齡不甚符合,他極度注重身體保養,飲食與睡眠習慣俱佳。
出庭時有年輕的記者問:「你半夜不會做惡夢嗎?」他不回應。
宣判後他一時腳軟,實在想不到該如何自處,這時候該起身,還是對著直播鏡頭擺擺手呢,他知道這將是決定性的一刻,勢必會印上歷史課本,或者電子版面,無論形式如何改變,這個瞬間都將成為教育的環節。沒有他,故事將缺角。他終究沒有反應過來,只是靜靜坐著,無害且沈默,剪裁良好的西裝也掩蓋不住他枯瘦的身形,怎麼看,都只是個憂傷的老人。群眾已經不習慣長鏡頭了,審判的收視率一口氣掉到新低點。
往事快轉,在腦海一幕幕閃現,原來這樣是絕望,或者說,憤怒。覺得臀部冰涼,他猛然擔心椅子是不是被換成冰塊了,一摸,沒事,仍是實木的,只是全身都被冷汗浸透了。
走下法院的階梯,面前有五六個舉抗議標語的群眾,純粹溫和舉著,從他們的身體姿態能夠辨認出都是外行人,沒有攻擊性。他們沒有給他太多保護,畢竟在意這些往事的人已經死得差不多了。他始終沒有搬家,近年來上門的,多半是研究生,連記者都是重啟審判這兩年才出現。甚至不是一整組的,沒有那麼多資源,他意識到自己沒有想像中那樣重要。記者問問題,打開智慧型手機的錄音功能,他可能比對方在意收音良好與否。才一出口,記者好像誤會什麼,直接傳一個雲端鏈結給他,正色道,一切透明公開,所有的訪問內容,都將出自今日的談話。
即使不服,也沒有上訴機會了。一般來說是三次審判,因應新法,他擁有額外的第四次機會。也是徒勞一場。他坐進加長的黑頭車,前方有警車開道,透明的車窗照進正午的天光,他頻頻往窗外看。他曾經受洗,也領過聖餐,記得許多個在尖頂教堂度過的午後,彩繪玻璃的色澤,也記得島嶼氣候所致,口腔裡那枚受潮的聖餅。在那些莊嚴的時刻,他每每在心裡偷笑出聲。但老實說,他沒有信仰,他不相信任何人。此時此刻,車陣正在巡禮,開往他不確切理解的所在,恐懼再度來襲,大概是年老讓他失去防備,他覺得自己漸漸變成一個軟弱的人。
車陣在首都繞行一週,最後停在首府前的大道。表定結束時間是晚間六點三十分,天色已暗,雷射光束投影在紅磚牌樓,他必須站上講台。群眾從下午開始集結,大約幾千人,比主辦單位預料得少,但他們可以後製,在直播影像裡即時複製更改,畫面中黑壓壓擠滿人,目測有幾十萬,將被報導成這幾年群眾運動的新高峰。
他的臉被投影在大螢幕,現場一片鼓譟。群眾根本不知道他是誰,他實際做過什麼,過去二十年他能夠自在地上街,不會有人停下來要跟他握手或是合照。在他已經開始期待自己隆重的告別式或是紀念館的時刻,他突然又成為目光的焦點。氣氛太高張,有人投擲手上的水瓶,被電子防護罩截住。知覺跟不上現實,潛意識裡仍有個水瓶拋物線砸向他,他慌了,然後,一切正式開始。
知覺退潮,他倒臥,有人護住他的頭顱。在夢裡他再度駕起坦克車,駛往湖水盡頭。
。
【《字花》第75期│叛逆者】現已出版│游靜 馬傑偉 文晶瑩 奚密 小西 崔舜華 俞若玫 黃永生 李屏瑤 朱凱迪專訪
於商務、三聯、天地、中華、Kubrick、誠品、樂文、序言、榆林、田園等有售
【《字花》革新】電影.節目.餐飲優惠│贈書│折扣
立即訂閱:https://spicyfish.myshopify.com/
歡迎投稿,文類不限,郵箱:zihua2m@fleursdeslettres.com 或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