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家的織錦室】
英法兩國自古愛恨交織,彼此情仇夾雜,歷代君主無不想方設法跨越英吉利海峽攻城掠地染指對方,光是14至15世紀的百年戰爭便綿延一百多年,再到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兩國又因宗教、政治情勢、殖民地利益…等複雜因素,各自拉著好朋友一同下水攪和,這一打又要到1815年拿破崙兵敗下台,英國才得意洋洋迎來「日不落帝國」威名。
長年以來透過各種形式頻繁交流,兩國雖各自擁有不同習慣與文化,總難免相互影響,而且浸濡極深。儘管英國最終以國力取勝,然而自法國宮廷所輸出的奢華美感與享樂習性,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在任期間大力推動的奢侈品熱潮更是席捲整個歐洲。
既浮誇又精緻的法式品味不只呈現於衣著、飲食或藝術層面,也反映在建築設計上。
英格蘭第六代考文垂伯爵喬治・考文垂(George Coventry,1722-1809)就是法式風格擁護者。
-------------
這位伯爵大人繼任爵位之前曾任下議院議員,襲爵之後便正式進入上議院,更在1752-1770年間,長達18年擔任連續兩位英國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1683-1760)和喬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的「寢宮勛爵」(Lord of the Bedchamber )。
這職位表面上是要待在寢宮內伺候國王吃飯穿衣洗漱沐浴,無論在他舒暢開懷或是勃然大怒,坐擁情婦或者操勞國事時,都得陪伴在側,然而實際上許多勞動事務都有僕人代勞;因此身為寢宮勛爵最重要的好處便是得以貼近國王,成為心腹獲得垂愛,進而掌控資源與大權。
從這個角度看來,考文垂伯爵確實是一代重臣,有錢又有權,他的鄉間別墅自然不能馬虎。
考文垂伯爵在1751年繼承伍斯特郡(Worcestershire)的克魯姆宅邸(Croome Court)。克魯姆宅邸興建時間可以往前追溯到1640年代早期,到了事業與前途一片看好的第六代考文垂伯爵一接手,便找來英國建築師羅伯特・亞當(Robert Adam,1728-1792)進行大改造,成為新帕拉迪奧式(Neo-Palladian)建築典範,也曾接待數位英國君主,如喬治三世、維多利亞女王等人來訪。
-------------
雖然遠在大不列顛,伯爵大人對於洛可可藝術的偏愛卻不因距離而削減。克魯姆宅邸有間織錦室(Tapestry Room),室內牆壁是由濃麗明豔的朱紅織錦畫綿延而成,這在當時是首創的新穎手法。
織錦室原來是1763年,伯爵委託巴黎皇家戈白林織錦廠(Royal Gobelins Manufactory)的雅各・尼爾森(Jacques Neilson,c.1718-1788)工作室為他製作織錦,又有法國洛可可大師布雪(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操刀,以古典神話故事設計畫面場景,至1771年終於大功告成,在那年初夏運抵英格蘭,進行組合安裝。家具的鍍金框架則於 1769 年在倫敦製造,而織錦椅面同樣為巴黎戈白林織錦廠出品。
一切就緒全體到位後,克魯姆宅邸的織錦室從此成為英格蘭鄉間最具法式風味的一道風景,也是伯爵招待賓客最引以為傲的華美空間。
-------------
可惜人生與運途終有限制,傳承至1902年第九代考文垂伯爵時,他把這些織錦和座椅都賣給巴黎藝品商,1949年第十一代伯爵再把織錦室的天花板、地板、壁爐架、門和門框等室內設計配件,通通賣給美國克瑞斯基金會(Samuel H. Kress Foundation)。
這麼一來,克魯姆宅邸的織錦室已經不復存在,蕩然無存。
幸好,克瑞斯基金會1958年把手上持有的克魯姆織錦室收藏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甚至協助館方買回原來的織錦座椅並加以修復,而橡木地板則為織錦室原件,依照原來設計圖稿鋪設,至於天花板則是以複製品安裝在博物館內。經過多方努力,如今我們才得以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見到織錦室當年在大宅內的光彩模樣。
-------------
克魯姆宅邸現在已經交給基金會管理並對外開放,訪客得以見識到綠意扶疏的庭園和可觀的藝術收藏,可惜織錦室早已遠離故土,落腳於異國。說來雖然不免遺憾,但若繼續留在英國,難保二戰烽火延燒時,這些珍貴的織錦和家具設計是否也會跟著遭殃。
大都會博物館的室內裝飾情境布置和修復專業向來令人讚嘆,下回有機會拜訪的話,記得要多留點時間逛逛這些驚人的文化資產,那是最美的時光隧道,走過一個展覽室,便是跨越了不同世代與藝術風格。
悠悠歲月,天涯近在咫尺。這就是博物館每每令人感動莫名的功能啊~
-------------
想像一下兩百多年前,織錦室剛完工的精美面貌,你會想在裡頭做哪些事?喝茶?閱讀?彈琴?吟詩或唱歌?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TIK L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拿破崙完結,由於我無讀世史,並不知教科書會否詳情談拿破 不過最少應該會分析拿破失敗原因和對後世影響 拿破解放了法國甚至歐洲不少國的封建制度,定下的法律,改革措施也對後世影響深遠 過去的他想以歐洲成為一個一體國,但他以武力去實行最終失敗;不過看看現代歐洲正慢慢向著這個方向前進 [BGM:FFXII]...
拿破崙 對歐洲的影響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冷回顧
最近,以羅妹號事件為背景的臺劇《斯卡羅》引起一陣熱潮。事件過程中,曾有美軍向琅𤩝發動進攻,但最後敗興而歸。不過,在更早以前,就曾經有另外一群人讓美軍踢到鐵板,甚至還讓美國首都一度淪陷。
---------------------------------------
雖然面臨中國崛起,目前美國還可以說是現在的世界強權。不過,美國當今的狀況並非一蹴可幾,它也曾經貧弱過。
或許你不知道,美國的首都也曾經淪陷。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以後,雖然美國取得獨立,但是其實美英兩國在邊界、主權、外交上仍有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而且英國還持續提供美國境內原住民武裝,協助其對抗美國的統治。不過,真正讓戰火爆發的是英國捲入了拿破崙戰爭。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不僅強迫徵召美國水手(他們其中有些人本來是英國逃兵)入伍,而且因為對法國實施禁運,扣押了美國商船。上述的原因讓美國對英國相當惱怒,於是打算利用英國陷於拿破崙戰爭泥淖、無暇顧及大西洋另一端的殖民地──加拿大的時候,進攻領土幅員遼闊,防守相對薄弱的加拿大。
就跟日後的美國一樣,自詡是自由與正義化身的美國,也期待在美國的武力進犯下,當地長期對英國統治不滿的加拿大人也會隨之起舞,起身一同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9年以後的國民黨也曾經如此幻想,認為發動反攻以後,長期接受共產黨暴政的百姓會裡應外合協助國民黨)
卸任的總統傑佛遜甚至曾說:
今年只要行軍過去便能兼併加拿大,並且最後能夠將英國勢力完全逐出美洲大陸。
1812年6月18日,勢在必行的美國,由總統麥迪遜簽署了宣戰書,並在翌日公告,正式向英國宣戰。
戰爭就這樣唐突的爆發了。然而,其實英美雙方都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英國當時還在一心一意對付歐洲大陸上的拿破崙,因此在加拿大當地的駐軍僅有五六千人,其他的兵源都仰賴加拿大當地的民兵。
相較於情有可原,被迫無法好好投入這場戰事的英國,主動宣戰的美國則是因為總統麥迪遜的自信,而完全沒有做什麼準備。當時美國的正規軍不到 12000 人,即便後來國會授權部隊擴張至 35000 人,但因為是薪資低廉的志願軍,加上軍隊訓練不足,整體來說也是缺乏戰鬥力。
戰爭開打以後,一切的發展完全超乎美國人原先的想像。
邊境上的英軍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比美軍早得知戰爭的消息,因此迅速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向美國守軍採取突襲,完全狀況外的美軍就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投降了。而從底特律出發打算進攻加拿大的美軍,在進軍以後,因為裝備不足而撤軍。英國軍隊隨即進逼,並發動了底特律包圍戰,最後攻下了美國的據點。美軍花了十六個月才收復了底特律。
雙方你來我往的在各地膠著的進行戰事,戰線遍布大西洋、美加邊境、美國海岸以及美國南方。總而言之,在美國行軍以後,卻還是遲遲無法兼併加拿大。
戰事持續了兩年以後,在 1814 年時因為拿破崙戰爭暫告段落,因此英國得以在英美戰爭中投入更多心力,並將軍隊調往美洲大陸。英國為了讓戰火波及美國本土,於是計劃針對維吉尼亞州進行襲擊。在進攻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和費城之間,最後英軍基於難度以及政治效果而決定以華盛頓特區為目標。
英軍在鄰近首都的布萊登斯堡之戰取得大勝後,知道消息的麥迪遜總統和許多高級官員紛紛連忙離開華盛頓特區,他們一路向北,離開有英軍的地方,最後抵達馬里蘭州的溪鎮,溪鎮也因此得到了「一日首都」的稱號。
麥迪遜總統曾在當地的居民家中借住一宿,該建築物一直保留至今,後來人稱麥迪遜之屋。(如果當年他睡在橋上,或許就會有一座麥迪遜之橋了)
8月24日,進入華盛頓特區的英軍在城區內四處縱火,白宮以及國會大廈都身陷火海。然而,火勢沒有持續太久,突如其來的大雨澆熄了華盛頓特區的大火,另外,一個乍現的龍捲風也造成英國船艦受損。在風暴之後,英軍很快地就撤出了華盛頓特區。當時白宮內部被燒得精光,只有外牆殘存,戰爭結束後才重建,然後也將被燻黑的外牆重新漆上白色。
這場戰爭最後在 1814 年 12 月 24 日,兩國外交官員在比利時的根特( Gent )簽署和約,正式停戰。《根特條約》對於戰爭前的邊界沒有太多的影響。不過,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讓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第一次且唯一一次陷落,雖然僅僅陷落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26小時,但是大概很難有下一次了。
拿破崙 對歐洲的影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鐵橋、花瓷與美酒|餘韻無窮的葡萄牙波多Porto
位在葡萄牙北方的葡國第二大城波多,過去曾被視為葡萄牙乃至於歐洲的隱藏寶石。然而隨著近代旅人的口耳相傳,現在已經成為熱門的旅行目的地。除了旅人之外,波多也因為在位在朝聖路之一的葡萄牙之路上,讓我在這裡碰到不少的朝聖者(或更精確的說,想要思考人生的人)。
▌波多酒
而著名的波多酒,則因為杜羅河谷釀造的葡萄酒多由波多出口,而因此得名。逛酒莊品酒是波多的典型行程,但若是像我不特別在意杯中之物,波多也有幾處必訪景點,如聖本篤車站、受艾菲爾啟發的路易一世大橋、有著東方風藍色磁磚的阿瑪斯教堂與卡爾莫教堂及有世界最美書店之稱的萊羅書店等。
一般來說,波特酒的風味濃厚,屬於甜紅酒,常做餐後的甜點酒使用。波多酒之所以風行,尤其在英國,除了本身品質好、英葡之間簽有梅休因條約(Methuen Treaty)得以低稅出口之外,也與當年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而抵制法國葡萄酒有關。杜羅河岸上有許多酒莊,河岸上也停著許多運酒的傳統船隻,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一訪。
▌路易一世大橋
另一個與法國更直接相關的則是橋樑。在十九世紀拿破崙軍隊入侵葡萄牙時,在波多造成了恐慌,大批想要逃離逐漸進逼的法國軍隊的人群壓垮了橫跨杜羅河的Barcas橋。最終法軍被著名的威靈頓公爵一世所帶領的英葡聯軍驅逐,而此事件也在熱門的路易一世大橋的銘牌上記錄著。
▌阿茲雷荷磁磚
另一樣在波多特別引人注目的葡萄牙經典特色就是阿茲雷荷磁磚(Azulejo)。葡萄牙的磁磚發展史幾乎可說是葡萄牙簡史,最早因為北非摩爾人入侵伊比利半島而將磁磚製作技術傳入西班牙與葡萄牙,雖後又因為西班牙曾統治葡萄牙六十年而將歐洲的畫風帶入葡萄牙。此階段的葡萄牙磁磚多為色彩繽紛的華麗風格,但後來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從明代中國帶回來的青瓷技術又再次影響了葡萄牙的製瓷風格,出現了許多僅有藍白雙色的磁磚作品,如波多舊城區的阿瑪斯教堂(Capela Das Almas)、卡爾莫教堂 (Igreja do Carmo)外部以及聖本篤車站的內部令人讚嘆的大面積磁磚牆面。不知道這段過往的東方遊客來到這裡,對於東洋的青瓷卻畫著西洋天主教的人物與故事,不知道會不會有既熟悉又陌生的衝突感。
▌世界最美書店 萊羅書店
另一個比較年輕的景點就是有世界最美書店之稱的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書店雖然漂亮,但實在人潮洶湧,店內更是悶熱難耐。網路上面比較舊的文章說開門前開放一小時拍照或是前天先買票隔天先入場等已經都不適用,我去的時候必須先到旁邊的購票處排隊購票(要價四歐),再回來排隊等待進入書店,當日票限當日使用,雖然門票可抵消費,但英文書籍實在不多。其實整體來說不是太舒服的經驗,其實還蠻羨慕早期在有拍照時間限制時去的人。
我自己最享受波多的地方,除了上列的特點外,還是悠閒的氣氛。我當時投宿在聖本篤車站前的旅館,位居城中的高處,床旁的窗戶打開就可以看到下坡的大道和山下的市景。那時離開英國後已經旅行了近三個月,也許累積的疲憊感讓我感覺坐在窗邊,吹著涼風看著市景放空一下午也是一大享受。當然在巷弄間、河岸旁漫步,或是去路易一世大橋上看風景吹吹風,也都是相當愜意,推薦大家帶著慢活的心情來品嚐波多。
▌幫助你留住旅程中最美的畫面與回憶
每個人或因不同的理由旅行,但幾乎所有人都會在旅途中拍照。我長年旅行世界以來,透過不斷嘗試與改進,最終整理出一套有效的旅行攝影系統。這個系統能透過事前規劃、多種拍攝手法與後製技巧三個環節,幫助你留住旅程中最美的畫面與回憶,並且讓你用自己的風格,講述你所見的世界美好。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正在進行募資,期間有六折優惠與參加活動再享折價,詳情請見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拿破崙 對歐洲的影響 在 TIK LE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拿破崙完結,由於我無讀世史,並不知教科書會否詳情談拿破
不過最少應該會分析拿破失敗原因和對後世影響
拿破解放了法國甚至歐洲不少國的封建制度,定下的法律,改革措施也對後世影響深遠
過去的他想以歐洲成為一個一體國,但他以武力去實行最終失敗;不過看看現代歐洲正慢慢向著這個方向前進
[BGM:FFX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