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直接叫父母的名字,你能接受嗎?】
延續前幾天關於稱謂的話題
在明白稱謂不過是個代名詞
以及隱藏在稱謂當中的權力、責任與期待後
我不禁問自己:
「那我可以接受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嗎?」
坦白說,當我開始想像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時
我的確有被冒犯的感覺
甚至覺得怎麼可以沒大沒小
但我也明白這樣的感受
來自於長期被教育下的結果
就像有一道封印刻在腦中,跟你說不可以這樣
或是應該要那樣,但,真相與真理是什麼?
這讓我想到另一則故事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
雖然窮,但一家人非常的相親相愛
每天粗茶淡飯卻過得很幸福
母親每週都會預備一頓豐盛的餐點
而餐桌上都會有一條新鮮又肥嫩的魚
開動後,母親總是先將魚頭夾進自己的碗裡
孩子們以為母親愛吃魚頭
還會主動幫忙夾魚頭給母親
母親只是笑笑地說謝謝
後來孩子們長大了
因著努力的學習與打拼而有一番成就
生活品質相對也改善許多
孩子們紀念著母親一直以來的付出
於是準備了豐盛的一桌菜來招待母親
其中有一鍋滿滿的魚頭,是為母親特別預備的
而當這一鍋魚頭端到母親面前時
母親的表情非常錯愕,大家感到疑惑
在孩子們的詢問下才知道
原來母親並不愛吃魚頭
而是為了將魚肉留給孩子們
選擇先將肉少刺多的魚頭吃掉」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
我的想法與認知不一定完全正確
如同聖經裡說的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
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 哥林多前書 8:2
蘇格拉底也說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我很喜歡去質疑自己原有的想法與觀點
並且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微調甚至是修正
拉回小孩直呼成人名字這件事
在我原有的觀點中
直接稱呼比自己年長對象的姓名
就等同於沒禮貌、沒教養
就連我的舅舅一直以來都表示
可以叫他的英文名字就好
我也從來「不敢」這樣叫,還是以舅舅稱呼他
深深刻印在腦中的觀點與認知限制了我的行動
階級制度、縱向關係,以及人有長幼尊卑之分
已烙印在我的生命裡
當我擁有這樣的觀點
我就無法落實真正的平等在親子關係中
要突破,就需要有新觀點的加入
與舊觀點碰撞激起火花,最後整合成新的方向
我想起有認識一對母女,他們一同都在教會服事
女兒也都是直接叫媽媽的英文名字
會覺得沒禮貌嗎?
完全不會! 反而覺得還隔外的親切零距離
同時也想到國外很多家庭成員
也會直接以名字稱呼彼此
所以這件事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完全是跟文化和習慣有關
再來探討那被冒犯的感受來自於何處?
以下為我腦中各種想法進行辯論的小劇場🧕🏻🆚👸🏻
🧕🏻「被冒犯是因為被小孩叫名字感覺不被尊重」
👸🏻「不被尊重的感受來自於什麼樣的觀點?」
🧕🏻「因為我比較大,在家中地位比較高
所以需要被尊重」
👸🏻「所以小孩比較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嗎?」
🧕🏻「話不能這樣說,這是兩件事」
👸🏻「所以你覺得小孩叫你的名字
會帶給你威脅是嗎?」
🧕🏻「是的」
👸🏻「威脅到你的什麼呢?」
🧕🏻「權威」
👸🏻「所以小孩叫你的名字
會讓你有被降階的感覺是嗎?」
🧕🏻「好像是」
👸🏻「降階不好嗎?」
🧕🏻「人都想往高處爬阿,當然希望自己擁有權威」
👸🏻「不過往下走一步
就能與孩子站在平行的位置」
也能與孩子更靠近、更親密」
🧕🏻「好像也是」
👸🏻「放棄權威不容易
但能換得與孩子更多的連結
你,願意嗎?」
當我突破心防的封印
(這時好想學庫洛魔法使大喊:封印解除!)
再次想像小孩叫我名字時
那種被冒犯與不舒服的感覺就消失了
於是,身為實踐派的我當然展開行動
👩🏻「從今天開始,你們可以叫我瑋玲喔!」
🧒🏻「媽媽」
👧🏻「瑋玲」
👩🏻「恩,要叫媽媽或叫瑋玲都可以」
🧒🏻「媽媽」
👧🏻「瑋玲」
喬伊一開始完全不敢叫我的名字
只有在玩遊戲時敢 (老師點名學生的遊戲)
而唯可完全沒障礙,叫得非常的順口
我從一開始的接受,到現在能享受
喜歡孩子叫我名字的那份親暱感
也覺得自己好像變年輕了 (誤)
解除封印讓我感覺很自在也很自由
同時孩子們還是最喜歡叫我媽媽
稱謂不再是枷鎖,而是重新連結
脫去當中的權威,回歸為那份獨有的關係
「媽媽,是專屬於我的代名詞
也代表著無人可取代的身分」
稱謂沒有不好,只需要重新檢視
讓稱謂沒有束縛,只有歸屬❤️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This is 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希望10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不再讓1992年生的金智英陷於絕望。」 我唔期望改變任何人,但我願意一直改變自己,永遠堅持做一個更好既自己,感染身邊既人,成為更好既人,我可以,你地都可以! 如果可以我想將呢本書同呢齣電影,推薦比所有人,呢本書值得所有男女性睇,係值得好好思考同反思既一個話題,希望藉...
「接受英文名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布魯桑 / Bluesomeo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This is 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接受英文名詞、accept中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接受英文名詞、accept中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英文名詞單複數,到底有哪些必懂關鍵?|Yiling Chang以琳老師 的評價
- 關於接受英文名詞 在 英文"不能接受“的用法 的評價
接受英文名詞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面「复必泰」的布條讓國民黨陷入了重重的公關危機。當然,這個危機是他們自找的,怪不了別人。不過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另一件事:為什麼台積電、鴻海與慈濟,這次都選擇與政府口徑一致,強調布條事件並非政治介入,而是純粹法務上的問題。
應該說,BNT疫苗購捐這整件事,台積電與鴻海這兩家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以及慈濟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慈善組織,都配合蔡英文政府的領導。
這並非理所當然的事。三、四十歲以上,親身經歷過三次政黨輪替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台灣的財經界與宗教界,其政治慣性都是偏藍的。
如果照著這個慣性邏輯去走,在這次BNT事件中,本來就藍的郭台銘應該要旗幟鮮明地站在民進黨政府的反對面,毫不客氣地從中提取個人的政治紅利。而台積電也必然會置身事外,不可能響應政府的號召出來管這件閒事。
但事實就是,台積電積極配合政府,做了超乎本份的努力。而郭台銘雖然偶爾跟府院唱唱對手戲,顯擺一下自己在兩岸之間的手腕,但實際作為上仍是以府院政策馬首是瞻。
在此先衷心感謝台積電、鴻海與慈濟的急公好義。但,我還是不免俗地在思考,為什麼他們選擇與台灣政府站在一起?
某一期的非主流歷史學家劉仲敬先生的訪談,提供了一個精闢的觀點。
如果時間拉早個二十年,來到阿扁執政的時代。當時國民黨的基本人設,其實是「不以在野黨自居」,而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永久的執政黨看待。陳水扁只不過是個「暫時竊國」的民粹僭主,國民黨才能代表台灣的菁英階層,是唯一能扛起治國責任的政黨。
這不是國民黨在自嗨。當時社會上有很多人也是這樣想的。而且掌握經濟、學術、文化的中堅階層更是這麼想,也因此有所謂的「知識藍」、「經濟藍」這樣的說法:我們是有經濟頭腦、有文化、有教養的。民進黨是沒有錢、粗鄙無文的鄉民,就算暫時用民粹手段奪得了政權,負不了治理國家的重責大任。政權遲早還是要回到我們這些真正能管理國家的人手上。
但是也不過二十年的時間,這個刻板印象已經幾乎要一百八十度顛倒過來了。當初國民黨「知識藍」、「經濟藍」罵民進黨的話,現在幾乎都應驗到自己頭上了,而且還足尺加二。
不,拿現在的國民黨跟二十年前的民進黨相比,那簡直是XX比雞腿。
二十年前的民進黨,應該說是個想推動建國大業,但是志大才疏、力不從心的菜鳥執政黨。我們不能否認,當時的扁政府根本不足以駕馭深層政府(deep state),甚至也擺不平黨內的傾軋,照三餐爆發領導危機。但至少我們不會懷疑扁政府想搞好台灣這個國家的初衷。
但現在的國民黨,一言以蔽之就是個不負責任胡亂攻擊的反對黨。它的邏輯、政策與行為,已經支離滅裂,談不上任何的建設性,更遑論回到它過去的人設:「以執政菁英自居,隨時都可以取回政權,把國家治理得上軌道」
現在的國民黨的心態,更像是「得不到你就要毀掉你」的自暴自棄的破壞份子。反正破罐子破摔,只要能夠對民進黨報仇,哪怕引共產黨清兵入關,連同整個國家一起毀滅下去,他們也是無所謂的。
愈是這樣想,就離執政愈遠。
上面提到的,居於國家經濟、學術、文化的中堅地位,而政治慣性偏藍的一群人;那些曾經被稱為「知識藍」、「經濟藍」(也許他們自己也這麼看待自己)的人們,也不可能對國民黨這樣的倒行逆施無動於衷。
人的階級本能與政治慣性是很難一下子改變的。我身邊還是有很多這種「知識藍」、「經濟藍」,即使國民黨一爛到底,他們還是拉不下臉支持民進黨,有些成了韓粉,而更多是挺不下去只能故作中立姿態的。
但遲早他們會理解到,2021年的現在,民進黨才是那個能夠治國的政黨;繼續精神上跟隨國民黨,路只會愈走愈死。而且考慮到台灣在野黨的各種幼稚耍賴無能,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都必須接受民進黨的領導。
「他們盡管自認為是社會菁英,但是並不能夠承擔長期跟國家政策疏離所付出的代價。這樣做會讓他們喪失自身的階級地位,因此他們必須跟現在的民進黨合作。」
看到這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次台積電、鴻海與慈濟都選擇配合蔡英文政府的領導。這不是蔡英文政府威脅他們就範,而是蔡英文政府已經牢牢地佔住了治國菁英的生態位。她穩健的執政表現,對比到國民黨與眾在野黨的幼稚無能,只要長了顆大腦的人,都知道要表態支持誰-無論是利益上、道義上還是理念路線上的支持。
「而蔡英文政府是符合統戰政權的所有定義的。所以,時間稍微長一點,不到一代人的時間,『知識藍』和『經濟藍』就要變成歷史名詞,不存在了。」
這裡非常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劉仲敬用「統戰」這個詞眼來形容蔡英文政府。這個詞眼的含義,比較像是:「蔡英文政府是一個溫和派的、花很多力氣在擴大社會支持基礎(而不是死守著基本支持者);以利誘之、以勢導之,讓加入其體系的人雨露均霑,而冥頑不靈者會遭到邊緣化的命運。」
我們做1450的,常常會為了蔡英文政府的過度溫和而感到不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也正是蔡英文政權這種在治國上苦幹實幹、在政治上懷柔拉攏的特質,才能爭取到許多原本不是綠營的群眾與各階級領袖的支持。
這某種程度上也是民進黨轉型為執政黨,甚至可說是「很長一段時間裡的永久執政黨」,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吧!現在這個民進黨也絕對不是沒有弱點的;尤其蔡英文「統戰政權」的特質,變成把很多當前應該壯士斷腕去解決的問題,例如認同問題,無限期地往後拖,這對台灣的長期發展將會是個巨大的隱憂。這又是一個值得長篇大論的議題了。
接受英文名詞 在 布魯桑 / Bluesomeo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幾天,我看到一家新開幕的餐廳
餐點供應許多蛋奶素和全素食品
但餐廳英文名字卻稱做VeganXXX
我考慮了一下,還是決定私訊提醒對方
:名字這樣寫,很容易被誤會是全vegan餐廳,也會有部分素食者以為有供應蔥蒜喔
但得到的回饋不是很好,我感覺對方有點無所謂,而且他們也不想改 🤷♀️
有時候我都在想,是不是自己太雞婆😂
反正我不說,自然也會有人跟這些業者說...(也可能根本不會有)
而且只要一查,就會知道我也經營vegan餐廳,
搞不好還會被認為,是同業故意找麻煩(越想越負面😂😂😂)
我在想,如果一個招牌寫素食的餐廳,供應了肉類
99%以上的人都會去跟店家說:你不能這樣寫
但同樣的情況,如果有供應蛋奶的蔬食餐廳,招牌掛上Vegan,願意去提醒的人,好像就不會有那麼多了
以前我剛開始經營部落格時
非宗教素食者的我,不理解台灣的素食定義
那時常有讀者提醒我,如果寫的餐廳有提供含蔥蒜的餐點,就不能稱做「素食餐廳」,要寫「蔬食餐廳」。因為蔥蒜不是素食。
剛開始我不以為意...(對不起當時年幼無知😅
我不是宗教素者,以我的理解,素食就是不殺生,沒有肉的意思
洋蔥大蒜是植物,而雞蛋和牛奶,早已是會犧牲動物的產物了,怎麼可以叫做素食?為此也混亂了好一陣子...
(總之,那時也正好在經歷所謂的Angry vegan時期...謝謝當時所有題醒我的讀者們,讓我有機會去理解和認識,用更嚴謹的態度去撰寫)
但漸漸的,我開始理解⋯
素食這個詞,不是指沒有肉的食物,
葷這個字,也不僅是代表肉食。
如果我的目的是分享,面對的又是台灣讀者,那當然要多考慮大家的想法和立場💪
而不是一昧的只希望別人接受我的想法(何況我當時的想法並不夠全面,也不夠客觀)
所以後來有蔥蒜的食物,我都寫蔬食。
希望每個讀者都能清楚,他們收到的資訊有無符合他們的飲食規範,而不會有誤會或買錯。
回到今天,我可以理解Vegan這個字真的很潮,很好用
字面看起來也比veg或vegetarian簡潔好看
但這就像一間餐廳,招牌如果寫XX素食,那就絕對不應該有任何肉類在餐點裡(至少在台灣是這樣)
再舉例,店名即使是別的名字,但副標寫清真認證,那自然是不能提供有任何豬肉或違反清真定律的食品。
或是招牌上掛著無麩質,餐點裡若含有麥類製品,或是醬油、醬料沒有認真篩選無麩的,那都是很奇怪也很讓人困惑的
甚至是會讓人有點生氣的一件事😅
以上都是理所當然的事
vegan這個字也是一樣的
現在自己不僅是部落客,也是業者,我更明白用字遣詞的重要
從以前到現在,我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推廣"vegan"
並不只是單純希望自己身體健康、飲食生活方便
我希望越多人認識這個名詞後,有一天,人們消費時,會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和世界更好的選擇。
我想也許是因為多數台灣人不理解Vegan定義,蔬食、素食的中文標示也相當混亂,加上我們台灣人大而化之的性格,才會有這麼多矛盾和問題吧😅😅
唉,我一直在想,下次遇到樣的狀況,我要再去講嗎?🥺
#多元的台灣素食文化 #不是要挑毛病只是希望更嚴謹
接受英文名詞 在 This is 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希望10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不再讓1992年生的金智英陷於絕望。」
我唔期望改變任何人,但我願意一直改變自己,永遠堅持做一個更好既自己,感染身邊既人,成為更好既人,我可以,你地都可以!
如果可以我想將呢本書同呢齣電影,推薦比所有人,呢本書值得所有男女性睇,係值得好好思考同反思既一個話題,希望藉由呢條片你地都可以多多留意同關注呢個問題。
我相信堅持用心做正確既事,一定唔會錯。
願你我都能成為更好的人。
#LOVEFROMR #READWITHR #丞哥READWITHR #少年江流READWITHR
《82年生的金智英》關於這本書: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生於首爾。
她有著那世代女生的菜市場名,生長於平凡的公務員家庭,大學就讀人文科系,畢業後好不容易找到還算安穩的工作,31歲和大學學長結婚,婚後三年兩人有了女兒。
接著,在眾人「理所當然」的期待下,她辭掉工作當起平凡的家庭主婦……
某天,金智英的講話和行動變得異常起來,與丈夫講話時,用的是自己母親的口吻,或者化身成已經過世的學姊,脫口而出驚人之語;到釜山婆家過節時,又有如自己母親上身般,以「親家母」的身分向婆婆吐露內心的不滿。
最後丈夫決定帶她接受心理諮商,就在與醫師的對話中,她慢慢揭露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作者:趙南柱
作者簡介:本書是作者目擊在2014年底發生的「媽蟲」事件後,感受到社會對女性、特別是有小孩的女性的暴力視線,她在受到衝擊之下動筆寫成這本小說。媽蟲是結合英文「mom」和「蟲」的韓文新造單字,用於貶低無法管教在公共場合大聲喧鬧幼童的年輕母親。這個新興名詞雖然用於指稱部分管教無方的媽媽,但不分青紅皂白使用在大部分母親身上,卻造成了普遍的恐懼和傷痛。作者寫作當時是家庭主婦,女兒正就讀幼稚園。她對於網路上只憑一面之詞就貶低母親的態度感到疑慮,於是開始探究現代韓國女性的生活。
丞哥 YOUTUBE CHANNEL: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F-qvtlHQ3sxBbYf8pSUfQ
F O L L O W M E :
♥ Instagram - rosalina1114
♥ Youtube channel - This is R
♥ Facebook page - Rosalina 李熙媛 - This is R
Job contact?: janelao@weilamanner.com
#ReadwithR #82年生的金智英 #男性必睇 #女性最有共嗚#改變自己
#改變這個社會風氣
接受英文名詞 在 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金曲譯者 Bingo
歡迎回來我的頻道
今天輕鬆聊單字要翻譯的是
金鐘遺珠 到頭來 智慧喇叭
第一個單字是遺珠 snub
最近公佈了金鐘獎入圍名單
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各位支持的台劇有沒有入圍啊?
《我們與惡的距離》今年瘋狂入圍金鐘獎
表現非常好 讓我們非常開心~
因爲我跟 Leo 都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粉絲
這部劇真的太太太精彩而成功了
它站在隨機殺人犯的家人的角度
去檢視台灣社會的問題
其中一位主角是李大芝
她是劇中隨機殺人犯的妹妹
她自己明明什麽都沒做
卻被社會唾棄排擠
這就是台灣社會的現況
同情心(sympathy)汎濫,但非常缺乏同理心(empathy)
演員陳妤把殺人犯妹妹角色的心路歷程詮釋得絲絲入扣
我非常喜歡
但是這次金鐘獎卻沒有入圍
完全是我心中最大遺珠!
我們就來教一下遺珠這個單字
遺珠可以翻譯成 snub snub
Snub 當動詞時
是故意忽視別人 為的是要羞辱別人 讓別人難堪
例如:
Lucy tried to be friendly, but that queen bee deliberately snubbed her.
(露西試著好好跟對方説話,可是那女生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故意裝作沒看到露西)
我們回到遺珠的概念
遺珠就是受到獎項評審的忽視嘛
所以 snub 名詞 就是遺珠了
如果想要强調某人或某部劇是大遺珠
可以加上下列這些字來形容
Biggest, greatest, 或是 worst
比如說我覺得陳妤是大遺珠
就可以說 Chen Yu is definitely the worst snub of the 54th Golden Bell Awards!
陳妤絕對是第 54 届金鐘獎最大的遺珠!
接下來我想聊聊《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非常特別的戲劇
聊到最後,我會分享「到頭來,每個人都差不多」的英文怎麽說哦
針對《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個人觀劇的心得是
台灣社會要變得更包容友善
需要成長的是同理心
這點跟性別平權面對的挑戰是一樣的
目前台灣社會還是喜歡「劃線區隔、鏟除異己」
舉例來說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
有個很可怕的現象:社會出現殺人犯時
最激動、最想暴力報復的人,常常跟受害者一點關聯都沒有
就是所謂正義魔人吧
他們看見殺人犯,就急著劃線說:
殺人犯是人渣,我跟他不一樣
然後爲了加强這樣的界線
就言語或是肢體攻擊殺人犯或是殺人犯的家屬
我剛剛說的這個「界線」啊
就是所謂我們跟邪惡之間的距離
而我認爲這部劇給的答案是
每個人與惡的距離 很近
誰都可能成爲殺人犯
講到這邊好像有點嚴肅
我們用輕鬆的方式來解釋這個道理
很多人都看過名偵探柯南
這個卡通每一集會破解一個殺人案件
常常破解老半天
到了最後
殺人犯不過是個與你我差不多的平凡人
因爲一時的情緒 或是被逼到生活的角落
就不小心犯了錯
所有人 如果被特定的事件跟環境觸發
都有可能犯下大錯
「到頭來,每個人都差不多」
既然每個人都差不多
我們面對殺人犯或違法事件時候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該是把犯人妖魔化
而是接受 「到頭來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然後思考這個犯人是面對了什麽困境
或是社會結構出了什麽問題
並設法改變社會環境
這樣才能真正減少駭人聽聞的案件
相反的
如果不解決核心的問題跟改善環境
隨時都會有下一個殺人犯出現
怎麽處決都處決不完
那我們現在拉回英文學習
緩和一下心情
如果要用英文表達
「到頭來,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
要怎麼說呢?
我會這樣翻譯: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all the same.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all the same.
We’re all the same 很簡單,就是我們都是一樣的
At the end of the day 這個片語就比較有趣了
它的意思是「最後;到頭來;追根究底」
很好用的片語 可以學起來~
再來是 smart speaker smart speaker 智慧喇叭
這是現在全世界熱烈討論的商品、熱門話題啊!
所謂智慧喇叭 講白一點
就是一顆音響喇叭 裡面內建虛擬語音助理(Virtual voice assistant)
現在比較知名的智慧喇叭有蘋果公司出的 HomePod、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還有 Google 的 Google Home
就我所知 智慧喇叭可以播放音樂
報時間跟天氣
説笑話
解答簡單的問題
控制家中特定的電器
也就是可以對家中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發號施令的裝置
這些虛擬語音助理都會有個名字
好像真實存在的助理一樣
蘋果的叫做 Siri
亞馬遜的叫做 Alexa
微軟的則是 Cortana
其中 Cortana 的名字由來很有趣
是微軟旗下的遊戲 最後一戰 Halo裏面的人工智慧助理
從遊戲的虛擬世界變成真實
蠻讓人感動的
話說大家會問 smart speaker 什麽樣的問題啊?
直覺告訴我 應該很多人會惡整虛擬語音助理吧~
另外,大家希望 smart speaker 將來增加什麽功能呢?
趕快留言跟我分享吧~
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開小鈴鐺喔
下週見~~掰掰
接受英文名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1/16開課】《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24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曾經有想過,我們所使用的手持裝置,不管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者是電腦螢幕,它對我們的決策思維、決策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嗎?
關於這方面喔,我們在直覺上會覺得這有什麼關係,可是還真有科學家,去做出這樣的相關研究。這科學家呢她很有名哦,她有一本在台灣的暢銷書叫《姿勢決定你是誰》的這一位作者,叫Amy Cuddy。
她跟另外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馬騰波斯,他們就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的實驗其實在研究一種行為的傾向,這種行為傾向他們用一個名詞,說這樣的行為叫「i 駝背」。
「i」就是英文字母的「i」,然後「駝背」。簡單說其實就是駝背呀,你只要想像一下,大家用平板、用手機的時候,弓著身子駝著背在用手機、在看這些螢幕的時候的樣子,就叫做「i 駝背」。
然後呢,他們找了一群人來做實驗,他們隨機指派這些受試者,用不同尺寸的電子裝置。可能有些人用像智慧型手機那樣的大小,有些人用平板電腦,有些人用筆記型電腦,而有些人是用桌上型電腦。
這些接受實驗的人,他們會獨自的坐在一個房間裡面,他們大概花5分鐘的時間,用這些分配到的裝置,分別就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跟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
然後當他們用了這些裝置,大概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員就回來,並且指著牆上的時鐘告訴他們說:「我5分鐘之後,會回來聽取你們的彙報,付錢給你們,然後你們就可以離開,如果我沒有來的話,請到櫃台來找我」。
那心理學家其實要研究的就是,這一群人會等多久,才確定要去主動的找實驗者,這其實在測試這些受試者,他們的決斷力。
也就是當他們使用不同的裝置的時候,他們會有不同的身形展現,而這些身形展現,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決策力」跟「決斷能力」?
這實驗結果很有趣哦,大概只有50%的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會出來告訴實驗人員,說他們要離開;然而用平板電腦的有71%、用筆記型電腦的有88%、用桌上型電腦的有94%。
也就是用的螢幕越大,這一個人的決斷力就會越大。你可以想像一下喔,當你用的裝置螢幕是越大的時候,你就越容易是坐直、坐好的一個狀態;可是你用的裝置是越小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越彎曲、越駝著背,越緊繃、越內縮。
所以在這樣的駝背、緊縮的狀況底下,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覺得,明明科技工具的便利,讓我們可以很快的找到很多資料,來幫助我做決定,反而我們越來越不敢做決定,或者是我們越來越不果決?
其實這個是跟我們「身體姿勢」是很有關係的。那這兩位心理學家在他們的研究之後,做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我唸給你聽喔。
他們說許多人每天長時間使用小小的行動裝置工作,他們的目的經常是提升生產力和效率,然而運用這些小裝置,即使是很短的時間,都會降低決斷力,潛在的損害我們的生產力跟效率。
如果你必須長時間面對螢幕,很多人都是如此,請「慎選」你的裝置,並且調配空間,讓自己可以擺出「端正」並「擴張性」的身體姿勢。
所以跟你分享到這裡,有時候科技工具的進步好像是在幫助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回到人的本質;我們人的本質就是「行為的呈現」,而行為的呈現,才是真正影響我們思維的關鍵。
如果你不瞭解這樣的相互影響的話,你就會發現,你可能會用你自己「認為」的方法,去讓自己更果決,但事實上都是徒勞無功的。
其實要讓自己更果決、腦袋更清楚,有一個很簡單,但是卻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坐直、坐好」吧!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今天內容當中,談到的我們身體的呈現,很多人對於自己身體的慣性呈現,其實是沒有知覺的。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看不見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常常不太知道,我們到底是怎麼展現我們自己。
那麼如果你想要好好的認識,並且瞭解自己是怎麼呈現自己,並且之於他人的感受是如何,回到你自己的慣性,不管在行為的、還是思維的,去做出最適當的調整的話。
那麼我在11月16號,開課的『CIA通達力』課程,這一門課會對你很有幫助,這一門課會讓你完整的認識自己,所有外在跟內在的慣性。
透過「行為」跟「思維」的一個調整,你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人際相處」模式,你可以長出自己內在的力量,我很期待能夠在11月16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接受英文名詞 在 接受英文名詞、accept中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Accept Ving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接受英文名詞、accept中文、accept名詞就來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Accept Ving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接受英文名詞 在 英文名詞單複數,到底有哪些必懂關鍵?|Yiling Chang以琳老師 的推薦與評價
英文 文法從0開始課程連結:https://quizfun.co/class/yiling1704課程使用說明與最划算的報名方式:https://blog.quizfun.co/2018/05/14/question考尚 ... ... <看更多>
接受英文名詞 在 接受英文名詞、accept中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Accept Ving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接受英文名詞、accept中文、accept名詞就來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Accept Ving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