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箍咒》
上週末,小夥伴傳了即將要on檔的社群layout來,想問問我,A版B版哪個配置更好看。
社群的事,我已逐漸授權給年輕的孩子自己做決定。這麼久的時間下來,也慢慢讓她摸出一點心得和成就感。偶有拿不定主意的文字或設計,她就會來敲敲我的門。
兩孩子在身邊鬼哭神嚎,我快速瞄了一眼排版,想用最快的時間解決,只要不太離譜偏頗,社群梗原本就該奔放。我這個老人家最好別太中二。
然而,下一秒,我感覺到自己的頭腦,規律地發出高速運轉的聲音,像印刷廠趕印明日早報頭條那樣,「A版選色飽合度這麼低,看起來暮氣沉沉,完全沒有節慶感。」,「B版又太活潑一點了吧,主要訊息都被淹沒,眼花撩亂。」
手指開始打字回覆,沒打幾個字覺得速度太慢,切換成語音模式,這下快多了,說出來的話也急火火的,「親愛的,妳要不要試試簡潔的設計,配色用品牌主tone,訊息濃縮成一句話。或發展成社群金句之類。」
要按下enter鍵前,我想起了一件事。整個人停頓在半空中。
在複訓一階時,John曾形容,頭腦與邏輯中心,是強勢的,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這麼柔弱。聽到這,我在銀幕前,不禁撇了撇嘴,哪有啊?身為這些區域被高度定義的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強勢。也感嘆,白白被啟動了這麼多區域,要做決策的時候,一點忙都幫不上。強勢有屁用。
有了實際發生的例子,我咀嚼John的觀點,這些能量場域之所以強勢,是因為串接頭腦、邏輯的通路屬性,全是個體人與社會人迴路,我們於是依照「自己認為正確」、或「這樣做對於大家都好」的信念,而思考、歸納、與表達。沒在管家族人的感受,我們外顯的觀點,來自於靈光頓悟、事實推敲、歷練驗證,絕少根植於傳遞支持,目的也不在尋求盟友。
所以,有一種好,叫做,我跟你說,這樣做最好,也會讓所有事情步上正軌、一切邁向成熟與進步。
強勢,更可能是一種霸凌。因為,小夥伴的頭腦和邏輯中心,都是開放的。一開始共事時,我驚訝於她的天馬行空,而這些天上奔騰的馬,永遠落不了地,或是落地之後,就變成泥池打滾的驢,久久圈繞不出去。
我曾以為,這個世代的年輕孩子,多半如此。缺乏思考辨證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她們面對我,也戰戰兢兢,反駁不了幾句又去抄筆記、爬google、忙著回答我一籮筐的問題。
現在,我願意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差異。我也發現,共事一段時間的團隊與夥伴,最後形成的論述、做出來的作品,就是我的復刻樣板。對此,我曾十分自豪,直到最近重修了一階、又跟著瑪麗安老師練習了四週的覺察,使我願意正視頭腦與邏輯中心的盲點,並展開一個有趣的邏輯中心練習,「把自己非常在意的點,記錄下來。」
所謂在意的點,借用John的解釋,就是你特別容易嗤之以鼻、不以為然、急著辯駁的地方。不記錄還好,一認真觀察,馬上就有以下GY的各點出現,像是:
(1) 天外飛來一筆,沒有事實根據、也缺乏細節執行的想法。
(2) 固鎖或武斷的結論,被告知這件事情只能這麼做,沒有其他彈性空間。
(3) 來龍去脈不夠清楚、正反資訊的陳述失衡。
(4) 跳躍式、非線性推導、太過感性的溝通過程。
這也證明了,我果然是理解迴路相對發達的設計,很愛唱反調,常詰問對方,為什麼?從哪裡推斷得到這個假設?會不會不夠全觀?能不能換一種思考或執行的角度?
哈哈哈,然後對方就會開始焦慮,落入和我一樣,不斷地設立又推翻的迴旋,再多正反佐證都不夠。充分反應了我對於未知、對於徒勞無功、對於被他人挑戰或拒絕的莫須有恐懼。
邏輯中心,是距離能量中心最遠的覺察雷達,如實承接了頭腦中心不斷運轉的壓力,也許能夠發聲(只是未必會被當成救世之音),但終難發起,只能在不受控制的孫悟空頭上,套上美其名是邏輯思辯,實則是高壓控制的緊箍咒。
回到《區分的科學》,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邏輯察覺的價值,並不在於控制,而在於能夠分享獨特的觀點,清楚傳遞生而為人的體驗與可能,在正確的時候滋養與鼓舞他人。」人生中,絕大部分的事,不放手去試,永遠不會知道。也不是所有的問題,經過面面俱到的思量,就會出現兩全其美的解答。
那麼,A版B版,孰優孰劣,它對我而言,是一個決策,我可以用頭腦與邏輯的無敵鐵金剛,輕易找到一百個攻訐點。而,它對小夥伴而言,卻是一個嘗試和體驗。我反問她,妳喜歡哪個版本呢?
她說想換換繽紛的版型,一貫沉穩大器的用色主軸,雖然維持了質感,可是TA的反應沒有那麼好…。
換了以前,我聽到這裡就會開始搬出大道理,是嗎?妳有看過哪些數據證明反應沒那麼好?除了版型之外,有考慮其他變因嗎?妳覺得突然改變風格,會不會有更大的反效果?
然後,我會毀了大家的週末。只為了想要控制未知的恐懼。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不知道,就算認認真真推演過,我們最後的選擇,也可能是錯的。
那不如,就從這裡開始放手,讓空白中心的靈活,跳脫長久以來我自以為精準的制約,孫悟空有滔天覆海的本領,該放她躍出我的五指山。外面如何山高海深,她從此會有決斷和領悟。我也用不著當包山包海的如來佛了。苦海無邊啊,讓我們各自到內在權威靠岸吧。
我用剛買的貼圖,回覆了一張小學生比出「鶴」的姿勢,意思是,好,交給妳決定。接著把手機調成靜音,我轉頭對兩小女說,YA,媽媽功課做完了,那我們現在來開下午茶趴踢囉!
無論你是空白中心的靈活悟空,還是能量被定義的高深如來,願大家多多覺察,既不需要對所有的問題照單全收地思考,也不需要事事都在思辨過程中九彎十八拐,該放手體驗時,別瞻前顧後,希望大家,各得自在。
*照片取自網路
「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看板Coffee - [器材] orea with negotiator (no bypass) 的評價
- 關於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操作變因英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操作變因英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操作變因英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今天挑戰營休假陳媽媽的整理收納忙什麼?阿雜。 ]
清晨三點我起來做家事時,一直思考著生活上和這個空間什麼事每天每天都讓我很「阿雜」?
可能會有八百萬個,但我大概寫了一下自己的阿雜,設法解決他們。
改變的動能有兩種,一種是「舒服、喜歡」一種是「討厭、毛躁(阿雜)」不至於到討厭到要改變、平常都可以忍過去,那種毛毛躁躁的感覺是「阿雜」。
我在廚房走來走去,走來走去,想著自己各種阿雜,整個家就這麼大,上次說過光是把老舊電線汰換掉,把線路整理好,空間的感受就已經差很多了,之前我煮飯有幾個危機都跟線有關,比如電線碰著發熱的電器,烤箱或電鍋,常常發生跳電。
之前花時間把這些整頓了,使用下來很棒,隨時再微調,比如有更適合的延長線、更好的位置,假如你不確定他們是不是完全理想就試用一陣子再行微調。
這件事很有意思,想作為挑戰最後兩天前的總結心得之一。
在開始做這件事之前,每個人都跟我說「妳會很有成就感喔!」「妳會因為很有成就感持續下去的。」雖然打槍別人對自己的鼓勵不太友善,但我想說的是,如果這件事很重要,也是下定決心去做的,那千萬不要因為「成就感」而做。
因為成就感說來說去仍然是一種感覺,變因太浮動,但「成就」的主要成分並不是「成就感」,而是恆毅,不論喜歡、討厭、有外在動力、無外在動力、有人說你棒、有人說你爛、有人說你對,有人說你錯⋯⋯⋯成就感停留在這段就會被耗氧完畢,就像香氛蠟燭一樣,再好,都會被消耗完畢。
但「成就」大概,就像瓦斯桶?瓦斯爐?不被注意仍然有產出,大概是這樣的概念,又或者更像一個廚房的營運?
它有很多日復一日、完全沒有成就感維繫的瑣事,日復一日、日復一日,如果要做一個成功且有效、有成就的收納和管理,絕對不能把眼目放在「成就感」上,不然就會停在錯誤的地方、做暫時的事,做表面功夫、做得不夠牢靠紮實。
例行在每週檢討自己每週挑戰下來發現的問題,已經來到最後一週的最後兩天,大致上一整個家應該有個模樣了(假如你的起點好我太多太多太多的話,應該正常人都好我太多。)
我家在陳媽媽不眠不休的一步一腳印、一個櫃子、包包或盒子都不放過的倒出來看,在這個家為他們找到位置擺放,公共空間都大致完畢,經過一個月洗衣服、收回去、弄亂客廳有沒有一百次?(不是普通等級弄亂)也確定物品都有家、都有收納的邏輯和方式,確定都能維繫。(也感謝陳爸爸勞力協作,把清出來的東西瞬間消失在這個家中)
最後一週自省更重要,大方向(危險優先、討厭次之)大致抵定,接下來就是喜歡、舒服、和阿雜的改善。
像早上我有說,我覺得吸塵器管子超他媽煩死一直擋路,又礙眼,假設是這樣,但共同居住這個空間的人沒辦法改變他的這件事,畢竟他是吸塵器控,他的流派和時尚程度是這種大型吸塵器,一起生活要尊重他的選項,但 我很煩被煩得要命很久,ok那就先它。
搜尋了所有吸塵器架,都是很時尚的吸塵器在立的,沒有適合這個大傢伙的,只好自己來想辦法,我問他通常是怎麼判斷吸塵器停靠在哪?他說吸塵器通常都是客廳隨意停靠,都不會不方便,找我覺得適合的地方就好。
我看了一下整個空間其實紫色都醜,但,沒關係,我停在柱子後面、樓梯旁邊,家庭正中央,他要上樓或吸哪從這出發都不至於太遠。
平常因為他洗塵完就已經累了或覺得自己完事,雖然他說專程裝一個頭可以把管子靠好在吸塵器身體上,但!他習慣拆掉頭只用管子吸塵,所以即便他說吸塵器這樣設計,但跟使用習慣最懶最懶最累最累不相符。
我想一下我的「阿雜」是什麼?我的阿雜是看了亂七八糟的線很煩、被絆倒、常常影響動線又立不好它,軟軟又彈彈有夠煩。
所以在我常常待的視線外,check !
把管子固定好,不要礙到動線,check !
我有什麼素材?大概怎麼做可能可以?
中間我換過幾種道具,最後雖然不完美但同時兼顧使用者最不需要麻煩、最不需要專程,我把管子兩個點用突然不會講這個東西國語,反正就是彈性的繩子,縫在管子我希望被掛起來的地方。
然後在我想要它被固定的地方設置掛點,管子被掛起來車就縮到最小,不會有管子在那煩。
—————————————
你喜歡的事你會專程去做,但你討厭的未必會去解決。
—————————————
我平常也很討厭洗碗的時候菜瓜布被塞在菜瓜布架,那個空間好多死角都因為菜渣有垢有夠難清,掛點也會發霉或長苔,我會怕那個。
但因為幾乎坊間菜瓜布架都長這樣,早上搜尋所有網拍有沒有符合我的想像,好看一點、減少碰觸菜瓜布的面積,盡量沒有死角、就算菜瓜布因為前面使用者沒習慣弄乾淨菜瓜布再放到架子,有菜渣在菜瓜布上,菜渣會掉在流理台沖掉就好。
搜尋之下確定沒有這種東西,加上我想控制廚房的顏色即使我廚房彩色的,但它有固定的顏色。
所以我用家裡又是掛勾類的東西,哈哈,貼在洗手槽的視覺反向,看不到我醜醜成團的菜瓜布,以免家人買了醜的或慣用醜的,或某個醜的好用到爆炸,沒辦法控管顏色,拿掉原先那個噁爛架子給洗碗機洗,再也不要掛回去,這樣流理台感覺變大了。
另外的阿雜比如洗碗精,家人就是習慣按壓式不要我喜歡的這種新潮品,那也ok,我就貼上冷氣遙控器用的卡榫,換好看的瓶身、他假如硬要套水也不會煩到我,至少按壓就是那邊,也不會倒來倒去。
——————————————
生活本來就沒有不能不適感,也不需要忽略不適才是一個正向又健壯的人,但如果想要活得喜歡比討厭趴數高一點,可以把討厭的毛躁的、做得到的改變列清單,有空的時候,把克服這些、動腦改善當成興趣。
#樂觀看待生活跟忍耐無關
#少在那邊
#阿雜有理改變無罪
#享受便利不一定要等人設計
#很多設計脫褲子放屁
#動能都是動能
#類似藻氣發電
#豬大便都能用
#成就感不會等於成就
#成就必須大量營運建立模式
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ealKit評測
最近沈浸在meal kit的小小天地裡,不僅紙上談兵,也動手實作。
繼前幾週嘗試了Gen Creative、Club Voila和Solo Pasta後,本週繼續實驗Studio Kyu Kyu「手工披薩DIY組合」、logy「Spaghetti alla Carbonara 培根起司蛋麵」、FoodGo Box「經典威靈頓牛排」與「香色那可那可雞」,我簡直,meal kit開箱達人(自己講)。
各位沒有走錯棚,這裡不是婦仇者廚房。
#StudioKyukyu #在家做披薩
Studio Kyu Kyu是由日籍主廚萩本郡大(Kunihiro Hagimoto)與太太Joyce一起創立的烹飪教室。如果大家有印象,在義大利摘米其林星的德吉洋二主廚三年多前曾在台北101開設快閃餐廳「TABLE by Yoji Tokuyoshi」,當時被派駐在台北的就是萩本主廚,人稱Kuni桑。半年的客座經歷也讓他種下緣分,去年成了台灣女婿。
疫情中烹飪教室也無法營業,該如何變通?擅長義大利菜的Kuni主廚研發出披薩DIY組,讓人買回家自己做披薩,厲害在於,就算使用家用烤箱,也能做出媲美餐廳窯烤的拿坡里披薩。拿坡里披薩的烤窯溫度高達攝氏430度至480度,只消數十秒就能烤出酥香帶焦痕的餅皮,家用烤箱最高溫不過攝氏250度,怎麼辦到?Kuni主廚想出偷吃步:先用平底鍋煎脆餅皮,用噴槍加工烈焰焦香,再進家用烤箱。
可是家裡沒有噴槍啊?安啦,跳過跳過。
DIY組含二個麵團、二種口味的配料:瑪格麗特與芝麻葉帶皮火腿,一紅一白,相當貼心。除了文字說明,掃QR code也能連上教學影片,Kuni主廚隔著螢幕手把手教,還附上緊急聯絡電話(!)。
我想我是該打通電話過去的。我的麵糰,從整型就是災難......不知是否因為在冰箱多待了一天,白拋拋的麵糰,太幼咪咪了,我無法掌握,濕黏不聽話,我又從沒操作過麵糰,第一顆勉強完成,第二顆擺爛攤軟,不管了,就放進盒子發酵......四小時後,它還是爛泥,只是變比較大灘而已...
硬著頭皮繼續做,不然沒晚飯吃。把餅皮用手指壓開,然後,就破了......沒事,塗上番茄醬汁,擺上莫札瑞拉遮起來。再把餅皮滑進放了油的平底鍋裡煎,這一步,就是仆街,餅皮翻滾折半,醬汁到處亂流,哈哈哈哈。
烤箱不會拒絕醜醜的披薩入內。
神奇的是,即便多災多難,奇形怪狀,這披薩,味道還不賴。餅皮鬆化輕盈,平底鍋煎脆是好招,Kuni主廚熬的番茄醬鮮活有味,和羅勒、莫札瑞拉攜手拯救了我的晚餐。白色的瑞可達、帶皮火腿、芝麻葉也好吃,搭上Kuni主廚的秘方—糖漬檸檬皮,清亮芳香。起司當然都是「慢慢弄」的。
後來才知道,Kuni主廚的麵糰含水量達80%,所以不好操作。也因為含水量高,這披薩才能外酥內鬆,咀嚼間也透出麥香。
看了我的作品後,相信大家都信心滿滿。
💡評測心得:
不需要把這披薩DIY組當作快速上菜的救星。它適合家人一起動手勞作,在悠閒的週末,花點時間和麵粉、酵母、親子夫妻相處。
#logy #把煮義大利麵說清楚
做披薩不簡單,煮義大利麵總輕鬆寫意了吧?
醬汁還幫你調好了耶。
logy 的田原諒悟主廚,在餐廳休息的期間一直在想他能為客人做什麼。蹦出來的產品是,從餐廳精緻菜色改弦易轍的,輕鬆方便的義大利麵懶人包,且是他很有感情的一道義麵— 培根起司蛋麵(Spaghetti alla Carbonara)。「這裡面不要加鮮奶油喔」,田原主廚永遠記得在廚藝學校裡義大利主廚的正確示範,如何顛覆印象,他又如何在極簡的食材中追求火侯的掌控與比例的平衡。他說,這道麵「濃縮了我過去十八年來的經驗」。
米其林二星餐廳推出單價一千元、四人份的義麵meal kit,預訂浪潮瞬起,開放訂單二天後就得關閉,否則做不出來;而在宅配困難的情況下,光靠大台北地區自取,就能衝出一定數量。除了熟客群支持,應也能觸及平常接觸不到的客人。
更有意思的是,田原主廚的把煮麵這件事,說明得叨絮囉唆,就是一個控制狂把煮培根起司蛋麵的一切變因都想清楚了,從器具、事前準備到實際製作,萬無一失地交代囑咐。他希望我們在家也能像在logy一樣,品嘗到完美。即便只是平凡到不行的carbonara。
為了示範精準的煮麵水鹹度,又怕有些人家裡無法度量幾公升的水、幾公克的鹽,他附了一小瓶「1%濃度鹽水」。我量了2公升的水、20公克的鹽,再和這瓶1%鹽水比較,真的,一樣。至此我才記好煮麵水該多鹹,在心裡感嘆「學習了」。
然後就該一帆風順了是吧?煮麵水完成,麵投入完成,醬汁回溫完成,計時一分不漏,濾水、拌麵,voila!
可是,拍照的時候我覺得怪怪的,這麵長得不太對勁。
吃完了才發現,還有一包帕瑪森起司粉與黑胡椒,我忘了加。
這才是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哈哈哈哈。
💡評測心得:
logy的培根起司蛋麵,快速方便,味道精準,一包四份,滿適合作為儲糧。只是供貨不易,也會不定期更換產品,據說下一份是甜點呢。
#FoodGoBox #搞剛的餐廳主菜
FoodGo Box 食譜食材箱 是食材顧問商「FoodSeason 食時可樂」推出的meal kit,去年問世,今年改版,除了「經典威靈頓牛排」,還請「香色」餐廳主廚Steve研發「香色那可那可雞」。
二箱食材送到我家,打開一瞧,連上食譜一看,我眉頭一皺。好難,這二道菜是我目前為止做過的meal kit中最難的,又要包酥皮,又要綁雞捲,大量的手作讓我憂心。
沒想到,這二道菜我做得很順,成果也很美味。
手可以突然變巧的嗎?
或許是手氣較好。我順利地煎香菲力牛排、塗上黃芥末,完整包覆進蘑菇泥、生火腿與酥皮中,還用叉子畫上了菱格紋,烤的溫度與時間也剛好,漂亮的上色,五分熟的肉質。我做出了威靈頓牛排。
香色的「那可那可雞」更讓我滿意。其實是鹽焗雞,用大量的鹽與蛋白蓋成鹽的厚牆,把包進肉泥慕斯、裹上無花果葉的煙燻雞腿捲放進去烤。無花果葉的香氣非常棒,有如乾爽的森林,也如淡雅的稻草,芬芳滿室滿屋,令人愉悅。鹽焗後的雞捲也很美味,鮮嫩多汁,事先煙燻過的香氣,以及肉泥慕斯的濃郁,非常和諧。這完全是一道餐廳等級的主菜。
💡評測心得:
FoodGo Box採取單道菜的作法,一道菜單價落在新台幣680元至980元之間,確實是餐廳主菜的價格。較耗時,帶有儀式感,這樣的meal kit適合慶祝的場合,或者閒暇時吃一頓大餐,若之後有宴客需求也可考慮。
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操作變因英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控制變因操作變因應變變因| 蘋果健康咬一口也說明:獨立變數(英语:independent variable)和控制變數(英语:controlled variable)主要用於指實驗時. ... <看更多>
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操作變因英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控制變因操作變因應變變因| 蘋果健康咬一口也說明:獨立變數(英语:independent variable)和控制變數(英语:controlled variable)主要用於指實驗時. ... <看更多>
控制變因是什麼意思 在 看板Coffee - [器材] orea with negotiator (no bypass) 的推薦與評價
(前言有點長 請給老人回憶一下)
續前文 體質變化所以今天下個重大決定
今年下半年後 真的打算不再喝咖啡了
(當然可能遇到超小農自然農法朋友自種自處理自烘的豆子 還是會偷喝一下 但這種好咖啡?
也決定放下心力
不再去關注最近幾年的磨豆機 濾杯 處理法大混戰
可能未來也會慢慢淡出咖啡版 單玩茶就好
從第一台磨豆機就是和咖啡版友日本代購的
kalita nice cut
居然也快10年了
這陣子有空時
會慢慢整理一些可能台灣比較少討論的器材或有趣的小方法 回饋一下咖啡版
因為手機打字 加上懶得拍照 以下以文字說明為主
另外我的輸入法不好打符號 所以以下全空格 在意者請先離開
或許有點流水帳 就看看就好
(前言結束)
這篇先來說一下orea 和 negotiator
有看Lance Hendrix的朋友可能有看過他的demo
https://youtu.be/5uNO3iEdJRY
也有一些其他的youtuber示範過 都可以找看看
orea negotiator是orea v3的附件
用來把濾紙壓平 可搭各種型態的濾紙
甚至實驗室的方形濾紙也可以自己折來壓
重點是濾紙材質和排水速度
用途是做出no(low) bypass的效果
(不是一定要使用negotiator
不用的話orea原則上就是搭蛋糕濾紙)
若使用後 可把orea變成有點類似next level的型態
但因為倒梯型 還是與完全直柱型的tricolate或next level這種zero bypass設計有些不同
negotiator orea官方有賣 官方也有直接提供v3適用的3d列印檔在官網 可自己列印
(有二個版本 有分大小 我是印新版大的)
聽說orea v2可適用 但角度好像有微微不同
另外網路上也可以找到也有網友為了其他平底濾杯做出的negotiator
像我就找到過fellow kalita april的
negotiator也不是一定要印一個出來
若不在乎不好看或不會非常在意衛生
也看過有國外網友說先用水打濕濾紙
濾紙放入平底濾杯
用手貼邊 壓平(手就是最好的negotiator 哈哈)
然後放在濾杯裡 一整天乾燥定型
(台灣可能要放到除濕機或除濕櫃 以免生菌 比較衛生)
不用湯匙或工具是因為濕濾紙容易破
用手比較可控力量
但就是你選的平底濾杯的下面開洞的原始設計會影響出液流速
舉個例子來說 像fellow的底部開孔 加上保溫濾杯設計
若再加上negotiator做no bypass的話 可能就會太over
另也有看過有網友會另加個小網子在fellow洞口 讓濾紙最後不會真空到咖啡液下不去
我後來是沒有訂orea官方版的negotiator
而是找有做3d列印代工的工作室做了一個
顏色可選自己喜歡的 材質可以選很好的
但記得留意材質的耐熱度
畢竟有時連續用 濾杯還是有點溫度
以下說一下orea和negotiator的使用感想
a. 走no bypass 注水控制非常重要
要很輕 不要用水注去攪拌
真的儘量減少攪拌的動作
大多會以輕輕搖晃濾杯來整平粉層
建議一定要用一些方式減少水注下去的力道
不是一定要有hario drip assistant 或melodrip或類似的設備(其實各國蠻多品牌都有出類
其實有技巧的話 用個湯匙也有效果 但要練習
甚至若有找到適合的小小濾網也可以試試
b. 走no bypass後 因為水注攪動的不確定性和bypass的影響降低了
咖啡的其他控制變因可以說變得清楚很多
像說水質 濾紙 水溫的變化就對結果差異非常非常多
可以慢慢控制和找自己喜歡的變因控制點
但前提是要先去了解手沖咖啡的物理學
(特別是手沖時bypass是什麼意思 並非最後加水的bypass)
推薦書 Jonathan Gagné的 天文學家的咖啡物理學
就會理解為何目前歐美有這種討論要降低bypass
甚至設計出next level 或tricolate這種zero bypass
了解原理後 那在找設備 濾紙 或使用操作上就會非常輕鬆 控制變因也會清楚很多
c. 若走no bypass
沖出的風味和目前台灣店家的主流走向有蠻大不同的
平均而論
不管用哪一種豆子 若是等級非常好的
都是可以做到1:16以上甚至1:22的高粉水比
但仍然很乾淨又有body
是一種需要重新習慣和練習的口感和風味走向
但也代表平心而論 目前很多台灣店家的烘法和選豆細節操作在這樣子高萃取之下 不一定會
(若不想換豆子那就是再調整變因 找到甜蜜點)
高粉水比 高萃取可以把豆子的好與壞很清楚的表現出來
超清楚 哈哈
當然高萃取不是人見人愛
這邊離題一下 討論一下高萃取
我自己比較重視環保和永續
氣候變遷之下 很多產區的豆子一直出現有量不足的問題
也覺得目前精品豆 生態友善農法的豆子越來越多種
那沖法不也是可以更進化一些試試看嗎?
我們說全食物入菜 是因為有多少食材被浪費
那若有好豆子明明可以沖到1:18 但只沖了1:12就被丟垃圾桶(還不是做堆肥回到土地上) 那也是浪費
之前版上也有討論過 可參考
另個我自己的小經驗給大家參考一下
如何找比較適合高萃取的烘豆者來源
可詢問店家自己習慣的沖法recipe以做參考
若店家已表明習慣大約1:15以下的萃取(1:12的還是蠻多的)
或店內杯測 出杯的磨豆機可能不如你自己用的等級
那要先有準備 這家的可能就比較不適合高萃取
d. no bypass的空氣流通也很重要
若是先用手上平底濾杯去小改造嘗試的話
要怎麼壓和調整 和下壺及濾杯的放法
才不會最後形成真空 咖啡液下不去
小結論:
整體上來說
若你是玩家
可以先用手上平底濾杯來研究 試看看no/zero bypass
但不一定要特別收orea或next level這些
去看 Jonathan Gagné的文章和書就可以了解原理先應用於其他濾杯試沖
若是新手 完全都沒有濾杯的
那orea是個不錯的開始
用蛋糕濾紙的容錯率蠻高的
若英文不錯 orea官網也有給一些recipe 國外論壇也時不時就有orea的recipe分享
都有玩變化基礎參考值
想真的試試no bypass也可以自己印negotiator
用蛋糕濾紙就可以壓平玩玩看
以上亂寫了一些想法和心得
若有不同意之處 請也請大家看看笑笑就好
但也歡迎回覆討論
希望為咖啡版帶些不同的觀察
謝謝大家的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104.106.5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687719424.A.CD1.html
※ 編輯: sommerbrisen (112.104.106.56 臺灣), 06/26/2023 04:25: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