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興曾姓祖祠典藏武魁大刀官服文物民眾大開眼界
李榮茂/臺南報導
台南市佳里區禮化社區發展協會辦理點亮禮化文創藝起來活動,三十多名社區民眾在理事長李黃麗敏帶領到佳里興後壁曾的曾姓祖祠作巡禮,曾姓祖祠總幹事曾煥嘉導覽介紹後壁曾的歷史以及曾姓祖祠裡典藏二百餘年的武魁大刀官服等傳承文物,讓與會民眾大開眼界以及對後壁曾歷史有更深層認識。
曾姓祖祠總幹事曾煥嘉表示,曾姓祖祠位於佳里興震興宮後壁曾村落,昔日由先祖曾珪璋公自「小金門」渡台來此定居,生有三子,長子曾壁儔、次子曾壁 儇、三子曾壁佐,而繁衍成曾村,第四代曾廷輝於嘉慶二十三年赴福建比武會試科中「武魁」,榮獲嘉慶皇帝御賜『武魁』匾額,榮耀凱旋在中座祖厝「豎旗祭祖」,後壁曾武舉人大名,名聞遐邇,受人敬重,今「武魁」匾懸掛曾姓祖祠門楣,文物則收藏在祠內,祖祠是民國六十八年重建, 而旗桿則在民國七十三年重豎立於祠堂前二側,該旗桿座則有二百年歷史,每年國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為祖日,祖祠別具特色。
禮化社區理事長李黃麗敏說,武舉人曾廷輝官銜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史」,官階為正二品,榮獲武魁武舉人的官服保存至今,相當精緻,可見古人穿著比現在講究得多。李黃麗敏提到,祖祠內一百二十斤大刀與二公尺的弓箭,以及超過三百年的神主牌祖先龕等文物仍保存完好,具有可看性,也讓參與民眾大開眼界 。李民眾表示,雖然住在佳里興,卻未曾到曾姓祖祠,且祠內三百餘年珍貴的文物資產,希望納入佳里興社區導覽遊程景點。
台南市長照小組推動委員甘士照表示,祠堂、宗廟、祖廟、祖祠等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曾姓祖祠內三百餘年珍貴的文物資產,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應持續保存下去。
110.9.1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
提督總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解密虎門海防檔案!」
日期:1839年4月23日
地點:廣東虎門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
林則徐與鄧廷楨至貯煙公所周曆查驗(註1)。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8 /4580。
#知史討論
「中國歷史上沿海的官方軍事設施即海防設施是控制近海區域的基地,是當時政府對海洋事務(主要是進出海口)及沿海區域進行控制和管理的基礎。這些海防設施在明代是衛所,而在清代則是炮臺。
清康雍乾時期虎門炮臺是對虎門海口和沿海區域進行控制和管理的主要設施。嘉道鹹時期其職能逐漸集中為管理船隻進出海口,協助海關緝拿走私。此時的炮臺也可以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設施。
首先從炮臺選址和配炮來看: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虎門海口的兩學山上修建了虎門炮臺中最早的南出炮臺和橫檔炮臺,兩台都選擇建在視野景闊的面頂位置。包台的選址直接表現了設置炮臺的目的是為了控制海口,而不是承擔具體的管理船隻的出入。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王朝取消原有的江、浙、閩、粵四海關外貿進出口制度,改四口通商歸於廣州一口通商,空制珠江口的任務陡然加重。同時伴隨著每關制度的逐漸成形,虎門炮臺主要作用寅變為保證海關履行職能,協助海關緝拿走私,規範離船按規定進出海口。即由此開始承擔具體管理船隻進出的任務,新建炮臺的選址也從山上移到了水邊,力求最大限度接近進出海口的船隻,以便更有效地隨止船隻隨意進出。從嘉慶五年(1800年)的沙角台,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新湧台,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蕉門台,嘉慶二十年(1815年)的鎮遠台、橫檔月臺,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的大虎台,道光十年(1830年)的大角台,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威遠月臺、永安台、鞏固台,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靖遠台無不是這樣。以大角、沙角炮臺為例,如丁拱辰就說:『勿似大角、沙角,後枕山面甚高,前臨海港甚低,如圈椅樣,一遭炮擊,碎石炸裂,飛火噴燒,立足無地,何暇顧及交鋒!』任務的不同,也使這時炮臺的配炮大大超過了以前。配炮最多的是靖遠台,共60門大炮。其餘橫檔月臺等依次是40門到20門不等。是否能控制船隻進出虎門,甚至成了統轄虎門炮臺的廣東水師提督的主要職責。1834年,由於西洋船隻強行闖人虎門海口,道光皇帝就罷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增階,用關天培取而代之,李增階被罷成為關天培的前車之鑒。
其次我們從當時如何管理洋船進出虎門也可看到炮臺職能的演變。從乾隆時起,廣東當局開始對虎門海口進出的洋船形成一套管理章程:外國船進虎門前要先在澳門申請牌照,並由專職的『引水』引帶,通過虎門炮臺的查驗才可進入虎門:『乾隆九年四月(1744年5月),印光任正式就任廣州府海防軍民同知,專理澳門事務。印光任鑒於過去對澳門管理和船舶出入,均無一定規章,特首定管理番舶及澳夷章程七條:如第一條規定,洋船到日,海防衙門撥給引水之人,引人虎門,灣泊黃埔……限每船給引水兩名,一上船引入,一星馳稟報縣丞,申報海防衙門,據文通報,並移行虎門協及南海番禺,一體稽查防範。其有私出接引者,照私渡關津例,從重治罪。』嘉慶十四年四月二十日(1809年6月2日)新任兩廣總督百齡和巡撫擬定了《民夷交易章程》,送京審批。其中第四條:『夷船到口,即令引水先報澳門同知《給予印照,注明引水船戶姓名,出守口營弁驗照放行,仍將印照移回同知門繳銷。如無印照,不准進口。』可見是否能進出虎門,『守口營弁』即虎門炮臺官兵的查驗是關鍵,當然其職能還不僅如此,甚至在外國商船進入虎門後,還要由虎門炮臺守軍人員押送至黃埔。關天培曾說:『向例夷商船只一進口門,沙角防弁即須稟報並知會前途。其鎮遠、橫檔弁兵即須輪流押送至黃埔交替。』而外國船隻離開廣州港時,要先去粵海關領紅牌。然後在通過虎門炮臺時由『防弁驗明印憑』,才可放行。當時清朝廣東當局屢屢用不發放紅牌的辦法來禁止洋船離去。在1810年的黃亞勝案中,粵海關監督常顯就以不發放紅牌的辦法,迫使英人交出兇犯。1815年,廣東當局明確規定:『貨船領牌出口,由稅口知會炮臺驗放,以免阻止。』眾所周知,林則徐也曾下令粵海關不給鴉片商人發放紅牌。顯然紅牌是否起作用『炮臺驗放』是關鍵。可見當時進出虎門的祥船都要遵守海口管理的規定,而執行這個管理的就是虎門炮臺。所以當時來華的外國船隻都認為虎門炮臺是海關收稅和執行港口管理的。因而上橫檔3和島上的橫檔炮臺長期被外國人稱為『稅瞎』和『稅館炮臺』,或『稅關』和『稅關炮臺』。
鴉片戰爭前夕,虎門口戰雲密佈,廣州當局對進出船隻管理更嚴。兩廣總督鄧延楨上奏:『虎門海口為粵海中路咽喉,通商番舶,絡繹往來。現在籌議海口章程,自應妥為佈置,以密巡防。』
這個章程就是將沙角炮臺『改作號令炮臺。此後遇引水引帶番舶到口,防弁驗明印憑,即放大炮一聲,知會前途;一面開單報明提督。如無引帶文憑,即系奸夷,則于檯面高處插立大纛一杆,知會大角弁兵立即開炮轟擊。固不能截其不前,亦可挫其銳氣,前路各台聞炮聲連接一體預備。仍需派一兵飛報虎門接應。』經關天培等人的努力,到1839年時,十餘座炮臺和兩道攔江鐵排鏈已能將虎門水道口完全封鎖,徹底截斷了船隻的隨意出人入,至此關天培實際已完成了當初道光皇帝交給他的任務。但是,這樣的炮臺只能卡住商船和走私船,而不能抵禦成群結隊由海上而來的炮艦群進攻。所以當1840年底,大批英軍艦船由北南返到達廣東海面,兩廣總督琦善問關天培虎門防務時,關天培據實回答:『如來船尚少,猶可力爭,多則實無把握。』這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百餘年歷史、特別是關天培苦心經營六年、由十幾座炮臺組成的虎門炮臺在遠道而來的大英炮艦面前不堪一擊,一天即被攻破的事實。以當時世界上已出現的攻防兼備的海防要塞來比較,虎門炮臺當然還差得很遠,因為管理海口進出船隻才是它的主要任務。」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知史討論中的資料來源:黃利平:《虎門炮臺的歷史演變——從海口管理設施到海防要塞》,《明清海防研究》第五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香港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提督總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關天培用八千斤廢炮打造海上南大門的「兩把金鎖」】
時間:1839年4月20日
地點:廣東虎門
人物:林則徐、弁遜
林則徐在虎門舟次收到二月十六日(3月30日)清廷命其查察虎門海口設防情形上諭後,即親加勘察,提出具體設防計畫:在武山、橫檔山間安設木排鐵鍊二道(註1)。
收煙將及報數一半,林則徐準備對鴉片商人部分放行;但發現弁遜等玩弄阻擋來船、拖延交煙等狡詐手段,於是決定要求其一次性繳足(註2)。
註1: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三冊奏摺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47 / 1271。
註2:來新夏:《林則徐年譜新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知史討論
海上南大門的「兩把金鎖」
「木排鐵鍊具體籌建事宜是由廣東海防總指揮——水師提督關天培負責。他于虎門近地,分設木廠、鐵廠、石廠、纜廠,遴委副將李賢、同知劉開域總司其事。派令直隸州知州餘保純、候補知縣張大緒,縣丞金天澤、典史陳熔、候補未人流李光華、守備王鵬年、盧大鉞、候補守備曾授論、千總張清齡、劉重亮等,隨時領項,分頭購料監工。並添設把總二員,招募善泅水兵丁120名,演習啟閉排鏈,每年於五月半前整備安排,霜降(10月20號左右)節後撤排歸塢。③最終,木排鐵鍊于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建成。其具體建設情況如下:武山、橫檔海面自西北量至東南,橫寬273丈(約900米)至338丈(約1115米)不等,所有排鏈兩道,西北皆安根于武山腳下,其東南則第一道安根於飯籮排之巨石,第二道安根於橫檔山腳。俱各鑿深石槽,以8000斤廢炮,橫安槽底,炮身外加鐵箍4道,上扣鐵鍊4條,又用二鏈並四為二,再用大鐵圈一個,聯合為一,中貫大鐵鍊8條,用鐵鎖接扣,以便開闔,石槽內外,用灰石堅築封固。其木排則以大木截齊,各長4丈5尺(約14.85米),合4根為一小排,穿以橫木二道,又以四小排連成一大排,量寬一丈六尺餘寸(5.28米),面底又各夾以橫木6道,箝以大小鐵箍30道。鐵鍊則每圈用煉淨熟鐵5斤,造成鵝卵式大圈一個,長四寸七分(約0.137米),闊二寸八分(約0.093米),連環套接成鏈。第一道海面較窄,安大排36排,大鏈三百九丈九尺四寸(約1022.8米)。第二道海面稍寬,安大排44排,大鏈三百七十二丈(約1227.6米)。每排內向一端安棕纜鐵錨一副,向外一端倍之,共配棕纜鐵錨240副。每隔兩排仍留空5丈(16.5米),以疏水勢。計兩道鐵鍊相去約90丈(約297米),重關鞏固,攔截緊嚴。添設排鏈把總二員,水兵120名,先經關天培拔募齊全,嚴督操練,隨飭令各水兵,分駕新造划船四隻,臨流將各排鏈按法啟閉,尚稱便捷,堪期得力。此外新造排鏈官廳2座,每座3間,拱篷2座,兵房26間,俱青磚結砌,高深堅固。」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知史討論中的資料來源:曲慶玲、于英紅:《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虎門木排鐵鍊建設始末》,《明清海防研究》第九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香港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提督總兵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跡1處,歷史遺址、古跡10餘處,還有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廈門中山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來的騎樓街道歷史文化遺址和閩南街市風情,見證了廈門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留存了城市寶貴的文化記憶。如今的中山路,經過近百年來的培育和打造,已經成為一條歷史積澱深厚、經營品類齊全、名店名品雲集、人流物流集中的歷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優勢:廈門城牆,新街禮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區保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眾多的廈門文化名人,堪稱廈門的文脈。這裡還有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著名書法家歐陽楨、詩人虞愚、著名書法金石家呂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和作家郁達夫下榻過的天仙旅社;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的童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中山路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而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在中山路都有著悠久不斷的傳承。
(二)建築優勢:騎樓建築盡顯南洋風情,中山路主要由華僑投資興建,並由成片的騎樓組成,兩旁帶著濃郁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映襯著中山路“南洋風情商業街”的雅號。位於中山路輪渡路口的華僑銀行,是當年廈門人與南洋華僑之間血脈緊緊相連的歷史見證。南洋風情的騎樓,加上了閩南傳統的綠琉璃門樓屋頂,騎樓的門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廻雲紋裝飾,為中山路騎樓添上了中國氣派和閩南色彩。中西合璧,開放包容,有人說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
(三)對台優勢:台商紛紛開店經營,位於海峽西岸的中山路,與臺灣僅一海之隔,聯繫甚密,淵源深厚,有“中國閩台風情第一街”之稱。福建、臺灣的各行業眾多品牌在這裡彙集;眾多的閩商、台商在此開店、經營,並經常舉辦與臺灣有關的臺灣特色商品展、鄭成功文化節風俗展演和歌仔戲、南音等具閩台特色的各項活動,是對台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之一。中山路上有古城東路“閩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於古城東路的“老台南劍獅美食文化園”也正式對外開放,廈門市民能在此零距離感受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優勢: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中山路地處廈門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廈門城市的代表,當時的廈門就是指中山路周圍。中山路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對,緊鄰廈門城市快速幹道—環島路、成功大道,緊挨碼頭、長途汽車站,就是到到最遠的機場也不足30分鐘。
(五)環境優勢:商業街直通大海,中山路是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走在街上,便有陣陣海風吹來,讓人感覺愜意無比。閒暇之餘,你還可走到街盡頭的海邊,遙望“海上花園”鼓浪嶼,聽濤聲浪曲,觀千帆飛渡、萬舸迸發。全國首創,廣告採用統一板材和底框,以歐式的鐵藝雕花來突出騎樓的優美,實施LED夜景工程,使藝術照明與建築景觀融於一體……近年來中山路的兩次大規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業街的建築風貌、歷史印跡,又進一步突出了廈門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閩台文化,提升整體景觀的內涵與品位,使中山路成為廈門的一大遊覽勝地,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六)品牌優勢:老字型大小特產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著力找准文化與商貿產業發展的契合點,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業態,形成高、中、低端業態有機搭配,國際名品、老字型大小品牌主導的特色商業街區。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彙集了200多種國際一、二線知名品牌。眾多國內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氣和影響力,在此設旗艦店,作為其品牌宣傳的排頭兵。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鷺首飾、光華藥店、好清香大酒樓、黃則和花生湯、佳味再添小吃、葉氏麻糍、大同鴨肉粥等廈門老字型大小本土特產,成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廈門大學由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並曾有「東南最高學府」之譽。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所屬的廈門島的東南端海濱,是一座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古炮台。炮台中存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280毫米海岸炮,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海岸炮。胡里山炮台於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編入金氏世界紀錄,2009年被評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里炮王」是廈門市政府於1997年評定的廈門名景新二十景之一。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臺,並派兵駐守。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臺被毀。現存胡裡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工期兩年八個月,完工時的閩浙總督為楊歧珍。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炮臺分為戰坪、兵營和後山三個區,內有暗道、護牆、護城壕、彈藥庫、兵房、觀哨台、官廳等。台基由烏樟樹汁和紅糖、糯米、砂土、石灰等攪拌而成,十分堅固。胡裡山炮台選址海島東南端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臺,攔阻敵艦於水道外。南面則和對岸(今漳州龍海)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交叉封鎖航道。向西則可協助距離約5000米的磐石炮臺,一同追擊廈門港內敵艦。向北也可支援島內陸軍陣營。胡裡山炮台裝備先進,直至民國時期仍在海岸戰爭中處於優勢。最近翻查廠家資料,原來中國先後曾進口十門巨炮,但現存只有胡里山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