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稱讚中天:「中天還能持續監督政府、反應社會脈動及為民發聲,頻道可以換,新聞專業與新聞魂不能打折」。
而柯文哲高度認同的專業媒體報導:
「柯文哲養3000網軍」。
--
PTT八卦版的真相:中國對台認知戰實例
今年稍早林瑋豐事件發生時,當時我便贊成全面清查包括林瑋豐在內的PTT八卦版,因為我相信結果必然與當時所洗的風向不同。在此刻台灣迫切需要中國對台認知戰實例時,終於有一份研究報告揭露八卦版的真相,令我們得以一窺認知戰的面貌。
國防研究院與資策會聯合出版的《激化情緒對立的口水戰:PTT八卦版COVID-19疫情輿論分析》,針對今年1-5月八卦版的286,552篇po文與9,432,306則留言加以分析,揭露了當前八卦版的真實情形。
他們分析了PTT八卦版活躍帳號與中共對台政治宣傳高度相符的 6 種立場,分別是「讚揚中國防疫措施」、「排他性敘述/給我上海復星 BNT」、「引入中國系疫苗」、「批評台灣科技防疫措施」、「抨擊疾管家」、「抨擊國產/國內疫苗相關措施 」 。
這些發言大多「含有刺激情緒的『情緒渲染』句構在內 ,使人留下深刻印象或是激起不同立場的鄉民激辯」,而「 其中曾使用中國 IP 的帳號 longyin、A6、realtw、diedo,以及曾使用其他境外 IP 的帳號mean、diedo,不但發表相關文章篇數居冠,更被收錄在前述的活躍帳號清單之中。」
其敘事策略有三:
第一,透過特定的敘事策略,拼接事實與虛假的因果關係,產生類似「借位」的認知效果,製作將要植入腦內的「敘事邏輯」文本,就像病毒的遺傳因子。
第二,增加傳播頻率,或是利用能夠激發正、負面情緒的文本來強化印象,有利大腦產生「睡眠者效應」,一旦產生印象形成認知破口,就像病毒進入潛伏期。
第三,等待一段時間,越讀者忘記訊息來源後,植入的「敘事邏輯」將會在新議題出現時開始發酵,成為某種認知背景,即達成逐漸改變認知的目的,並進入下一循環。
其中「充斥最多的 6 種敘事樣態為『次級分化』,其次依序為『綠共敘事』、『政府陰謀論』、『離間歐美日台 』、『外來和尚』 與『防疫被超車 』 。 這些敘事邏輯瞄準的對象並非只有台灣政府或是執政黨,而是民主社會防疫動員最需要的 『共識』。」
「它們沿著台灣多元族群因為疫情而產生摩擦的各種裂縫,以激化情緒為手段見縫插針,在國際層次(台灣與民主盟友/國際表現)、政府治理(政府人民/中央地方)、社會層次(貧富差距)各有不同的敘事設計,效果就是放大聲量,透過國內媒體訊息的循環 , 讓台灣整體社會立場多元的各族群之間,進一步降低對彼此的信賴程度。」
以上只是PTT八卦版敘事邏輯的部分,要閱讀報告全文者,可在留言中發現連結。
有趣的是,消息揭露之後,八卦版正在大力抹黑這份報告,企圖洗白八卦版,但是其論述方式,正好證實了上述的敘事策略,足見網軍很難改變既有認知戰的思維模式。
PTT八卦版不僅佈滿柯文哲網軍,與仇女、恨同、嫉妒、仇恨、反智等發言,同時更充斥中國對台認知戰的言論,不知道其中的關聯性有多高?
--
看完以上新聞與ptt分析,結論就是:
【柯文哲就是亂源】
分析報告全文我放留言處>>
換 車 頻率 ptt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也是同志遊行的意義所在,仍有人必須躲藏在暗處,藉由一次大型現身,讓很多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有燈、有人、有路可走。」
下週六便是同志大遊行,
同婚過之後,尚有很多關卡要過。
行動是最好的支援,
無論你的性傾向為何,都很歡迎上街來走走,
讓大家看看、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可愛的人。
每年六月跟十月,
都是私訊來詢問要不要出櫃的旺季(咦!)
僅以此篇,獻給大家。下周六見!
--
大學放榜的那一週,媽媽趁著排休,開車帶我出遊。我坐在副駕駛座,電台播著輕快的情歌,媽媽說,上大學就可以交男朋友了。講得像是我曾經對交男朋友有興趣一樣。她以為我沒聽清楚,再說了一次,我停頓,回話,說我沒有想交男朋友。又往前開了一小段路,幾分鐘,下一首歌,我們開上一座大橋,就在那個交接的當口,媽媽突然想通,彷彿她不曾懷疑過,用嶄新的口氣,開玩笑卻又遲疑,媽媽終於問出那個問題。我一直很怕,但也許我也一直在等。
那件事情不好說,詞彙太燙,於是媽媽說:妳是不是有「那個」的傾向?
無法說是,或者不是,誠實跟謊言都有難度,幾乎是最困難的口試,而妳已經為此準備了隆重的答案。妳終於能說:「嗯。」或者更接近「m。」難以張口,也難以啟齒的閉口音。車行駛在關渡大橋的中途,但她無暇顧及,逕行開往路邊停靠。她沒接話,我也沒說話,對話就留在橋中央。後來也發生過很多類似經驗,如同親子關係裡的百慕達三角洲。相關的話題總是靜悄悄陷落,開了頭,不收尾,或跳接,或切歌,之後都假裝沒發生過,隱密的攻防戰反覆進行,敵不動,我不動。
接著是上大學之後的事。我的初戀結束得非常慘烈,雙方都年輕,不懂溝通,有許多任性妄為的部分。對方後來劈腿,中間的風雨拉鋸已經不復記憶,只記得在椰林大道上淋雨狂奔,或者在醉月湖邊談判,現在想起來覺得真是體力充沛。第一次的分手經驗最苦,吃不下,睡不著,如同行屍走肉。當時流行略寬鬆的褲子,我記得有天需要去上課點名,套上褲子,手一放開褲子就直接滑落,十天內我大概瘦了七公斤。身邊能夠談論的人極少,幸好有個朋友總是在凌晨陪我講長長的電話,感覺快要溺斃的時刻,每通電話都是空投而來的救命索。跟這個朋友後來失去聯絡,但我會永遠記得她陪我走過的這段夜路。
媽媽察覺異狀,我只能說心情不好,有太多層次需要遮掩,也根本沒有面對其他壓力的耐受度,心裡疼痛而脆弱,輕輕一碰就會斷裂,還夾雜擔心事跡敗露的慌張。沒多久就是農曆新年,大家族的聚會上反覆地被問有沒有男朋友,還記得有個親戚插嘴說:「妳該不會是同性戀吧?」其他人有的笑,有的因為聽到這個字眼而尷尬,完全是地獄中的地獄。
連戀愛都無法公開談,又怎麼跳過戀愛階段,直接談論分手呢?
要到十幾年後,我有個異性戀女生朋友發現男友劈腿,她在雨天緊急收拾行李,逃離他們同租的套房,半夜叫了計程車來我家暫住。一進門她就跪倒在門口,呈現 orz 的姿勢,回過神就開始細數她抓包男友的過程,對話內容,心理轉折,哭啊,罵啊,喊啊,崩潰,在臉書貼抱怨文。我才突然發現,原來一般人分手是可以這樣的,可以光明正大地攤開討論,甚至哭著打電話回家。
上大學後,看見一些公開出櫃的同志,不一定認識,我遠遠看著那個誰跟誰,尋找一點尾隨的方式。這也是同志遊行的意義所在,仍有人必須躲藏在暗處,藉由一次大型現身,讓很多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有燈、有人、有路可走。
我在PTT找到Lesbian版,甚至不敢加進「我的最愛」選單,每次都重新從最外圍的選項繞路而進,怕被誰發現,還有已經倒站的壞女兒跟KKCITY的5466站台。虛擬的世界成為妳真實世界的支架。精挑細選某個下午,假裝只是經過,深呼吸,推門走進女書店或是晶晶書店。《童女之舞》《鱷魚手記》《愛的自由式》構築出一道階梯,飄動的彩虹旗是地下王國的召喚,妳在那裡找到一點近似於認同感之物。
我練習在日常生活循序漸進地出櫃,像是在岸邊做一場漫長的暖身運動,接著慢慢踏進淺水池,試圖跟親近的朋友談論,動作必須很小,很怕濺起水花。
初始經驗有好有壞。當我正襟危坐,跟朋友說,我想告訴妳一件事的時候,她就立刻知道了,她覺得很好笑,引用原文就是:「很明顯好嗎?」另一個朋友則石化了,她有點著急地結束對話,在幾天之後打電話來,哭著說,她沒辦法接受這種事,希望我能趕快恢復正常。我跟後者在一個共同的交友圈,我以為她可以接住我的困頓,但我判斷錯誤,剛好我也忙著打工跟家教,忙碌是很好的掩護,我選擇從那個群體撤退。回想起來覺得懷念,那是一個還很在意面對面、或是直接通話的年代。
進一步,退兩步,再進兩步,雖然磕磕碰碰,但我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發現出櫃其實沒那麼可怕。
跟不太相熟的學姊修了同一堂課,她自然地跟我聊起前女友,不用多說,她辨認出我們是同類,類似這樣的事帶來一點安全感。也有過意外的插曲,系上辦三天兩夜的營隊,營區在山上,很冷,工作人員睡大通舖,睡前還要對隔天流程,開會到一半,某個學姊突然指著我,說「蕾絲邊」。我無法招架這突如其來的攻擊,並且覺得這說法古典卻新奇,我無言以對。學姊不放棄,繼續伸手指向我,重述「蕾絲邊」,見我全身僵硬無法回應,她把手伸得更長,將我領口露出的保暖衛生衣的蕾絲滾邊推回去。
再後來我跟媽媽之間也有類似的攻防,很多次我話說到一半,她的眼神或是反應,仍舊會把我推回去。我也顧慮到如果真正說出口,她就不能在眾人面前繼續假裝她不知道,她也會進入自己的櫃子,我家又不是開家具行的,話到嘴邊總是放棄。我是單親家庭獨生女,性向是我們這個小家庭裡的大象,已經漸漸擠壓到母女的談話跟空間,但我們選擇視若無睹。
大學畢業後我進廣告公司工作,工時極長,想要通勤時間短些,也想爭取自己的空間,我出外租屋。剛離家的時候媽媽天天打電話來,問工作狀況,問午餐內容,問一日行程,什麼都問,就是不問我的感情狀況。偶爾媽媽還是會開玩笑般地問有沒有男朋友,當然秒回沒有。這樣的往復更像是複診,一次次確認某種疾患的存在,日子久了,我開始覺得厭煩,長期的不問不說,近乎冷暴力。
工作幾年後,如此的問句又出現,這次不一樣,我終於有力氣回答:「我喜歡女生」。
那個下午很熱,我站在窗邊講電話,陽光普照,但我的聲音絕對在發抖。電話彼端出現很長、很長的沉默,然後媽媽說:「妳這樣不正常。」我回問她:「什麼是正常?」已經忘記這場對話怎麼結束的,最後我一邊哭一邊按掉了電話。
接下來我們經歷了關係惡劣的幾年,迸發出巨量的荒謬對話,例如她會突然說可以接受我不結婚,男生跟女生都不要交往,單身就好。再糟糕一點的狀況,我們會突然針鋒相對。我已經不是那個在母親面前失語的青少年,長出認同的同時,我也長出舌頭,學會反擊,學會辯論。不知道從哪一天起,立場竟然轉換,她漸漸說不過我,成為失語的那方。儘管如此,「同性戀」或是「同志」仍舊是不被使用的詞彙。我們因為各種雞毛蒜皮小事爭吵,只因為我們不討論最應該討論的事, 我們爭論,卻無法說出核心,我們動不動就吵架,聯絡的頻率拉得很長,見面的時間變得很短。
艱難的冷戰持續數年,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個孤兒,龐大的孤獨感讓我喘不過氣。
三十歲左右,我差不多建立好自己的支持系統,擁有如同家人般——不,可能比有血緣的家人還親密的——朋友們。再後來媽媽見過我的許多朋友,也知道許多女生也都是交女朋友的,比例之高,想必對她來說是不小的衝擊。我們漸漸能夠開啟對話,她不會再提「正常」這類的字眼,偶爾她還會跟我提起朋友的小孩,說對方看起來就是。接著她幾乎就長出雷達了,我發現她會偷看路上的踢。
從我十八歲的那個「嗯」算起,大抵經過十年,中間有各種大大小小無聲有聲的戰爭,我終於不用再跟媽媽出櫃了。去年公投前,媽媽特地手寫兩好三壞的小抄,進場前還想跟我對答案。至今她還是沒辦法很自然地說「同性戀」或是「同志」這些詞彙,但也沒那麼禁忌。
每個同志、每個非異性戀者,當他們發現自己跟世界的預設值不相同時,都勢必會走上一段追尋的路,每個人的旅程不同,或長或短,或輕鬆或困頓,有的一路獨行,有的順利跟了團。如同這段認同的路途,家人朋友也會有他們的路途,出櫃不是看一場電影,無法在兩小時內就得到完美的結局,出櫃更像是一千集的鄉土劇,必須吃過很多很多頓飯,過上很多平凡無奇的日子,才會有一點點情節推進。每個家庭的狀態都不同,如果不幸地降生在過難的級別,也請不要硬碰硬,就低頭趕快走過這一段,選擇遠一點的大學,經濟獨立,過自己的生活。要好好長大,會有人愛你。
後來我終於理解了媽媽口中的「正常」是什麼,正常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中間值,如同有人喜歡正常,有人喜歡半糖去冰,有人喜歡無糖少冰。正常不是正確,當你跟大多數人不同,不代表你不正常,你只是比較特別。
+
全文收錄於散文集《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換 車 頻率 ptt 在 林易瑩 台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波梅雨 沖出多少問題?】
雨終於停了。一階限水解除,台南轉為「水情稍緊」的綠燈,二期稻作也將提供三組供灌。大家引頸期盼的梅雨雖然稍微紓解了台南的旱象,卻也帶來路基流失、淹積水等老問題。
#路基流失多為漏水造成
從19日清晨的林森路大同地下道崩塌、20日晚間的建平路建平九街路口崩塌到長榮路、東寧路口下陷,台南市區連續發生數起路基流失的事故,大同地下道的坑洞尤其巨大,看得人觸目驚心。有人說,雨還在下,出門上班就像踩地雷;也有不少人覺得,道路平常就坑坑洞洞,難怪一下雨就變成這樣。
其實坑洞和路基流失是兩件事。路基流失可能是自來水公司的自來水管等管線或地方政府的雨排出問題,導致道路下方泥土被漏水沖走所造成的。
李孟諺市長昨日雖於臉書表示,將要求管線單位「自主」檢測,但自來水水管破裂問題通常由台水的檢漏人員負責,管線長 、人員少,巡檢頻率可能幾年才一次而已。另外,市府也表示將會針對地下道與重要路口,運用透地雷達探測全面體檢,檢視是否有存在坑洞,期望民眾能夠安心。當然,會出現坑洞的地點不僅限於路口,但全面檢測的費用非常高。台南近年路面下陷的狀況頻傳,誰也不確定道路下方究竟還有多少滲漏的管線。這部分應可精算後向中央爭取經費、逐年編列預算、配合路平及其他管線開挖工程一同進行。
#整合積淹水通報機制
下大雨時,大家會打開手機APP、上工務局網站尋找積淹水與封路資訊,還是會到PTT、臉書社團或line群組互相通報消息呢?
這幾天在掃水之餘,團隊也分享了彼此使用的APP,才發現每個人用的都不同。由於各款APP分屬不同單位製作,呈現的資訊也不一致。「台南水情即時通」介面設計粗糙,但提供了橋樑監視器影像,讓民眾可以即時看到河川水位高低;「行動水情Lite」資訊相對較少,但使用介面較佳、淹水範圍的提醒也到各里的層級,已經夠實用了。
不過,最有用的,其實是工務局網站豪雨專區,這裡可以查閱各地橋樑、道路封閉情形。至於最即時的積淹水資訊回報,則來自臉書社團群組,每逢大雨,民眾就會自主拍照上傳並提供淹水路段名稱,充分發揮台南人自立自強的精神!
許多人都會問,新聞上,官員總是說花了很多錢來治水,為什麼每次大雨還是會淹水呢?
其實台灣都市排水設施設計標準多為五~十年頻率的暴雨,換句話說,若排水設施發揮應有的功能,則市區內淹水的機率為平均五或十年一次。
另外,積水與淹水不同。當雨多到來不及排進下水道時,我們在地面上看到的水稱為「積水」;積水超過50公分、達到水災標準時,則稱為「淹水」。當然,在民眾實際的感受上,5公分、10公分或30公分的積水深度已有很大的不同。與其強調淹水面積縮小、淹水時間縮短等治水政績,民眾最切身的問題是,這段路到底能不能讓我騎車去上班、外面的水到底會不會淹進家門。
在極端氣候下,城市要完全不積水是不可能的。除了增加透水鋪面、往海綿城市的方向努力之外,易積淹水區域的軟硬體改善與標示則可以幫助民眾在大雨時避開特定路段、減輕危害程度。
這幾年,台南的積淹水資訊、道路橋樑封閉資訊整合其實沒有太大的進步。欣見市府這次終於想到可以把路口監視器影像資訊介接到水情中心,不再只是透過通報。不過,提供給民眾端的資訊管道也亟需改進。APP的操作介面改善、各系統的資訊即時整合與提供,都應站在市民的需求,重新思考與改進。
當政府自己提供的資訊在便利性、準確度、即時性、與完整性都能讓民眾有信心的時候,大家對於自行通報的倚賴程度自然會下降,如這次一般,將建平路、建平九街大坑的另一方向照片誤傳為其他路口或去年舊照等錯誤訊息發生率、擴散率也有望降低!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雨後積水,蚊子就會來產卵了喔!避免登革熱流行,除了要把容器中的積水倒掉,還要將容器刷洗乾淨喔!
💧 水情相關新聞 💧
台南、澎湖即起解除一階限水 高雄轉正常藍燈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65974
終於!台南水情好轉嘉南二期稻7/11先灌三組| 雲嘉南| 地方|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3210801
⚠️ 近年路基流失新聞 ⚠️
2015.09.02 連日豪雨台南路面現「天坑」 雙B車主虛驚一場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432047
2016.05.31 台南馬路不吃人「改吃機車」 車尾翹「45度」緊卡坑洞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531/708257.htm
2016.06.08 動不了!道路又下陷 台南長榮女中遊覽車歪斜「卡洞」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608/713482.htm
2017.07.21 有片/台南鬧區路面突陷落 咬住預拌混凝土車嚇壞路人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2597329
2018.06.19 台南地下道坍陷 開挖後原來下方還有更大的洞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206696
2018.06.20 台南怎麼了? 又傳道路塌陷騎士受傷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20180620/1376841/
2018.06.20 台南市雨後路況多 深夜東區路面又下陷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209906
#來吧新世代
#時代力量台南永康唯一提名
#市議員參選人林易瑩
● 線上捐款網址:
https://goo.gl/2r8dR3
●徵求文宣擺放、海報、布條牆面:
https://goo.gl/BD1gLD
●加入志工團隊:
https://goo.gl/hBzC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