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zuna】
今天我們被派到一戶人家,他們的房子在地震中沒太大損壞,但上二樓一看,嘩!大型書櫃、衣櫥東歪西倒,書籍和文件佈滿一地,連房間也無法進入。
屋主在地震時被雜物壓傷,仍在留院,他的親戚來他家善後,但只有婦女和老人,根本搬不動大型物件,於是就請了義工幫忙。
看見房間杯盤狼藉、尤如戰場,完全不知從何做起。幾個大男人商量過後,決定先將書本和雜物用紙箱裝起運出房外,有空間能進入房間後再合力將櫃移好,部分已損毀的櫃則即場解體搬走。
想不到,五個人群策群力,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只花了短短三小時就完成,看見災難般的房間竟這麼快回復整潔,真的很有成功感。
日本人對家、對鄉土有很濃厚的情懷,幫助他們把家收拾好,對他們是很大的心靈安慰。
每逢有災難,日本人都會「互諒互讓」。我的隊友中有人是趁假期專程由札幌開兩小時車過來,就只為做一天義工。剛過去的周日,這裡竟來了380名義工,即使今天是平日也有80多人。
我很喜歡一個日文字——「絆」(Kizuna),直譯是「羈絆」,指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身邊有人有需要,我們伸出援手,只因我們之間有「Kizuna」。
這兩天看見有香港人即使在水深火熱裡,仍然願意自組義工隊清理社區,感覺香港人還是有「Kizuna」的。香港的事,就是我們大家的事。
日本加油💪🏼
香港加油💪🏼
#北海道災後義工之旅
搬屋義工隊 在 Olga Shek 石希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社會需要多一點包容多一點愛
近況更新:1月23日,南豐新邨舉行管理層級例會後,決定維持鬥雞的小屋無法留低的原判。
【被掉的貓屋】居民自組義工隊守護社區貓 盼眾業主一齊發聲
這是一個希望得到鰂魚涌南豐新邨眾業主的支持,共同守護區內毛孩住客「鬥雞」的家的呼籲。牠是一隻無父無母,自小跟着哥哥來到南豐新邨居住,哥哥後來被野豬咬死,從此就獨自留守家園的5歲唐貓咪。特徵是貓如其名:鬥雞,而且見人就嗌,是我碰過最有禮貌的社區貓咪之一。
「牠小時候跟哥哥住山上,我看牠們挨餓,就餵牠們吃點好的。又見牠們下雨天就瑟縮在大石下,便引牠們來到邨內,起碼有地方遮風擋雨。」眼前羅姑娘退休多年了,40多年前就搬入南豐新邨,5年前起就一直風雨不改地蒸雞撕肉,給鬥雞和附近數隻社區貓吃。「鬥雞很有教養的,我教牠見到人要打招呼才有禮貌,牠便大聲大聲的叫人。我教牠不準伸爪爪啊,牠便收起手仔。」早上的晨操客都喜歡這隻可愛肥貓,明明早上見過了,可中午經過還是會來尋尋牠的身影。期間又有媽媽帶着女兒來看鬥雞,羅姑娘笑言這位媽媽未生孩子前已經常探鬥雞,生小孩後就帶着來見鬥雞。
鬥雞是一隻愛整潔的貓,屋邨樓下甚少蟑螂、無飛蟲,大家都歸功鬥雞。於是,有不少居民心痛小貓無高床暖枕休息,捧着紙箱帶着被,來給鬥雞弄床鋪。可惜去年就竟收到屋邨的管業處,以雜物堆積為由,丟棄紙箱。「這樣大的地方,小貓的家才有多佔位,讓牠和屋子被針對了?為何就不能讓牠舒舒服服的?」說話的是Helen,眼見鬥雞被欺負,她二話不說就弄來一個膠箱,可又被管業處以公眾地方放私人物品為由,頒下驅逐令。為鬥雞而心酸的尚有10多位住客,大家決定為這位可人的社區貓成立義工隊,既為鬥雞成立Facebook專頁,又辦簽名活動,和收集各業主的簽名信,向管業處表明眾住客的心聲。
「我明白不是人人也喜歡貓,那不如從了解鬥雞的日常生活出發,再決定是否愛這隻小肥貓。」Grant是義工隊成員之一,愛攝影的他專愛找鬥雞當模特兒,並將相片製成明信片,免費送街坊。「我們只希望給牠一個暖暖的床,上面有大家捐出,清潔的毛巾。」眼前人道。
1月23日,南豐新邨將舉行管理層級的例會,將有機會討論鬥雞家園的去留。現希望屋邨內各位業主傳送一個短訊給Facebook「鬥雞貓 Cross-eyed」,參與是次收集簽名信的運動。
「我係一隻住了五年的社區貓,已絕育,有晶片,愛清潔,係大家的小鄰居。」
輯錄自Facebook「鬥雞貓 Cross-eyed」,你願意幫幫牠守護家園嗎?
阿毛記者、攝影:許政
#阿毛四圍行 #鰂魚涌 #南豐新邨 #社區貓 #鬥雞 #保衛家園
搬屋義工隊 在 方志恒 Brian F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民間自治 就是 #政治藍海,只要肯去發掘,就可以搵到新空間
要維修一個社區,一個香港,要有你嘅參與
▋即刻登入/註冊,一齊幫手〈#維修香港〉:https://goo.gl/ECvI7i
【#一齊去維修】
💼 工作內容:參加「維修香港」義工隊,組織街坊參與規劃,和師傅一起搭建天台花園。
💻 工作時間:2016年11月至12月(逢星期三晚七點半至十點)。
💪 所需技能:歡迎任何朋友,最重要是能準時逢星期三晚出席活動。
📝 簡介會安排:將於11月2日晚上七時在土家故事館舉行。
🎁 回饋安排:Fixing HK毛巾、Fixing HK T恤。
#一起來吧 #出一分力 #有意義 #有意思 #維修 #香港
-----------------------------------
〈維修人心,才能維修香港〉
「維修香港的初衷是修屋,但更重要的是修心。」Max一面用力把晾衫用的麻繩打結繫在電柱上,一面說。
我們約在土瓜灣的土家故事館碰面,Max熟練地領我們到一幢唐樓的天台,走了七層樓梯,仍然面不紅氣不喘。「維修香港」在佔中後期那個12月成立,義工Max就是從那時開始,逢星期三在土瓜灣區內上樓探訪,做義務維修。「我們只是小修小補,但就能解決到街坊的需要。而我們希望透過義務維修,可以買到時間和空間,將民主民生的理念跟街坊講解,突破媒體的限制。」
維修社區
作為「維修香港」的活躍義工,Max只是一名學生,並非從事維修或裝修行業。因為,他們維修的不只是一部電視或一個木櫃,他們在嘗試維修一個社區。「維修香港」每個星期在土家故事館舉辦烏都語班,這正正源自他們的維修個案。「少數族裔的圈子往往只局限在自己的群體裡,讓他們融入我們的社區裏的機會十分難得。」最初,組織只是幫一個巴基斯坦家庭搬家,卻發現他們面對很大的經濟困難,便提議讓他們在社區裏教授他們的語言。「少數族裔也可以把他們的技能分享出去,就像我們把維修技能與其他街坊分享一樣。」
除了個別家庭,「維修香港」也會以大廈為單位進行維修。當日我們到了那幢唐樓的天台,風涼水冷,地方空曠,卻沿路在樓梯口發現寫著「亂扔垃圾、良心何在」的油漆字。原來天台原本並不如現在整潔,卻佈滿木板、床褥等垃圾。組織義工早前收到街坊的求助,就組織了師傅和義工,將大量的垃圾切開分件,把垃圾山清理。
「這次,希望可以召集更多的義工,接觸到整棟大廈的居民,召集他們開居民大會,討論應該如何善用清理過後的天台,一起去改善共同面對的樓宇問題,在過程裏發掘街坊的公共性。」Max說,義工不一定要懂得木工或搬抬,「就算我們沒有這個力氣,也可以與街坊接觸,與街坊聊天,去搜集他們的需要,所以希望各路人馬一起來幫忙。」
維修人心
除了街坊的轉變,Max還看到義工的轉變。例如我們往往認為新移民一定是建制派的忠實支持者,但透過家訪,他發現這個未必是事實。在家訪時他認識一位新移民太太,發現對方每天接過小朋友返學後,最愛看蘋果動新聞。「他們就是知道中國的問題,才會到香港,也就更加嚮往自由民主。所以,一方面我們把民主民生的訊息帶給街坊,一方面原來街坊也可以改變我們本身既有的偏見。」
維修香港
有人說,所謂的「傘後組織」都是不切實際的,但維修香港並不如此認為。「雖然整個社區未必有馬上的轉變,但我們仍然相信。最近立法會選舉,看這區的票站,發現建制派的得票率下降,而非建制派的得票率則上升。我們當然不敢說這是『維修香港』的功勞,但這個現象是很令人鼓舞的。」
訪問當天,我們就這樣在天台上聊天,十分寫意。「我們清理後,天台就出現了生命力。」天台上的椅本來是不存在的,是在「維修香港」加入清理後,街坊開始對天台產生歸屬感,例如吸煙的朋友會特意帶一個膠杯,把煙灰放進膠杯裏。
今天,得到維修的是一個天台,如果每個人都多走一步,得到維修的就是一個香港。
-----------------------------------
【#民間自治計劃】
🔎 了解「民間自治計劃」理念:wemaker.hk/declaration
💡 認識「民間自治計劃」團隊:wemaker.hk/about
💻 成為「民間自治計劃」用戶:wemaker.hk/account/register
💰 支持「民間自治計劃」營運:wemaker.hk/contact
📢 媒體伙伴:立場新聞、香港獨立媒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