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摸到的東西應該一樣"的心得—-下
摸到的東西一樣的前提是摸的到,sensor必須要夠敏銳,"勁"的鍛鍊能夠有效的提升對於張力的感知力,摸到張力後才有其他後續的討論,想辦法從主觀的感覺中找到客觀的因素作為溝通上的橋樑。
鍛鍊"勁"是循序漸進的,有動態功法與靜態功法,動態從五個基本功法開始認識基礎"勁"的傳遞與身體張力結構,從活臂、甩腰、活腰、切掌、托天劃地;靜態則是從六個基本樁步認識身體骨架結構、力量連線以及形勢,馬步、弓步、伏虎勢、獨立步、坐盤勢、虛步,不管動或靜都是在感覺"勁"如何從足弓→脛腓骨→股骨→骨盆→脊椎→肋骨→肩鎖關節→肱骨→尺橈骨→腕骨→掌骨→指骨末端傳遞,每個關節面踝、膝、骻、腰、肩、肘、腕都是力線的轉折處,容易有張力卡點,需要特別留意,可以透過皮是不是鬆的、髂腰肌是不是放鬆的、重心是不是在湧泉上檢查對不對,進而認識在不移動腳步的情況下自身結構及張力狀態。
接著再透過規格化、制式化的拳架,也就是套路,在活步的動態中感覺筋膜結構、張力系統、力量的連線,練習隨時隨地維持運用勁的身體狀態,無時無刻保持手腳身體的連線感覺並且傳遞勁,不同套路鍛鍊的是不同的身形手法,也就是反作用力的不同使用方式,有點像是同樣都是110V 1A的電流,但是可以讓電燈亮也可以讓電風扇運作的概念。
肌肉的鍛鍊與"勁"是同步的,畢竟在移動的過程中肌肉本身的收縮是不可能避免的,不需要也不能單一肌肉的訓練,必須要考慮到整體的連貫與張力結構系統,過度的單一訓練某一個肌群會破壞整體的平衡性。在"勁"的邏輯下,鍛鍊的是筋膜,藉由筋膜帶動肌肉收縮鍛鍊肌肉,改變用力的習慣以及對身體的認知。
功力的高低就是能夠掌握"勁"到甚麼程度,換句話說就是對於自身筋膜結構張力的感知能力與控制能力的高低,這個部分在擒拿、摔上會體現的非常明顯,對方筋膜結構、張力的走向、弱點與破綻在搭手接觸的那一剎那,可能不到1毫秒的時間就已經全部感知完畢了,同時要如何傳遞自己的勁去達到破壞對手也已經完成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師兄能夠摸到師姐問題的癥結點,能夠很直覺的分辨什麼是最打手、張力最大的地方,手上張力的回饋與處理能力豆花是需要再加強的地方,手指用力太多,用力太多筋膜繃緊了感知能力一定不好。
除了張力分辨能力之外,不同層次的筋膜結構與張力系統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筋膜結構是層層堆疊的一個整體,結構中張力轉折點或是筋膜縐摺處往往就是疼痛或是不舒服的地方,然而張力結構很有可能被遮蔽或是代償,一碰到有張力的點就以為是問題點,把受害者誤以為是加害者,要能夠確認真正的問題點必須要一層一層深入結構探索張力,除了不能把對方的筋膜繃緊卡死之外,手指尖端的觸感也不能因為壓深檢查而消失,必須隨時保持手指上的靈敏度,所以一定不能用手出力,必須靠勁的概念去慢慢滲透,才比較不會有搔不到癢處的處理。
最後要做結構調整時所需要的力道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明億雖然知道豆花右腳踝上筋膜結構往甚麼方向是鬆的,但是沒有足夠的力道去調整,原因出在於勁的控制能力不足,要抬起腳並且承接腳的重量同時還需要引導腳踝的筋膜結構並且維持手下觀察筋膜結構的變化是否正確,這樣腦袋要同時處理非常多的事情,豆花的腳又重,手不知不覺中就會用力,感知能力下降而且還會把豆花的筋膜繃住,所以就跟師兄分工合作,豆花提供林氏結構治療的操作邏輯,師兄按照明億的指示出力調整結構,跟骨上的皺褶因此攤平。
筋膜結構造成的痠麻痛有很明確的關聯性,同一人在同一個當下的筋出槽骨錯縫、筋膜皺褶、張力轉折處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理論上每個人摸到應該也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罷了,為了避免瞎子摸象的各自表述,客觀觀察的技術與準則是必須的,就像現代很多科學都是透過數學來當作語言一樣,必須找到可通用、定性、量化的方式,"勁"是目前豆花找到的一個方向,同門之中對於張力雖還沒共同的講法,但我們彼此之間確實摸到一樣的東西。
#鍛鍊勁
#摸到張力才有討論
#客觀才有辦法討論
2020.7.9豆花藥傷科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