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的輝煌在查士丁尼去世之後很快就褪色,表現出來的就是領土很快的退縮。
原因之一是與波斯的戰爭消耗太大。而另外一個更為關鍵則的原因是阿拉伯的崛起。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佔領了富庶的埃及與敘利亞,帝國失去重要的稅收資源。
沒有了足夠的銀彈,東羅馬帝國想要恢復舊日羅馬帝國佔領整個歐洲的輝煌時代就不可能了。
不過這並不表示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時代都無足輕重。
事實上君士坦丁堡一直維持歐洲最大都市的地位。
東羅馬帝國雖然富庶,但是東邊國土不斷為鄂圖曼的前身塞爾柱土耳其佔領。為此,1095年,東羅馬帝國皇帝請求羅馬教皇派出一支軍隊協同與塞爾柱作戰。
但是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卻把傭兵請求看成是打敗異教徒、收復聖城耶路撒冷的聖戰。
他不去組織專業軍隊,而是號召信徒,結果來的都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甚至是老弱婦孺。
這支「人民十字軍」(People’s Crusade)讓皇帝大吃一驚,於是將他們直接丟向小亞細亞(也就是土耳其亞洲部分),讓塞爾柱絞殺。
這一次算是突厥人與歐洲人第一次的交鋒,從此開啟了沒完沒了、將近兩百年(1096 – 271)大約九次的十字軍東征。
東羅馬帝國經過三次十字軍的騷擾、加上東方塞爾柱與之後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勢力的蠶食鯨吞、以及威尼斯勢力的崛起,國勢江河日下。
(阿尤布是庫德族建立的王朝,出現一位偉大的首領:薩拉丁。我們到中東旅遊的時候再細說。)
但是歐洲卻不一樣:
數次十字軍東征的原因除了宗教理由之外,至少一樣重要的是教皇意圖擴張他們的影響力。始作俑者就是第一次東征的發起人烏爾班二世。
而到了十三世紀初,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的權力達到高峰,成為歐洲實質的集權君主。他可以根據教會法(Canon Law)對不聽話的領主予以不同程度的禁制(Interdict)、甚至可以罷黜君王。
我們有機會再介紹這兩位影響力甚大、但教科書幾乎不提的教皇。
而作為教皇對世俗權力掌控證明、並且可以擴張他們影響力的十字軍東征,英諾森三世當然十分重視。1198年,他發表檄文(Post miserabile),第四次十字軍出師東行。
不過英諾森三世的十字軍面臨一個大問題:建造海軍的經費。英諾森三世想到了威尼斯。
您可能覺得奇怪,英諾森三世不是歐洲共主嗎?怎麼得屈膝於威尼斯。這個故事我們到威尼斯旅遊的時候細說。
總之,威尼斯幫助十字軍建造了海軍,但是十字軍沒有足夠的經費付款。不得已,在威尼斯的建議下,攻打亞得里亞海東岸的薩拉城(今天Croatia的Zadar。威尼斯在亞得里亞海的西岸),將薩拉城的財寶洗劫一空,用來支付威尼斯的戰艦買賣。
提到這,Dr. Shu得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用中國的思維去理解世界。首先,「國家」作為軍事、外交、甚至人民生活的基本單位,這在歐洲歷史不是普遍現象。其次,中國的小農經濟可以解釋中華帝國文明;但是歐洲、尤其是地中海文化,從古希臘時代開始,「貿易」可能才可以解釋當地文明。這兩點是了解威尼斯的鑰匙。記著這兩點,我們下次繼續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我們今天的景點是聖索菲亞的外觀,而觀景點是Hilton Curio Collection的King’s Room。大力推薦。
收復 君 士 坦 丁 堡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電腦簡史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後,歐洲地區的希臘典籍逐漸銷聲匿跡,君士坦丁堡的許多希臘著作、伊斯蘭地區的阿拉伯書籍,卻被十字軍東征帶回歐洲。
#十字軍東征 沒收復多少領土,但因為遠征所需的武器配備、後勤支援,原本就會促進各項生產與商業貿易,對經濟成長也助了一臂之力......
延伸閱讀:
西方第一座水力天文鐘——給你聲光饗宴的城堡天文鐘│《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九)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2272
收復 君 士 坦 丁 堡 在 福佳與林忌創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林忌:歐洲的希臘與鄰國馬其頓,終於就馬其頓的國名簽署協議,馬其頓承諾將會正式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而希臘將會撤回廿多年來,一直反對馬其頓加入歐盟與北約的立場;然而此協議能否生效仍成疑,因兩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都反對,希臘方要經國會通過,而馬其頓改國名更必須經過公投,意味協議仍隨時有變數。
這些年馬其頓在國際上「受盡委屈」,在南斯拉夫分家了廿多年來,只能繼續以FYROM,即「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名義來參加國際組織,即源自希臘人對馬其頓國名的反對;根據希臘人的觀點,馬其頓「自古以來」就是希臘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特別是馬其頓出了聞名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成為希臘文化的象徵,以及後世視亞歷山大作為希臘的「民族英雄」之後,怎可以成為斯拉夫人的國名?如果使用馬其頓的國名,將來又會否對整個馬其頓──包括希臘部份的馬其頓,提出領土要求?
而馬其頓的觀點,則認為希臘和馬其頓,都早是歷史上的名稱;希臘與馬其頓均早已亡國,長期只是地理上的名詞或大帝國下的省份;古希臘時代,馬其頓遲至公元前504年的奧運會上,仍被視為外人,才被議決認同馬其頓屬於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由公元前336年登位至前323年死亡,只不過短短13年時間;而百年後羅馬人即擊敗馬其頓奪取了希臘,最終馬其頓亡國,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省份達數百年,而羅馬帝國衰弱而滅亡後,大量斯拉夫人「民族大遷徙」移入東歐,在公元後七世紀初,馬其頓大部份為斯拉夫族的保加利亞所佔領,及後雖然曾被「希臘化」後的東羅馬帝國收復,之後數百年又被同為斯拉夫族的的塞爾維亞所征服,到最後君士坦丁堡陷落,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與整個希臘,幾百年來都成為突厥(土耳其)人的領土;而在這些帝國統治期間,馬其頓的名稱沿用了下來,直至進入現代社會。在列強於1830年支持希臘獨立之後,其語言與保加利亞人極接近的馬其頓人,其領土為鄰近各國所爭奪,最終一次世界大戰被塞爾維亞擊敗其他對手,把馬其頓併入南斯拉夫,這也是「自古以來」的事實,而馬其頓的居民亦以此區分自己,因而產生了對自己的民族認同與民族主義,又如何可以改名?(未完,全文按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