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知足和感恩或許真能讓人身心獲益
新冠大流行給全球各地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許多人生活被徹底打亂,一些人感到氣憤,煩躁、甚至抑鬱;但也有些人想法似乎更積極,疫情讓他們更懂得珍惜生命中的一切。
中文有"知足常樂"一說,英文裏也有類似的表達"Count Your Blessings",也就是對自己擁有的要知足、心存感恩的意思。
知足者才能常樂,這是老生常談,但BBC 科學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莫斯利醫生(Dr Michael Mosley)在他的播客《就一件事》(Just One Thing)中說,這裏面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感恩心理
莫斯利醫生說,養成感恩習慣不但能讓人感覺更好,還能重新調整大腦思路,並對身心產生深遠影響。
比如,寫下或想想一天中讓你感恩的幾件小事,不但會讓你更快樂,還能幫助降血壓和改善睡眠。
莫斯利說,表達感恩是積極心理學運動(也稱正面或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的一部分。它是心理學的最新分類,主要興起於1990年代末的美國。
因此,很多關於感恩對身心影響的研究來自美國就也不為奇怪了。
美國對200名學生的一項研究發現,讓他們連續9周寫出感恩清單後,他們的幸福感大大提高,身體疾患也減少了。同時,由於對生活感覺更好,他們也開始做更多的運動。
在另一項對各種疼痛病症患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患者連續3周每天寫下他們感恩的5件小事。和對照組比較,那些每天感恩的人說,疼痛感大大減少,睡眠也有改善。
可能最令人吃驚的一個發現是,在另一項有關培養感激之心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志願者大腦的改變: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被更大程度地激活。大腦這一部分負責決策以及獎勵。
學會感恩
那為什麼經常感恩會有這樣的積極影響呢?
莫斯利醫生說,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研究都提供非常正面的結果。如果對自己的精神健康有任何擔憂,還是應該去看醫生。但如果總是在想不好的事情,那學會經常感恩可能會有所幫助。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研究人員富西雅·西羅瓦(Fuschia Sirois)博士研究了感恩、善待自己以及它們在健康和福祉中所發揮的作用。
西羅瓦說,有一些有效的方法讓人們學會感恩,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想出當天3件讓人感恩的事:這些往往是別人為你做的一些事情,叫做benefit-trigger gratitude(因為別人為你做的好事而讓你感恩);
感恩有時也可以更廣義一些,比如早晨發現天氣陽光明媚,你也可以對此心存感恩:感謝這個美好天氣,能讓你有機會享受室外美好時光。
西羅瓦博士還說,他們還研究了經常培養感恩心理後所養成的一種感恩心態(grateful mindset/dispositional gratefulness),它在心理學上也被稱之為trait gratitude。
積極影響
西羅瓦博士所做的一些相關研究包括,養成感恩心態對慢性病人精神和生理健康的影響。
西羅瓦博士說,她的研究許多是關於感恩能否給飽受慢性病痛折磨的人帶來益處。她說,如果有慢性疾病,可能會經歷持續不斷的緊張壓力折磨,例如,疼痛、各種功能和活動受到限制等。
至於心存感激、或經常記下那些讓人感恩的事對身心健康可能產生積極影響的原因,西羅瓦博士解釋說,人們對此有不同理論和說法,而且取決於具體指的是什麼影響。 以睡眠為例,一些研究顯示,感恩心態讓人心理更積極、正面,凡事總往好處想,而不總是對當天的事情憂心忡忡,從而干擾睡眠。
在減壓方面,西羅瓦博士說,他們所做的一些研究表明,感恩心態可能通過類似的原理來幫人減壓、減少消極心理,同時提升人們對自己以及世界的積極心態。
她說,每個人對此有不同的解讀:有人把感恩看作是一種應對機制;也有人把它看作是調節情緒的手段。他們的研究表明,很難凖確界定是一種機制的作用,很可能是幾種因素和機制在起作用,為人們身心健康帶來益處。
免疫系統
莫斯利醫生說,感恩給人們帶來心理上的好處相對比較容易理解,但這能對身體的免疫系統帶來什麼影響呢?
西羅瓦博士說,有研究顯示,心存感恩可以減少壓力水平,看問題也更廣面而不是狹隘、偏執,因為人在面臨壓力時會激活身體的戰鬥或是逃跑機制(fight or flight),這時看問題也更容易狹隘。
她說,如果壓力水平降低了,會對壓力反應的生物相關性(bio-correlates)產生積極影響,生物相關性壓力反應之一是炎症,而炎症是導致一些列慢性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
現在與未來
研究還發現,培養感恩心態還能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讓他們更傾向於做出健康的選擇。
西羅瓦博士的研究涵蓋17項不同領域,涉及5千人,內容包括從良好睡眠、健康飲食、到經常運動、少喝含咖啡因飲料以及健康行為方式等等。結果發現,有感恩心態的人也更容易有健康的行為舉止。
研究人員也對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感到好奇:為什麼有感恩心態的人更可能關注自己的健康?
為此,他們調查了這些人的「未來傾向」。例如,他們為自己未來著想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更具有前瞻性?
一般來說,放眼未來的人也更可能關注自己的健康。研究人員懷疑這是否與感恩心態有關。雖然感恩是現在時,而關注未來則是將來時,但他們的確找到了之間的一些關聯證據。
研究人員發現,有感恩心理的人更願意為未來著想。
西羅瓦博士表示,這其實是有道理的,尤其是當把它與其他一些相關研究結合到一起時就可以看出,表達感謝或心存感恩時,大腦會發生神經活動以及神經變化,大腦中負責這部分情感的區域會被激活,而這一區域與思考未來行動後果能力的部分同屬一個區域,兩者之間有相互重疊的部分。
莫斯利醫生說,如果每天能寫下幾個讓你感恩的小事,這會立即改變你的思維過程,讓它從負面轉向正面, 從而改變你的情緒。從長遠來看,甚至可以重新調整大腦的思路連線。
#健康 #人生
改善健康與福祉的方法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隨covid-19疫苗陸續開打,近來只要注射後發生的醫療事故都被「合理」推論是疫苗造成。最近又有一則「疑似打疫苗後餵母乳,女嬰猝死」的報導,讓很多哺乳媽媽看了很緊張,甚至覺得如果要持續餵母乳就得放棄疫苗施打。
先說結論:雖然兩件事有先後時序關係,但學理上來看兩者是不可能有關連的。
*疫苗不會直接透過肌肉注射進入母乳
首先,疫苗和口服針劑藥物不同,是採取肌肉注射,不論哪種形式的疫苗過去研究均證實,不會有任何疫苗成分直接藉由母乳傳到寶寶身上。而哺乳媽媽打疫苗,也要14天後才能產生抗體保護寶寶,因此就算是抗體造成的影響,也不可能隔天就發生。
另一方面,新生兒猝死比例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低。數據上來看 ,自然狀況下,嬰兒一歲前猝死機率為千分之一,一年平均有六百多個案例。我在住院醫師時就遇過兩次,即使事件就發生在醫院,急救後仍無法挽回、也找不出原因。而猝死可能跟呼吸道阻塞、先天性遺傳疾病等有關,有時甚至原因不明,往往需要解剖才能釐清真相。。因此針對此事件,若未經解剖釐清,實在不該將死因直接與疫苗做連結。
報導中還有幾件事情讓我感慨。事件發生後,媽媽受訪時建議其他媽媽打完疫苗後不要餵奶,雖然了解媽媽是基於好意做出提醒,但我還是認為不應該將個人經驗凌駕醫療專業和數據統計,後續也有媽媽和我哭訴,先生說打了疫苗就不准餵母乳,讓她在個人防護和母乳間進退兩難,實在是令人無奈又心疼。
媽媽在報導中也提到她有問過醫師,我在一些群組中看到有同業立刻對此表示 「這樣的起手式,就是要告醫師了」,也有人大方承認這就是為何他們從不積極推廣孕、產婦打疫苗,只要媽媽多問一句「這樣會影響胎兒、新生兒嗎?」他就會直接叫媽媽不要打。從醫師的角度和醫療糾紛如此頻繁的環境來思考,我當然可理解有些醫師對疫苗持保守的態度,畢竟是否積極推廣疫苗和要不要打疫苗一樣,完全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但如果因害怕出事違背科學證據而反對、或甚至阻止孕產婦打疫苗,我就完全無法苟同。�
這也讓我回想過去在大醫院服務時,注意到孕婦流感疫苗是要自行到家醫科施打,極為不方便。我和當時的老師反應「要不要和院方申請,把這項業務移轉到婦產部,增加施打率。」結果當時得到的回應竟是「不需要沒事找事,打出問題妳負責嗎?」我還記得當下我非常衝擊,但人微言輕也不敢多說什麼。不知道現在這個現象是否已經改善?
*懷孕意外事件難掌控 不應任意歸因咎責
不過的確,各種事情放在孕婦身上總變得格外複雜難解,即使研究已證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和孕婦的食衣住行用藥無關,也很難預防。大家還是會想找到原因咎責,不只媽媽本人的行為會被放大檢視,產科醫師也常會被質疑是否粗心誤診才造成不好的結果,甚至因此吃上官司。
其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這些狀況的發生往往是隨機、沒有原因的,也遠比想像中的多。未來疫苗大規模施打時,一定還會聽到類似的事件,我也在此拜託記者媒體勿片面報導,或至少同時採訪醫師的意見。
再次強調,目前國際間的共識都是哺乳媽媽施打完疫苗,可以繼續餵奶,且有機會產生抗體保護新生兒。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也馬上發表聲明,支持這項說法。所以我還是要再次呼籲孕產婦們「輪到妳,就去打」。另外也要叮嚀,若注射後就發燒仍可吃退燒藥,並不會影響寶寶。
最近剛好把卡繆的《瘟疫》看完,故事中的醫師有一句名言,剛好在此分享給大家。
「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什麼叫做正直?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分」
這段時間我也常在思索,到底作為一個婦產科醫師的本分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盡力提供孕產婦相關資訊,化解她們的焦慮,持續地保持身體健康、堅守崗位。但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好比預測疫情的走向,非我專業我就不該擅自評論,避免說錯誤導民眾。
那記者呢?我想應該是在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同時,謹慎地和專家求證,弭平資訊不對等的狀況,而不是草率的發文製造民眾恐慌,影響大眾福祉。
大家一起加油,我們對抗的永遠是病毒,而不是人!
改善健康與福祉的方法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傳遞與分享聯合國 SDGs 17 願景
2015年啟動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epment Goals,SDGs)。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之前,努力達成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目標。
永續發展目標
1.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2.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3. 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4.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5.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6.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7. 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永續的,及現代的能源
8.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9. 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10. 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
11. 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12.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13.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14. 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15. 保護、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16.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的、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
17.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改善健康與福祉的方法 在 教育部-高醫健康福祉教學推動中心-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運用科技方法協助長者或身心障礙者改善生活品質,是輔助科技發展的重要目標。「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福祉教學推動中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