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自己做的孩子】
🐟妹妹1歲半之後,什麼都想自己做的時間越來越多了。孩子1歲半或2歲之後,開始發展自我,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但是能力還不是很好的他們,極度容易失敗又崩潰大哭。照顧者的確常陷入幫他們也不是,不幫也不是的窘境。
針對這點,OT宅媽建議如下:
👉改變環境,讓孩子更容易自己做。
例如:
▶️給個小凳子+延長水龍頭,讓他自己洗手。
▶️毛巾降低高度,讓他自己洗完自己擦手。
▶️讓他扶好,保護下自己跨進出澡盆。
👉改變物件,讓孩子安全的跟著大人一起做。
例如:
▶️塑膠蛋糕刀+一段菜梗,讓他一起切菜。
▶️用不會破的盤子,讓他自己端水果去吃。
▶️帶著他一起將插頭插好。
👉適時引導,給予步驟性指令。
例如:
▶️就是要自己穿褲子但又不會-
站在孩子身後帶他的手一起拉開褲頭,幫他出力維持褲頭,讓孩子練習自己單腳抬起對準褲洞穿出。寬鬆與短褲相對好穿。
👉固定儀式過渡期,合理範圍內可順應孩子。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固定儀式,非得要這麼做才肯罷休。建議家長在孩子生理需求多易崩潰時段,避免過度堅持硬碰硬。並可思考這些行為是否還在合理範圍內,而非我們一昧的希望孩子非得配合我們。
⚠️備註:過多儀式化行為且非常無彈性、
持續時間長,仍需要進一步專業評估。
👉同儕力量大。
試著找到合適的團體,讓孩子從中潛移默化。
其實,當孩子想要自己做的時候,我們該鼓勵他們的動機,提供適合的環境與技巧給他們練習,能力的習得來自於不斷的練習、經驗的累積。
倘若我們老是覺得孩子還小、還不會,抹殺阻止太多他們想要執行的動機,當他們到了需要這項能力表現時,一定無法一蹴可及,甚至會失去執行的動機,衍生出另一個我們頭痛的問題。🙄
昨天看到某篇文章寫到,我們家長的智慧與彈性,是累積20多年而來的,我們無法期待孩子一夜長大,孩子需要時間成長,需要我們的耐心引導與等待,和大家共勉之。❤
#鼓勵孩子想要自己做的動機
#改變環境調整策略適時引導
#能力的習得來自於不斷的練習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