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駐美領事館遭70團體抗議輻射污染水海放
日本政府在今年4月決定將福島核災衍生的輻射污染水海放後,除福島縣內7成地方議會異議之外,在海外也有反對聲浪。6月,美國70個環保團體,聯合向日本駐美領事館致上抗議信。
配合每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與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美國反核團體「非核世界曼哈頓計劃」及其他70個團體,共同發表抗議信,向位於紐約的日本領事館與日本聯合國代表處,表達他們對日本輻污水海放的不滿。
和日本政府的宣傳不同,抗議信解釋了輻污水宣傳的問題點:對於經過過濾設備(多核種除去装置、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簡寫為ALPS)處理後的輻射污染水,日本稱之為「處理水」「ALPS處理水」,屢屢引發誤解。
經過ALPS的處理水,仍有大量的放射性氚與碳14,並殘留會蓄積在骨頭、導致白血病的鍶90等其他放射性核種。抗議團體希望,日本不要再使用「處理水」這類,容易產生誤解的名詞。
從福島第一核電廠釋出的放射性氚與碳14,不管是ALPS或既有的技術都無法完全除去。未來3-40年,這些放射性物質會殘留在日本政府海放的污染水之中。日本政府有義務向國際社會說明清楚。
以上美國反核團體的意見,在日本也早有識者,而且是由擁核派的政治人物指出。
日本擁核議員也反對
據「週刊現代」4月報導,日本自民黨「處理水等政策學習會」代表、眾議會議員山本拓在受訪時表示,自己雖然支持核電與首相菅義偉,但許多關於輻射污染水的報導,和事實有不少出入。
山本拓說:「根據東京電力在2020年12月24日發表的資料,處理水即便經過ALPS過濾兩次,仍有氚以外的12種放射性核種殘留。其中還有不少半衰期長的,像是半衰期1570萬年的鈾129、230萬年的銫135、5700年的碳14。」
山本拓進一步指出,部分媒體把福島輻射污染水跟一般核電廠平時放出的廢水混為一談也是不對的;「ALPS處理過的輻射污染水,有11種放射性核種是一般核電廠廢水所沒有的。一般核電廠的核燃料棒,外層有包覆,冷卻水也沒有直接接觸到。而福島的輻射污染水,則是和裸露的燃料棒直接接觸而產生的。」
先前日本官員以「中國和韓國的核電也會排放氚到海裡面去」、「韓國的月城核電廠放的更多」等理由,為輻射污染水海放辯護時;韓國報導的解釋和山本拓一致,駁斥日本政府的說法。
或許是受到部分日本媒體的誤導,台灣駐日本代表謝長廷,日前以「台灣3座核電廠廢水也排放入海」解釋日本政府的處理方式,而原能會已有澄清解釋。
本文作者: 宋瑞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圖片說明:
世界各地抗議日本輻射污染水海放。(來源:https://assets.change.org/photos/7/qw/qz/MxQwqzJUqjCSIuE-800x450-noPad.jpg?1624760735 )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前万由子女士審閱。
♡
放射性定年法半衰期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唐鳳也出席的核災論壇 日學者解釋災情真相
文:宋瑞文 /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2021年是福島核災10週年,為了不讓世界遺忘這場世紀災難,「零核電 推廣自然能源聯盟」籌辦了線上論壇「Nuke 0 RE100/零核電 100%再生能源世界會議—福島核災10年後」。活動獲得5位日本前首相的聲明支持,並匯集了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台灣政務委員唐鳳等上百位社會賢達,為世界各地的觀眾帶來精彩的演說。
其中一位重量級的講者,前京都大學核反應爐實驗所助教小出裕章,無論是當面和擁核學者激辯,或是站在街頭抗議,在反核前線數十年如一日,他也曾於2012年受邀來台演講,為當時一大盛事。
關東多個地方應為無人地帶
搭配日本文部省製作的輻射污染地圖,小出裕章解釋:「以福島縣東半部為中心,栃木縣與群馬縣的北半部,茨城縣與宮城縣的南部與北部,千葉縣北部,岩手縣、新潟縣、埼玉縣與東京都的一部分地區。
以上這些面積大約1萬4000平方公尺的地方,受到超過每平方公尺4萬貝克的污染,非得定為『放射線管理區域』不可。」
按照日本法律,放射線管理區域,是一般人不能進入的地方,從事放射線相關工作的人進出,也要受到徹底的防護與清洗,「在裡面連水都不能喝」。
2011年3月11日當天,日本政府發佈「原子力緊急事態宣言」,讓每平方公尺60萬貝克以上的地區的居民強制避難。然而,除此之外,污染程度達到「放射線管理區域」的居民,卻被捨棄了。
小出裕章強調,一般國民如果犯法,要受到國家的處罰,守法只是國家最低限度的義務。而日本法律規定,一般人一年不可以遭到一毫西弗以上的輻射被曝(編按:人工放射線,醫療與相關職業不在此限)。
法律還規定,在每平方公尺4萬貝克以上的放射線管理區域,被放射能污染的物質,不能帶出去。可是國家以緊急事態為理由,破除了這些法律規定,以至於到了福島核災後的十年,仍然有被捨棄的災民。
無法解除的原子力緊急事態宣言
污染關東這片大地的放射能,主要是放射性銫137,它的半衰期為30年。要經過100年,污染才能降低到1/10。因此。原子力緊急事態宣言,在日本還得持續100年以上。
在東北地方、關東地方,有廣大的土地遭到「放射線管理區域」程度的污染。但現在為了所謂的福島復興,把福島產的食品給學生做為營養午餐。2015年秋天後,又動員未成年學生去清掃高污染的國道6號線。
「相反的,現在如果說污染,就會被責難妨礙復興。輻射被曝,即便微量也會傷害健康,是實際存在的傷害。」
儘管如此,國家卻勉強避難在外的人回到污染地。2017年3月底,包括自主避難在內的避難災民,在外的居住補貼被取消了。部分地方政府延長的補貼,也在2019年3月取消了,逼迫避難災民離開住處。
很多避難災民因為長期的苦難覺得累了,只好回到故鄉生活。人不能24小時都在恐懼中生活,因此想要忘掉污染,國家也積極地讓他們忘卻。「不知道幸還是不幸,放射能無色無味的,也容易被忘記。」
日本政府在福島核電廠附近的雙葉町,建造了紀念核災的「原子力災害傳承館」。小出裕章說:「在那裡,沒有『被害』、『被害者』這樣的字眼。當然,也沒有『加害』、『加害者』的字眼。」
♡
放射性定年法半衰期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可能直到現在,還有許多的朋友們,連最最基本的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之間的重大差異都分不太清楚。
簡單來說,游離輻射即是一般所謂放射線﹔而非游離輻射即是一般所謂的電磁場電磁波等。
輻射是一種具有能量的波或粒子,如電磁波(如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加馬射線等)以及從放射性物質發射出來的微小粒子(如阿伐粒子、貝他粒子、中子等)都稱為輻射。其中能量較低的,如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超音波、紫外線,稱為「非游離輻射」;而能量較高的,如X射線與加馬射線,以及粒子輻射則屬於「游離輻射」。
「電磁波」是由電場與磁場交互作用所產生,屬能量的一種。它以波的形式接近光的速度輻射傳遞,自古以來就以各種面向存在於大自然。
電磁波可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游離輻射係指頻率大於3×1015赫(Hz)的電磁波,一般常稱呼為輻射或放射線。最為人所知的游離輻射就是X光,它的頻率比起非游離輻射高的多,其光子能量強到足以藉由打斷細胞內各種分子的原子鍵而產生游離化(ionizing),必須嚴格防護,因此醫院的X光室都有鉛板屏蔽,避免輻射外洩。
而且,電磁波的一個特徵就是,當電源消失之後(例如手機關機、電腦關機、X光設備關機),電磁波也就隨之消失。
非游離輻射係指頻率小於3×1015赫的電磁波,一般俗稱電磁波者皆屬此類。它的能量較微弱,無法打斷原子的鍵結產生游離化(ionizing)。按照頻率/光子能量高到低的順序,非游離輻射的族群可分為紫外線(UV)、可見光、紅外線(IR)、微波(MW)、射頻(RF)、極低頻(ELF)、以及靜電場與靜磁場。另外極低頻由於波長非常長,約5000公里,所以通常稱為電磁場。
此外,非游離輻射係指能量低且與物質作用後,並無法使物質產生游離作用的輻射。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更密切,舉凡紫外線、太陽的可見光、燈光、紅外線、微波與雷達、電視與F M無線電波、AM無線電波及長波長的交流電波等皆屬非游離輻射。
至於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游離輻射無色、無味,感覺不到,目前全球醫學界已經公認所有的游離輻射都沒有所謂安全劑量,換言之凡是多暴露一分則會有多一分的危險。
暴露高劑量的游離輻射可能會引起皮膚灼傷、毛髮脫落、噁心、新生兒缺陷、疾病以及死亡。它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暴露量多寡、暴露時間長短。暴露於游離輻射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若一個懷孕的婦女暴露於高劑量的游離輻射,可能會導致其新生兒的腦部發育異常。
游離輻射引起癌症依暴露器官的敏感度不同,而發生的傷害輕重不因。一般器官中以乳房、甲狀腺、骨髓及肺臟最為敏感。乳腺癌比白血病高數倍,另外放射氡氣會引起肺癌及甲狀腺受幅射會生上皮細胞癌等。
核反應爐進行核分裂連鎖反應產生熱能帶動蒸汽渦輪發電機組產生電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輻射,以及其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核廢料,絕大部分都屬於放射性的游離輻射的類別。
放射性核種是不穩定的原子,會放出游離輻射並衰變成另一種原子。 隨著越來越多原子衰變了,剩下的放射性核種數量減少,輻射強度也就越來越弱。 放射性核種發出的強度減少到只有剛開始的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半衰期」,每種放射性核種皆有其固定的半衰期,比如說核電反應爐所產生的放射性游離輻射中常見的銫137(Cs-137),他的半衰期為30.17年,也就是每經過30.17年的時間,他的輻射強度會衰減為原先強度的一半,經過6個半衰期約181年之後,銫137的游離輻射強度會衰減為原先的1.5625%的強度,起碼要經過超過10個半衰期也就是301.7年之後,銫137的游離輻射強度才能衰減到原先的萬分之9.765的強度,回到差不多接近於自然環境背景值的程度。但是,特別一提的是,銫-137是人造輻射物質,原本就不該存在於大自然的環境當中。
核子燃料的主要成分,鈾-238(約佔96%),雖然在普通原子爐中幾乎不起核分製反應,但在吸收中子之後卻產生出長壽命(半衰期有的萬年以上)元素,即自然界不存在的「超鈾元素」,如鈽(Pu)、鋂(Am)、鋦(Cm)等人造放射性游離輻射物質。
PS. 此外,常常有特定族群的朋友們喜歡以所謂香蕉中所含的鉀-40元素來試圖混淆社會大眾視聽,所幸在2017年10 月份時,經義美食品輻射檢測研究室實測結果,香蕉所含的鉀-40,55~75%均集中在香蕉皮,「只要民眾勿迷信吃香蕉皮可治失戀」,就可安心大啖美味又健康的香蕉。
首先,鉀在自然界裡有三種同位素:鉀39(穩定的同位素,占93.3%),鉀41(占6.7%),鉀40(具放射性,占0.01%,也就是萬分之一),這三種同位素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界中。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林金富告訴中央社記者,依現行法令,僅針對食品中的人工核種訂有標準,例如核電廠爆炸、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銫-134、137或是碘,但鉀-40是天然核種,國際間沒有國家針對鉀-40訂有標準,台灣也是,因此「沒有超標的問題」。
林金富解釋,鉀-40和鉀-39是同位素,同時存在於自然界中,含有輻射的鉀-40以萬分之一的比例存在於鉀-39中,地球地殼裡、大自然、香蕉、人體裡都有此物質,無法以人工方式去除。
由於非放射性的鉀-39、鉀-41和放射性的鉀-40,都是原本就存在自然界中的元素,專家指出,人體內都含有些微天然輻射,且人類在演化中已對自然界中原本就已經存在的天然微量輻射建立生物恆定(homeostasis),會透過體內的代謝機制來自我調節,因此吃香蕉時,不會因為體內增加「鉀-40」含量而損害健康,毋須擔心。
以下是衛生福利部以及原子能委員會針對食品中鉀40的解釋:
“鉀-40係屬於天然放射性物質,於環境中天然存在,與核污染或輻射污染之情形不同。針對該等天然放射性物質,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以下簡稱原能會)歷年均有進行市售各式商品(包括食品)之抽驗,並已於「天然放射性物質管理辦法」中訂有天然放射性物質核種活度濃度基準值,鉀-40之活度濃度基準值為10貝克/克。
至於食品藥物管理署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所訂定之「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係適用於可能有發生核污染或輻射污染時,包括意外或惡意之行動,並就危害監測之指標性核種(碘-131、銫-134及銫-137)優先訂定標準;而來自太空宇宙射線、土壤、岩石、建材、煤灰等環境,以及自環境間接影響到食物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因無法透過後端之食品予以減少或管制,必須透過源頭降低整體環境之游離輻射,始能減少天然食品原料中之背景值,查目前國際間包括Codex、歐盟、美國、紐澳、加拿大等各先進國家,均無針對食鹽或食品特別訂定鉀-40之限量標準。”
但是不可否認的,在醫學界也常會遭遇到的症狀為血液中鉀離子濃度太高或者過低對健康所造成的負面效應。
人體的鉀離子濃度一旦大於5.1 mg/dl,即為「高血鉀症」,此時容易出現肌肉無力、頭暈、感覺異常、麻木、代謝性酸中毒等症狀,如果血鉀濃度升到7 mg/dl時,會造成心律過緩,嚴重甚至會因心室頻脈而猝死,此類患者即使接受電擊也難以回復正常心律,必須緊急施打藥物才能救命。
低血鉀是臨床上常見的電解質異常,鉀離子是細胞內最主要的電解質,血清正常血鉀值介於 3.5至5.5 mEq/L之間,當血鉀值低於3.5 mEq/L即為低血鉀症。鉀離子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維持細胞膜正常的電位差,藉由細胞間快速的轉移及腎臟調節鉀離子的排泄,來維持鉀離子的恆定。因此鉀離子在神經肌肉功能與心臟傳導節律扮演重要的角色。
輕微的低血鉀 (血鉀值於3.0至3.4 mEq/L)通常沒有顯著症狀。中等程度的低血鉀(血鉀值於2.5至2.9 mEq/L)則會導致疲倦、肌肉無力、酸痛、抽筋、以及便秘。嚴重的低血鉀 (血鉀值低於 2.5 mEq/L) 可能導致麻痺性腸阻塞、急性肢體無力、反射減弱、心律不整,甚至嚴重到呼吸停止。
食物、飲養攝取首重均衡,任何食物過與不及都會對健康造成負面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