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快樂——可能會在美國成為政治不正確的禁語——民主黨人在拜登上台後就着手推動取消性別用語的議程,繼amen and awomen後,便輪到《MOMMIES Act》重新闖關,並挾着一個「進步」的目標:取消「母親」稱呼的身份資格,用「Birthing People」、「Pregnant Person」取而代之。
這個法案早在2019年5月7日提上眾院,也在玩食字,全寫為《Maximizing Outcomes for Moms through Medicaid Improvement and Enhancement of Services Act》,立法改善對孕婦的待遇。原意沒有不好,在2019年的文本,還有「Moms」可以用,到處都提到「Women」這個詞,但在2021年重上議會,恐怕需要全部刪走了,因為這個詞變得政治不正確——不是只有女人才可以懷孕的,可能超過20個性別都應該擁有懷孕者的權利,需要受到法律保障。對民主黨來說,「男女」淪為過時觀念,「父母」是性別定型的惡果。故此,他們現要捍衛Birthing People的權益,並由帶頭不說「m-word」開始。
Samuel L. Jackson:Birthingpersonfxxker?
有趣的是,把5月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源於191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一份決議案,它規定總統必須遵守這個法定,每年以官方形式宣佈母親節的日子。拜登也沒有例外,例行在前日發聲明說:「NOW, THEREFORE, I, JOSEPH R. BIDEN J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virtue of the authority vested in me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do hereby proclaim May 9, 2021, as Mother’s Day.」
換句話說,如果真的有政客斗膽提出要將母親節「正名」的話,他首先要將這條107年前的法案修正和推翻。
先是奧巴馬不肯說Merry Christmas,難保某一天連Happy Mother's Day也會變成美式禁語。
作者
政治不正確 用語 在 陳儀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心靈交流作為兩岸互動的前導》
婦女節時,儀君帶著我們「新女性協進會」與「石碇區婦女會」的姊妹造訪了江蘇無錫。這趟行程,讓儀君深有感觸。兩岸所謂「一水相連,地缘相近、血缘相通、文化相同」或許被臺灣某些人視作大陸的統戰用語,但如果撇開雙方最為不同的政治層面,這個說法又何嘗不貼切?而在選戰的操作之下,兩岸相同的本質往往被忽視、甚至扭曲;到頭來,為了政客的政治利益,談這些就成某種政治不正確。
然而,這樣的心態在現實上也無法說服所有的臺灣民眾。我們其實都清楚,即便是綠營之內,在大陸獲致利益者,所在多有,更遑論現下很多年輕朋友也願意到對岸謀求自己的一片天。之所以如此,其實就是因為相連、相近、相通與相同,不是嗎?
這一趟無錫之行,儀君著眼的不是「經濟」,也不是「政治」。而是在兩岸共同的因子上,看到了「心靈」層面的發展空間。無錫與我們新店區,其實早有交流。而我們在環保、志工與社區服務…領域上的投入與用心,無錫也透過這些互動,帶了回去。在參訪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當地幸福義工志願服務團隊的蓬勃發展,婦女、兒童相關基層工作組建的努力,都讓儀君在硬梆梆的政經議題外,看到兩岸交流下柔軟且貼近人心的一面。
同屬中華文化的兩岸,在民國38年後的一段長歲月裡,走了截然不同的路線。上個世紀末開始交流後,一路又是種種波折。但,當硬體與表象的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心靈的軟體就必然要更新與提升。臺灣走過這樣的路程,於今在這個方面依舊努力前行,讓我們的人可以成為最美的風景;而大陸也開始了這樣的路徑,越來越多的人與資源,向這樣的方向投去。
因此,在高層政治的你來我往,在巨利經濟的爾虞我詐之外,兩岸的小市民們,其實可以於心靈層面上好好交流。語言文字的隔閡極低,文化脈絡的傳承一致,我們大可在宗教、公益與文化上,更加積極主動地與對岸人民互動。沒了煙硝味、少了算盤聲,清清靜靜地打開心房,或許在那些大題目上,彼此更容易找到共識。
#兩岸交流~
#無錫報導~
https://mp.weixin.qq.com/s/xeqs8m4OfSF-UwkBlnk89Q
https://mp.weixin.qq.com/s/D1hs2ZqEz0HSc4HQDckC3A
政治不正確 用語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她,如同她談話節目上的老藝人一樣,被遺留在上一個時代。
他們在網路時代的現在,幾乎完全失去展演舞台。
時代已經改變了,但是老藝人仍然存在,並且,仍然需要生活。
華語唱片市場慘淡,台語唱片市場更嚴重。
這些本土藝人,是一路從底層爬上來的。
演藝圈,跟在外面跑業務,靠著人脈關係接訂單,包工程的出外人一樣,有關係就攀,有縫就鑽,有生意就做,有場就跑,有人的地方,就要去闖看看有沒有商機。
在三十年前,老三台時代,若你找到片段出來看,你會以為你在看中国的央視。一天的電視上,也許有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是「標準國語」,那些捲舌、用語、南腔北調,是日常。
很遙遠嗎?對我來說,不過像昨天一樣。
那是一個,在兒童節目上,說「豬腳」會被人糾正應該講「提胖」的時代。
台語藝人被迫困在一天只有一兩小時的綜藝節目、電視歌仔戲裡。更成功的,可以尬到主流的國語節目裡,擔任甘草人物。
他們存在著,而且,對他們來說,這麼多的僧人,這麼少碗的粥,誰吃得到,更顯示誰才是成功的人。
國民黨是個獨大的政黨,有著龐大的黨產與組織團體,依附這個執政者,就有這麼多的機會,表演、主持。
國民黨三民主義洗腦?要參加藝工隊、新聞局、電視公司演員訓練班、歌手訓練班?都可以。
能夠在一個八點檔連續劇裡,操著台灣國語,演出一個勞工、一個司機、一個女傭,那是多麼成功的事。我是個咖,你是嗎?你不滿這個現象?你有得演嗎?這部戲裡面有秦漢耶!(這只是比喻,因為秦漢演的三廳電影裡,要找到一個講台語或台灣國語的人都非常,非常困難)
長得帥、長得美,但一開口就還是不夠「國語」,怎麼辦?直接給你配音「標準國語」,讓觀眾幾十年都不知道你真正的聲音是什麼。
我要在多年後,大愛台上看到蘇明明演師姐,才知道原來「還君明珠」裡的女主角,本人的聲音是那樣,原來她講的語言,與我母親是一樣的。
我也要在新聞上看到立法院的柯俊雄,才知道,原來電影裡國民黨的英雄,在真實世界裡,講話跟小馬哥比較遙遠,跟豬哥亮比較接近。
但這些為數眾多的台灣藝人,能擠進三台的窄門畢竟是少數。
黑道把持秀場、夜總會、工地秀?那就陪大哥吃宵夜打麻將。為的是下次排在表演名單上,或者在後台幫忙搬器材都可以。
混口飯吃而已,要想這麼多嗎?
這是一種去政治、去道德的勵志故事。如果去頭去尾,兒童不宜的部分刪掉,也許還可以到國高中演講。
他們是藝人,鸚鵡學語,模仿他人,是他們的專長。要揣摩那些掌權者,才能成功,那他們就把整套摸熟,比「他們」還會。雖然,在掌權者眼中,你仍然是個草根角色。
但只要依附,就能生存。也因此,這樣的人更容易出現「西瓜派」的現象。
他們是一群被時代拋諸腦後的人。
新媒體不青睞他們,跨足年輕族群、跨足到海外市場,這些創新,對他們而言,都無能為力。
年輕族群對歌仔戲身段不感興趣,對妙語如珠的台語詞彙、雙關語的逗趣笑點,甚至政治不正確的性別笑話,都無法接受,或者是,缺乏理解與欣賞的文化脈絡。
他們剩下的,只有已經快要絕跡,但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最後台語人口的受眾,以及,不時拿出資源購買他們在每一個當下的粉飾功能「我聽XXX,我也很本土」的親中政客的演出邀約。
這些人,是為數眾多的。
多數人確實選擇在黨國體制裡找尋棲身跟出頭的機會,而不是選擇反抗。
跟同時代的台灣社會一樣,反抗者是少數,依附者是多數。
我們怎麼面對這個殘破的,不這麼政治正確的,保有某些台灣庶民文化代表性的本土藝人,是個本土運動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早該開始思考更高層次,以及更細膩的台灣文化運動。
這個問題,這個群體,曖昧不明,沒有絕對的英雄跟壞人。只缺乏有人帶著理解、同理的心,同時帶著意識與警覺,去體會與欣賞,他們可以給我們的東西。
在炒短線的人手中,他們會顯露出最不好的一面。但,有沒有人嘗試去找出他們最好的一面?
應該要試的。
張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