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宮很好玩
#ARVR3D通通有
#不用曬太陽就可以逛
大家知道「線上故宮」嗎?前一陣子我去逛了幾次,非常好玩,有AR/VR、3D、Podcast、Google Arts & Culture等各種介面,來跟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
首先是 #720度VR虛擬實境 ,帶你從故宮正門一路往裡走,平常曬太陽走到腳酸的超大場地和樓梯。在線上故宮,點點箭頭,就身歷其境!
也不用擔心不知道從哪裡逛,線上故宮同樣也有設定各種主題精選路線,就像有導覽員帶著你逛各個展間。我最喜歡「皇帝的玩具箱」,可以一覽皇帝過去把玩的珍品、金銀文物!
故宮最有名的 #翠玉白菜 、 #肉形石 、 #龍藏經 等經典收藏。在線上故宮,設計成3D展示,可以左翻右翻、各種角度觀賞,甚至比去現場看的還清楚😍
線上限定和Google Arts & Culture合作的展覽,精挑細選19個主題,也很值得看,未來也期待會有更多的展出。
其他還有開播到第三季Podcast,每一集講述不同文物故事,例如「張大千其實有些叛逆」、「朕知道了!揭露奏摺秘辛」、「古代的移動便利商店」,光是主題就讓人很想一探究竟。
還有 #線上展覽,除了故宮自己策展,也邀請民眾親自參與線上策展,用不同的角度詮釋文物。像是「超想睡特展」,介紹過去各種形態的床以及與床有關的圖畫,我才了解原來床在古代不僅是臥具,更是坐具被當作椅子使用。
Youtube頻道,不僅有文物與展覽精彩的介紹影片,還有一個相當新穎的主題叫作 #古畫動漫 ,讓書畫上的人物動了起來,就像在看動漫一樣。
#線上故宮
#還可以更好
今天正好教文委員會安排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吳密察院長業務報告,我趁機和吳院長討論線上故宮怎樣可以更好。
院長說,故宮自2000年以來便開始投入 #數位 工作,只是過去都統一放在官網裡。隨著數位內容發展越來越多,又因為疫情,便另外成立 #線上故宮 集結所有的數位資源,讓民眾更容易使用。
#實體故宮國外遊客佔快8成
#線上只佔2成
統計顯示,2019年實體故宮遊客共350萬人次,國外遊客276萬人次,佔整體的78.86%。
但線上故宮2020開辦第一年的500多萬瀏覽人次,國外瀏覽量卻僅佔兩成。
還有,實體八成的國外遊客以中國、日本、南韓等國為大宗;線上兩成的國外旅客改變成以美國、日本、香港、新加玻等國為主。
明顯的是 #中國 消失了,院長回應我中國民眾可能是受到網路 #防火牆 的限制而無法瀏覽。
但我也發現,除了中國, #南韓 也不見了。
目前故宮官網的語言設定分別有中文、英文、日文;而線上故宮只有中文與英文。或許是因為語言限制,影響國外遊客瀏覽的便利性,我建議院長可以研究看看增設線上故宮的語言。
故宮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博物館,實體遊客減少,正是 #化危機為轉機 的機會。
實體故宮外國遊客很喜歡,就要想辦法在線上故宮呈現,拉高線上故宮的國外遊客到訪數及比例。尤其是後疫情時代,台灣民眾有實體到訪的機會。外國遊客實體機會減少,必須要把遊客導入線上;更要努力觸及更多國家。
#線上故宮只計算總瀏覽人次
#改變計算項目才能對症下藥
#改善線上瀏覽品質
目前只有計算 #總瀏覽人次 作為成效指標,無法得知遊客平均在網頁的停留時間、不重複瀏覽量、跳出率、瀏覽頁數等資訊。
舉例來說,瀏覽者在網頁停留的時間越高,也就代表內容品質會讓瀏覽者想看完。跳出率越低,也就代表瀏覽者有再次點擊網站內的其他內容。
所以我也建議院長,要增加線上故宮的成效指標,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精進使者的線上體驗。
#線上帶動線下
#更好線上故宮可以吸引更多實體遊客
我認為線上故宮除了因應疫情,還要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做整體設計。更好的線上體驗,會促進瀏覽者「想要去現場看一看」的動能;就像我們看到超美的景點照片,也會想著有機會要去看看實體。
線上故宮絕對是一個值得再更多投入的方向,期許故宮進一步行銷到國際各國,帶動臺灣觀光。
#來逛線上故宮
https://theme.npm.edu.tw/npmonline/
邀請大家有空逛一逛、看一看。留言分享發現了什麼有趣好玩的內容,或是告訴我還有什麼可以精進的方向。
也請大家一起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讓更多人都能參觀這麼棒的線上故宮!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故宮著名的肉形石,除了像是一塊看起來令人垂涎三尺的東坡肉, 還有哪些特色可以讓我們聯想到曠世文豪蘇東坡呢? 且看故宮院內外專家們如何介紹肉形石。 #快問快答 #肉形石 #蘇東坡赤壁懷古...
故宮肉形石介紹 在 資策會創新學習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房藝 把藝術帶回家🏠 宅家的日子,房子就是我的美術館,科技讓博物館、美術館『藝』點就直通🖱️感覺在家也能學富五車 😊 才高八斗 📣臺灣熱門10大線上展覽一次報你知:
🖼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用照片與文字介紹當期展覽,配合語音導覽,讓藝術愛好者彷彿親臨現場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線上故宮 #故宮電影院 #精選文物一次看#720°VR走進故宮等專區帶你探訪故宮文物之美;與Google Arts&Culture平台合作,與全球共享數位典藏資源,讓世界看到故宮。
🎨 國立台灣美術館:#線上展覽專區,在家飽覽近200位藝術大師的傑作
🐬 屏東國立海生館:#360度環景導覽#解說影片#每週海洋小學堂直播,寓教又於樂
🗿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3D文物檢索 #線上互動式歷史特展,穿越時空了解更多歷史文物
🌹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線上逛水道,體驗一場古色古香的「古蹟巡禮」
📖 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虛擬博物館 #城市解謎小遊戲,用更活潑的方式學習新知
🏞 @國立臺灣博物館:#環景VR720,透過不同主題特展親近自然
🕍 國立臺灣博物館:#線上藝廊 #ARVR體驗 #線上說故事,沉浸式互動,更認識藝術作品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720度環景虛擬導覽 #科博揪咪秀Podcast,配合生動有趣的解說,吸收吸收地球環境、人類文化等新知
#在家抗疫的藝想世界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469
故宮肉形石介紹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推薦--穿越故宮大冒險】
【每一件古物都藏著靈魂,精彩的故事手法帶你穿越時空貼近它】
所附推薦文是部落格時期我就認識的格友、直到現在仍保持聯絡的好朋友(鄭宇樑老師)所撰。
我覺得鄭老師點出了作者鄭宗弦如何引導年輕讀者透過閱讀來深入故宮堂奧之絕妙手法,以體驗與古物深刻相遇的妙趣。
特別是,疫情期間,我們還可以透過網路來參觀故宮呢!
此書絕對是最棒的導覽,能引發孩子滿滿的好奇心,忍不住想進入遙遠陌生的時空裡一探舊器物的演進與相關的歷史脈絡。
想穿越時空近貼近(翠玉白菜) (肉形石) (毛公鼎) (蓮花式溫婉) (谿山行旅圖)透視古物之靈嗎?
來看看鄭老師的推薦文。
此外,這裡有介紹這本書的精彩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globalfuturefamily/videos/529996108022846
【從閱讀學習參觀博物館的素養】/ 鄭宇樑 老師
一大群人跟著隊伍魚貫的走進展場,面對著牆上的文字說明,似乎是有看沒有懂,就匆匆走過,只有少數一兩個有耐性的人會停下來,稍微看了一下。
到了展示區,就更有趣了,有人東張西望,有人認真看說明,有人交頭接耳 ……,如果展區允許拍照,有的人甚至會拿起相機猛拍。
不過,也有一群人會參加團體導覽,或是借用語音導覽,戴上耳機,佇足在作品前聆聽解說並仔細的觀看。
相信,有參觀過博物館的人,對此情景必不陌生。只是,更多的情況是:走著走著,就會看到有一群人坐著休息。
究其原因,有的是累了,但更可能的原因是:看不懂,覺得有些無聊。
這情況可能不是「假文青」逛博物館的結果,而是有些人真的不知道要如何進行參觀。如何才能進行一趟深度的文化饗宴之旅?
如何才能入寶山而不空手歸?既然花了時間到博物館,就要好好把握學習的好機會。
現今強調的素養教育,應該包含增益人生內涵元素的學習,而不只是閱讀理解這一部分而已。
沒錯,參觀博物館(或展覽)也是需要學習與素養的。鄭宗弦老師所創作的「穿越故宮大冒險」系列,恰可作為讀者對故宮文物鑑賞的指南與入門書。
透過鄭宗弦老師在書中生動的介紹,讀者們可以了解到,每個古文物背後都有它的故事,有創作的人、特殊事件、時代背景與特定場域等等,許多細節都是可以進一步探究與學習的。
例如在《快雪時晴帖神乎其技》這集中,介紹了不少「如何看展」的眉角:看〈宮樂圖〉,可神遊其中,聽音樂與品茶;看〈百駿圖〉可以「進到畫裡」騎馬,甚至和馬進行互動……。
只要加上想像力,就可以有內心戲,和展品進行「對話」,有所「交流」。
此外,鄭宗弦老師也在這集,說明了毛筆字如何執筆與欣賞的技巧。最強的,莫過於宗弦老師能將史實與軼事,透過虛擬的故事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寓教於樂,讓讀者大眾不知不覺中獲得學習與成長。
我們可以在參觀博物前做好功課,或是在看完博物館後,買當次的導覽手冊,回家後再深入的探究。無論用什麼方式,參觀只是一個起點,只要能從文物的史實、創作者的軼事觸發更多的好奇,就是博物館學習的目的之一。
鄭宗弦老師說過:「古物有靈。」能和古文物相遇是一種緣份,如果看倌能品味創作者當時所下的工夫,甚而心嚮往之,古文物創作者倘若有知,必無憾矣!
想從閱讀學習參觀博物館的素養,就從閱讀鄭宗弦老師所創作的「穿越故宮大冒險」系列開始吧!
【書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974?sloc=main
【線上故宮文物展】
https://theme.npm.edu.tw/npmonline/
故宮肉形石介紹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故宮著名的肉形石,除了像是一塊看起來令人垂涎三尺的東坡肉,
還有哪些特色可以讓我們聯想到曠世文豪蘇東坡呢?
且看故宮院內外專家們如何介紹肉形石。
#快問快答
#肉形石
#蘇東坡赤壁懷古
故宮肉形石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介紹
訪問作者: 邱建一
內容簡介:
故宮文物裡的「網紅」國寶,你認識幾件?「翠玉白菜」是件質地不夠好的翡翠?不是國寶?!「肉形石」其實只是一塊便宜的瑪瑙?!
人生苦短,文青可以速成!看「按讚」越多,作品越棒棒!
什麼是「好的書法」?跟著感覺走,寫遺書和寫情書是不一樣的
說到「錢」,就俗了,文青圈裡講究的是換換愛
〈蘭亭集序〉的故事,沒想到得從宅宅文人耍廢集團說起;
〈早春圖〉竟然差點成了抹布;
〈明成化窯雞缸杯〉憑什麼賣到十億八千萬?
大部分人對故宮的認知,最熟悉的就是那顆白菜和那塊肉吧?但果真透徹了解〈翠玉白菜〉與〈肉形石〉?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比如〈翠玉白菜〉歸屬於「重要文物」,故宮再三澄清它不是「國寶」,但有多少人理會呢?清宮檔案包山包海,但連一個字都沒提到〈翠玉白菜〉,唯一的記載只知道它是 1933 年紫禁城搬遷時從永和宮裡找出來的,即便連故宮也不敢打包票,但還是一堆人圍著〈翠玉白菜〉,信誓旦旦地說這是瑾妃的嫁妝,並衍生出各種民間傳說故事,還能把慈禧陪葬品的白菜給聯繫在一起……
故宮各類收藏都有,清宮檔案文獻資料的數量是最多的,但說起精品,主要指乾隆時期「三希堂」建立的那些書畫收藏,雖然西元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的一小段時期,曾有一批文物或夾帶或偷竊而流出皇城之外,但大體上,清宮文物的書畫精品收藏大多都在故宮的庫藏之中。
相隔千年,但故宮仍離我們很近,〈橙黃橘綠〉在,〈鵲華秋色〉也在,當然大家最愛的白菜也不會缺席;趙孟頫與蘇軾還活在那兒,趙構與岳飛還在互相通信!就在台北外雙溪,每天上午八點半準時等著與我們相遇!但,若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他們卻又離我們很遠,即便近在咫尺,卻又很陌生,如同天涯~~
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物理上的距離而是心理的距離
要跨過這個距離其實很簡單——
邱建一以詼諧逗趣之筆深入故宮,挖掘國寶背後的故事
《知道了!故宮》更顛覆對國家寶藏的認知與想像!
作者簡介:邱建一
大學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藝術史學與藝術考古學」。
常自稱是天橋底下說書的,目前遊走於各大學與各公私講堂,創辦「新月藝文」,專講藝術史與古代文明等相關課程。
出版社粉絲頁: 聯經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故宮肉形石介紹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片描述主人翁阿妹仔與父母親在前往故宮參觀的途中,在列車上與故宮眾文物相遇,意外受邀參加一場同樂表演大會,所經歷的一段奇幻旅程。全片運用擬人化的文物與簡單的對白,以奇幻想像的動畫劇情,將文物轉化為孩童親近的朋友,並結合故宮兒童參觀服務設施與學習資源介紹,是學童與家長或老師進入正館參觀前最好的行前導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