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送過一些「人工智能」的書給學員,是送正體書繁體版的書給中國學員。
學員問:「想不到老師你對人工智能也有研究?」
這位學員是在北京的,經常有去硅谷出差,他請過我和劉詠鋼老師吃飯。
我說:「看人工智能的書,我百分之七十的內容是看不懂的,我之所以買人工智能的書來看,並不是因爲我對人工智能有深入的理解……」
因爲有一些人工智能的書,他們是有參考了「到底人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人腦內部是如何利用他們的模糊記憶與模糊邏輯去運作」的。
某些人工智能的作家,總是利用小篇幅對照人腦運作來進行「對照互比」來跟讀者解釋爲什麼他們要如此設置,而這些設置的目的是什麼,對未來的發展如何等等。
我僅僅是爲了這些對照,有這樣的內容解說而買這些書,雖然這些篇幅未必會明細的寫在目錄上,很多時候藏在哪裏,我是完全不知道的。
當年經常出國,所以爲了節省時間掃貨購書,就乾脆見到就買,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買了,但,裏面完全沒有我所要的東西的。
之所以會繼續購買,是因爲這些小篇幅的內容,是對我有所啓發的,甚至有時候還會有驚喜的,很難得是我讀著儒家的書,偶爾也會讓我有一些額外的領悟和體會。
譬如說,他們在人工智能輸入模式上,需要模擬人腦的模糊記憶一樣,需要由一個想法或一段的對話,甚至一段回憶,來觸發另一個潛伏的想法,或者是潛伏的回憶,或者是因而爆發全新的概念(想法)那種運作。
他們用人工智能最粗淺的說法是,當你輸入「a,p,p,」時,預測模式就會出現Apple,然後換算出其他剩下的詞彙組別。
原來在我們的大腦皮質內也有相同的功能,但我們看到「A,P,P」時,「L,E」還沒出現 ,但是,在像我這種因爲英文詞彙量不足的人,很自然腦袋就閃出「Apple」了,如果你的詞彙量更多,閃出的詞彙就會更多,但是你未必及時(即時)看到你閃出的詞彙。
不過,以前博學和尚叫我念金剛經時,唸到很專心,眼睛沒看到/讀到那些文句,我偶爾會看到自己腦袋閃出接下來的詞彙與文句的,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都是研究者說的即使皮質出現了,但我們清醒的腦袋是不會察覺的。
這裏也先打住這些論述說法。
用這個粗淺的論據是想說明,很多時候我們被一個想法刺激了一下,很多遺忘掉的想法/回憶/故事,或新或舊都會因爲這個「模糊記憶」的作用而衍生出來,或者變出新的東西出來。
簡單來說,我們「學習」與「辨識」既是同時出現,也會一來一往先後互換的出現。
籠統不明細來說,我們人腦學任何東西的話,都需要人腦裏面的兩種思維模式來啓動——或叫做心智啓動,不同的書有不同的中譯名詞。
第一種是屬於「定向的」,也就是說守紀律尊規矩下的學習,粗淺的略說,可以講成是按部就班,重複練習再溫習。
這是我們大腦內需要兼顧到羣體生活才產生的一種羣體學習的能力。
你勉強可以這樣說,人類是羣體動物,故在人類演變歷史過程中,如果羣體完全不守規矩或者沒有步驟的話,我們人類的「智慧」與「經驗」是很難積存下來的。
這裏也就此打住,不再深入引述論述了。
第二個功能是屬於「散發的」,這未必是符合合邏輯推進的,他更類似自由的,也可能是需要依賴外人的交談,或者是非正規的活動下被激發的,甚至可能你學的是另一個領域的資訊激發配搭出來的。
粗暴簡單來說,可能你在散步,或者沐浴,或者拉屎,或者閒聊中,看一本不同領域的書被激發出來的。
據說,他們在設置人工智能的學習模式時,他們是先要從「定向模式」進行設置,然後再設置「散發模型」。
爲什麼我會突然想起這段已經沉睡多年的回憶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子問我:「爸爸,玩魔方塊可以不要按部就班學習嗎?」
(李子問這個問題是多餘的,因爲我已經教會他六面色的魔方塊)
我說,不能!
李子再問:「那麼,下象棋,我可以不學開局,我自己發明我自己的開局嗎?可以不必理會殘局的基礎嗎?」
就是李子問了這些問題,導致我突然浮現出這過去已經沉睡的資訊出來。
同時勾動出當年的一段陳年往事出來。
話說當年,我看到定向模型與散發模型設置的說法不久後,那時李子是讀三年級。
他在讀書時,回答老師的作業
,是跟全班的同學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是跳出了規定的答案,老師看了之後都笑出來。
結果他的班主任老師就要求見一見我,然後班主任老師就跟我說:「李先生,這次我是給你孩子的分數是高分數的,也給他是對的,因爲李子的回答雖然是天馬行空,也合情合理,所以爲了表揚他這種精神我給了高分 ,李先生,如果是下次呢?」
李子的班主任是將球踢回給我,我問老師:「那麼,請問如果按照學習的規定,李子回答的答案即使是合理 ,但是給分數的制度呢?」
老師說:按照答案來說,回答的不正確,也離開了題目。
重點是在回答離開了題目!
我其實是很坦然的說:「那麼,就給回答的不對,也讓李子知道離題了!」
其實這位老師是有補充的,在他的學生裏面,他既想給學生足夠的自由和大膽的創意,不過,她也希望在她教導下的學生既有遵守規律和按部就班的能力,同時又有自由大膽的創意。
當我載李子回家的途中,突發浮現了人工智能設置的兩個思維模式這個資訊出來。
不過,當時的我,我是有更深入的聯想。
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讀人工智能的兩大設置法,要是我對作者提出的兩個思想模型,在讀之前,對模糊記憶和模糊邏輯是完全沒有概念,而且腦科學的資訊也沒有累積過任何的知識,請問我會有這樣的聯想嗎?
或者問得更直接一點,人工智能說的兩種設置法我還會有印象嗎?
或者是根本是看了之後,也不知所云,早已經拋到九霄雲外了。
散發式的模型,之所以會啓動到你過去的記憶/想法/故事,問題是,如果你完全沒有這些「底氣/基礎」呢?
關鍵不是散發模型的「功效」很大,可以創造什麼,而是讓散發模型發生功效的「引子」,是需要配搭到「底氣」的,否則沒有過去的配搭,就沒有任何的激發,風吹就散了,也就是說,你讀到的那段話,你不會有任何發現和聯想的,更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同樣的,任何學習你不能只要散發模型,而不要定向模型的!
在下象棋,電腦是可以不走任何開局,因爲電腦裏面被輸入過無數的棋譜和棋局,他是有足夠的數據,問題是一個人腦袋完全沒有足夠的棋局棋譜資訊,他亂走,拋棄開局聯想,不理會殘局基礎,他可以學得一手好棋嗎?
任何中局的精彩變化,奇兵突起,都是你定向模型的殘局基礎,讓你的散發模型發出強大的功效的!
教導主任英文 在 Peggy英倫生活旅遊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適應力
#孟母三遷我已經不知道幾遷😅
原本的計畫是三月返回英國,讓黑糖饅頭回去幼稚園,回到全英文的環境,提早適應一下九月進去英國學校的狀況。
但是諸多考量後,我們返英計畫往後延。因此,這個月開始,我先幫黑糖饅頭轉到全美幼稚園去學習phonics。
雖然有爸爸在生活中用英文交談,但是自然發音這些專業的知識,我自知無法自己教導!還是交給專業的老師教育系統。
夜深人靜時,我常常會覺得辛苦了黑糖饅頭,跟著我們兩地跑,語言、食物、文化⋯很多人事物不同,他必須跟著我們一直轉換適應。
但好險,不知道是天性,還是真的從寶寶時期跟著我們到處出差。黑糖饅頭的適應力真的很強,甚至我覺得比我們都還厲害!
第一天去新的幼稚園,直接挑戰整天,回家喊著還要去。主任很訝異在陌生環境,午睡睡得又沉又好!
目前也還沒明確的知道下一步怎麼規劃, #但至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我想也希望,這樣是帶給黑糖饅頭最強力滿滿愛的力量!
📍黑糖饅頭我們這一家Instagram 【just.Peggy 】
📍代購社團【 英倫俏媽咪代購小舖】童裝/童書/專櫃outlet 精品/指定代購
教導主任英文 在 咖啡貓aka楊盈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令人起雞母皮的非洲歌聲!
————————————
非洲大學生考上台大研究所 以斯瓦希里語禱告獻唱令人動容
來自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的大學生內森(Nathan Thadeo Yoashi),因考上台大研究所翻轉了他的人生。他於台南聖教會的主日上跪地禱告、獻上詩歌,以非洲通用語言「斯瓦希里語」(kiswahili),搭配非洲大地的音樂、樂器,加上馬太牧區的和聲,唱出澎湃、熱忱的非洲風樂曲〈Baba yetu 我們的天父〉,以主禱文敬拜天父,唱出他的感謝之情,讓在場的會友們都為之動容。
「雖然聽不懂斯瓦希里語,但看到坦尚尼亞的大學生在主日牧區獻唱時熱切、澎湃的禱告、唱詩歌,真的是滿滿感動在心中……。」台南聖教會高敏智主任牧師感動地說道。
內森接受專訪時表示,因申請上長榮大學永續發展國際學系而來到台灣,在朋友帶領下來到台南聖教會,發現台南聖教會是一個非常歡迎國際留學生的教會,因此願意每週騎半個小時的摩托車來教會聚會、參與敬拜。
非洲鄉村牧師孩子 靠信仰翻轉人生
內森表示,他來自於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由於父親是當地的牧師,因此他也很習慣教會的生活,大學四年都在台南聖教會,信仰幫助他度過很多人生低潮的時刻。
「我很喜歡台南聖教會,因為有英語堂,牧師會用聖經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奉耶穌的名,得到聖靈的幫助。聖經的話語可以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內森表示,台南聖教會很重視查經,要通過聖經的話,知道神指引的方向。
內森表示,台南聖教會對國際交換學生敞開,有一種「在耶穌裡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氛圍,所以他也把台南聖教會當台灣的家,雖然考上台大研究所很開心,想到要離開台南聖教會就非常不捨,但是相信耶穌必有最好的安排。未來若回到家鄉,也會持續的向家鄉的朋友們傳福音,見證主的道。
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與非洲交換學生。(高敏智牧師提供)
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與非洲交換學生。(高敏智牧師提供)
國際小組語言不通 仍相處如家人
台南聖教會因有活潑熱忱的英文牧區、國際小組,也吸引各國學生、外籍上班族、移工前來接受牧養和信仰造就。由於附近長榮大學有國際交換學生方案,因而使台南聖教會有了來自非洲坦尚尼亞、烏干達、史瓦帝尼、蒲隆地等國家的交換學生。
「英文牧區除了這些來自非洲遠方的朋友,還有來自英語系、歐洲及東南亞的信徒。雖然大家語言不通,但是相處得很愉快。」高敏智牧師笑著表示,內森是一個很可愛的弟兄,教會的弟兄姐妹都很接納他。他從一開始一句中文都不會講,到現在可以講得很流利,教會裡的小嬰兒從一看到他就大哭,到現在都玩在一起。他是台南聖教會的家人,就算去台北念書也永遠是家人。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79802#ixzz6o1CDd7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