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組織的前30%關鍵人才】
從小就喜歡深思的杜書伍,腦子裡無時無刻不在轉動思考,成為企業家之後,這更成為他帶領團隊向前走的管理方式。「我認為領導就是要『觀念領導』,」杜書伍說。爲此,2000年之後,他乾脆當起「老師」,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召集幹部「上課」。隨著聯強國際規模不斷擴張,杜書伍再進一步把上課內容寫成文章,讓全體員工都能了解他的思維。
大老闆為文創作,想必離不開嚴肅與教條的成分吧?一點也不。這系列後來以「聯強EMBA」為名,隨電子報發送的短文,因為談的是工作中人人會碰到的課題,角度深入淺出,以小窺大,不僅內部幹部受用,連收到的外界客戶、經銷商、合作夥伴都深覺有收穫,無形中爲杜書伍養出一批忠實閱讀的「粉絲」。
大方分享自己的心得,杜書伍笑著說,希望透過文字帶來影響,說不定就此改變某個人的職涯,或讓某家企業從此降低基層運作的成本。「公開這些是帶點理想性,」他說。
問:你對自己的職涯一直都有清楚的想法,是不是少年養成的過程帶給你一些影響?
答:我覺得有兩個因素,第一,是種穩定的力量。我的家庭教育一直教我要踏實,假如沒有這個,人就會浮躁,風一吹就會搖來搖去。第二,我成長的年代,是台灣非常期望走向富裕的年代,對自己有希望成功的強烈企圖心。有了這種企圖心,就會去動腦,想要突破。但有了先前穩定的力量搭配,我不會躁進,或一看到旁邊的機會,就方向搖擺。
問:父母親怎麼教育你這種態度?有特別的方式嗎?
答:這些認知有的是來自父母正面的言教,但也有來自負面的;好的可以學,壞的記取教訓。像我母親是正面教材,我父親的中年危機,則算是負面教材,他本來教書教得很好,收入也很高,但後來他想當校長,就從教育界退休,參加別人的辦學,最後卻沒有成功。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是,當我要做重大決定時,我會很審慎,會陷入長考。多思考,就會把範疇拉大,把考慮的時間拉長。長考也是另一種穩定的力量。
問:你的職涯中,哪些是你需要長考的時刻?
答:我出來工作大概快四年時,有人用雙倍的薪水來挖角。我那時候負責英特爾的微處理器的推廣,他做電子打卡鐘,當時我的薪水兩萬出頭一點,他用五萬挖我,那時候,這筆錢很大很大。因為他的產品要外銷,他還對我說:「我就給你五十萬,你跟我去國外跑。」我想,天底下從來不會有好康的事掉下來,這個人出手這麼大氣,代表他的行事作風不踏實。這筆錢我能拿六個月還是一年?所以最後我就沒有去。
另外一次,是我大四時在補校教高三數學,服完兵役回來後,校長又來找我,要我晚上再去兼課。我約略算一下,去教書至少一個月有四千五,當時我的薪水差不多是七千塊,等於是兼一份差,薪水增加六成,但我還是拒絕了。因為老師領的是鐘點費,薪水雖然不錯,但增幅有限,又不是我的主業。相反的,我專注投入公司的工作,薪水可能會成長很快,所以我拒絕了,決定專注做我的本業。
問:很多人面對機會難以拒絕的理由,是認為它稍縱即逝,你不擔心這一點?
答:沒有實力,機會都不是你的。機會其實隨時都有。我用公車來譬喻,儘早讓自己站上公車站牌,機會來你就上得去。但有時候你站在那裡,機會還沒來,你也要耐心等。
我在學校時就經常思考自己的未來,我知道我學的是Computer Science(微電子),但我希望未來走管理職、業務職,所以大學時代除了本科之外,我還去修了很多管理課程,為未來作準備。
進入職場後,第一個職務是擔任研發工程師,原本我為自己設定花兩年時間熟練技術實務,之後再轉調業務,但我做了九個月,就被公司要求轉調業務,因為覺得我在技術的磨鍊還不夠,所以當時陷入另一個長考。不過,一方面是配合公司需要,另方面,我想到只要肯花時間,做業務時還是可兼顧研究產品、累積技術含量,這樣不也更會賣。所以我轉換職務時,白天跑業務,晚上K書作研發,兩個兼具。這段過程也讓我思考,怎樣讓兩件衝突的事情協調,能夠一魚雙吃。
問:像個人生活,娛樂這些面向,都不在你的考量內?
答:(笑)我出社會前面十年,只看過一、兩部電影。
問:你從什麼階段開始真正讓自己從「部屬」的思維,提升到「管理者」的思維?
答:在學校時,我就常思考自己的未來出路,因為不是狹隘地讀書,想的時間也比較長遠,所以習慣以比較高的高度看事情。從學校建立這樣的習慣後,這一輩子,我都是拉高高度來看事情。第二,我念了管理,自然而然就有管理的背景,讓我後來在做主管的過程中很自然,沒有任何門檻。
問:在管理端經常要面對人的問題,你都沒有摸索或挫折的過程?
答:(大笑)多了。以我的職涯來說,可以分成幾個階段。我一九七六年出來工作,第一階段大概到一九八五年。這個階段都在打基礎摸索。這九年時間,我cover的範疇很多,這段時間的挫折就很多。
打個比方,我認為任何事都應該節儉。我剛開始做sales,感覺常常跑呀跑,沒有結果,卻要花錢,所以我出去都坐公車,管理下屬也是這樣。但另外有個部門出去就直接招計程車,於是部門間,大家就會比較。我就對部屬說,我們今天這樣節省,紅利會比較好。結果呢?並沒有比較好。最後我拿我自己的紅利出來分給大家,結果他們都不收,而且認為我這個主管有guts(膽識)。在這樣的要求下,第二年,我們的紅利的確就比較好。
問:你碰過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答:最大的挫折就是部屬被挖角。投注心力去帶他們,後來他要離職。或是覺得某位女性同仁很不錯,她卻說:「抱歉,我要回家生小孩。」爲了這個,我還寫了好幾篇文章,談雙薪家庭的重要,甚至上媒體談怎樣料理家事,教太太給先生一律穿白襯衫、買同樣顏色的襪子,垃圾桶一次套好幾個塑膠袋,更換的時候才方便.......減輕女性同仁的負擔。我甚至還教她們如何準備四菜一湯。
問:說到有員工想回家帶小孩,你一路走來,都被強烈的危機意識跟企圖心引導,你認為現代人對工作仍然需要這樣嗎?
答:關鍵在經濟基礎。這次金融危機就回過頭來告訴大家:未來環境的變化是你沒辦法控制的。你有把握目前的經濟條件一生無虞嗎?每個人對經濟安全的定義不一樣,但長遠來看,門檻還是蠻高的。就像誰會想到現在存款利息幾乎等於零?
問:經過金融海嘯,職場發生很大的變動,也顛覆很多人對生涯的想像。你體會最深的一點是什麼?
答:回過頭去看,我很高興我很多想法是對的,這些現象,終究證明我的價值是對的。
我本來就看金融業是「虛業」,不是「實業」,過度擴張的結果,本來就應該泡沫化。再看很多垮掉的百年老店,很多都是老大不堪,沒有危機意識,長時間下來像是國營事業,怎麼經得起環境變化?
雖然很多人失業,但我認為好的人從來沒失業過。景氣好,人員通常會寬編,企業只淘汰績效最差的3%,但景氣不好時,企業淘汰10%,這才是真正人力精實的編制。所以如果你在這最後的10%中,平常沒事,但是就像人家說:「退潮時,才知道誰沒穿褲子」,碰到考驗,誰沒穿褲子就看得到了。
組織中,70%都是基層員工,30%屬於幹部級;真正屬於中級主管以上,比例可能只有3%。經濟不景氣時企業砍最多的,是基層員工跟不好的幹部;所以你希望自己永遠都很安全的話,就要努力擠進組織的前30%。大家必須有危機意識,也要與對現實有正確的了解,讓自己進入真正安全的範圍;否則在不安全的範圍中,當然會被砍。
不過,整體來看這個世界還是人才不夠的,而且好的人才的價值比過去還要高;如果你是人才,不僅絕對不會失業,還到處搶著要。
問:專業工作者或經理人可以從金融海嘯中學到什麼?
答:要學到未來變化是很大的,絕對不能認為它不變或變化很小。另外,經濟安全與危機意識是必備的。經濟安全還包括能力安全,要讓自己一直跑在前面,不要落在後面。
很多人聽不進去,因為他們根深柢固認為工作是痛苦的,休閒是快樂的。我認為這是絕大的錯誤。你鑽進工作中,那種知識的滿足跟喜悅,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快樂。玩就快樂嗎?不見得喔。玩是你要付錢給人家,工作是人家付錢給你,你又很快樂,而且獲得愈多,表現愈好,給我的錢愈多,何樂而不為?
問:你不斷強調思考的重要,你思考時,有特殊的程序嗎?
答:我無時無地不在思考,腦筋不動就渾身不對勁。因為思考是不分場所的,我連走路也在想事情。假如想出東西,那就很高興了。年輕時,我對我的主管,或公司做法,有時不是很認同。但是我心裡會想:「我只有兩年工作經驗,人家是我的三倍,其中必有道理。」我就照做,有時候會問,有時候就持續當作一個議題,隨時找答案,很可能五年以後才找到答案。養成習慣後,現在留在我腦中還有很多懸案(笑)。
我認為領導就是要觀念領導,所以我自己體悟到什麼,我就講給部屬聽。2000年以後,因為幹部太多,我開始正式上課,再把上課內容寫成文章。一個人要觀念正確,才能有效率的工作。金融海嘯發生後,不少企業出狀況,倒是解答我很多懸案。
問:爲什麼?
答:我相信,全世界的事物都是成常態分配,大部份是落在中間,特別好或特別不好的相對少。常態分配跟我們講的中庸之道是契合的。站在穩健的角度,我們只要落在中間就好,不需要在兩邊,因為很outstanding的這邊,畢竟是例外,有時候甚至得靠運氣,所以不要去想這個。就經營企業來講,盡力做就對了,不一定非要第一。為了做第一去冒險,可能會變成第十。我只要持續努力,可以從第三變第二,從第二變第一,不是很穩嗎?想去樹梢摘最漂亮的果子,可能會跌倒,這也是我講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問:不管是穩定或穩健,能不能爲它下個定義?
答:你踏的每一步,把握度都很高。它的風險是你輕易可以承擔的。比方說,我有七成把握,三成會失敗,而且失敗以後不傷筋骨,這樣可以做。
有些事情是你有九成把握,但那10%一旦發生,你承擔不起,這樣不能做。反過來說,這件事情九成會失敗,但承擔得起,就可以做。過去媒體說我很開創、敢突破,表面上看起來我很冒險犯難,其實每一步我都知道企業能不能承擔得起,而且是輕易承擔,不會傷到筋骨。
問:當讀者要吸取你的觀念時,你會建議他們怎麼使用?
答:關於管理的書籍有三類,第一類是教科書,非常理論,都是專有名詞;第二類是管理大師寫的書,很多例子都是國外或大公司的例子,對本地的讀者有距離感;我寫的聯強EMBA文章算第三類,題目都很小,就在每個人的周遭,很貼近職場。所以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它是最接近、最能轉化使用的。這是我當初題目愈寫愈小,愈來愈貼近員工的原因,其實是每個人工作中都會碰到的經驗,只是過去發生時,自己不見得感覺到。因此,要努力思考在工作經驗中相對應的場景,然後去模擬使用看看。那你就會真正把觀念跟實務連結在一起。一方面,這會使你對觀念理解更深入,二方面,它會融入你的腦海,達到內化。這樣,你以後隨手就能應用這些觀念,幫助自己職涯的發展。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本文收錄於《打造將才基因》,作者:《Cheers》雜誌總編輯盧智芳)
#連結閱讀
1. 斜槓人生,好嗎?
http://bit.ly/3mZU0Wk
2.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https://bit.ly/3zDWeSC
3. 杜書伍:你懂得「想」,就成功一半!
https://bit.ly/3CZLOyy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教科書編輯薪水」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蘇浩 Anthony S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求職] 編輯年後轉職選擇- 看板CareerLad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教科書編輯的發展- 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迎您一起加入我們,有相關編輯或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教科書+補充練習編輯工作大公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tt的評價費用和推薦,PTT.CC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出版社編輯薪水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公司] 南一書局,數位教材編輯PTT推薦- Salary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公司] 南一書局,數位教材編輯- 看板Salary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問題] 想要應徵編輯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Re: [公司] 南一書局,數位教材編輯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問題] 出版業的前輩請進- 看板Salary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Re: 【請益】 該走還是該留呢? - Publish板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吥通嫌臺灣 ◎林央敏
咱若愛祖先
請你吥通嫌台灣
土地雖然有卡隘,
阿爸的汗,阿母的血
沃落鄉土滿四界
咱若愛子孫
請你吥通嫌台灣
也有田園也有山,
果籽的甜,五穀的香
乎咱後代吃未空。
咱若愛故鄉
請你吥通嫌台灣
雖然討趁無輕鬆,
認真打拼,前途有望
咱的幸福未輸人
咱若愛兄弟
請你吥通嫌台灣
雖然討趁無輕鬆,
收回自由,運命有光
咱的幸福未輸人
咱若愛故鄉
請你吥通嫌台灣
國家細漢免怨嘆,
認真打拼,前途有望
上好家己做主人
--
◎ 作者簡介
林央敏
一九五五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詩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台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一九六五年即寫古詩、七二年首次發表新詩、八三年開始台語寫作。首倡台灣民族文學,是戰後台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家及台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台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八六~九七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另有作曲與電腦軟體,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十一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台灣〉被譜成二十四種不同的曲子,對催化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roodo.com/tw_poem
(簡介取自《收藏一撮牛尾毛》)
--
◎小編一尾賞析
台灣的街道好多很醜的看板機車好多好吵、路好爛、薪水好低、慣老闆好多、頂加鐵皮屋,我們總是可以找到非常多方式來嫌棄我們這遍土地,或者說我們自己是鬼島,而這首詩則從對於這片土地的鄉土情懷出發,「吥通嫌臺灣」從非常口語實際的提醒開始。這首詩寫在1987年的解嚴之際,對於台灣的未來寄於厚望,亦曾由台灣的作曲大師蕭泰然譜曲,而為人熟知。
從這首詩的語言來看,在現在開始強調台文「正字」,而在當時在連教育部辭典還沒完成之時,當時想利用母語來寫詩時,可以看到許多字和現在較不一樣,這都是當時詩人在利用母語的寫作時的嘗試。
這首詩非常寫實的從父輩母輩在這片土地的辛勤耕作、台灣的田園、山川河流,來描寫台灣土地的豐碩,然而這和一開始的「吥通嫌臺灣」形成了連結,通篇以整齊固定的語體來抽換字面、製造詩本身的韻律與音樂性,以非常淺白的字詞書寫,從「祖先」、「兄弟」到「鄉土」,從台灣土地的狹小、小人物討生活的不易,來形塑台灣人打拼的未來。
在1987年解嚴後,台灣真正面向開放的社會,台灣作為一個受到外力影響的國家,「國家細漢免怨嘆」,敘事者以勤勉的口吻對讀者說「認真打拼,前途有望」,雖然解嚴,但在當時仍舊是由國民黨執政的台灣,台灣人還是沒辦法選自己的總統,而敘事者才在當時說:「上好家己做主人」。這首詩面對的是台灣在解嚴後面對民主化歷程,台灣人對於光明未來的期待,在那過去烏暗的時代遠去後,在這個時代的台灣人終於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
--
美術編輯:佳郁(ig:Gayodoodle)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林央敏 #吥通嫌臺灣 #鄉土詩
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蘇浩 Anthony S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期香港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大家忽然對左膠敏感起來,驚覺一些媒體原來有很多膠人膠文,梗有一篇在左近。
其實,膠這回事是不非上下左右BA的,只是左膠在主流媒體地盤較多,而且勤於寫作、下筆千言,所以令大家有逢膠必左的錯覺而已。
以膠論膠,我想起以下一篇2014年的超超超舊文。(還記得因為在文中用了很多「膠」字,有評論界前輩在專欄批評,說我堂堂學者這樣有失斯文。當時編輯容許我這個「新晉作家」的「前衛」之舉,實在難得。)
重讀舊文,見文筆純情又笨拙,我真的很想從頭到尾改一次 ... 但又沒有稿費收,改來把鬼咩!
更重要的,是我的看法大致沒變。
Let's say no to 膠。
(從蘋果日報借來一幅圖)
**********
2014年2月14日 信報
曾國平 經濟3.0
左右之爭與不膠之論
從兩位經濟學者曼昆(N. Gregory Mankiw)和梭羅(Robert M. Solow)一場有關收入不均的論爭(見昨文),我聯想到香港近數年流行的「左膠」和「右膠」等稱號。
曼昆和梭羅辯論的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牽涉的是經濟政策上的所謂左右之爭:收入不均從何而來?高收入是來自高生產力(即社會貢獻)還是尋租技巧(即塘水滾塘魚)?收入不均會否跨代遺傳,造成富二代和窮二代?政府能否以稅制和福利改變收入的分布?政府的行為會否影響工作動機並且造成浪費?兩位學者雖然詞鋒銳利,但始終以說理為主,輔以數據和研究成果,是第一流的學術交鋒,絕無半點「膠」味。
「膠」也者,其本義不便直言,籠統一點說,指的是低水平言論。至於「左膠」和「右膠」等稱呼,指的是持不同立場的低水平言論生產者。
綜觀近年香港報上網上的言論,「左膠」似乎佔大多數,其原因不難理解:科技進步帶動的收入不均愈來愈明顯,貧富懸殊加劇,增加了對左傾言論的需求,加上互聯網提供了方便發表言論的平台,降低了生產「膠論」的成本,「左膠」於是得以繁衍,進而成黨成派。相反,「右膠」受意識形態影響,傾向自己顧自己,關注的是私利而不是什麼社會公義,主動發言的動機較低,其「膠」不顯也。與此同時,中港關係愈來愈緊密兼緊張,造就了跟「左膠」和「右膠」有點重疊的「大中華膠」和「本土膠」。
三條「防膠」原則
本來,不論左右,不論本土普世,其言論都不一定要「膠」,但何以傳統或網上傳媒「膠」字滿天飛?這現象或許來自不同立場論者之間的攻訐和取笑,更有可能的是,這些言論的質素的確低劣。不知道「經濟3.0」算不算「膠欄」,但我從曼昆和梭羅的辯論中歸納出以下三條「防膠」原則,希望各門各派的評論員參考一下,合力降低香港輿論的含「膠」水平:
一、言論清晰不含糊
讀者找來兩位經濟學者的文章一讀,就算全無經濟學的訓練,也能大概明白雙方的觀點;文章於學術期刊刊登,術語難免,但作者以人人讀懂為目標,絕不打算嚇怕讀者。相反,香港傳媒有不少難以讀懂的文章,句子冗長通篇術語,水平差一點的讀者都會看得一頭霧水。清楚的文章對錯分明,但含糊其辭的文章連論點都搞不清,談不上對錯。
二、以數字說理
香港的統計數字從來不易找,政府各部門的網頁亦一向難用,但討論起香港的政經議題,不妨花點工夫查閱有關的統計數字。雖則數字可以騙人,統計亦有不少誤導的伎倆,但以數據示人,最少是客觀討論的一個開始。討論政策下的輸家和贏家,與其「估估吓」空泛討論,何不從數字入手,令讀者對影響的大小輕仲有點概念?
三、不隨便因人廢言
老實講,曼昆寫的經濟教科書一紙風行世界,頻頻再版,其每年的版稅收入加上哈佛教授的薪水,不難令他躋身美國的最富有的1%之列。低手的辯論,必從此一事實落手,質疑曼昆的文章有保護自己友之嫌。梭羅貴為諾獎得主名重士林,當然不會出此下策,堅持以事論事,不因人廢言。此原則有兩個例外:若果作者可從論點得到政治或金錢上的好處(如受薪支持某類政策),又或作者從來立場飄忽甚至自相矛盾,因人廢言便情有可原。
長「膠」長有之謎
以上三個觀點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為何「膠論」依然層出不窮?輿論市場若果運作有效率,何以有質素的評論不把「膠論」逐出市場?從供應方面看,「膠論」的成本較低,有一定的寫作套路可依循,可以大量生產,寫一篇的時間心力耗費有限,加上網絡平台漸多,發表評論的門檻愈來愈低,「膠論」的供應增長強勁不難理解。
需求方面,香港市民生活繁忙,政經評論不外乎在地鐵或廁所匆匆一看,或靠社交網絡轉載驚鴻一瞥,少有逐字逐句細心推敲的。細心臚列數字、層層推理,沒有幾多個讀者會欣賞。相反,明刀明槍罵人但求痛快或語焉不詳但求啱FEEL的「膠論」,既能印證讀者既有的政治立場,亦能帶來即時的快感,一「膠」兩得,對「膠論」的需求由是大增。
話雖如此,部分有要求的讀者何以未能發揮市場力量,減低香港輿論的「含膠量」?電視節目質素低劣跟市場壟斷有關,但評論文章「膠」味十足又跟輿論市場的結構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一點也不「膠」,讀者不妨想一想。
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教科書編輯的發展- 工作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目前面試兩家教科書編輯在北部,但其實我面試的時候沒問薪水,他們也沒有提到薪水,只是告訴我工作內容,幾天後會知道是否錄取,我學長在其中一間南部 ... ... <看更多>
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迎您一起加入我們,有相關編輯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誠徵】法律專業用書責任編輯一名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招募「責任編輯」啦! 主要負責法律專業用書的編輯校對工作(大專教科書、學術專論、實務工具書等), ... ... <看更多>
教科書編輯薪水 在 [求職] 編輯年後轉職選擇- 看板CareerLad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
過年後想轉職,但有幾個選項猶豫不定,所以想問問看大家的意見~~
先說說我自己的背景~
25y 中文系出身
畢業後就在某中小型童書出版社任文編到現在
離職原因:公司組織小.家族事業(主因)+工作內容僅限童書太單一
目前的選項有3種:
A.大型教科書出版社編輯
薪資:33K,過試用期35K(跟目前的一樣)
工作內容:幼教編輯 主要是編幼兒園的教材
福利:年終1.5個月/三節獎金/定期健檢/供餐
加班:不頻繁&可報加班費
優點:離家近(捷運20min).公司大.市場穩定(因為是教科書)
缺點:工作內容跟原來的差不多,挑戰性不高
B.大型出版社生活線編輯
薪資:30K.過試用期33K
工作內容:生活類用書&雜誌編輯
福利:年終2個月/三節獎金
加班:週六要上班.平常不定期加班
優點:公司大.工作內容非童書
缺點:週六要上班.地點遠(搭捷運轉公車要1.5hr)
C.連鎖補習班國文老師
薪資:40K(但須先培訓半年,培訓通過才有40K,培訓期間按照排課時數算鐘點費)
工作內容:國小~高中國文科教學
福利:年終1.5個月/三節獎金/教學績效獎金
加班:不定期加班,依學生狀況而定
優點:薪水高.離家近(走路5分鐘).挑戰性高
缺點:作息時間日夜顛倒.收入會空窗半年
如果以現實面來說,目前我比較傾向A,
可是B比較符合我想離職的原因,而且家人比較支持B,
但如果以長遠來看.好像補教業比出版業有發展性?
好難選~~拜託大家給我一點意見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2.19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