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熱門的新聞,便是台積電的股價市值創新高的消息。對於台灣的企業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感到敬佩,一方面也會擔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這裡說到的資源包含了政府政策的焦點、台灣資通訊人才的群聚而無法進入其他產業。
最近在看一份文件,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教育領域的副總裁 Evan A. Feigenbaum 所撰寫的報告,裡面內容很完善的討論到台灣過去的成功以及目前的窘況,包括少子化導致整體人力的萎縮、基礎科學及統計資工人才的不足、缺乏雙語環境及海外市場的企圖心,這都影響了下一世代新創產業誕生的可能。
另外除了問題面外,這份報告也列舉了幾項我們能思考突並作突破的部分,包含以色列整合軍事及產業的人才培育策略、APEC及美國印太平洋計畫旗下能讓台灣產生更多槓桿的子計畫、GDPR個資政策與重視未來人工智慧資安的方向,又或是台灣善用資通訊的高等教育吸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學生等(以目前台灣疫情的控制我個人認為有可能)。
可以看到,要營造整個有利創新的環境,不單單只是經濟部的科專或科技部的計畫等,甚至要連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也一起,統整出一個綿密的策略。
以下是我看了整本報告的筆記,單就翻譯品質上絕對不足的,但想說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同討論,一起想想台灣該如何營造有利的制度,讓創新產業能踏穩及在全球有所突破。
以下筆記:
「台灣新創未來該如何突破?」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Evan A. Feigenbaum
VICE PRESIDENT FOR STUDIES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experts/719
原文連結: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assuring-taiwan-s-innovatio…
一、台灣五大未來創新上會面對的挑戰:
(一)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二)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三)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四)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五)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二、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台灣必須加強STEM的人才訓練,特別是新創者的數學、統計、資工、資料科學的技能。
(二)在PWC 2018年的新創調查中,僅13% 工程背景、 7% 科學背景、13% 資訊背景,六成的創辦人為文學及商業背景。
(三)因為過去資通訊的成功,也磁吸了大部分相關人才到TSMC跟MTK。
(四)台灣少子化非常嚴重(全球最低),總體勞動力人口也不斷在萎縮,連帶的影響各種專業人力的總量,以及投入到科技領域的人數。
(五)台灣越來越少科學及工程的畢業生,從2007到 2014,每年相關的畢業生減少了快一萬名(從92167到83394)。
(六)綜上,每年透過教育體系產出的人才庫越來越萎縮恐會供給不足。
(七)台灣到美國就學的畢業生及在學生也都在萎縮,以2000跟2017來比較,在學生總數從10668到7003,畢業生從15022到9236 。
(八)出國留學者越來越少比例的人願意回台灣,2004到2007約65%留在美國,2012到2015約75%留在美國。
(九)留學美國者回台灣的重要性是在,過去80、90年代會形成一個美國跟台灣間的「腦力連結」,而塑造一個學術及業界的台美連結機制,對下一代人才的塑造是重要的。留學回國的數目下降,對形成前述的機制是不易的。
(七)人數減少,長期來說也會影響下一代重要技術,例如AI的競爭力。
(八)此外,台灣的學程所教授的內容通常距離最新的科技相隔三到五年。
(九)來自北京的人才競爭也不可小覷,它能透過薪資及市場的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才。
(十)台灣應思考如何透過生活品質及民主政體來吸引留住人才。
三、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人口萎縮也持續影響市場規模。
(二)即使本國市場小,還是有機會成為較大規模市場的服務跟平台,例如、來自瑞典的spotify,但這也關乎了台灣在前個主題的人才庫的養成。
(三)因為產業西進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目前台灣已經無法單一區域就完成一個完整的製造生態系。就連富士康及和碩,仍要跟中國的製造商合作。
(四)台灣的VC資源仍強壯,但也有VC反應近十年來台灣缺乏足夠的可成為投資標的新創團隊。也因此,有些投資單位也會開始物色中國的新創團隊。
(五)一大挑戰,便是吸引美國及國際的投資人,且過往台灣的市場資本曾經有被高估過,也是加深了這挑戰的原因。(這句得求證)
(六)另外一個台灣的大挑戰是,如何創造對投資人有誘因的下世代科技,然而台灣也面臨這部分的問題,包括AI領域的資料不足,或是量子計算的人才不足等。
(七)目前有許多中國的AI研究人員在美國的單位工作,這帶來兩個層面的影響:在八零九零年代台灣跟矽谷間的連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跟矽谷的連結。未來美國諸多領域的AI的形塑方向,也會與中國有關。另外,基於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趨勢,也將有許多在美國的AI人才回流到北京。
(八)如果未來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加劇,世界將會分成兩大陣營。而北京也會持續運用各種方面的壓力來影響台灣、吸收台灣人才。
四、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台灣另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是,過往硬體製造的成功經驗,也影響了下一代台灣的軟體硬體整合的發展可能。
(二)以中國大疆無人機為例,無人機算是軟硬整合的成慣例,除硬體外,有必須搭載不斷突破的演算法,同時,透過無人機拍攝的資料,又能持續改善演算法。這解決方案也吸引了許多全球跟美國的單位,包括美國,運用大疆的無人機再開發更新的軟體技術。
(三)台灣的切入點仍存在的,考量有些國家,包括美國,可能會對中國打造的AI科技有所疑慮,在這部分台灣應有潛力來取代服務。
(四)但即使要做到前述這點,用過往硬體生態系的思維來面對也並不合適,得直接有軟硬整合的思維基礎來面對。
(五)台灣必須找到基於硬體及軟體的優勢來發展,像是以色列及愛沙尼雅的做法。
(六)以生物晶片作為基礎建設發展的生物科技,並整合硬體、韌體及軟體,也是可考慮發展的方向。
(七)要如何用硬體優勢、結合軟體,以彈性的工程概念迅速打造下一世代的高科技的基礎建設,對台灣來說是必須發展及規劃的。
五、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東亞的製造供應鏈正迅速在轉變,,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因為中國的工資成本也在上漲。2017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也正加速此進程。
(二)有些供應鏈的轉移並不容易,例如廣東富士康的微電子零組件生態系,而泰國或越南也難以吸收這樣的產業移入。而富士康的印度基地是轉移的其中一個例子,同時製造印度人口所需的手機已經小米的機體。
(三)台灣的挑戰包含了:
A.必須瞄準新科技(AI及量子技術)的其中一部分製造鏈,而這些新科技的廠商包含雅馬遜、GOOGLE或是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等。
B.台灣可以尋找一些目前平台大廠尚未提供服務的領域,而這服務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包括醫療、教育、資安的部分,都仍有發展軟體、人工智慧的空間。
(四)在台灣,雖然礙因於資料量,較難發展大量資料所產生的人工智慧企業,但有許有機會發展少資料型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五)除了ICT跟半導體,大部分產業過去都聚焦在低毛利的製造,也造成未來轉移至高值化的障礙。
(六)台灣必須綜合國際趨勢、尖端科技及研發能量,找到對台灣來說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也能參考美國未來市場所需的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來發展。
六、政府政策的幫助
(一)許多台灣政府的政策或計畫停留在陳述的階段,即使有加強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力道,但並沒有有效地針對特定領域訂定策略。相對來說,美國及歐洲都有進行規劃策略,以日本發展AI醫療為例,政府便有計畫建立十處以AI為基礎的醫院來發展AI醫療,投入金額將在2025達到100 million美元。中國也發展人工智慧人臉辨識,進而誕生出獨角獸Megvil,此公司最近也沒加入美國商務部的Entity list。
(二)這說明了,過往台灣在硬體的成就,難以讓台灣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上穩穩站足。
(三)政府應引導整個台灣發展市場上有興趣的項目,讓國外的投資者能不斷投注資源,並且不讓法規或稅制造成這類投資的障礙。
七、台灣應針對上述五點問題進行解決,並且也在國際間找到能一同解決的合作夥伴。像是過去台灣跟矽谷的合作,應該與美方產生一種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來解決前述問題。
以下是討論建議參考的解決策略:
八、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雙語經濟是能加強的方向,透過英語的加強來征服區域及全球的國際化挑戰。
(二)台灣可做為一個區亞洲域型的高等英文工程相關課程(電機、機械)的中心,吸引東南亞學生,以相較於美國及歐洲、澳洲更低價的課程來吸引東南亞電機人才,並透過策略留住這些學生在台灣電機相關領域。
(三)從此刻,為了往後十年到二十年的STEM人才庫做努力,同時這樣的人才庫得累積包括科技、商業、軟硬整合,讓台灣能發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資安等領域。
(四)針對5+2產業,應在大學建立相關的新創加速器。先從政府資源挹注,後續再由業界資源銜接。這些加速器應扶植跟聚焦的技術,並不是短期投資市場所關注的,反而應關注長期有潛力發展的技術。
(五)政府應鼓勵學校,引導商學院學生加強科技的應用技術,同時也加強理工、電資學院學生商業及金融的知識,培養綜合型人才。
(六)台灣在各方面都有人才,然而國際交流型的人才還是太薄弱。
(七)按照PWC 2019新創的調查,60%的新創團隊並沒有聘用能推展國際化的人才 ; 54%的團隊沒進行投遞或參加國際的展演及投案 ; 只有30%有針對國際市場進行評估。
(八)即使台灣團隊嘗試培養很前端的科技技術,然而終究會因為缺乏國際的管理者,而導致難以開發台灣以外的市場。
(九)以色列模式:
A.瞄準遠期尖端科技,特別是數年後才會帶來收益的科技。
B.策略並不會雨露均霑,而是選擇有足以作為特色及槓桿的項目,像是基礎科學及資工便是投入好幾年資源的項目。
C.透過政策及策略銜接軍事單位、軍種及業界,讓好的人才在當兵時能得到更完整的培訓及成為業界能善用的人才。
D.許多以色列人能流暢的使用英文,因此台灣也能考慮雙語政策,同時許多以色列的企業會企圖發展更國際化的市場(美國及歐洲),及具備有國際化的眼界。
(十)台灣能持續推動的國家政策:
A.有利國際創新的簽證
B.引入國際的產業導師制度,用公私協力的方式,引入國外特訂領域的導師,來觀察及督考台灣各領域的發展,可能的領域包含量子計算、資安、生物科技。
C.擴充gAsia Pass的應用情境(再研究)
D.建立一個跨太平洋的諮詢平台,把投資、需求、選題及台灣的研發能量對接起來。
E.承上面諮詢平台的建立,也同步在教育層面建立,將學術能量引入。
九、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三種策略: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以及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二)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
A.不只資料數量重要,資料的處理、資料的合成、資料的部署同樣重要。也可從以色列跟愛沙尼雅的案例看到,如何善用各政府單位及民間單位的能力及優先緒,來增進工業的價值鏈。
B.政府可作為高品質資料的提供方。此外,台灣也能善用法治基礎,來加強資料保護及個資保護的標準。
C.作為APEC中的領導角色,目前APEC中有在討論物聯網跟數位經濟的資安標準,台灣應扮演主導角色來引導框架及提供處理上的案例。
D.成為GDPR標準在亞洲施行的最佳案例。
E.美國的印太平洋策略中包含資安環節,台灣及華盛頓應保持交流溝通管道,在全球及APEC上一同推動。
(三)台灣作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
A.政府應針對5+2產業旗下的各創新計畫進行TVCP(trusted vendor certification program)認證,加強這些計劃的品質及可信任度,活用優勢,與國外的合作單位共同開創新科技的標準。
B.作為美國的新科技產品的場域實測基地。
(四)台灣作為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A.美國團隊也同樣對東南亞快速擴張的市場感到興趣,台灣能成為比中國更信任的夥伴,連結美國進入東南亞市場。
B.美國目前有 New Southbound Policy及 U.S. Indo-Pacific strategy,加入旗下的數位及資安相關的計畫,目前南韓已有加入。
十、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應挑選前瞻的重點軟體科技領域,進入扮演重要的角色(AI、IoT)。
(二)台灣在量子運算上仍未有具規模的使用者,然而學界目前有美國IBM合作的計畫。
十一、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美國正調整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並尋找下一階段科技上的夥伴,特別是在AI及物聯網、生物科技技術上無資安疑慮的合作夥伴。而這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應盡可能在這些領域的安全技術標準上佔有一席之地。
十二、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一)從半導體的經驗來看,政府政策的投放必須是長期持續、且眼光放遠、針對先進科技的。
(二)台灣在研發上的投入資金比例上越來越少。
(三)調整政策讓基礎研究能成功商業化非常有必要。
(四)接下來三年到五年有些美中的合作計畫有可能停止,台灣必須成為有潛力的取代對象。
(五)台灣目前有加入APEC 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目前該組織的方向趨向歐盟的標準,台灣可先針對GDPR系統預作準備。
(六)台灣應該更積極加入更多科技業標準的制定,特別是接下重要的科技如物聯網、資安等。
「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的推薦目錄:
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敬愛的師生、同仁及學長姐,大家好:
今年4月8日是本校創校124週年暨在臺建校62週年的校慶日。自1958年於博愛校區成立「電子研究所」,迄今在臺建校已超過一甲子歲月,也已成為多元完整發展之頂尖大學。在此,特別感謝所有師生、同仁與校友的努力與支持,共同創造本校的成長與發展。
近年來,高教環境正面臨少子化及國際競爭等巨大挑戰,本校不斷積極提升既有的工程、科技、半導體等專長領域之教學與研究能量,包含新設校區及學院發展、舊校區改善計畫、爭取相關研究經費,並提供教師獎助計畫等。未來也將結合國立陽明大學在生醫研究方面的長才,共同發展,以期發揮最大效益。
本校與國立陽明大學在逾十多年的交流與努力之下,目前合校已至水到渠成階段。若順利通過教育部及行政院核定,即將正式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兩校在專長領域互補,並以發展新興智慧醫療教學研究為主軸,以期帶動跨域教學,打造前瞻研發成果及培育更多人才。
同時,為使兩校開創醫學與資通訊融合,帶領台灣醫療技術產業化、促進生醫經濟發展,並邁向偉大大學之目標,未來將攜手共創生醫與智慧醫療研發產業,目前已由本校名譽博士梁次震學長及傑出校友黃民奇學長共同捐贈25億元來創辦「憶卿醫院」,地點位於博愛校區,並於興建完成後,將建物所有權捐予本校。醫院設立和營運依醫療法規定辦理,衛福部已於去年6月核准「憶卿醫院」設立,並在11月許可「醫療財團法人竹銘基金會」成立;目前正依相關規定完成法人登記程序,預計於2024年底取得執照並開幕營運。
合校後,也將攜手一同推動桃園青埔全球校區之發展,去年4月,本校與桃園市政府簽署「桃園市教育研發暨國際醫療合作意向書」,歷經一年的努力,已於今年3月獲行政院函覆同意無償撥用桃園機場捷運A19站旁土地,將於該處發展特色國際生醫教研與服務、智慧科技、智慧生醫及智慧管理,打造全球商管學院 (Global Business School, GBS)及醫療發展學院 (Healthcare Development School, HDS),共同支持青埔特區創新、創意及創業能量。
放眼未來,並掌握人工智慧浪潮崛起所帶來的新契機,本校3年前即開始籌設「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去年全國第一所人工智慧學院「智慧科學與綠能學院」經教育部核定於台南分部正式成立,並展開碩博士班招生。新學院下設「智慧計算與科技」、「智慧系統與應用」及「智慧與綠能產學」等研究所,此一跨校區及跨領域之教學研究單位,發展可期。
在此同時,積極配合校務發展規劃,除近期已爭取到超過30億元之各項研究經費外,也感謝學長姐對母校的大力支持。今年2月,於台南分部舉行「致遠樓新建工程上樑典禮」,未來將開放企業進駐研發中心,建立大學研究園區原型,樹立台南分部及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發展之新里程碑。此外,本校特別設置「青年講座」,提供充足資源,縮減與國外學者薪資的差距,積極延攬傑出優秀青年學者至本校服務。過去三年多來,獲得企業及校友們的認同與傾囊捐助,已有超過四十位優秀青年教授(含五位聯發科公司贊助之青年講座教授)因該獎勵計畫至本校服務。今年,更由林行憲學長等人發起「喜馬拉雅計畫」,將結合交大校友總會、思源基金會、致遠基金會等校友的力量,每年募款1億元,協助本校推動尖端研究,期望五至十年能有三至五個領域達到世界第一的目標,進而成就「偉大大學」之願景。目前選定SEMICONDUCTOR、AI、HEALTHCARE三個主軸,讓校友資助母校的美意能源源流長,生生不息。非常感謝校友對母校無私的奉獻,也希望師生善用此機制平台,開創培養台灣下個科技產業之技術、領導者及新創公司的新紀元。
為提升既有之校園環境品質,本校亦持續推動「美感校園再造運動」,從學生宿舍活化到餐廳翻修設計,賦予老建築更具質感的新面貌,今年初已完成學生活動中心、工程五館整建及景觀步道等建設工程。此外,感謝「詮營股份有限公司」呂學博學長捐贈停車閘門管理系統,今年3月起已正式全面啟用,並提供多元的繳費方式,使用更加便利。
今年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衝擊,避免群聚感染風險,日前已宣布取消近期舉辦之大型活動。但為歡度校慶,仍將如期舉辦「2020交大校慶特展」及藝文展覽;此外,「交大校史文物資料典藏查詢系統」3月已正式上線,典藏內容豐富,竭誠歡迎您參加活動與線上查詢。
目前,全球的疫情仍然嚴峻,期盼我們能保有勇氣與信心,全力配合防疫措施,未來定能度過難關,共同迎接雨後天晴的寧靜與平安。
敬祝
闔府安康 萬事順心
代理校長 陳信宏 敬啟
中華民國109年4月1日
#交大生日快樂
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在 柯志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博士生每月補助四萬元!真能留住人才嗎?
近期科技部提出「博士新生獎學金試辦方案」,說要吸引更多傑出人才報考博士班、培養本土博士,希望這些人才日後能留在台灣從事科學研究、為我國科研貢獻所長。可以理解科技部看到我國高學歷人才嚴重流失的問題,急著想方設法要突破人才困境,每個月獎助四萬塊看似有誘因,但是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有沒有用對方法?後續配套是否完備?這才是政府必須審慎思考的問題。
大家都清楚我國人才問題有兩大困境,其一是人才不願進入博碩士班的高教體系;其二是高學歷人才不斷跑出去。
看看近年來教育部核定博碩士班的新生招生名額,很多系所只有1人,甚至只有0人的慘況。107年度招生為1人及0人的系所有108個、108年度成長為113個,其中也不乏許多頂尖的國立大學,包括:台大的「電機工程學系資訊安全碩士班」、「資訊工程學系人工智慧碩士班」、成大的「人工智慧科技碩士學位學程」、交大的「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碩士學位學程」、中央大學的「資訊工程學系AI碩士班」都是0人;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產業博士班」、交大「電機資訊國際博士學位學程」也只招到1人。
這些電機、資工、甚至是AI科系,都是過去、現在、未來都非常熱門且重點發展的產業,竟然都沒有人願意就讀?這不僅對高教來說是一個警訊、對於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更是令人憂心。
其背後主要的原因與高學歷人才為什麼都想往外跑習習相關,因為我們的薪資條件、就業環境、退休待遇,都難以與國外抗衡、更不用說吸引這些優秀人才留在台灣發展。以電機資訊相關高科技領域為例,根據104人力銀行統計,相關領域的碩士生,進入高科技產業的年薪平均有150萬、博士年薪雖可達到200萬,但與其多花五年以上時間,年薪只多了50萬,還不如念完碩士就直接投入職場、甚至直接到國外就業。
再看看過去科技部推動的幾項留才、攬才方案的成效,以「LIFT」為例,107年編列2億、執行率僅32.6%、只有23人願意留在台灣工作;千里馬、龍門計畫,培育博士生、博士後赴國外取經,99年至105年有193人於方案結束後,對於國內就業不樂觀,轉往國外工作(佔31.07%)。
台灣高科技產業要持續維持世界領先優勢,就需要高階人才投入技術研究與研發,這種提早跳到業界、或是出國發展的現象,恐怕會讓我們產學研界出現高階人才的斷層。政府應該盤點國內產業對於高階人才的需求,甚至放眼未來10年、20年的產業發展,如果育才銜接不上、產業又無法配合,台灣又如何能跟上國外的腳步呢?當然,好的人才流動與循環有其必要,這也是國際上的趨勢,但如何讓國內外的好人才都留在台灣發展才是真本事,這才是政府當務之急應該去思考與規劃的事。
更多新聞: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4066963
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在 教育部推動智慧聯網技術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教育部 推動 智慧 聯網 技術 與 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培育未來的關鍵人才. 112 views112 views. May 6, 2019. 1. Dislike. Share. Save. 中華民國 教育部. ... <看更多>
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在 #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 एक्सप्लोर क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एक्सप्लोर करें. #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आप अभी ऑफ़लाइन 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