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退燒原理】
昨天打了AZ疫苗之後,果然還是發燒了😂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
自己配合中西藥合併使用之下,
加速發汗退燒解熱效果,
今天才能很順利的看診。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中西藥的退燒原理吧!
▎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是身體的主要免疫反應之一。
當人體接觸到「致熱源」,便會將下視丘的「體溫定點」(set point)調高,於是人體體溫便會逐漸上升以達到新的高體溫定點(如:38-39度),這就是發燒的過程。
致熱源包含了「外來性」的細菌、病毒,所產生的毒素,他們會直接刺激人體的體溫中樞觸發發燒反應。
或者是「內生性」致熱源,由人體免疫系統面對感染發生時(或是施打疫苗可能觸發),自行產生的發炎介質、各種細胞激素(Cytokines),像是白介素-1(IL-1)。
▎發燒會畏寒?退燒會出汗?
人體在進入發燒的過程,首先體溫定點會被升高,例如從37度升高到38度。
這表示,只要在體溫在上升達到38度之前,大腦對體溫的感受是「認為自己很冷」,進而觸發各種能夠幫助升高體溫的機制:畏寒、顫抖、雞皮疙瘩、血管收縮⋯等反應,最後達成「體溫接近高體溫定點」的結果,這便是發燒。
反之,一但體溫上升超過體溫定點之後,身體便會覺得熱,於是開始進行散熱:流汗、毛孔擴張、血管舒張⋯等反應,而後體溫開始下降,回到正常原始的體溫定點。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想要讓身體快點「進入退燒狀態」,有三個方法:
1. 把體溫定點下調,加速回歸發燒前的低體溫定點。
2. 把人體溫度升高,加快體溫達到體溫定點的過程。
3. 體溫定點下調的同時,也將自體體溫上升,加速兩者接近、觸發出汗的效果。
▎西藥的退燒原理
西藥常用的退燒藥有兩大類(類固醇之外),
一類是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
一類是NSAIDS(非類固醇消炎藥,如Aspirin、Ibuprofen、Diclofenac....)。
像NSAIDS藥物,主要是中斷發炎反應鏈,減少人體自己產生的「內生性致熱源」,於是導致體溫定點下調,因此可以消炎、止痛、退燒。
而普拿疼,則是被認為是直接影響中樞神經內的發炎受器(COX-2),導致體溫定點下調,造成退燒效果(但無法明顯消炎)。
因此,這些藥物都是以上面說的第一種方法-「降低體溫定點」做為退燒方式。
▎中藥的退燒原理
中醫來說,治療這類感染發炎性病症,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傷寒論,便是為此而生。
書中記載了人體遭遇感染之後的各種發炎反應以及病程變化,同時也紀錄適應於當下病理情況的治療方針。
其中以「太陽病」篇,描寫了最多關於「發燒、惡寒」的相關情形。
像是最基礎的條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其實就是在描述人體「即將發燒」之前,「體溫定點上升而體溫未至」所導致的惡寒怕冷反應,頭項強痛則是人體中各種發炎介質所引起的症狀表現。
而關於人體發熱後「是否出汗」,對中醫用藥上是很重要的鑑別。
因為,根據上面提到退燒出汗的原理,我們可以知道,當已經有出汗現象,表示發燒情形不嚴重,已經進入退燒階段,人體有自行緩解的能力,僅需要幫助發汗順利即可(桂枝湯、熱稀粥)。
而相反的,當體溫已經持續上升,人體卻遲遲沒有出汗反應、同時持續有惡寒現象。
這就表示身體設定的體溫定點很高(體溫已經上升還是覺得冷),可能是較嚴重的感染、發炎反應所導致,以中醫的名詞來說,屬於「傷寒」。
這種「傷寒」的情況,有很大一部分會使用到「麻黃」這味藥材,因為麻黃可以興奮交感神經、提高心律、加速血液循環、升高體溫、改善呼吸道功能。
服用麻黃的時候,會讓人體體溫更快上升達到高體溫定點,於是便能產生出汗退熱的效果。
無論出汗與否,其實都顯示了人體在遭遇發炎反應之後,不同的免疫系統反應情況,也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藥物組合。
中藥來說,要退燒,許多情況會使用所謂的「解表藥」,故名思義,就是「解除人體表層的症狀反應」,諸如:發熱、惡風、畏寒、脈浮、頭頸僵痛⋯。
這類的「解表藥材」,能夠藉由不同的藥物搭配組合,發揮出不同的效果,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讓人體體溫能夠更快速接近體溫定點」,以達到退燒的效果。
像是常見的麻黃湯、葛根湯,便是如此。
(藉由興奮心血管、提高代謝、升高體溫、最後促進發汗)。
更強效的發汗藥方,像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則是用在患者同時具有「畏寒、發熱、無汗、嗜睡、脈沈」,顯示患者身體過度虛弱、免疫力嚴重發動不足的情況之下,其中使用了三種能夠興奮神經的藥材,來達到提振精神、升高體溫、幫助排汗的效果。
總而言之,中醫在於治療「發燒、發熱、畏寒」等症狀,使用的藥物組合與治療模式非常多樣,與西醫退燒藥物的原理並不相同。
▎中西藥是否能夠合併退燒?
在清末民初的一位中醫名家-張錫純,
曾經提出一種有趣的藥物組合:「石膏+阿斯匹靈湯」
他的服用方式很特別,發燒時先服阿斯匹靈,等患者進入出汗退熱狀態時,身體因為體溫定點下降,反而會有燥熱感,此時再服用下石膏煎湯退掉身體的餘熱。
不過以近代來說,較少聽過這樣的使用方式。
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要結合中西藥加速解熱退燒效果,一方面除了使用西藥加快降低體溫定點之外,同時也可以使用溫陽、解表藥材,讓體溫提升,加速排汗現象的發生。
要注意的是,因為今天是施打疫苗造成的發燒現象,就好像是火災警報演習,演習中的警報器作響之後,把它關掉是沒關係的。
但是如果是因為外在病源體感染所造成的發燒現象,其實並不建議太早使用西藥退燒(降低體溫定點),因為適度讓體溫升高是身體用來抵抗病原體感染的方式。
太早退燒,如果發炎感染原因沒有解除,依舊又會再次發燒起來的。
一般的輕中度發燒,反而可以服用中藥加速發熱、帶動身體的免疫反應,達到抗病目的之後自然會發汗熱退。
另外有些情況則需要注意避免過度發炎情況,可能會造成「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反而傷害到人體本身的組織。
因此在面對感染發炎反應,無論中西藥,在用藥上的每個步驟都需要小心謹慎,隨機改變作戰策略。
#中西並存的時代
#找出更佳的配合
#大家可以更健康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散熱膏原理 在 手機GoG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般散熱膏添加金屬微粒提升熱傳導係數,那麼散熱膏全部都是金屬該有多好!」自從 Intel Haswell 世代產品帶起開蓋上液金的風潮,液態金屬散熱膏(導熱膏)至今已蓬勃發展,PCADV 電腦王這篇除了產品比較測試,更有原因與原理的深入探討,突破都市傳說迷思。
散熱膏原理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蜘蛛俠的弱點竟然是……】
〈嗄,蜘蛛俠隨時都可能需要用藥?〉
首先,看到這裡,對,你沒看錯,我沒寫錯,就算是蜘蛛俠這位擁有超人能力的超級英雄,還是可能會有用藥的時候。
那麼,這到底會是什麼藥呢?
唔……各位看倌,大家不妨設身處地,仔細想一想:
看,在衣著上,跟其他超級英雄一樣,蜘蛛俠同樣秉承美國的傳統,還是穿著一件緊身衣,從頭至腳,覆蓋著每寸肌膚,包裹著整個身體,目的在隱藏自己的真正身分,做一個蒙面英雄。
問題是,單是這件緊身衣,便已經可以帶來其中一個問題……
試想,在設計上,這件緊身衣,透不透氣、吸不吸汗,藥罐子倒是不知道;冬天保不保暖、夏天散不散熱,藥罐子更加不知道,但是,別忘記,不論是什麼布料,蜘蛛俠還是需要經常長期戴著這對手套,這樣子,戴著戴著,便會讓雙手形成一個密不透風的空間,汗水便會無法有效揮發、散熱,排不了汗、散不了熱,從而便會製造一個溫暖、潮濕的環境,刺激真菌大量繁殖,從而誘發真菌感染。
具體一點說,所謂的「真菌」,主要是皮真菌(Dermatophytes),一般分布在角質層(Stratum Corneum)。在溫暖、潮濕的環境裡,例如夏天,便會提供一個溫床,刺激這些皮真菌大量繁殖,分泌角蛋白酶(Keratinase)、外毒素(Exotoxin),破壞表皮的角質層,從而產生脫皮、皸裂、鱗屑的現象,同時誘發皮膚出現紅斑的現象。
在醫學上,這種真菌感染,一般會稱為「癬」。正確一點說,在這個例子裡,應該是「手癬」。在坊間,在一般人裡,這便是俗稱的「蜘蛛手」……不,不,不,更正,應該是「香港手」。
當然,如果是腳的話,這便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香港腳」,實際上,任誰都知道,不論何時何地,不管是細菌,還是真菌,總是無處不在,所以,不管是手癬,還是腳癬,癬,是沒有地區性的,這就是說,不管是香港手,還是香港腳,未必只會在香港發生。對,就算是遠在美國的蜘蛛俠,還是可能會出現這個問題。
在用藥上,常用的抗真菌藥,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Terbinafine
Terbinafine,作用原理,主要在抑制鯊烯環氧酶(Squalene Epoxidase)的活性,從而抑制真菌體內一種稱為「麥角固醇(Ergosterol)」的原料,構成真菌細胞膜,抑制真菌細胞膜的形成,從而破壞真菌的細胞膜,促進真菌體內出現滲漏的現象,導致真菌死亡,達到殺滅真菌的效果。
在用法上,一般建議,每天使用1至2次,連續使用一星期,作為一個療程。
二、Imidazole,例如Bifonazole、Clotrimazole、Econazole、Ketoconazole、Miconazole、Tioconazole
Imidazole,作用原理,除了在抑制麥角固醇的產生外,還在影響磷脂(Phospholipid)、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的產生[1],從而破壞真菌的細胞膜,促進真菌體內出現滲漏的現象,導致真菌死亡,達到殺滅真菌的效果。
在抗菌上,Imidazole,還有一個優點,便是同時能夠殺滅細菌,主要是革蘭氏陽性菌(Gram Positive Bacteria),所以,還可以減少患處出現二次感染的機會。
在用法上,一般建議,每天使用2至3次,除了Ketoconazole,建議使用一星期[2]外,一般建議,連續使用至少一個月,作為一個療程,從而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三、Tolnaftate
Tolnaftate,作用原理,一般相信,在抑制菌絲(Hyphae)裡鯊烯環氧酶的活性,干擾菌絲的滋生,達到殺滅真菌的效果。
在用法上,一般建議,每天使用2次,連續使用至少6個星期,作為一個療程。
在劑型上,綜觀這些抗真菌藥,常用的外用劑型,主要是油膏(Ointment)、軟膏(Cream)、凝膠(Gel)、噴劑(Spray)、粉劑(Powder)五種。
一般而言,粉劑擁有類似爽身粉的功能,可以吸附水分,讓患處保持乾爽,減少患處出現浸軟(Maceration)的現象,從而抑制真菌的繁殖、傳播,輔助治療的效果,除此之外,粉劑還可以灑在這對手套裡,殺滅殘留在手套裡的真菌,減低雙手再度受到真菌感染的機會,減少患處出現復發的機會。
在用法上,一般建議,在使用前,首先清洗、擦乾雙手,保持患處清潔、乾爽,目的在促進藥物能夠滲進患處,加強殺滅真菌的效果。而且,連同患處周圍,看來沒有受到感染的地方,一併使用,目的在殺滅殘留的真菌,減少出現潛在的後續真菌感染的機會。
還有,一般建議,就算患處已經沒有出現明顯的症狀,例如痕癢,仍然需要繼續使用,直到完成相關的建議療程為止,目的在希望能夠真正殺滅所有真菌,斬草除根,根絕病原,減少患處出現復發的機會。
在副作用上,相較而言,如果是外用的話,這些抗真菌藥,十分安全,一般而言,問題應該不大……
所以,在治療上,一般而言,只要塗一支抗真菌藥膏的話,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是說,身為蜘蛛俠,除了需要準備蜘蛛絲(不然的話,蜘蛛弄不出蜘蛛絲,如何成功說服別人自己是蜘蛛俠呢?),爬一爬牆,還可能需要隨身攜帶一支抗真菌藥膏,偶爾拿出來塗一塗,消一消毒,殺一殺菌。
唯一的問題是……
唉呀!差點兒忘記說,藥罐子就是不知道這些藥會不會對蜘蛛構成毒性……糟糕了!糟糕了!這樣子,藥罐子會不會害死蜘蛛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