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野人文化寄給我這本《#諾蘭變奏曲》,花了一週時間閱讀,同時搭配著諾蘭的電影相互對照,在影評人Tom Shone的訪談梳理中,他談及導演的成長經歷、創作啟蒙、豐富的文本參考,包含文學、繪畫與電影,以及種種與觀眾、與團隊、與自己的相互溝通。
時間,是諾蘭電影一直讓我相當著迷的重要存在,也是諾蘭總能巧妙運用的概念,在時間的玄虛中玩弄華麗戲法,但本質上背後支撐的從來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人性。「用極簡主義模式創作的極限主義」,書中這樣形容《#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給予我們一個清晰的理解。事實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極簡和極限的交融。
當我們想起諾蘭,浮現的可能都是近幾年的大作,於是便輕易和「大規模」、「大製作」劃上等號,但若我們回看最早期格局較小的《#跟蹤》(Following, 1998)或《#記憶拼圖》(Memento, 2000),一直到《#針鋒相對》(Insomnia, 2002)才第一次和艾爾・帕西諾(Al Pacino)、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等一眾好萊塢大明星合作,縱使早期創作規模比不上成名後的大成本製作,作品裡清晰可見的生猛和純粹,絲毫不會輸給後面所謂的「鉅作」。
諾蘭說,《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是「第一部展現電影可以成為任何樣貌的片子」,相同地,他的電影其實同樣遊走於藝術和商業類型的模糊邊界,其中格局大小的轉換也每每拓寬戲院體驗。
例如《#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 2005-2012)仍是我至今認為最棒的超級英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的簡約則跳脫我們一如既往對戰爭片的期望,《星際效應》是前衛科幻與極致古典的集大成,而《#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和《#天能》(Tenet, 2020)劇本線的複雜精細,一再又一再挑戰觀眾對電影的理解。
對我來說,此書令人想反覆咀嚼的特點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作品從何而來,創作者又怎麼樣與之抗衡,與之對話,與之共存。
作者多次談到諾蘭的雙重國籍,衍生出他對「家」的複合認同——在英國傳統公學校如軍旅般的嚴格生活,給予他重重限制,卻也轉變成養分;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與背景紛雜的同儕互動中豐富生活體驗,在社團裡學習硬知識,或是在這座本身就是大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的倫敦城裡,與歷史、繪畫和文學相互碰撞,進而在作品中展現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蹤跡。
相對地,在海洋另一端的美國,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巨大,大到當他再度回到狹仄的英倫時,都感覺自己又長大了。穿梭於英美異文化之間的成長歷程,那些不適與衝撞,都變成日後電影中的靈感,有的是一幕致敬場景,有的是對白,有的則是核心命題。
身為優秀的編劇,劇本寫作的「複雜性」可能更常被觀眾注意到,如《全面啟動》多度空間的時間軸該怎麼理清頭緒,如《天能》裡的「熵」應當具備足夠的物理知識基礎。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從不只是那些表面上的費解令人苦惱,而是又回到最純粹的人性面——要如何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讓觀眾感受到窒息感?如何在《全面啟動》中讓觀眾在乎夢境?如何讓《星際效應》裡的時間牽動家庭羈絆,成為一種「距離」?
這或許也解釋了我每每在看完諾蘭電影後,讓我久思的不是那些非線性劇情線,而是故事裡的元素,例如《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出現的報紙、《星際效應》中關鍵性的手錶、《#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2006)裡觀眾看見魔術「被變回來」的表情,或《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宛如預言般的哥譚市社會,往往都使得諾蘭電影不只是冰冷和理性。
儘管如此,許多人仍嘗試在他的電影中解謎,人們對於「真相」的癡狂已經到了歎為觀止的程度,對於「曖昧」的容忍程度愈發降低,所以我們看見無限版本的《全面啟動》和《天能》解析,人們卻仍不滿足於此而一再辯論,或是台灣發行商將《記憶拼圖》剪成「按照時間排列的正常版」的荒唐故事云云。
電影中幻想和真實之間的交錯,往往才是最迷人的,正如《頂尖對決》早就告訴我們——「現在你正在尋找戲法的秘密,但你是找不到的,因為你其實並不想知道,你想要被騙。」魔術和電影是一樣的,我們信仰眼見為憑,不願被騙,但也享受被騙的過程,其實容忍劇情的未解,有時反而會帶來更深層的理解。
記得諾蘭多年前的一次訪談讓我記憶至今,他談及自己對大銀幕的著迷,他說自己小時候會跟著家人去倫敦萊斯特廣場劇院(Leicester Square Theatre)看經典電影,也談到他對「真實」的偏好,例如《星際效應》從沒有使用任何綠幕特效,一切都是實景搭設,也呼應了本書中對「看電影」的精準形容——「不用頭盔的虛擬實境」。儘管諾蘭早已從獨立電影界躋身好萊塢名導,他所保有的古典依舊存在,並深深影響著他的作品。
▍後記
雖然我此刻不在台灣,沒辦法親自感受這本書的重量和紙張質地,但我走訪書中提到諾蘭在倫敦生活過的蹤跡,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站我到了倫敦西區的布盧姆斯伯里劇院(Bloomsbury Theatre),這座劇院的地下室就是當年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社的辦公室,而諾蘭則是彼時電影社的社長。數十年後的平日下午,街上幾乎無人,我推開大門,裡頭坐著兩位工作人員,可惜疫情關係,戲院的門仍舊緊鎖著。
他問了我「你想去戲院嗎?」
我點頭回應。
他先是皺起眉頭說「現在還沒開放。」……接著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不過很快就會重開,我也很想念電影院,到時見!」同時雙手做出祈求好運(fingers crossed)的動作。
諾蘭電影中的「變奏」(variation),在於類型,在於劇本,在於時間,但變化萬千背後所本的樂章,仍然是對電影的熱愛,對戲院觀影的信仰,而《諾蘭變奏曲》這本書細緻托出這層面容——在走上得獎臺之前,在成為導演和編劇之前,在被大家認識之前,那位和無數人一同坐在戲院裡視野被打開的觀眾——他的電影世界。
▍全文:
諾蘭電影的前衛與古典——讀《諾蘭變奏曲》
https://reurl.cc/XeKEpD
#TheNolanVariations #ChristopherNolan
敦仰格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嚴長壽《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序文
*文明是我們信仰的微光
感謝天下文化交給世界周報第一個先分享嚴先生談本書的影片:
https://youtu.be/GkD9Ksi1DFg
兩年多以前,我曾受邀赴美國矽谷演講,那是我在北美大型巡迴演講的最後一場,現場湧入了上千名的觀眾。面對這樣盛大的場面,聽眾們專注的眼神,演講到了最後,我想到自己已經年過七十,生命也來到了黃昏,百感交集之下,我私下告訴自己,未來將不再花時間寫書、演講,該是把舞台讓給下一代年輕人的時候了,只希望傾注此生所有心力在偏鄉教育及公益活動上。
但沒有想到新冠肺炎卻來了,原本打算不再寫書、演講的我,面對二戰以來全世界最大的停滯,包括國境交通的停滯、經濟的停滯、人際關係的停滯,尤其是曾經同屬觀光旅遊同業夥伴們正經歷墜崖式的崩解等等,各種無法教人樂觀的現象,讓我不得不打破沉默,再次秉筆直書。
莊子曾說「心為形役」,如今病毒很有效率的把全世界變成一個大牢籠,強制性的社交距離,將人的親密感切斷,人心惶惶,使得全世界瀰漫著一股「躁」。口罩遮住的臉孔,時不時顯露焦慮、憤怒、低落的情緒,令人總有種「天地之大,卻無容身之處」的感受,大家的心裡彷彿都感染了一場瘟疫。
從受災中能夠受教
如今疫苗雖然已現曙光,但離全球解禁還有漫長的等待歲月,甚至持久戰才剛要開始,更遑論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
對比世界其他國家,台灣疫情控制相對穩健,傑出的醫療水準、嚴謹的疫情指揮,加上大家的努力,得以讓世界刮目相看。但我們不能心存僥倖,在疫情停滯中,我們的心態不能停滯,更不能白白空手而回。這是一次「厚植自己的能力」最好的機會,我們除了受災,還必須從中「受教」。
從觀光旅遊來看,如果我們還停留在推廣三、四十年前的行程,早就不足以承載未來。但我們卻也見識到,因國境封閉,原本專營國際旅遊的業者,紛紛轉向國內的旅遊業者爭搶生意,在無學習、無規劃的情況之下,不但沒有提升台灣旅遊的品質,反而因政府的推波助瀾,衍生了國旅亂象,讓本來承載有限的國旅市場,極有可能再次重蹈幾年前迎接陸客潮的景況,再一次未蒙其利,深受其害。
當我們已經走向一個新的文明之時,身為旅遊業的夥伴,更有義務把大家帶向一個新的境界。過去我們有好幾位文化人、美學大師和禪學大師,曾在不同時期帶團遠赴國外的美術館、博物館參訪學習。學員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就是為了學得深,學得好,學得有價值。我們可以大膽提出一種想像,如果現今團員的素養都大幅進步,語文能力比導遊更好,歷史掌故也懂得比導遊更深、更廣,甚至從業同仁應自許「人人都是美學家、各個都是文化人」之際,領隊就不能再靠佣金、殺價來攬客,必須努力與時俱進,蛻變成為有國際視野、文化內涵的角色,而現在正是整個台灣旅遊脫胎換骨的一個大好機會。
脫胎換骨「轉大人」
談這些不是批評,而是對曾經共事的同業更深切的期許。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彈性湊假的熱潮裡,持續大力撒錢、搞內需、鼓勵暴起暴落的消耗型態旅遊;對遊人本身是磨損;對資源來說是剝奪;對旅遊觀光業的提供者是消耗;對自然環境是傷害,那麼我們的生活文明、旅遊觀光品質及文化深度,就無法普及和深化。
從積極正向的角度放大來看,這波疫情也正好是台灣整體難得「轉大人」的契機。過去台灣一直高喊產業升級,可是一直未有成效,政府應該趁此機會,捨棄那些進入門檻低、容易下手的低垂果實(The low hanging fruit),把經費與資源用在刀口上,例如,產業界原來缺乏的人才、學術界原來不足的技術,可以藉此調節、補課;讓待業的大學生得以學習實務的經驗;讓產業界的老師傅、技師們趁這個空檔,可以培養下一代的夥伴,甚至輔導那些因少子化面臨倒閉潮的學校,積極改制,讓教授重新進修,學生再次學習,而且特別聚焦在AI無法取代的生活能力與美學素養,力求全面性的轉型升級,努力擺脫單一語系的市場思維。
博雅於生活
如果我們的教育還在教導未來機器可以取代的內容,遲早會被淘汰。可以想見未來十年之內,一個人若只有一項單一的技能,並不足以支撐未來。在科技時代,也更加凸顯跨界學習與「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稱general education通才教育、全人教育)的重要。賈伯斯在去世前幾年成立了公司內部培訓人才的「蘋果大學(Apple University),請來哈佛、耶魯等名校的講師開課,除了教授公司決策與科技專業之外,也強調溝通技巧、文學、藝術、音樂與舞蹈等素養的培養,因為光有技術,產品將欠缺文化與內涵,更無法創造出感動人心的品味,科技最終還是走回了人性。
台灣到目前為止,很幸運的都沒有封城,當我們在為自己能正常生活及健康的盼望明天而感到深深確幸之際,我們其實更應該利用這段沉潛期,廣泛的為自己增能、進修,看幾本大書、接觸經典的古典音樂、戲劇、增強體力、投入自然奧妙深處,甚至沉澱心境,與自己相處。當我們的生活因為懂得音樂、文學、戲劇、山海拓展等經驗時,生命將有所提升。
放大格局來看,如今台灣社會已經發展出各種成熟的生活風貌,不管是腳踏車、三鐵、衝浪、山海體驗等等,也逐漸成為年輕一代更正向面對生命的態度。此外,原住民文化、生活體驗、多元的民宿風情、小鎮文化,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發揮的優勢,可以吸引更多世界的朋友前來欣賞,生活的文明需要時間的淬鍊,生活的精采也將在各個角落慢慢詮釋和綻放。
鐵達尼號文明的微光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努力參與國際,讓世界能夠認同我們。疫情之中,身為地球村共同的一員,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鄰居若是失火,大家應該要合力滅火,如果只是獨善其身、插手旁觀,難保火勢不會殃及自己。這幾年,我們不幸看到不少政客,肆無忌憚的踐踏著民主,而且還囊括為數眾多的認同選民,過去最起碼保留口號似的利他主義,現今已經淪為公開的利己主義,甚至犧牲別人也在所不惜,疫苗競爭下,合縱連橫的角力,不禁讓人心驚。
電影「鐵達尼號」,感動我的不是愛情,而是輪船要沉沒前的那刻,所有乘客在慌亂尖叫聲中搶登救生艇,卻有一個清晰堅定的聲音喊著:「讓婦女和小孩,最優先上船!」而船上那幾位四重奏演奏者,不僅沒有慌張,反而從容不迫的拿起手中的樂器演奏了起來,無懼生死,撫慰人心,展現出一種文明的高貴,令我忍不住流下眼淚。
當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的此時此刻,全世界的感染及死亡數字不斷飆升,我們需要更加同理這個普世的苦難,而做為強國環伺之下的小國,我們又該如何思考未來永續發展?如何謀求長遠的和平之道?這些都更值得我們細細斟酌、思考。
孩子,對不起!
而我特別掛念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照理說無論從物質生活、學習環境,到社會可以提供的資源,這代年輕人應該算是幸福的一代。但在少子化之下,這代年輕人卻毫無選擇,勢必要承擔上一代所累積的社會負擔。思及這些,我也不得不感慨,下一代的孩子面臨的是一個辛苦的環境。我想說:「孩子!對不起,我們沒有把更好的未來給你,但是,你必須自己找出自己的路!」我殷切盼望年輕人要自己拿出主張、拿出力量,成為文明社會裡最堅實的公民,我們社會需要尋找穩定的力量,清晰的視野,尤其在你們一出生就有網路世界、卻無網路紀律的當下,你們更需要成為具有思辨力的公民,認真的討論與監督政府,才會產生一種健康的壓力,敦促政府堅守正確的大方向。
文明是信仰的微光
這本書是疫情結束前的再思考,裡面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攸關台灣下一步應該走的方向,可是問題看似簡單,改變問題,卻是幾乎寸步難行。即使略有批評,也都是出自對台灣深切期待的心。局勢混沌、風雨如晦,我們彷彿走進深不見底的黑暗隧道,但文明,永遠是我們眼前唯一信仰的微光。
敦仰格局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來沒有看到如此這般深入地解剖國民黨的文章,一個老國民黨員的心聲。以及相對論述,佩服佩服!
~今後國家何去何從~
撰文者:黃冏堂
自從國民黨敗選後,本不太願意發表言論,但,積鬱仍在,最近天熱,在家避暑,一時心血來潮,就細細整理出滿滿的牢騷,若夥伴們有興趣、有耐心,歡迎分享。
過去國民黨犯的第一個錯誤是無法打敗共產黨,致流落台灣,第二個錯誤是促成了民進黨的茁壯,致淪落在野,第三個錯誤是國人給了國民黨重新執政機會,甚至完全執政,最後又因為失能再度崩解,第四個錯誤,2018年意外的翻轉了地方政權,還產出了蓋世英雄韓國瑜,結果呢?2020沒能奪回中央政權還葬送了韓市長,國民黨到底怎麼了?一寸寸的喪失人心,一次次的政權更替,甚至黨產被步步收繳的歷史教訓,都不能帶來警示、喚回黨魂,重整再戰?現在連惟一的神主牌「一中各表」「九二共識」都成了負值,準備擱置,國民黨未來如何求戰?令人無言。
回顧國民黨政權演繹,自蔣經國離世,李登輝獨攬政權即開始為裂解國民黨勢力與協助民進黨發展不遺餘力,國民黨居然毫無警覺令人不解;連戰接手後,雖有長期政壇歷練,卻是守成有餘、開創不足,建樹甚微的黨主席,國民黨居然放任無為,令人稱奇;至於馬英九則頂著哈佛博士高學歷,也經歷過公職與八年北市長歷練及獲得選民託付兩任八年全面執政機會,可惜,因為「恃才傲物,理念太重、格局太小」,以為自許「全民總統」、高擧「清廉大纛」就足以治國,完全輕忽同黨利益與三教九流的感情交流,立法院又被王金平長期把持,以不作為的多數掣肘執政黨,又放任民進黨少數造亂,進而影響了國民黨執行力,致「令出不了府,法出不了院」,凡事「一籌莫展」,除了讓馬英九成了全民公敵外,還徹底拖垮了國民黨,馬英九這位迂腐到能讓藍營寧願自廢武功、棄械投降與無恥度自我牽扯的立法院王前院長,還能讓國民黨視若珍寶,令人無言;當朱立倫臨危受命,聲勢低迷亦如強弩之末的黨與黨高層各個只求明哲保身,難得洪秀柱不畏譏讒挺身而出,卻遭抽樑換柱,結果,朱立倫領軍的選戰兵敗如山倒,令人咋舌;爾後的吳敦義不遑多讓,看好的一局棋,居然玩到滿盤皆輸,坐實了「國民黨昏庸無能」的罪名,令人髮指;更可議的是,多位領導者在位的表現總是「利用」國民黨多於「經營」,難怪無法建立中心思想、統一戰力,以致任人宰割,另外,藍營還有位永遠的宋省長楚瑜先生,這位才思敏捷、能力過人卻桀驁不馴的高人,近二十年總統大選幾乎無役不與的韌性,成了綠營裂解藍營團結的重要棋子,令人作嘔;綜觀前論,李登輝之後的數十年,這些歷任黨主席與未曾當過黨主席的高層與國民黨發展史一直息息相通,國民黨的敗能說「與他們無關」?現任黨主席江啟臣能脫穎而出,是老世代被嫌棄,至於,在百廢待舉的黨內能有多少作為,黨員確實難有太多期待,因為,除了國民黨羸弱外,台灣的環境已有太多無法掌控的變化,均非自稱「溫良恭儉讓」的國民黨所能駕馭,比如:
學生:讀一點書,懂一些小知識,透過網路片段、看懶人包,就以為盡知天下事,對事件全程、全景、他人觀點均不屑一顧,未能對父母盡孝、對家庭盡責,亦未對社會有所貢獻,動輒以正義之師衝撞義理、法制,那種狂妄、無知行逕,還自以為是英雄,更甚者,一群盲從者在政客調教、輿論的推波助瀾下,讓猖狂更是無限上綱,國民黨能掌控得了?
選民:現在的民主就是民進黨做主,愛台灣就是愛民進黨認同的台灣價值,至於台灣陷入藍綠、族群、階級、世代鬥爭,政經發展停滯不前等均非選民關注的大事,現階段選民要的是反中與腥羶大戲,猶如台灣的本土劇,鎮日呈現背離事實、勾心鬥角、逞兇鬥狠、傷風敗俗,使壞目標甚至指向家人、朋友、職場、情敵、政敵,那種「不耍狠」不足以出頭的手法令人不寒而慄,什麼是國人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已無人在意,國民黨有能力改變嗎?
議會:國會殿堂、地方議會諸委員、議員,明裡是為國效力、為民服務,暗裡則是沆瀣一氣、朋比為奸、坐室分贓,各個還能道貌岸然的在殿堂上扒糞掀臭、謾罵羞辱,視政事如草芥、視官員如禁臠,予取予求,現立院民進黨的多數,更讓國會霸凌亂象發揮到極致,誰能抗衡?試想,以國民黨過去在國會擁有絕對多數時能被無極限的霸凌,如今屈居少數,若說有能力改變,有人會相信嗎?
輿論:誰人不知傳媒善以聳動標題,達成聚焦,藉腥羶話語推波助瀾,博取版面,萬年本土劇為炒熱收視率常以低俗手法,鎮日毀損生活價值觀為樂事,至於「名嘴之流」亦少思正義公理,習以偏私、妄言,製造對立,尤其,在民進黨的主導下,「網軍出征,寸草不生」更成台灣另一種禍源,請問,國民黨有本事翻轉嗎?
國民黨:檯面上的連戰、馬英九、朱立倫、洪秀柱、吳敦義等歷任黨主席,除了馬英九參選未嚐敗績外,其他的都是輔選或參選的輸家,不要說勇於承擔,連表態都是虛軟的,現黨員均已老邁且士氣低盪谷底,少席次的黨籍立委也無「論述」與「攻堅」之力,各層級接班人又青黃不接,前途乖舛,如今,民進黨縱然失政產生民怨,也難以轉為國民黨所用,黨產會又困住國民黨,新任黨主席江啟臣在內憂外患下,又能有多少作為?
民進黨:在全面執政之後,依過往經驗、堅固的基本盤與勢如破竹的網軍,還有卓越的選戰技倆,台灣已如囊中物,不再需要虛掩謙卑之事,未來想幹什就幹了,現今的國民黨已被鬥得氣若游絲,名存實亡,不知國民黨是否學到了教訓?可有起死回生之道。
國軍:中共對收復台灣的野心是眾所周知,為確保國家安全,政府理應整軍經武、勵精圖治才是,事實上,年輕世代對服役視為畏途,軍人地位亦一落千丈,護衛疆土的國軍又因承平日久,輕本務,重雜務,致高層以行政績效掛帥,為求官,趨炎附勢,基層則察言觀色,被動苟且,嚴謹的軍隊連軍法都不可得,還談何謂軍務?軍規?更不要說軍魂了,更甚者,軍人為國家奉獻一生的退休保障都被惡名化,朝不保夕,民進黨當家,無論如何進行軍改,自有其心思,不予置評,至於國民黨任由軍人被糟蹋卻毫無阻滯之力,無論現役或退役軍人還能對國民黨有所期待?
世事:新冠肺炎肆虐、香港反中、台灣獨台、中印邊界紛擾、南北韓叫陣、釣魚台事件、美國的興風作浪,讓世局充滿了一觸即發的變數,民進黨已藉由全面執政準備走自己的路了,反觀國民黨,連自己論述的神主牌「九二共識」都準備棄置了,還有其他能力參與、承責嗎?
結語:
台灣有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不同政黨、不同階級、不同行業、不同世代等差異,我曾相信這些人是愛這個土地,會努力為台灣的未來付出,同樣的,任何執政黨也會帶領國家走上康莊大道,遺憾的,政黨卻是以奪權為目標,政客則以滿足個人私欲為優先,為謀奪金錢、利益、權勢,無不費盡心思、用盡手段,尤其,民進黨更是箇中高手,經過長期殺伐,「民進黨世代」不再是崛起,而是全面強力登場,更卓然有成的掩埋了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正式宣告進入「民進黨」的輝煌時代;話說至此,還真是語重心長,尤其,看著依附已久的政黨衰敗,還落井下石的數落,那種無奈終非所願,今日,我已是近七十的老翁,早期曾幻想中國一統好夢,可惜,未能圓夢,晚期則身不由己,得在新世代引領下為獨台追夢,一生兩夢情境大不相同,既然時勢使然,也是台灣住民的新選項,我可以坦然面對並接受未來衍生的後果,暫時安於生活與看輕世事,只是,偶爾想到國民黨的沒落與下一代要迎接那麼多不安的變數,總是心有戚戚焉。
成大同學晚安。我知道你憂國憂民,這是我薄薄的淺見,您參考參考。
是一個新的概念!不是明朝,不是滿清,不是民國,是 中華民國台灣!這總共四個朝代,(明白嗎?明白嗎?明白嗎?)所以綠朝早就準備好了⋯⋯台灣人南洋蠻夷化,有綠色政客法理論述,不學習中華文化,還滅中華文化,更改課綱,用教育來洗腦,用街頭暴力帶領悲情選舉,侵吞蠶食,府院黨軍情警調,文化總會,地方農漁會水利會鄉鎮民代各地區長,所有國營事業,轉投資的各肥肉公司,大法官會議,等等等。所以⋯這是改朝換代 改朝換代 改朝換代。所以宣誓就職是騙你的,街頭抗議就用油壓剪對付,剪個手指算什麼?有上校摔死絕對不讓你英雄化,立刻發動所有宣傳力量把事情污名化,現訴求憲法?門都沒有,大法官全部綠化。想訴求民意?完全不可能,名嘴,媒體,1450,誰有能力抵禦。監察院呢?本來就是個雞肋,現在派滿提滿,分贓剛剛好。古時改朝換代殺進城,搶糧搶錢搶女人,規矩我訂,官位我派,天下我獨享,看看高雄市派了多少中央官,口水哥從上尉直升少將誰說不可以。中央警衛官記個大過而已,升個少將誰說不可以?目地就是要告訴所有有志於官癌的人,來跟著綠營效忠綠營的人,ㄧ定會有回報率的。民國的官箴概念沒有了,四維八德也沒了,綠陣營就是不要,看懂了嗎?所有價值全部推翻,通通不算,換綠的來定義,這是另一個國家,另一個朝代,綠朝只是懼於中共,不敢台獨,非綠營的政客想要得江山?恐怕只有政變ㄧ途,不信?大家等著看,綠魔爪ㄧ定更狠,緊緊的控制台灣,想靠中共武統,那肯定是民族悲劇。未來會如何發展呢?回顧歷史,其實早就告訴我們,中華文化ㄧ定會繼續,民族ㄧ定會強盛,歷史的共業中國人是有智慧解決的,願綠營能讓台灣島上的人民在這過程中,安居樂業,傳宗接代,與中華民族共存共榮,騙 來的江山是短暫的,綠陣營政客看遠一點吧!否則將來報應來時,可別怨天尤人,聊表言盡於此。至於國民黨???應該氣數已盡,可以出殯了。
敦仰格局 在 敦仰開價 :: 新北社區住宅 的推薦與評價
新北社區住宅,敦仰完工,敦仰mobile01,敦仰格局,敦仰ptt,敦仰公設比,敦仰海悅,敦仰建設,敦仰住展. ... <看更多>
敦仰格局 在 敦仰開價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敦仰完工,敦仰mobile01,敦仰實價登錄,敦仰平面圖,敦仰格局,敦仰591,敦仰ptt,敦仰公設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