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找好主人
#一代名機
#剪影片可勝任
#本體漂亮
iMac(Retina 5K, 27-inch, Late 2014)
CPU 3.5GHz 四核 Intel Core i5
Ram 32 GB 1600 MHz DDR3 (已升級至32GB)
顯卡 AMD Radeon R9 M290X 2GB
儲存設備 1TB Fusion Drive
視訊支援與攝錄鏡頭 FaceTime HD 攝錄鏡頭
同時支援內建顯示器的完整原生解析度,及一部外接顯示器,最高可達 3840 x 2160 像素
音訊:
立體聲揚聲器
雙麥克風
耳機連接埠
耳機/光纖數位音訊輸出 (迷你插孔)
支援具備麥克風的 Apple iPhone 耳機
Apple 介紹 https://support.apple.com/kb/SP707?locale=zh_TW
已裝好乾淨系統
個人使用經驗剪片完全沒問題
速度和我2017 MBP15 還快
目前還可繼續升級新OS
保固:當然已過保,不過坊間很多維修高手
因為無外盒體積關係,限板橋面交自取(體積不方便運送)
價格: 37000,有興趣下方+1留言或訊息
不含鍵盤滑鼠(請自備)
可加購圖一的Magic Keyboard $2500
後來新買的
https://www.apple.com/tw/shop/product/MLA22CT/A/%E5%B7%A7%E6%8E%A7%E9%8D%B5%E7%9B%A4-%E4%B8%AD%E6%96%87-%E6%8B%BC%E9%9F%B3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日KKBOX更新推出無損音質,其實高清、無損音源推行了好幾年,本地樂壇新貴MIRROR、林家謙、Serrini等出歌都有高清版,相信歌迷們是時候要了解一下,各大串流音樂平台的新動向,學聽高清好歌撐歌手。 音源質素分三級制 KKBOX的無損音質採用了16bit/48kHz CD以及24bit/192...
「數位音訊輸出」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鹹魚爸》清光光好物分享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T客邦的臉書基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小翔 XIA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大俠攝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Re: [閒聊] 數位會不會失真? - 看板Headphone 的評價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請問大家, Android tv音訊輸出選項的差異在那?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音訊輸出-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0月 的評價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音訊輸出-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0月 的評價
- 關於數位音訊輸出 在 音效卡的數位輸出與多聲道喇叭之間的關係 的評價
數位音訊輸出 在 T客邦的臉書基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NanoSound Digital數位輸出套件可將數位音訊輸出至外部DAC,強化音質表現。
數位音訊輸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近日KKBOX更新推出無損音質,其實高清、無損音源推行了好幾年,本地樂壇新貴MIRROR、林家謙、Serrini等出歌都有高清版,相信歌迷們是時候要了解一下,各大串流音樂平台的新動向,學聽高清好歌撐歌手。
音源質素分三級制
KKBOX的無損音質採用了16bit/48kHz CD以及24bit/192kHz Hi-Res取樣率,相信一般用家看到這些術語和數字頭都大,今次就由耳機專家Cato Mak為大家解釋一下,他表示,目前串流音樂平台的音源可以簡單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級:有損壓縮技術音源
聲音訊號儲存時會重新編碼和壓縮,過程中有損壓縮技術,檔案資訊會有所流失。如果見到320kbps或以下的數字,就代表它是有損壓縮音源,理論上kbps這個單位的數字越低,音訊資訊量越低。Spotify最高音質採用320kbps AAC格式,Apple Music和YouTube Music則最高對應256kbps AAC,三者都沒有提供無損音源。
第二級:CD級別
播放數碼音樂要將數碼檔案解讀為音波訊號,過程稱為「取樣」(Sampling),取樣率會用bit和Hz兩個單位表達,實體CD採用16bit/44,100Hz,串流平台常用16bit/48kHz的音源。bit影響音樂的動態範圍和音壓,後面以kHz是取樣頻率。 Cato指和相機的像素原理差不多,「取樣次數越高,跟模擬訊號(analog)的聲音曲線就越相像,除了聲質更細緻,Hz數越高可支援更闊的頻率響應。」兩個數字相乘再因為兩聲道加倍,得出的就是位元率(bitrate),以CD為例,16×44,100×2就是1,411kbps,和之前所說的320kbps有損格式差很多,理論上bitrate越高,音樂檔案能夠保存的資訊量越多。
第三級:高清Hi-Res級別
比16bit/44,100Hz這兩組數字更高的,就是Hi-Res高清級別。常見的有24bit/96kHz,bitrate達4,608kbps,理論上音質可以比CD更高。不過Cato表示音響界有不同意見,「理論上Hi-Res音源的頻率可以去到更闊,但CD的高頻聲音大概可達20Khz,已經是大部份人可以聽到的極限,也有人會質疑再高頻的意義。玩音響很個人,有人玩新的Hi-Res,也有人鍾情聽CD。」
第二和第三級皆可稱為無損音源,目前TIDAL、MOOV、KKBOX都提供CD和Hi-Res級別的音源,各自有不同叫法,例如Hi-Fi、Master,或直接用16bit、24bit顯示,三個平台都是用藍色代表CD級,用金黃色代表Hi-Res級,哪首歌有哪種格式都一目了然。
iPhone聽好歌駁上駁
搞清音源,是不是插個耳機就聽到分別?Cato表示,用電話插上中價位、千元左右的耳機應該已能聽到CD級和有損音源的分別。想進一步玩Hi-Res的話,近年的電話、電腦已對應Hi-Res音源,不過單靠主機的解碼能力不夠好,會有其他電子干擾,玩Hi-Res的朋友多數會接駁外置DAC(數位類比轉換器)提高音質。
電腦和Android用家可以直駁USB DAC,但Cato就提醒iPhone要聽24bit Hi-Res要用秘技,「iOS的輸出有限制,用Lightning插口或原裝轉換線都只能對應16bit/48kHz音源,奇怪的是用相機套件的USB輸出就可以避開這個限制。」iPhone要先駁相機套件,再駁DAC再駁耳機才可突破限制。如果用藍牙耳機的話,iPhone目前的藍牙編碼未支援高清格式,Android就可以留意aptX Adaptive和LDAC這些藍牙編碼技術,兩種技術都對應24bit/96kHz。
KKBOX新歌上架快
那麼多串流平台應該怎選擇好呢?如果你用入門級一般耳機聽的話,就算你已用KKBOX和MOOV,其實都毋須急着升級,兩個平台聽高清都要加錢。一般用家看音樂庫選擇就可以,目前大部份串流平台都有免費試用時間,而Spotify、Apple Music、KKBOX歌曲較多。
如果熟音響,又喜歡本地或日韓音樂,可以選用KKBOX或MOOV。實測KKBOX的高清音檔比較多,三大唱片公司Sony Music、環球唱片、華納唱片都有提供Hi-Res音源,沒有唱片公司的林家謙在KKBOX有24bit,MOOV只有16bit。KKBOX新歌反應也較快,例如大熱的Billie Eilish《Your Power》,截稿前都未登陸MOOV。至於TIDAL,歐美歌曲比較齊全,也有更多發燒級功能,有比24bit/96kHz更高級別的音源,也對應音響界很火熱的播放軟件Roon,玩無線音響、Multi Room功能等都有很多發揮空間,但中文歌少之餘介面也不太好用,很難找。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Mirror #姜濤 #Jer #林家謙 #KKBox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數位音訊輸出 在 小翔 XIA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ony 在台灣時間的 4 月 14 日,發表了 2021 年最新的旗艦手機以及中階新機,而今年也將繼續採用產品精簡化戰術,不過比較特別的是,依照過去來看,上下半年通常會各自發表一款旗艦,但今年除了推出 4K HDR 旗艦的 Xperia 1 III 之外,也把通常在下半年推出的小旗艦提前發表,也就是主打單手好掌握的 Xperia 5 III,再來也發表了最新的防水中階機 Xperia 10 III,那麼這三款新機究竟有什麼差異?以及該怎麼選擇?我們趕緊看下去吧!
【影片更新】
15:16 - Xperia 10 III DisplayPort 有線輸出畫質只到 2560 x 1440 / 60fps。
【影片推薦】
►Xperia 1 系列三代同堂!Sony Xperia 1 III 開箱評測
https://youtu.be/cTYUak2IrGQ
► Sony Xperia 1 III vs Xperia 1 II / Xperia 1 - 你該升級嗎?
https://youtu.be/TkkhfAL_cKI
► Sony Xperia 10 III vs Xperia 10 II / Xperia 10 - 你該升級嗎?
https://youtu.be/3zDG5xXFNXo
【影片指引】
00:00 前言
01:00 設計 (尺寸、材質、機身顏色)
03:43 感應器 (側邊指紋辨識)
04:03 螢幕 (HDR OLED、120Hz刷新率、240Hz觸控採樣率)
05:23 主相機 (蔡司鏡頭、20fps高速連拍)
06:33 主相機 (潛望式望遠變焦鏡頭、AI超高解析度縮放)
07:56 主相機 (眼部追蹤對焦、物件追蹤對焦、Photo Pro)
10:03 主相機 (4K HDR 錄影、Cinema Pro、FlawlessEye)
11:06 前相機
11:26 音訊 (全段立體聲前置雙喇叭、360 空間模擬音效)
12:29 硬體 (系統、遊戲增強器、高通S888 / S690處理器)
14:08 硬體 (12GB記憶體、4500mAh電池、30W快充)
15:05 連結 (Wi-Fi 6、藍牙 5.2)
15:40 通訊 (5G+4G 雙卡雙待、5G頻段)
16:05 總結
【產品資訊】
►Xperia 1 III:12GB+256GB (黑/灰/紫)、NT$。
►Xperia 1 III:12GB+512GB (黑/紫)、NT$。
►Xperia 5 III:8GB+256GB (黑/粉/綠)、NT$。
►Xperia 10 III:6GB+128GB (黑/白/粉/藍)、NT$。
【影片類型】
小翔評測:「實機體驗」讓你更深入了解3C科技產品
小翔大對決:透過「規格表」讓你弄懂3C科技產品差異
小翔聊科技:整理「多方資訊」讓你弄懂科技產品、技術
小翔短新聞:整理「多方資訊」讓你提早獲得3C科技新消息
小翔來報榜:透過「排行榜單」讓你知道手機銷售趨勢
【影片聲明】
業配:無。
感謝:看影片的每一個朋友
來源:Sony…
製作:小翔 XIANG
【小翔專區】
小翔FB:https://www.facebook.com/Xiangblog/
小翔IG:https://www.instagram.com/xianglin0222/
小翔Twitter:https://twitter.com/xianglin0222
小翔痞客邦:http://xianglin0222.pixnet.net/blog
小翔信箱:xianglin0222@gmail.com
【官方網站】
※影片資訊僅供參考,想了解更多請前往
Sony:https://www.sonymobile.com/tw/
網路頻段查詢:https://www.frequencycheck.com/
-------------------------------------------------------------------------
【CC Music】
Nicolai Heidlas:https://soundcloud.com/nicolai-heidlas
MBB:https://soundcloud.com/mbbofficial
FortyThr33:https://soundcloud.com/fortythr33-43
Tobu:http://www.youtube.com/tobuofficial
Peyruis:https://soundcloud.com/peyruis
FortyThr33:https://soundcloud.com/fortythr33-43
Lyfo:https://soundcloud.com/lyfomusic
A Himitsu:https://soundcloud.com/argofox/a-himitsu-adventures
Ehrling:https://soundcloud.com/ehrling
-------------------------------------------------------------------------
【索引】
#SonyXperia1III #Xperia1III #Xperia5III #Xperia10III #SonyXperia #Sony2021 #Xperia2021 #Sony手機 #Sony新機 #小翔大對決 #小翔XIANG
【關鍵字】
手機規格比較、手機推薦、你該選擇誰、透過規格比較、讓你了解究竟該選擇 Xperia 1 III、Xperia 5 III 還是 Xperia 10 III。外型規格比較:Xperia 1 III / 5 III / 10 III 延續21:9螢幕設計,1 III / 5 III 採用雙面玻璃結合鋁合金邊框,其中 I III 正面使用康寧 Victus 玻璃,10 III 則是採用雙面玻璃結合塑膠邊框,背面則搭載了主要的三鏡頭設計,而 Xperia 1 III 則還多出 3D iToF 鏡頭,其中旗艦機都具備實體相機鍵,Xperia 1 III 機身顏色消光黑、消光灰以及消光紫,Xperia 5 III 機身顏色鏡黑、鏡粉、鏡綠,Xperia 10 III 機身顏色水漾藍、水漾粉、水漾黑、水漾白,三款都側邊指紋結合電源鍵。螢幕規格比較:Xperia 1 III 採用 4K HDR OLED 螢幕、Xperia 5 III / 10 III 採用 Full HD+ HDR OLED 螢幕,X1 影像處理引擎、Bravia技術、Triluminos、導演模式、10 bit 平滑技術、120Hz 螢幕刷新率、240Hz 降低動態影像模糊、240Hz 觸控採樣率。主相機規格比較:Xperia 1 III / 5 III 主要搭載三鏡頭 (1200 萬畫素的廣角鏡頭、IMX555、1200 萬畫素的超廣角鏡頭、1200 萬畫素 潛望式望遠變焦鏡頭、1 III 多出 3D iToF),Xperia 10 III 也採用三鏡頭 (1200 萬畫素的廣角鏡頭、800萬畫素超廣角、800萬畫素 2 倍光學變焦望遠鏡頭)、20fps 高速連拍、60fps 自動對焦&自動曝光計算、Dual Pixel PDAF、4.4 倍光學變焦、混合式變焦12.5 倍、AI 超高解析度縮放、OIS 光學防震、蔡司光學鏡頭、蔡司鍍膜、即時眼部追蹤對焦、物件追蹤對焦,Photo Pro 新增 Basic 模式、智慧場景辨識、RAW 檔、寵物辨識、夜間模式,4K HDR 60fps 影片、4K HDR 120fps 慢動作影片、Cinema Pro、光學智慧防手震錄影 Optical SteadyShot、FlawlessEye。前相機規格比較:800萬畫素、f/2.0、手勢自拍、人像自拍、5軸數位防手震。音訊規格比較:全段立體聲前置雙喇叭、劇院級立體聲雙喇叭、360 reality audio、360 空間模擬音效、3.5 mm 耳機孔、杜比全景聲、DSEE Ultimate、Hi-Res、LDAC、aptxHD。系統規格比較:Android 11、遊戲增強器、H.S 電源控制。硬體規格比較:Xperia 1 III / 5 III 搭載Qualcomm Snapdragon 888、Xperia 10 III 採用 Qualcomm Snapdragon 690、 Xperia 1 III 12GB RAM/512GB ROM、記憶卡擴充。電池規格比較:4500 mAh 電池、30W 快充、XQZ-UC1快速充電器、無線充電、無線電力分享、PD 快充。連結:Wi-Fi 6、藍牙 5.2、NFC、Displayport。通訊:5G+4G雙卡雙待、載波聚合、5G通訊、5G手機、5G頻段。Xperia 1 III / 5 III / 10 III 價位。小翔大對決。小翔透過規格比較讓你更了解手機的差異。
數位音訊輸出 在 大俠攝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文青底片機 #輕巧富士相機
富士更改以往相機上的旋鈕
親巧快速方便的全新機種
保有Fujifilm的純正血統。
0:01 前言
0:53 X-S10 機身旋鈕設計
2:05 旋轉螢幕
3:08 電池與記憶卡
3:30 輸出/輸入端子、3.5mm音訊
3:50 X-S10 規格介紹
4:50 實拍測試、心得分享
5:44 特殊濾鏡 轉盤 Filter
7:10 底片模擬、軟片模擬轉盤
8:20 自動對焦、追焦測試
8:43 暗部對焦測試
9:30 防手震測試
10:17 結論
本節目由 Fuji X-T4 錄影拍攝
📍2021相片風格,由你定義!😎
Lightroom教學-新手到大師的70招密技線上課程
原價2800
⏳3/23~4/6 募資優惠$2400
密技在此 https://www.ds-learning.com/Courses?id=247
大俠學習平台 改版新上線
https://www.ds-learning.com/
----------------------------------------------------------------
Line ID : @dashaphoto
Facebook : https://goo.gl/CmCo1W
大俠攝影學習平台:https://www.ds-learning.com/
----------------------------------------------------------------
歡迎商業合作
大俠數位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電話: 02-2955-4564
數位音訊輸出 在 請問大家, Android tv音訊輸出選項的差異在那?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音響系統與Dolby Digital或DTS不相容,將[設定] — [顯示與聲音] — [音訊輸出] — [數位聲音輸出]設定為[PCM]。 使用從HDMI輸入直通的音訊訊號以及 ... ... <看更多>
數位音訊輸出 在 音訊輸出-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0月 的推薦與評價
音訊輸出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重低音訊號線、音訊光纖線、光纖數位 ... 達而穩數位同軸音訊轉換器光纖小米電視機音響輸出音訊線Spdif轉類比AUX介面解碼 ... ... <看更多>
數位音訊輸出 在 Re: [閒聊] 數位會不會失真? - 看板Headphone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max8201 (我是一隻小笨狗)》之銘言:
原PO想必對這領域很有興趣,我可以稍微幫你補充關鍵字,
然後可以照著關鍵字找相關的文章文獻,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說不定原PO越做越有興趣,改天就來自己開發DAC系統!
不過小弟雖然是IC相關,但不是做D/A 也不是做音響的,
DSP成績也很爛,演算法不太懂,音響學也是一知半解,
如果有甚麼錯誤的地方,還請版上各位大大補充一下。
: 在開始閒聊一切以前先說:數位本身就是一種失真
所有的訊號都是失真的,在處理訊號的時候,
都是用 "訊號與雜訊比" (S/N ratio) 來當作基準,
數位的抗雜訊能力比較高,類比的抗雜訊能力比較低,並沒有絕對的數值可以參考,
不過只要失真還在規格範圍,人體的感官察覺不到的話,那就無所謂啦!
: 因為聲音是一種類比訊號,被記錄轉換為電壓訊號後,進行數位採樣
: 例如:https://ppt.cc/-vAh
: 橫軸以44.1kHz (每秒切44.1k刀) 縱軸則被量化為2的16次方來儲存
: 而在類比轉數位取樣時,是一個區間1/44100秒內的一個電壓訊號
: 不一定是一個定值,所以都是取最大V (PCM格式標準規範下)
: 於是一個WAV裡面就很多被量化的數位資料,等待著被轉換為電壓訊號
: 如果只是單純的轉換回去會發生什麼事?
: 就是階梯狀的一個訊號,通常來說再以一個低通濾波來讓他變圓滑
: 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否則就不會有DAC從200元-數十萬元的差別了
: 所以D-A, 數位電路的部分,只要數位接受晶片及數位類比轉換晶片確定,基本上各品牌
: 其實都大同小異,大部分都是採用買來的classic電路。
: 所以買DAC真正在買的價值還是後面的類比處理。
市面上有很多廠商提供規格很好的DAC chip,有些還有內建DSP,
不過要發揮這些晶片的實力還需要:
1. 乾淨的電源 與 穩定的時脈
2. 散熱 與 體積的取捨
3. 支援格式還需要周邊電路的配合
這也許就是價差很大的原因吧!
另外小弟有聽過的說法是,市面上的DAC系統的DAC晶片都是同一個系列的原因,
不外乎如果只有支援 16-bits 44.1KHz 這樣古老的規格,核心DAC chip規格也許很高,
在16-bits 44.1KHz下聽起來也許有差,但沒有周邊電路配合,
變成chip很貴,周邊很便宜,發揮不出實力,音響就是講求matching 搭配,
甚麼樣的前端就要相配的後極,所以低階DAC系統用好的晶片去做效益太低。
如果你對DAC chip原理有興趣,再參考下面的。
INL DNL https://www.maximintegrated.com/app-notes/index.mvp/id/641
要做好DAC核心晶片部分有很多技巧,為了讓INL DNL 在規格範圍內,
DWA(Data Weighting Averaging)是一個基本的技術,
利用隨機/平均的開啟電流鏡,來達到平均掉每個電流鏡的誤差,
達到所要求的SNR、SNDR。
或是結合DAC與Class D amplifier,DAC輸出不是階梯的方式,
直接使用PWM輸出架構,這樣輸出只要稍微濾波,似乎可以直接接上耳機。
: 而剛講到數位訊號的採樣完後,究竟數位訊號怎麼輸出到DAC
: 電壓訊號總是要隨著時間一筆一筆傳送,也就是如同原採樣的時間 44.1kHZ
: 有點像是按照同樣的頻率在把訊號吐出去,所以WAV裡面應該是沒有儲存時間檢查檔案的。
這是音源編碼的領域,
雖然沒有直接紀錄時間刻度,不過wav檔裡面有標頭檔,
紀載了這個檔案的取樣頻率,bit數等等的資料,照這些資料去還原,
不考慮硬體的非理想效應下,就會得到每一筆資料的時間。
: 但問題來了
: 現實中哪裡有真正的44.1kHZ?
: 不管是類比轉數位的採樣,還是從電腦要數位輸出的採樣
: 都不可能是真正的44.1kHZ
: 我從WaveLength 的官網看到說 即使44.08kHZ 也還是正常的運算誤差
: (再看他們DDC 的產品設計介紹提到)
: 姑且先不論類比採數位的錄音室究竟Clock準不準,電腦的Clock當然不可能準了
: 且通常還是48KHz,但這樣無彷,反正就算是真正的44.1KHZ的電腦,我猜原檔案的採樣也
: 不是44.1KHz。
錄音室領域:
在錄音的時候,相信負責任的錄音師是用高過44.1KHz/ 16bits 的規格去錄製的,
然後錄製時,會使用一組獨立的Clock去當作他的取樣率,讓ADC能正常工作,
這個clock的取樣率可以超過市面上規格很多很多,
然後要發售時,再用軟體轉成低規格的大眾格式。
所以這組clock的jitter,會變成錄音檔與原聲音的誤差來源,
最多再經過DSP,勉強抑制掉一些雜訊,相信負責任的錄音師會用很好的clock去處理,
讓clock的誤差比現場的自然噪音還低。
不過用戶端的clock是不是這麼精準,也許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一般來說電腦的電壓源的其他雜訊的 noise floor,會高過jitter的 noise floor,
換好一點的電供或訊源,效果應該會比外接clock明顯。
: USB非同步傳輸
: 所以有聰明的人發明了非同步傳輸,Clock是從DAC端開始送出,有點像是DAC放了個棋子
: 在電腦那邊(驅動) ,那DDC及DAC的Clock是真正的44.1kHz嗎?
: 腦補區:
: 應該是用傳封包的方式(傳檔案的方式)給DDC接收到,在進行數位檔案轉電壓的動作。
非同步有個關鍵字,handshake asynchronous
這個跟電腦的clock無關,非同步就是一筆一筆傳資料,傳到DAC系統放在暫存器內,
暫存器滿了就把ok的訊號往下拉,通知電腦晚點再傳。
DAC撥音樂就是把資料,根據DAC的clock,一筆一筆送出,
所以誤差是 錄音的jitter noise + DAC 的 jitter noise
至於這兩個雜訊相加,noise floor 會變高還是不變,就很難說了。
: 超取樣
: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也是聰明的不得了。
: 用超取樣的方式,用高於其兩倍以上的頻率去取樣,以量取勝
: 等於是說原本0110的訊號變成00111100,當然也有可能變成01111100 也有可能變成
: 00111110之類的....去消除沒有真正的44.1kHZ這件事。
: 不過這個誤差就變小了,原本0110可能誤差為0.2kHz因為被超取樣,某種程度上誤差就
: 降低了,但是隨之錯誤率也增加(因為莫名的取樣數變多),所以變好變壞?
超取樣 oversampling
常見於ADC的技術,同樣的時間內,多取幾筆資料,可以提高A/D 轉換過去的SNR,
增加A/D 的 有效位元(ENOB),本來只有14bit 是正確的(高於所有失真+noise floor),
變成16bit是正確的(高於所有失真+noise floor)。
0110 → 00111100 是把bit 數提高,不能說這就是超取樣。
另外DSP中也有oversampling這個技術,把訊號重新用比較高的取樣率重新取樣,
會帶有升頻的效果,下面會提到。
: 昇頻
: 當然也有些人用昇頻的方式用44.1kHz接到訊號後,以運算法的方式重生數位電壓訊號
: 類似非同步的概念,以運算IC的Clock重生更高Clock的訊號再以同樣的Clock丟給DAC
: 腦補區 或者重生44.1kHz(沒聽過重生44.1k)
: 是好是壞?
: 反正都沒人是準的,死馬當活馬醫
升頻,是modulation 的一種
https://analoglib.net/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3/05/image11.png
類比端來說,舉chopper stabilization 當例子,
把訊號頻率,調變到高於雜訊的頻率,經過電路後,再把原訊號變回來,
此時訊號調變兩次,變回原頻率,
雜訊調變一次,跑到高頻,
這時候就可以簡單的用低通濾波器濾掉。
數位端的話,就是DSP上使用的升頻(up-sample) 或是oversampling,
是把把數位訊號重新取樣,改變取樣頻率,
多出來的資料補零,於是在頻域上會有很多原本的訊號,分佈於較高的取樣頻率,
可以實現很多數位演算法,升頻(up-sample )與降頻(down sample)是DSP的基礎做法。
至於在DAC上或是播放軟體看到oversampling 多半是源訊號升頻之後,
訊號佔取樣頻率寬度變窄,可以使用簡單的數位濾波器做濾波,
減輕濾波器的負擔,讓訊號濾的比較乾淨!
詳細:
Upsampling (D/A 數位端) 與 Oversampling (A/D 類比端)的不同
Upsampling vs. Oversampling for Digital Audio
https://www.audioholics.com/audio-technologies/upsampling-vs-oversampling-for-digital-audio
Upsample 在DSP的例子
ex. anti-alias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b_9rmTnHY
不過小弟不太了解演算法,這個就要請教懂DSP的人。
: 那話說回來這些失真人究竟能不能分辨?如果不能分辨,那麼就算可允許的失真範圍?
: 我先前找到一個網站: https://tonometric.com/adaptivepitch/
: 我自己亂測試自己大概可以分別出 1.5Hz左右的分別
: 中央C的LA為440Hz 假設440HZ 與 441Hz同時出現我能分別(假定神人能分辨1Hz)
: 假定為sin函數:和差化積後,出現sin[(w1+w2)/2]*sin[(w1-w2)/2]
: 也就是我能辨別的388080 Hz 這個Hz在腦中
: 大家都以為440HZ 真的就是一個440Hz的sin嗎?
: 當然不是有音色 別忘了
: 若以另一個想法: 所有的可微分函數皆可用sin 跟cos各頻率組合而成
: 所以有錄音經驗的人一開始就會覺得奇怪
: 為何我彈一個Do,錄音的頻譜卻從幾百Hz-20Khz
: 都有呢? 因為音色裡面有很多共振函數
: 但這真的很驚人,我們竟然可以辨認388.1KHz的東西
: 所以會不會突然覺得44.1KHz有點不夠用? 但還好我們目前看到只要有幾K價位以上的DAC
: 應該會用類比端調音的方式讓你無法分辨
: 以上綠字計算錯誤抱歉
388080 Hz?? 這樣表達會讓人誤會,Δ1Hz會不會好一點
之前版上分享過,相關的訊號產生軟體,不過好像被洗掉了....
https://www.ne.jp/asahi/fa/efu/soft/wg/wg.html
語系相容軟體
https://ppt.cc/vOnm
可以玩玩看
1. 系統(含耳朵)最高最低可聽到的頻率
2. 極限高頻在不同取樣率的聽感
3. 混波調變各種電子音
: 又講回數位
: USB數位線材為何能影響聲音在USB非同步傳輸情況下
: 這讓我會想知道究竟是Clock過去電腦那邊,還是是封包過去DDC那邊,如果是封包過去
: 那不就需要有暫存區給封包?
: 腦補區:線材的電容值會影響各頻率的相位變化,但在數位傳輸是以44.1kHz
: 我想75歐姆阻抗也是由此計算得知吧(好像還要包含端子)
: 但在傅利葉轉換下,數位訊號標準是方波,可得知包含很多極高頻訊號,不過我想這點不用
: 擔心,我覺得DDC會把你在醜的數位訊號解讀正確,只要Group 波包沒有瓦解就行。
: 在下物理系魯蛇,聽音樂時還是就聽音樂好了,別亂想ˊ>ˋ
另外又回到音響玄學了,我個人是相信聽起來不一樣,是真有其事,
人耳的靈敏度很奇怪,高頻低頻極限很窄,但是對頻率的差異卻很敏感。
而且很多看似玄學的東西,就好像是中醫一樣,是多年的經驗法則累積起來的,
等到生理學解剖學微生物分生等等的學理建立之後,才有辦法回頭看到這些原理。
最後我有些問題,
75歐姆阻抗是?
Group 波包是甚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164.44
※ 編輯: INIKS 來自: 140.116.164.44 (09/11 16:16)
這篇好像沒有講到重點,而且內容好像有錯... 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改orz
總之重點是這套軟體
wave gen 這套軟體真的很好玩
https://www.ne.jp/asahi/fa/efu/soft/wg/wg.html
拉到最下面之後,下載150版,這版本好像可以做數位濾波!
1. 解壓縮會卡住的話,把裡面的txt檔改成英文
2. 下載語系相容軟體 https://ppt.cc/vOnm
3. 打開之後安裝,加入預設語言"日文"
4. 右鍵剛剛的WG150.exe 就可以選擇日文開啟
5. 各種波型自由使用!
※ 編輯: INIKS 來自: 122.117.172.136 (09/12 00:07)
https://inst.eecs.berkeley.edu/~ee247/fa07/lectures.html
12~17 關於DAC的投影片
※ 編輯: INIKS 來自: 140.116.164.44 (11/14 17: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