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誘
替他人留下決定空間的另一種方式是發問,而不直接發表定論。
納飛茲.阿敏(Nafeez Amin)和人合開雪帕補習班(Sherpa Prep),那是美國華盛頓特區的一間考試準備與入學顧問公司,提供GMAT與GRE課程,十幾年來協助數百位學生進入全國最好的研究所。
然而在早期的時候,納飛茲注意到有個問題一再出現:學生讀書讀得不夠勤。
納飛茲除了管理公司,通常也參與教學。大部分的學生已經好幾年沒念數學,GMAT又不允許考生用計算機,因此課程第一天通常從一些基本的算數暖身。此外,納飛茲會大致提一下課程的安排方式,鼓勵學生擬訂讀書計畫,最好還能向朋友透露自己正在補習,這樣比較不會半途而廢。
可是當納飛茲和學生討論的時候,他發現學生把目標放在很好的學校,卻不知道那需要非常認真讀書,GMAT才可能達標。許多學生根本沒做好背水一戰的心理準備。人人都申請相同的前十名頂尖學府,卻以為只需要付出一小點努力就能進去。學生不明白,頂尖學校的錄取率通常只有五%,而且申請者之中臥虎藏龍。
許多人報名補習班時,想說自己以前申請大學的SAT分數打敗群雄,或是以前考試都考很好,沒問題的。然而申請研究所是不同的戰場,對手不再是一群懵懂高中生。納飛茲的學生這次不僅要和其他的大學畢業生比拼,而且大家的大學成績都好到足以繼續念研究所。這次的競爭對手是頭腦更聰明的一群精銳。光是以前的認真程度還不夠。
納飛茲問學生課後打算花多少時間溫習,他聽到的數字低得驚人。大部分的人說一星期五小時,最多十小時。課程結束時,大約讀了五十小時的書,但學生如果要拿到心目中的漂亮分數,需要讀兩三百小時的書。五十小時差遠了。
然而當納飛茲試圖告訴學生這個事實,大家只是呆呆望著他,不相信他說的話;或是聽到要那麼累,乾脆打退堂鼓。開課第一天的反應非常不佳:這傢伙憑什麼告訴我,我必須更認真念書?
納飛茲不希望潑冷水,但他希望學生認清事實,了解他們課後還得花更多時間念書。考好GMAT遠比想像中困難,要花的時間比預期的多,要努力一段時間才會見到成果。
納飛茲因此改變方式,不再告訴學生他們需要做什麼,而是問他們要什麼。下一次他教課時,一開始就先問:「你們為什麼來這裡?你們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考GMAT?」
學生回答:「我們想進入最好的商學院。」
「好,那你們知道要進那些學校,需要多少分嗎?」
一名學生回答:「我需要七百二十分。」另一名學生回答:「七百五十分。」
「你們要如何考到那些分數?」納飛茲問。
學生此起彼落回答,開始對話,討論完後發現,每年考GMAT的人大約有二十五萬人。排名前二十的MBA課程,入學人數大約是一萬人。換句話說,僧多粥少。學生開始發現進研究所比想像中困難許多。
學生意識到這件事之後,納飛茲開始把對話引導到他最初想抵達的地方:大家需要多努力念書。「如果要考到高分,落在你們要的百分位數,你們認為一星期需要讀幾個小時的書?」納飛茲問。
學生沒用猜的,也沒隨便拋出一個數字,他們發現自己不知道答案,開始反問納飛茲問題。「老師,你輔導學生有一段時間了,你認為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學生問,「像我這樣的學生,通常需要讀幾小時的書,成績才能進頂尖的學校?」
賓果。
這下子納飛茲拋出三百小時的數字時,每個人都認真聽他說話。學生計算一下,發現不可能在十週的課程內、一星期讀五小時的書,就達到大約三百小時,必須調整計畫才行。討論結束時,學生說自己會念書的時數,變成一開始的三倍。
納飛茲利用發問來促成結果。學生更認真讀書、從課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穫,考試成績也變好。納飛茲靠的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他們需要多少溫習時數,而是協助他們自行找出答案。
發問可以帶來兩種效果。首先,就和提供選單一樣,問題會轉換聽眾扮演的角色,不再忙著反駁,想出所有他們不認同某個說法的理由。他們的心思被另一件事占據:找出問題的答案。他們把注意力放在那個問題帶來的感受、他們有什麼看法。大部分的人樂於談關於自己的事。
第二,更重要的是發問可以促成接受。人們極可能不想聽別人的話,想照自己的意思做;而此時問題的答案可不是隨隨便便的答案,而是他們自己的答案。由於這是他們個人的答案,反映出他們自己的想法、信念與偏好,這樣的答案更可能驅使本人行動。
警告標誌與公衛宣導通常能提供資訊,但採取聲明的形式,如:「垃圾食物會讓你變胖」或「酒駕是謀殺」。
這種做法的目標是開門見山、直接了當,但通常給人的觀感是愛說教。民眾心生抗拒,開啟防禦模式反應:「哼,垃圾食物才不會讓你變胖;我認識很多人都吃麥當勞,體重從來都沒增加過。」或是「這廣告也太誇大。我朋友上星期就是喝酒後開車,也沒死人。」尤其是人們對某個議題有強烈看法時,太強勢會讓他們感到被脅迫,使訊息造成反效果。
不過,相同的內容可以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傳達:你認為垃圾食物對你有好處嗎?
如果某個人的答案是「沒有」,這下子他們進退兩難。請他們解釋自己的看法時,這個問題會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他們清楚意識到垃圾食物對自己沒好處,而一旦承認,就比較難繼續吃下去。
問題會促使聽眾按結論去做。不論怎麼答,行為要符合自己給出的答案。
納飛茲問學生想考到多少分,但他不是隨機選中那個問題。納飛茲會那樣問的原因是,他知道學生的答案將引導學生抵達他一直希望他們抵達的地方。
某間醫療器材公司的高階主管因為業務人員不肯帶下屬感到困擾。她寄出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會議,鞭策資深員工指導自己負責的新人。
然而,催也沒用。獎金是取決於成交量,因此管理人員寧願把時間花在談生意上,無暇訓練別人。
事情缺乏進展讓那名高階主管沮喪不已,最後問一名業務:「你是如何成為如此成功的銷售人員?你今天使用的一切技巧是在哪裡學的?」
業務回答:「喔,我跟提姆學的。他是我以前的上司,已經離開公司了。」
高階主管想了想,接著問:「那如果你的團隊無法向你學習,他們要如何進步?」
如今那位業務是全公司最優秀的導師。
你是否企圖改變公司文化,或是要讓團隊支持不愉快的公司重組?催化劑不會把事先定好的計畫硬塞給同仁,恰恰相反,他們先從問問題開始。去找會受到計畫影響的人,徵求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規劃過程。
這種做法有兩種好處。第一是能蒐集到問題的相關資訊——不只是問卷資料或道聽途說,而是從每天實際負責處理的同仁那聽到實情,得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第二項優點:當方案出爐時,更可能受到所有人的支持。大家不會感覺是上面的人一聲令下、他們就被迫接受,反而感到自己也參與了改變的過程。他們已經替結論出力,也因此更願意花心力讓結論成真——這點將加快改變的速度。
循循善誘才是上策。
.
本文摘自《#如何改變一個人》
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作者:約拿.博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循循善誘這個方式儘管很基本,但基本功要練得好,也要透過不同案例來學習。這個方式的重點是,不要一下子把答案塞給對方,這反而讓對方不想買帳。
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即便剛開始好像進度慢,但對方感覺靠自己領悟出答案,對方會比較有動機執行。讓人感覺參與了做決定的過程,這也能給人尊重。
我曾經請青少年想像自己是父母,請他們試著解決青少年常見的問題。通常青少年也給不出什麼好答案,最後只好分享自己的父母如何應對—這種將心比心,讓青少年自己體會到,父母的難為。
即便鐵證如山,還是有很多人寧可相信自己抱持的錯誤答案。因為這答案產生的過程有當事人自己的努力,也牽涉到自尊、自主,大部分人都滿心期待自己的推論能被驗證為真,即便推論過程多麼荒謬跳躍。
祝願您,能學習問對問題,這常能鼓舞人的動機!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數學研究所排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聚焦全世界 #快思慢想 #以色列
☝🏻很多人不喜歡數學,但學了之後,讓我們買東西時可以很快心算出價格..😬
☝🏻很多人可能不喜歡以色列,但這個國家有很多方式,或許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尤其是當我們正面臨空前的挑戰,而他們似乎已經走出挑戰的時刻…
去過以色列兩次,我對於他們有非常多的感受,第一次是驚訝於他們的建國執著與教育,重視思考與創新,所以建國六十多年,諾貝爾獎12座🏆*12👏🏻
第二次去,也就是以巴衝突時期,是驚訝於他們國防武器的精準先進,當時國防部發言人跟我說,他們早就已經研發出一個就像電影<關鍵報告>裡的眼球👁偵查機器蜘蛛🕷️,但因為擔心情報外洩,所以無法讓我們拍攝🥲
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哇 以色列人挖掘腦力的本領,簡直比阿拉伯人挖掘石油還強…(中東沒有石油的國家就是以色列和約旦)。
#因為周邊都是敵人因此以色列全民皆兵
#因為不產石油又不要靠阿拉伯國家因此以色列早就開發電動車🚙
#因為知道教育能改變未來因此以色列教育經費僅次於國防
關於以色列的創新和建國歷史,可以參考👉🏻
#聖地傳說 #聚焦以色列🇮🇱
不過,我愛和平,不喜歡打打殺殺,所以看到他們最近與巴勒斯坦交火,實在不開心😣但我同時也在想,全球人類都還在對抗疫情之際,以色列怎麼有餘力來對付別人呀?
✅BBC新聞4/24報導,歷經十個月疫情,以色列單日死亡數第一次掛零..
✅今天,6月1日,以色列重啟邊境,取消絕大多數防疫限制,全國逐步恢復正常生活,並容許旅行團到訪以色列…
以色列 ,怎麼敢⁉️
🅱️BC News :
Israel has the highest vaccination rate in the world. On Thursday, the country reached the milestone of five million Covid-19 vaccinations.
⏱時間回到2020,三月之後以色列疫情快速升溫,單日確診數從破百甚至數千,今年初還見到破萬,確診數高達83萬…而以色列人口僅有935萬人…🥺
國小.人又少,去年的以色列,幾乎經歷了世界最嚴重的疫情慘況,😣
當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公布一項研究,將以色列列為 195 個國家中排名第 54 位,表示以色列對抗傳染病並不引人注目,可想而知,人民有多痛苦,也對政府能力極不信任…。
但在這樣慘烈的情況下,以色列卻率先世界做了一件事:砸重金談判搶疫苗💉
去年三月選舉之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Netanyahu,不但自己接種了第一針COVID-19 疫苗,更直接和輝瑞首席執行官談判,以雙倍價格購買,然後每週輝瑞向以色列運送數十萬劑疫苗,反過來,以色列將成為一個國家臨床試驗,提供疫苗對人口和遏制流行病的影響的匿名醫療資訊。
於是,在去年底,全球疫苗荒的緊張時刻,小國以色列卻取得了先機,穩定.充足的疫苗數量提供全國人民施打。
以色列衛生部長艾德斯坦Yuli Edelstein在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坦承:「我們如果沒提這個條件,那些藥廠連看都不會看以色列一眼,只會想先找市場更大的地方、賣出疫苗。」#真是成功的談判採購個案👍🏻
於是,以色列的確診人數從去年的慘狀到今年最高峰單日新增確診1萬1934人,然後下降到5月31日的17例,現在生活回歸正常。
☝🏻但以色列的能耐當然不只如此。
以色列隸屬於總理辦公室的生物科學研究所(Israel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Research, 簡稱IIBR)去年五月已經分離出新冠病毒單株抗體,著手研發新冠國產疫苗BriLife,以色列國防部說: 去年秋天已經徵集臨床受試者,順利通過一.二期試驗,即將邁向第三期的人體試驗,也在與耶路撒冷的 BiondVax 製藥公司(一家製作萬用流感疫苗.在那斯達克上市的公司)進行談判,預估最早2023年春季能上市。
🇮🇱以色列的傳奇,正如同一位以色列記者David Horovitz所說的,以色列既是“contagion chump傳染病笨蛋”,但又是“vaccine champ疫苗冠軍”。
#傷痕累累卻出類拔萃
以上資訊參考了很多國內外的報導文章,因為,美國也很多記者在研究以色列為何能夠注射疫苗搶世界第一,解封也幾乎是世界第一,而明明疫苗(輝瑞BNT)就是美國和德國合作製造的呀…😅
此刻,讓我又想起了當時以色列駐台的大使Simona Halperin女士說的:「從創世以來,處處都是挑戰…以色列很清楚,如果沒有持續創新的能力,在各個領域自給自足並且茁壯自己,以色列是沒有未來的。」
以色列Isreal,原意就是「和上帝角力的人」。
不管妳你喜不喜歡這個國家,但都值得我們深思研究。#聚焦全世界 #訂閱開啟小叮噹
數學研究所排名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孩子學測考不好,卻不想指考,為什麼那麼沒有企圖心?】
最近好幾位爸媽都私訊給我,他們的問題都雷同,就是孩子的學測考得並不符原來的理想,但也可以申請到自己喜歡的科系,只是學校排名不是原來心目中的最佳選擇。
但是孩子都不願意再試試看指考,而寧願選擇已經錄取他們的學校,爸媽覺得很可惜,
但是幾經溝通,仍然無法打動孩子,因此,心裡非常焦急,甚至不是很能接受孩子缺乏企圖心,不太認同孩子放棄指考。
甚至也有家長說,現在連指考的企圖心都沒有,以後進大學恐怕也是混日子吧,為什麼自家孩子那麼沒有上進心呢?
我的回答是,如果都已為孩子蒐集各校系資訊、未來出路概況,也仔細為孩子做了情勢分析,甚至也請了相關的過來人予以建議、引導、開導,孩子仍無心進一步指考,那麼,是不是只剩最後一招,就是:
威逼孩子就是給我去指考呢?
然而,這個年紀,威逼孩子,接下來短短的兩三個月,他們真的就會好好用功嗎?特別是期待他們發自內心想要奮力一搏地專注衝刺呢?
我想,這個年紀,不是出於孩子自己想要的,怎麼逼都不會太有用,在他們沒有通透以前,或許願意被動地配合父母的要求,但是想要他們定靜、專注地準備指考,絕對就是奢望了。
以我自己孩子過去的經驗來說,學測成績出爐,發現差了自己心目中第一志願校系一兩級分,所以就退而求其次,選擇去甄試第二志願校系。
我也曾經問過他,難道不想再奮力一搏、試試指考嗎?
孩子的回答是:不想。
我以好奇而非失望的角度問問他為什麼。
他說,從客觀的因素來分析,準備學測的過程,他自覺已經很用心,但是程度就是只在這裡,離指考的時間並不多,他覺得再拚,也非常沒有把握能考上原來的第一志願校系。
再者,第二志願校系的名聲也算不錯,所以就先去讀讀看,如果真的後悔,還是有補救的機會,轉校考或重考,都是可以選擇的。
再來,孩子答以主觀的心理感受。他覺得準備學測的過程他已極度努力,但即便如此,某個科目的成果仍讓他感到很挫敗,所以當時的他感覺已經心力交瘁,很難再生出鬥志準備指考。
所以,我就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有爸媽覺得放棄指考就等同於沒有企圖心,是不是就是一個天生想混的孩子,這樣上了大學會努力嗎?不會就這樣渾渾噩噩混日子吧?
我曾在兒子上了一個多學期之後問過他,你喜歡現在讀的校系媽?如果從0到10,你喜歡的程度是多少呢?
他回答,7.5-8之間。
他說,他念得挺有興趣,最重要的一個專業科目竟然拿到全班高標組分數,學期末也領到了獎學金。
媽媽我知道,他雖然沒有如願進入當年心目中的第一校系,但是因為選擇了自己喜歡也擅長的領域,所以讀得挺有興味,也非常的努力。
媽媽我反而要常常要提醒他,不要努力到都不睡覺了,媽媽會很心疼。
不指考,就沒有企圖心嗎?放棄指考,就代表孩子想混嗎?
真的未必啊!
除了我的兒子,我也看過不少孩子,雖然念的不是名校,但因為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領域而從此自動自發、用心投入學習,愈學愈開心,愈學愈有自信。
到了研究所,反而企圖心極度旺盛,非常拚命追求更上一層樓,而在研究所扳回一城。
我更見過因為準備大學考試時間又長、心極度疲累,反而一進大學就完全耍廢的例子。
當然,也有例子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非心目中的第一校系,念到一半突然想通了,突然感到不甘心,因而自動休學重考的孩子。
但是,這些選擇,都只能等待孩子自己想通,自己想要,自我鞭策、自己去追求。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儘可能幫孩子撥開眼前的迷霧、讓他看清情勢,帶著他看看十年、二十年之後他想要的樣子,甚至,巧妙的在他身邊安排一些見證與案例,讓他眼見為憑、讓他起而效尤。
但是,做抉擇的還是孩子。
青少年威逼不來,威逼,只會有兩種結果。
順服的孩子表面上可能聽從,但真實的狀況是,他還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過日子。
不順服的孩子,當然直接跟爸媽漸行漸遠、從此分道揚鑣,墊下成年後和父母之間的隔膜。
不選擇指考人生不會從此完蛋,因為,成長的路上,孩子會有機緣不斷的觀察與思考、和別人競爭和合作,然後,思考自己的未來。
而重要的是,我們也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賦予他們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
當有一天他突然覺得學歷不夠漂亮,因此吃了虧、矮人一截,他自然會生出動力進一步追求,自己就會想要拚更好的研究所學歷,或者,充滿企圖心地累積更扎實的工作資歷來贏得自己的人生。
但是,這一切過程,威逼,除了反效果,沒有半點用,完全都得由孩子自己通透。但通透,絕對只有靠時間與機緣。
孩子在這個年紀,爸媽可能要自我提醒:Less is more。
你想管愈多、你想做愈多,孩子愈是不領情、甚至更想唱反調,甚至,他們會覺得所有的事情與選擇都和他們無關緊要。
如果要不要選擇指考不是孩子能夠通透的機緣點,那麼,將來,總有一天,他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那個從心底啟動他們通透的機緣點。
【延伸推薦】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