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瓦基最近這兩個月來,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的體驗。如果說《紐約時報:書籍》是我心目中最嚴謹的選書推薦來源,那麼《華爾街日報》無疑成了我最信賴的金融財經資訊權威
🚀在我讀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之後,開始規劃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這是一種稱為 #慢媒體 的新聞吸收方式
✍️使用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為什麼我對華爾街日報產生興趣?】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鼓勵我們以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在國際媒體方面,我一直都有留意《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這兩家權威報社,他們在近幾年來也成功以「訂閱制」從傳統媒體搖身一變成數位媒體巨頭。
正當我思考著要選擇訂閱哪一家、仍猶疑不決的時候,《風傳媒》很巧地在此時跟我接洽(受寵若驚!)請我試閱《華爾街日報》。原來,他們在2019年底取得了《華爾街日報》中英日三語版的合作授權,正在推廣給台灣的讀者朋友們(文末有優惠價訂閱連結)。
因此,我答應了《風傳媒》的試閱邀約,很開心能跟大家分享兩個月來的使用心得。
【華爾街日報給我的印象是什麼?】
在分享我的閱讀體驗之前,先簡單介紹《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簡寫WSJ)這家老牌媒體,它是美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報社,以嚴肅的報導風格聞名,側重金融和商業領域的報導,媒體界給予的評論是「其調查型報導所保持的高品質和挖掘精神」。
那麼,所謂的調查型報導是什麼意思?這就值得提起兩本精彩的暢銷書。
去年我分享過心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的《惡血》這本書,就是由《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約翰.凱瑞魯爆料,他費時六個月的時間深度追查,揭發這場史上最大高達90億美元的生技醫療騙局,凱瑞魯追逐新聞真相的執著令人打從心底敬佩。
接著,今年我分享的另一篇心得,讓我拍案叫絕的馬來西亞史上最大詐騙案《鯨吞億萬》,也是由兩名《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湯姆.萊特和布萊利.霍普聯手揭發,他們跑遍全球十幾個國家,訪談過上百位受訪者,解讀數千份文件,最後鉅細靡遺地還原了這起驚人的案件。
這種實事求是的報導精神,除了體現在每天的報紙和線上新聞之外,從這些龐大縝密的調查案例之中,我都可以深刻感受到這家媒體對「新聞」本質的專業態度。如果哪一天又出了一本新書,作者剛好又是《華爾街日報》記者,我應該也會毫不猶豫地買單。
【華爾街日報跟其他媒體有什麼不同?】
《華爾街日報》最擅長的領域是金融、財經、商業、時政,在美國的訂閱戶定位為主流精英階層,以及金融市場裡的眾多投資人們。不同於《紐約時報》包羅萬象的內容,《華爾街日報》更專注於提供金融方面的專業資訊,大至整體世界財經趨勢分析,小至個別公司產業的商業策略。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新聞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某國的政策態度變化,可能導致特定商品的成本大漲,而影響商品售價,或是其他間接影響。《華爾街日報》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國際觀認知,是一個在即時性、可靠性、深入性都極具權威聲量的國際媒體內容。
比起許多媒體只在乎「用盡全力爭奪你的眼球注意力」,然後把你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華爾街日報》對於報導內容的品質要求嚴謹,在網站上也沒有氾濫的廣告,尤其是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專欄與觀點」報導,讓我從每一篇裡都學到許多新東西。
目前的台灣訂閱戶有大部分是對於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族群,接收商業經濟動態資訊的新聞內容,擁有一份在美國最具權威、最有代表性的財經資訊來源,對於他們在投資上操作具有直接影響力。
【我使用至今兩個月的心得】
我以往很少主動去讀數位新聞網站,直到今年初COVID-19疫情開始爆發後,我對疫情和世界局勢的關注才熱中起來。前陣子喜歡從Yahoo新聞網,讀衛服部最新的疫情狀態更新,偶爾逛逛其他的地方和國際新聞。
不過,像Yahoo新聞這類型的網路媒體,在網頁上總是充滿廣告和吸引人的聳動標題,很容易讓人不自覺開始閒逛起來。但是,我自從兩個月前開始讀《華爾街日報》之後,其簡潔、精煉的內容,讓我看待新聞的方式發生了許多改變。
舉最近的四大科技巨頭CEO,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來說,議員直接拿《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來質詢貝佐斯,指稱亞馬遜惡意使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資訊,可能導致創新被扼殺,我當下就直接回頭找了這篇刊於四月的原始報導來看(亞馬遜利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數據來開發競爭產品)。
接下來,我就使用《華爾街日報》的搜尋功能,以一種做研究的心態,尋找亞馬遜近期與過去的報導(長篇、短篇都看),發現了亞馬遜正開始反其道而行「擴大實體辦公空間」、「併購餐點外送公司」、「擺脫疫情影響交出最佳季度業績」。
我原本對於新聞抱持一種可有可無、事不關己態度,卻漸漸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對於商業領域的深入報導方式,這讓我更能用一種「主題性」和「主動性」的態度,在不會令人分心的網頁環境下探索特定主題。
這段時間以來,讓我感受深刻的是,與其被劣質新聞疲勞轟炸,不如吸收精煉又簡潔的優質內容。《華爾街日報》總是被其他報章媒體引用、包裝、轉述,想想看,如果你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報導的源頭,對於自己思考品質的提昇會有多少呢?
在我經歷了「數位極簡生活」搭配《華爾街日報》的這些日子後,我認為提升思考的涵養的訣竅之一,就是懂得「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把寶貴的注意力留給最有深度和意義的事情。
【我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什麼缺點?】
雖然說了很多關於《華爾街日報》的優點,但我也不吝於分享體驗時看到的缺點。這個缺點不是《華爾街日報》的本身,而是使用「手機APP」的體驗。一般而言,訂閱了《華爾街日報》之後,有兩種主流方式可以閱讀報紙:桌上型電腦、手機和平板APP。
首先,桌上型電腦的用瀏覽器閱讀的體驗是很好的。你可以透過《風傳媒》官網登入帳號之後,再跳轉《華爾街日報》自由切換中、英、日文版網頁,瀏覽器的cookie記憶登入資訊之後,往後你只要直接開啟《華爾街日報》網頁就可以直接閱讀(我預設繁體中文網頁到我的最愛)。
反而,手機APP版的體驗讓我很不滿意。你必須先開啟風傳媒APP,在裡面跳轉《華爾街日報》後再切換語言,然後,讓人難過的地方就來了。你關掉風傳媒APP之後,下次重開APP,就要再走一次上面的流程(10~20多秒),是個很不順暢的APP體驗。
我建議喜歡在手機閱讀的讀者,直接用手機的瀏覽器,把《華爾街日報》網頁加到我的最愛,這樣你至少直接開瀏覽器,點網頁進去就能直接閱讀。這個缺點對我的影響較小,因為我採行「數位極簡生活」的方式,只在固定時段、固定地點、用電腦網頁閱讀新聞。
無論你習慣滑手機看新聞,或者像我一樣用電腦看新聞,你可以在「風傳媒VVIP會員使用手冊」的網頁裡,參考在不同平台上使用的詳細步驟說明。
【華爾街日報有沒有免費試閱或導讀?】
《風傳媒》在網站上特別提供了《華爾街日報選文》專欄報導,每週一到週五,每天挑選一篇《華爾街日報》文章提供讀者免費閱讀。我覺得這個服務非常親民,即使還沒有正式訂閱的讀者,都可以一探究竟這個優質媒體的內容適不適合自己。
此外,我還想推薦給你,可以免費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風傳媒》每週二、四、五共寄出三篇由資深主編「金牛幫幫忙」撰寫的《華爾街日報》導讀信,讓你可以透過電子報從金融、科技及個案的角度,快速了解本週世界大事。
電子報內容共分為三種主題:《六圖華爾街》從六張圖表閱讀六個世界財經的重點大事、《科技人的華爾街》不只閱讀技術發展,金錢、權力、生意,看清楚科技的本質與全貌、《金融人的華爾街》用金融人的視野閱讀華爾街日報,針對單一個案主題做深入的導讀與分享。
我透過這個方式,在平日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能快速透過電子報的掌握重要的國際新聞。如果你有興趣,推薦你前往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
【華爾街日報的訂閱價格是多少?】
《華爾街日報》在全球累計250萬訂戶,官網中英日三語版本原價是每個月29美金,換算台幣大約是每個月870元左右,年繳10,440元,這對普通的上班族而言,應該是滿沉重的負擔。而且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官網訂閱的話只能看得到英文版內容。
不過,《風傳媒》為台灣讀者提供的優惠「《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訂閱VVIP方案」,只要不到原價的4成,每個月333元,年繳3,998元,就可以享有《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的三語訂閱方案,繁體中文對台灣讀者來說閱讀起來不吃力,甚至還可以參考英日文的版本。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吸收新聞資訊的品質,這絕對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投資。如果你對金融投資市場有一定涉略,或許掌握到幾次關鍵訊息,就能賺回訂閱的費用。當然,優質的深度報導內容,對於自己知識和眼界的提升,就不是單純用錢可以衡量的了。
👉前往訂閱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數據 分析 思維 與 流程 有 哪 幾 個 步驟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手睡的比你久?~~~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新書前哨站〉。今天我要推薦的書,是剛上市不到一個禮拜,備受紐約時報、丹尼爾.品克等大家讚譽。這本書運用科學研究,追蹤了眾多高手作息,統計了一流的人每天做了什麼,讓他們可以每天維持巔峰表現,又避免倦怠。是靠意志力?還是天賦異稟呢?🤔
抱歉!都不是!
本書我提取了五個重點為你分析,帶你窺探一流的人巔峰「秘訣」💡
↠↠↠
一、 拼命不會讓你更成功。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駑馬十駕」。大意是雖然你天資不如人,只要你願意付出比高手多十倍的努力,你也可以和高手得到相同的成就。
這似乎蠻符合求學過程的經驗。錯的題目不會再寫第二遍,第二遍不會寫第三遍。書念不完就熬夜….,成績的確有進步,但跟真正的高手相比,成績還是差一大截。而且,你看人家精神奕奕,不但書念得好,還可以代表學校參加其他體育競賽,不像你,上課昏昏欲睡…。💤
問題出在哪呢?
美國馬拉松紀錄保持人卡斯特,分享了她如何在42歲,還能以兩小時半的高速度跑完馬拉松,不輸給小她一、二十歲的年輕人。
卡斯特認為苦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苦練後的「休息」。卡斯特每晚睡足10-12小時,對飲食嚴謹講究、每周按摩及做伸展運動。她在不鍛鍊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她鍛鍊時展現驚人的表現。💪
運動學家推導了一個公式:
壓力 + 休息 = 成長
這個公式更可以擴大應用在「創意人士」。正向心理學奇克森.米爾博士採訪數百位不同領域天才,發現這些創意奇才平常不是專注在密集的活動中,就是完全處在放鬆狀態。🙆
米爾博士將這個流程總結為三階段:
1. 沉浸:以持續不斷的深度專注力,全心投入工作
2. 沉潛:休息和恢復時間,完全不想工作
3. 頓悟:靈光乍現的時刻,新創意及思維成長的時候
你或許會驚訝的發現:大腦跟肌肉一樣,運作是如此相似。👀
↠↠↠
二、 系統二的學習 + 心流
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博士指出:人的思維分兩種。系統一和系統二。
系統一:自動思考,由本能與直覺驅動,預設的思維模式。
系統二:深思熟慮的分析,處理費神的思考活動
當我們學習有難度的新知,如果我們放棄(擺爛),大腦會交給系統一處理,我們不會進步;反之,如果我們積極面對,則大腦會使用系統二,神經元間的電流沿著軸突傳遞,髓磷脂累積,神經連結強化,時間一長,我們以前覺得棘手的問題,久了習慣了、熟練了,我們學會了新技能。✅
那什麼樣的難度適合我們學習呢?心理學家認為:「勉強可完成的挑戰」,是最適合的難度,是個好壓力。(請見附圖)
我們聽過高手喜歡談「心流」,有時候我寫作的時候會忘記時間,進入忘我的境界,回過神,一篇文章已經酣暢淋漓的完成。📝
而我自己回想:我進入心流的過程,通常是在撰寫一個我熟悉的主題,加上一些我今天剛學到不熟的新知,我要融會貫通寫入文章,這個「勉強可完成的挑戰,成為我創作的靈感泉源。🗣
萬老師的精英日課曾分享:最適合的學習難度是15.87%。也就是:學習的內容大部分是我會的,只有多一點點的部分超出我能力範圍。超出一點舒適區的難度,正是我們最好的學習區。也恰好印證了本書作者的論述。
↠↠↠
三、 高效表現的訣竅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公司、學校,厲害的前輩指導你做事情時,要求你「一心多用」。一心多用同時才能處理好很多事情,你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做,要做到什麼時候?
看起來很有道理吧,但真相是:一心一用,才能真正高效!👍
腦神經學家請受試者做了腦電波檢測,發現一心多用的人,無法「高品質」同時完成兩件以上的事情;反之,一心一用按部就般地做,成果是一心多用的兩倍!
這個原因是:大腦在切換不同的任務時,需要耗掉額外的腦力,表面上每次切換的時間有限,但長期下來消耗的時間很多!另外,習慣一心多用的人,長期記憶會變差、辨識能力也會退化!📉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1. 設定每件任務的目的跟具體目標
2. 自問:我要學到什麼?完成什麼?
3. 全神貫注
4. 一次只做一件事!(一心一用)
上面四步驟執行時,高手會將每次50-90分鐘的密集工作間,安排7-20分鐘的休息,輪流切換,讓人有喘息(放空)機會,可以維持巔峰表現所需的體力、心力跟熱情。🔥
↠↠↠
四、 睡飽是最有效的方式
我們聽過一些神話: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睡在工廠,每周工作120小時,也聽過拿破崙每天睡不到5小時,照樣精力充沛!我們有個錯覺:睡覺讓我們錯過太多事情了,我們應該少睡一點,死了以後要睡多久都可以(誤。🤣
事實上,不睡覺,可能害我們錯過更多。
哈佛睡眠專家羅伯.史帝葛德博士做了一項研究:他邀請三組參與者實驗,讓他們每天玩7小時的俄羅斯方塊電玩,連續玩3天。第一組玩過俄羅斯方塊,第二組沒玩過,第三組成員有健忘症。
實驗的三晚,研究人員每晚好幾次叫醒參與者夢見什麼?參與者大多回答俄羅斯方塊,包含健忘症患者。第二天,健忘者患者不記得實驗的事情,但依然記得夢到形狀和圖案掉下來的畫面。💭
這個實驗證明了:大腦在睡眠期間處理清醒時所收集的經驗和資訊,並決定哪些東西值得存在記憶體、以及存在哪個大腦位置。
睡眠的效益發生在睡眠後期。「快速眼動期」(REM)只佔睡眠中20%-25%。睡眠周期越長,REM越高,睡眠的邊際報酬率最高,是在每天睡7-9小時效果最大。
遺憾的是,多數人睡不到這個時數。美國人平均睡6.8小時(台灣應該更少?) 😮
睡眠的好處如下:學習記憶、培養創造力、控制情緒、身體修復重建。
長時間睡眠的良效我們看到了,那午休的打盹,會有幫助嗎?
答案是:小睡30分鐘內,非常有幫助。😉😉😉
NASA研究表示:科學家讓太空人小睡25分鐘,判斷力提高了35%,警覺性提高了16%。而在地球上的實驗,打盹15-20分鐘的人,一整天的反應力、表現,都勝過喝了一大杯星巴克咖啡沒午睡的人。☕
你還敢不重視睡眠嗎?
↠↠↠
五、 設計最佳情境
很多專業歌手表演前,並不是在後台練習唱歌,相反的,他們可能會做些看似無意義的動作:伏地挺身、原地跑、閉眼睛聽歌。🎧
他們創造了最佳情境,讓自己輕鬆的進入「心流」的冥想狀態,大腦心馳神往,全身能量蓄滿,便可在舞台上大展拳腳、昂首高歌啦!
正面情緒,不但給予我們抗壓力,更能幫助我們做決策、發揮創意。🌟
以我自己為例,撰寫文章的過程,如果我卡住了,我會出門走走,跑去我最喜歡的書店某個角落,翻閱不同的書籍,讓我重回閱讀的快樂。等到一陣子感覺稍微疲乏了,走回去的路上,我便會回憶剛才閱讀讓我有記憶的東西,嘗試放在新文章。
有時候,我會直接離開書房寫作,跑去我喜歡的咖啡店,在走道靠右的桌子,感受變化的趣味。
但請注意,我的變化是「有限且舒服的」。我去特定的書店、某咖啡店特定的位子尋求靈感,我讓這些變化「標準化」,讓我的靈感可以習慣的產出,而不是任性的去陌生場合,重新適應,找尋靈感。💬
↠↠↠
六、 總結,化繁為簡,捨才有得。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是「窮忙時代」,工作時數高,物價房價高,唯獨薪水比父母少。因此,我們只得加倍努力,下班再打工,放假去兼差,名片拿出來,恨不得斜槓越多越好,表現自己是個有為青年。
追逐高效率的時代,我們心態積極向上,這很好。但你有先問過自己:你的身體吃的消嗎?你有用正確的方法努力嗎?💦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讓你學以致用。
你不用去模仿每個高手的方法,因為大家都不一樣。但是,你可以從高手的親身經驗分享中,佐證科學的數據,發現自己的問題,改善你的習慣。
「有選擇的做事,累了就好好休息。」
沒有好的身體,再好的成就都是枉然。🙅
↠↠↠
好,今天的分享也到尾聲了。
文末附上本書購買連結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765
我是威爾遜,感謝你的閱讀,願學習成長的道路上,你我共同前行。我們下次見。
數據 分析 思維 與 流程 有 哪 幾 個 步驟 在 天元的543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 建構系統化行銷策略 與廣告媒體配置 這堂課程的第二天的內容說明與規劃重點,文章的下方還有詳細個課程大綱,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了~ 一般目前常見到的數位行銷資源與媒介方式有以上幾類 "內容經營"是今日很多數位行銷必須懂得運用的商業模式,透過內容經營的策略得當、與商品銷售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 依靠內容做行銷、行銷核心是策略 但今日媒體百家齊放、消費者的眼球注意度越來越難取得,無論你是影片呈現還是文字型態的"內容",以"廣告"推送的加持助力,也實在是不能缺少的一個環節。 但要取得好業績、你知道這些管道都是需要處理的嗎? 而業務狀況可不是只有簡單幾個內容或是廣告就能帳握的,客戶來源其中得包含會員經營、廣告投放、社群經營 多個面向,而要有好的客單價和轉換率,除了產品價格有競爭力、行銷活動的設計與規劃、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心占率"、網站上使用流程的體驗...等等每個地方都需要好好放入心力。 學行銷、先從能說個好故事開始吧! 行銷如同編劇一樣的重要啊! 行銷工作者、和拍一部好電影差不多,故事的起程轉折、主角的喜怒哀樂、觀眾看完後的討論熱烈度... 都是你需要重視到的環節,行銷人你在寫一首消費者與品牌/產品戀愛的旅程,從一開始消費者怎麼認識你、到你想要帶給他們怎樣的感動、再到讓他們怎麼找到你、聯絡你、記住你和討論你,每一個環節與步驟都是你必須用心掌握與規劃設計的。 建構系統化行銷策略 實戰工作坊 就是為了這目的而設計 建構系統化行銷策略與廣告媒體配置 這個特別的課程設計,就是為了可以讓你扎實的學到、學通行銷背後的關鍵影響要素,第一天讓你了解 目標對象+策略擬定+內容與社群經營 這幾個基礎面向與觀念。 數位廣告媒體配置 以咖啡館電商網站為案例 媒介/管道分配抉擇+決策分析矩陣 接下來就是 媒介/管道分配抉擇 和決定先後順序與資源分配重點,其中一個好用的模型工具就是 "決策分析矩陣"了! 我從當你是一個經營咖啡館電商網站的角度,在有限的各項資源之下,你該怎麼選擇現有常見的數位行銷工具與媒介呢? 數位廣告媒體配置 以咖啡館電商網站為案例 媒介/管道分配抉擇+決策分析矩陣 當然課堂時間也是有限的,這堂重點不是網站分析,我先幫你把根據網站流量分析之後的情境大致的分析完成,從這些分析後的資料之下、你要找出以上各管道來源的資源分配,達到"把錢花在刀口上"才行! 當那些花出去的錢是從你自己的口袋時,你就知道創業是件多麼不簡單的事情了啊~ 數位廣告媒體配置 的 決策分析矩陣 "決策分析矩陣"這個工具容我保持點神祕,這個對你下任何決策可都是很有幫助的,無論你在人生的抉擇關卡、要不要升學、該不該買房子、找怎樣的工作、到 "如何選擇廣告媒體" 或是 "找哪家廣告代理商" 比較適合自己的公司,可都是絕對有幫助的啊!! 這個工具該怎麼用? 我就只留給親自報名上課的學員們了~ 數位廣告媒體配置 的 決策分析矩陣 只要你能落實這個"決策分析矩陣"工具,透過他量化後的數據資料,最後你能夠找出那些是"最重要、最關鍵的行銷項目",哪些又是"可以放到後期再來處理的項目",將手邊有的資源好好做一個有利自己業務與品牌的妥善分配,有效避免"個人盲點的情緒判斷",更可以對上層主管或是老闆提出你的行銷規劃案了。 這第二天 詳細的課程大綱 如下: I.前次課程的行銷關鍵重點– 還有你該知道數位的新趨勢、新觀念、新思維– 消費決策所涉及品牌集合的過程 行為研究分析理論 – 單從搜尋引擎結果呈現看影響關係 消費前、中、後– SEO、SEM、SERP、SERPO 數位行銷不能不知道的543– 根據內容的功能性 行銷選擇的運用建議– 今日數位行銷重要的運用 標籤行銷模型– 標籤與像素、各類廣告投放系統的關係– 初談數位媒體配置與預算分配該怎麼做– 網路流量紅利已消失的今日– 今日一般網站常見的流量類型 本堂實作練習案例簡介 咖啡館電商 媒介/管道分配抉擇 為轉化目的分配媒體/管道的大致位置 參考可執行策略中的資訊與現有網站流量分析資訊進行合理討論 媒體布局的分配比例與優先順序 考量合理的預算狀態與人力配置進行相關分配與討論 小組討論與課堂成果發表 本實作工坊需學員進行深度互動討論,若不希望與他人交流的學習方式請勿報名本堂課程! II.內容電商實際案例討論 – 今日數位媒介三大內容類型 – 生活美學電商 一條 – 虛實整合的首發嘗試 – 課堂案例討論 : 一條與消費者相識的旅程是怎樣的一條路 III.行銷與廣告 – 今日廣告製作最常犯的錯誤 – 廣告格式與裝置間的呈現差異 – 不可輕忽的裝置差異與視覺呈現 – 廣告活動素材尺寸與數量與運用參考範例 – 臉書輪播廣告的品牌性參考案例 – 製作廣告的金玉名言AIDMA – 今日數位購物常見的情境 – 創新者理論與今日經營者的關係 工作坊實作 咖啡館電商 決策分析矩陣 將描述性條件轉換成量化數據的優勢 購買自用住宅的案例示範 為客戶選擇廣告投放媒體案例示範 考量組織現況後並討論整理出數位媒體的決策分析矩陣圖表 重新檢視數位媒體布局的分配比例與優先順序 小組討論與課堂成果發表 本實作工坊需學員進行深度互動討論,若不希望與他人交流的學習方式請勿報名本堂課程! IV.本堂課最後的忠告 – 我眼中的咖啡館電商 案例分析與示範說明 – 課堂與實務上不同的待解難題 – 傳統數位行銷生態與今日差異 – 認識程序化購買的新趨勢發展 現實世界中你還需要考慮到的幾個重點 課程我盡量將數位行銷該導正的觀念與相關的知識,透過我設計的一系列課程傳達給你,但真實的職場之中,還有些"關鍵與重點"你還是得要"注意"到的喔~ 因為...這些我的課程可沒辦法幫助你~ 如"人"這件事、你的老闆或是主管的"個人主觀性" 或是 "數位行銷認知程度"的差異性...等等這些事情上,你還是得努力努力了啊~~ 夏蟲不宜語冰、你若是活不到冬天的那隻蟲、我又何必浪費口舌呢~ 不過、我的課程還是有"程度限制"與"有些人最好不要來上"的啊~~如果你只是個想賺"快錢"、衝衝"爆品"的方式撈一筆,或是不想經營一個長期忠誠度高的品牌,只想玩"品項類遊戲"的商務銷售方式,那麻煩你不要浪費學費來報名了啊~ 我的課程內容一點都不適合您的喔~ 但是、如果你是一位真心的想做好"品牌"這檔事、想真正了解到"策略擬定"與"數位行銷"之間的關係與方法論,那這系列的課程保證你上完後對你有很大的助益的! 還等什麼! 立即來報名吧!! 最新的開課資訊:台北TeSA特別兩日專班 建構系統化行銷策略與廣告媒體配置 12小時完整實戰!其他課程與活動陸續更新在 粉絲專頁的活動公告區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了~ 數位行銷策略擬定與廣告媒體配置 讓你數位行銷就是比別人更強
https://9i543.com/1839/marketing/
數據 分析 思維 與 流程 有 哪 幾 個 步驟 在 打破求職困境!數據分析關鍵5步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次跟大家分享: ✓ #資料 分析流程 的五大 步驟 ✓ #履歷準備的重點.... ... 知道你 有 很紮實的 數據分析思維 與技術了。 ➡️ 履歷的準備重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