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344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6的網紅Bradley說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非更看好第四季的加密貨幣, 這個視頻中,我們討論到了與 Twitter 整合比特幣閃電支付系統、Taproot Upgrade、比特幣智能合約、比特幣ETF、Stock-to-Flow Model等等。 本視頻中提到:Strike、Jack Mallers、Twitter、閃電支付、薩爾瓦多、L...
「數a數b內容」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George & Silvia德國代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鏡週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Bradley說故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數學老師張旭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Edzyl Playgrounds欸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新聞] 111學測數學科將分數A、數B自由選考-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數A、數B的差異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B如何選擇?張欽展老師用六分鐘讓你快速了解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數a數b內容 在 恆心補習班- 【108課綱—數A數B 的評價
數a數b內容 在 George & Silvia德國代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年新版耶誕降臨曆
#聖誕禮物 #交換禮物
#戳戳樂 #送禮首選
每年接近尾聲最期待的就是耶誕節了~各個品牌推出的超值大禮包降臨曆是犒賞自己最好的禮物🎁
也是耶誕交換禮物的第一首選 🎄
🇩🇪德國原裝2021限量版Balea / ISANA 降臨曆 倒數月曆
款式:
🅰️Balea限定款耶誕降臨曆
🅱️ISANA限定款耶誕降臨曆
#下單請註明A+1、B+1
每盒都有24樣精選商品,部分是耶誕降臨曆限定商品,外面買不到哦~
🎅每款價格:1350元 含國際運費
國內運費80元
➕1、私訊 或Line:@miu6833e
✈️空運約4週到貨
德國🇩🇪兩間連鎖藥妝店龍頭之一的DM和ROSSMANN
旗下最受歡迎的自家品牌 Balea 和 ISANA
✨為冬季量身打造專屬保養品✨
全新設計🌲聖誕限定款🌲的包裝
一盒從頭髮、臉、身體、手腳的保養😍😍
✔️美妝界降臨曆最物超所值的福袋禮盒
✔️自用或送禮都很讚
✔️產品通通都是德國或是歐盟製造
🔔陪伴妳迎接聖誕節的到來🔔
❄️聖誕降臨曆是在說德語的基督教國家中為了慶祝及迎接聖誕節的到來!
❄️降臨曆通常每盒24格,上面有編號1-24。
❄️從12/1號開始,每天打開一扇門,一直到24號將所有的門打開,就可以歡慶聖誕節了!
🅰️Balea耶誕限定款🎁🎁🎁
🔍️外盒尺寸:57 x 49 x 5 cm
🔍️產品重量:2 kg
價格:
✅內容物✅
1. 身體乳液
2. 足浴露
3. 潤唇膏
4. 洗髮露
5. 沐浴露
6. 面膜
7. Q10晚霜
8. 身體乳霜
9. 眼部卸妝液
10. 潤髮乳
11. 足霜
12. 玻尿酸護理
13. 身體去角質
14. 沐浴露
15. 手部清潔噴霧
16. 眼霜
17. 去角質手套
18. 護髮素
19. 沐浴露
20. 泡澡露
21. 補水面膜
22. 護手霜
23. 護髮膜
24. 暖手套
🅱️ISANA耶誕限定款
🔍️外盒尺寸:57 x 49 x 5 cm
🔍️產品重量:2 kg
✅內容物✅
1. 面膜
2. 1分鐘護髮
3. 髮束
4. 泡澡球
5. 護手霜
6. 鑰匙圈
7. Q10安瓶
8. 乳霜
9. 洗髮露
10. 玻尿酸安瓶
11. 指甲迷你銼刀
12. 清潔凝膠
13. 身體去角質
14. 身體乳
15. 防曬霜
16. 造型鑷子
17. 緊緻安瓶
18. 護足膜
19. 沐浴乳
20. 造型髮圈
21. 護髮素
22. 面膜
23. 密集修護安瓶
24. 收納袋
📌訂購注意事項📌
❗️外盒有可能因運送過程稍有擠壓,無損使用都會照常出貨,介意者勿跟團❗️
數a數b內容 在 Bradley說故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非更看好第四季的加密貨幣, 這個視頻中,我們討論到了與 Twitter 整合比特幣閃電支付系統、Taproot Upgrade、比特幣智能合約、比特幣ETF、Stock-to-Flow Model等等。
本視頻中提到:Strike、Jack Mallers、Twitter、閃電支付、薩爾瓦多、Legal Tender、Western Union西聯匯款、Taproot Upgrade、比特幣智能合約、比特幣ETF、Stock-to-Flow Model、Plan B
時間軸:
0:00 Twitter閃電支付
2:19 薩爾瓦多
4:34 Taproot升級
5:12 比特幣ETF
5:44 第四季數據
6:03 Stock-to-Flow Model
6:56 結語
🔥 在 幣安 交易所交易 (全世界最大交易所,取得手續費折抵)
https://accounts.binance.me/zh-TW/register?ref=P9H7RJYN
🔥 在 Max 交易所交易(台幣出入金首選,取得手續費折抵)
https://max.maicoin.com/signup?r=3ab27dfa
🔥FTX Pro(玩以太坊、Solana鏈首選)
https://ftx.com/#a=40291297
🔥FTX(舊Blockfolio)美金賺取8%!
以零手續費交易比特幣、狗狗幣與其他加密貨幣。當您進行價值 10 美元的交易時使用我的推薦代碼並獲得免費硬幣。
https://link.blockfolio.com/9dzp/58d03a11
🔥CELSIUS BTC 賺取6.2% 並且贏得 50 美元的免費 BTC!
https://celsiusnetwork.app.link/194077575c
推薦碼:194077575c
訂閱以追蹤更多加密貨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c/BradleyChung?sub_confirmation=1
👇►►► 我的社群連結 ◄◄◄👇
✅ 追蹤我的 TWITTER: https://twitter.com/yuchanchung8211
✅ 追蹤我的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radleychung6666/
✅ 追蹤我的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radley.chung.58910
CREDITS: Video in the beginning by Jack Mallers
https://youtu.be/fckmC8W6yF8
CREDITS: Content inspired by JRNY Crypto
https://youtu.be/6NJPF5STxo8
CREDITS: "Subscribe Button" by MrNumber112
https://youtu.be/Fps5vWgKdl0
⚠️免責聲明:請注意,我的媒體內容只是我的個人意見,內容僅供參考,不得作為財務、法律或投資建議。 加密貨幣是非常高風險的投資,可能帶來相當大的損失風險,在投資之前,請務必深入鑽研並諮詢專業人士。
#Crypto #Bitcoin #Altcoins #Blockchain #Altcoin #Decentralized #CryptoNews #Investing #Ethereum #Ripple #Binance #Cardano #Litecoin #BullRun #PassiveIncome #StockMarket

數a數b內容 在 數學老師張旭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嗨大家好,我是丈哥
這一回繼續處理重排群的後半段
要找齊 Zn 的所有子群是比較費功夫的
我們即將透過定理來講明
Zn 裡面不同元素生成的子群的特性
裡面需要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還有 ax+by=c 的解法
由於這些內容已經從高中數學刪除了
所以我花了一些篇幅處理
我將參照 John B. Fraleigh 的第 7 版《A First course in Abstract Algebra》
拍攝我自己的講解版本
如果你覺得我的課程對你有幫助
也歡迎分享給對數學有興趣或是要學抽象代數的朋友
【上一部】循環群 (上) 👉 https://youtu.be/4-_LLMQ7FeQ
【下一部】重排群 👉 https://youtu.be/tJ9bH3B_yA4
丈哥的 YT 頻道
👉 https://reurl.cc/83EKm4
丈哥的 FB 粉專
👉 https://reurl.cc/rgym7Z
丈哥的 IG
👉 https://reurl.cc/O0ZlO7

數a數b內容 在 Edzyl Playgrounds欸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Moshi官網的連結:https://moshi.com/tw/
配件:
iGlaze Hardshell Case
Muse 13" 三合一多功能筆電支架包
Umbra 防窺螢幕保護貼
#Apple #Moshi #M1 #Macbook
----------抽獎活動----------
感謝您看完全部影片內容,為了回饋支持頻道的朋友們,只要按喜歡+訂閱頻道+留言告訴我,就可以參加抽獎喔!
活動辦法:
1.抽獎條件:
a.按喜歡+訂閱頻道+留言寫下「我想參加moshi抽獎!」並加上影片心得。舉例:「我想參加moshi抽獎!我都在咖啡店滑臉書」
b.追蹤欸走IG(這樣才能看到得獎幸運兒)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edzyl_gu/
2.抽獎贈品:iGlaze Hardshell Case*1(影魅黑)共一名 市價:$1,890
https://moshi.com/tw/product/iglaze-hardshell-case/stealth-black-for-macbook-pro-13-inch-2020/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09/22 23:59止
4.得獎公告:2021/09/23 15:00 於欸走IG上
提醒你:
1.抽獎產品僅能與以下MacBook Pro機型相容唷:
MacBook Pro (13-inch, 2020) A2251 / A2289
MacBook Pro (13-inch, M1, 2020) A2338
2.抽獎產品就是影片中開箱過的iGlaze Hardshell Case,包裝已拆封,如果不介意再參加抽獎。
3.留言內容要有「我想參加moshi抽獎!」開頭才表示願意參加
4.中獎人請於2021/9/23日前(含)私訊本人IG,並提供訂閱本頻道之截圖、真實姓名、手機號碼、取貨的便利商店,我們會將獎品郵寄給你喔!
5.個人聯絡資料,如因資料填寫不確實而無法聯絡,或逾期回覆者,將視為棄權,會再進行重抽。
6.限台灣7-11(或全家)店到店可以寄到的地方。
※「Edzyl Playgrounds」Youtube頻道擁有變更活動內容的權利。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dzyl_gu/
【Shopee】 https://shopee.tw/edzylgu
【合作邀約】anedzyl@gmail.com

數a數b內容 在 數A、數B的差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數A、數B 的差異. 1.5K views · 1 year ago ...more. 中和高中秘書周文萍. 358. Subscribe. 358 subscribers. 22. Share. Save. Report. Comments1. ... <看更多>
數a數b內容 在 B如何選擇?張欽展老師用六分鐘讓你快速了解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又該怎麼選?張欽展老師從學習 內容 、考題方向與大學科系採計這三個重點說明,用六分鐘的時間快速幫你建立概念。 更多數學A 數學B ... 數A、數B 的差異. 中和 ... ... <看更多>
數a數b內容 在 [新聞] 111學測數學科將分數A、數B自由選考-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標題:111學測數學科將分數A、數B自由選考,各校系採計項目出爐!
◎新聞來源:翻轉教育 親子天下✕教與學的對話
◎新聞日期:2020.05.15
◎新聞內容:
作者:親子天下 王韻齡
111 學年學測數學科將有重大變革,分為數A、數B兩考科,其中數A將比現行學測數學科難
度更高。大學招生聯合會今天(15日)公布「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學習歷程項目內容
完整版」,建議學生根據興趣性向量表、課業成績及未來擬申請校系採計項目,作為高中選
課與學測選考標準。
為提供目前就讀高一的學生了解111學年度大學各校系參採學習歷程項目重點,及老師輔導
學生適性修課的方向,大學招聯會於5月15日公布「大學參採學習歷程項目內容」完整版,
從招聯會首頁連結點選「111 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完整版查詢系統」
,依學校及系別點選參閱。
https://www.cac.edu.tw/cacportal/jbcrc/LearningPortfolios_MultiQuery/index.php
111 學測最大變革是,數學科將與現行學測不同,考試分成數A、數B兩考科。招聯會統計
111學年度2002 個校系參採學測數學科的情形,申請入學管道有
635 個系組參採數學 A,
404 個系組參採數學 B,
數 A 及數 B 進行招生分組或擇一檢定有 66 個系組,
有 897 個系組不參採數學。
多數理工科系採計數A,但同樣是商學管理類,有些校系採計數A,有些則採計數B。
大學招聯會執行秘書、清華大學副校長戴念華表示,提早一年半調查各大學校系需求,並上
網公開大學校系招生選才條件,目的是提早向高中傳遞各大學學系的選才理念,以便高中輔
導學生、 課程諮詢時有更充足的參考依據。
數學A、 數學B究竟有何不同?「數學 A」考科的測驗範圍為 10 年級必修加上 11 年級必
修 A 類課程內容,「數學 B」科的測驗範圍為 10 年級必修加上 11 年級必修 B 類課程內
容,兩考科採分節施測,考生可自由選考。數學A類課程在課綱裡稱為「高數學需求」、B類
課程則為「低數學需求」,前者適合銜接數、理、化、部分商學類科,後者適合銜接文、法
、社會科學類等科系。
108數學領綱高中組召集人、國立中央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與數學系合聘副教授單維彰舉例,
如果大學的學系在其一年級基礎必修課程中,同時有微積分和物理,或同時有微積分和線性
代數,很可能屬於「高數學需求」。
高中數學教學依照學生選組分流,過往外界俗稱「文組數學、理組數學」,但單維彰指出,
籠統的自然、社會組分類,早已不符合社會的需求與學群的發展,因此,111學年學測數A、
數B「不宜被解釋為自然、社會組,也不該被對應為第一、第二類組」,且「數B並非縮減範
圍的數A」。
目前正是高一生選組熱季,高中校長提醒考生,不要用「亂槍打鳥」的方式,誤以為選修、
選考數A比較「保險」,或比較「有前途」,結果反而可能增加挫折感,得不償失。
大園高中校長朱元隆解釋,目前高一各班導師和生涯規劃課及課程諮詢教師已展開共同輔導
,根據學生所填的興趣性向量表及成績表現、校系採計項目等,協助學生評估。例如各大學
文法商學院幾乎都有開「會計系」,名字相同也都在同一學群,但授課內容、取向不同,有
的著重AI ,所以採計數A,有的是傳統路線所以採計數B,學生要一一去可能落點的校系查
詢。
朱元隆也強調,現行學測數學科只有一種版本,因此被視為「中間偏易」程度,許多理工科
系認為無法篩選出所需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111年學測版的數A會比現行的難,會加強空間
推理及邏輯等抽象思惟,提問的深度也會拉高。所以學生必須審慎評估,不要用「亂槍打鳥
」的方式,以為先學難度較高的數A會比較「保險」。
數學學科中心代表、建中數學老師曾政清分析,高二數學課程設計改為「分軌學習」, 11
年級(高二)必修 8 學分,分流為數學 A、數學 B 兩科,學生擇一修習。數A、數B分別偏自
然和社會組,要就讀文法哲、藝術設計學生所學的數學,與就讀理工科系應該不同,每個學
生對於數學的學習目標不同,能力有差距,很難要求高二數學全部用一套內容,所以 108
課綱設計上高二數學設計差異化,希望每個學生的學習對於未來生活、職涯有幫助,數學要
能用的到,而非全部學生都一樣,學很多很難的數學概念像是指對數、三角函數等,增加挫
折感,也多花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
單維彰表示,最近外界流傳的「選組策略」指,選數A可以輕易參加學測數B考科,兩科都考
才能提高升學機會。但這些策略雖不見得沒道理或沒用,卻它有很高的機率會提高成本、升
高風險、讓人「白白受苦」。
◎原始連結: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881
----------------------
108課綱在升學制度的最大變革是學測數學分為數A數B
考試時間錯開可以2科都考
申請入學不參採數學、採A、採B、採A或B 的大學校系
分別有897、635、404、66個校系
數A教材差不多是原本的數學難度,數B是簡易版本
但根據文章內容,數A學測會考得比原本的難
參採 = 門檻檢定、篩選倍率、採計分數 三者的合稱
高一已經差不多要選課(選組)了
可以看一下自己可能比較有興趣的科系,數學是採A還是B,做為選課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0.49.1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89547904.A.52E.html
※ 編輯: csjan (123.0.49.115 臺灣), 05/15/2020 21:06:20
現在的高三 大部分人的學習幾乎是零
就是一個不知道在幹麼先擠上大學怎樣都好的一個過程
重點在於選組,以前大概就分社會組和自然組
現在起碼會有三組
社會組+數B、社會組+數A、自然組+數A
現在全台灣的高中都在猜會有多少學生選社會組+數A
理論上社會組+數B的這一組,高三可以不用選數學課
但應該很少學校會給這個選項
如果有 數B+化學/生物 但不學物理 這個選項的話就OK
但實務上 高中沒辦法像大學一樣完全跑班 所以很難分這麼細
※ 編輯: csjan (123.0.49.115 臺灣), 05/15/2020 22:11:16
就是不考的科目,就明白地跟你說,不但不用唸,你連選都不用選
但是其它的評量方式(課程成果、多元表現)就做得更制度化
很多人誤以為必修課減少,升學考試內容也減少,是不是就變得很輕鬆?
一堆多元選修和實作課,是不是都是打混休息用的?
完全不是這樣,很多實作課和多元選修課都很紮實,不管上課還是做報告都很累
現在學生也慢慢習慣這類課程,就是要一直燒腦實作、口頭報告、書面報告
敝校社會組高二會有 自然科探究實作/社會科探究實作/多元選修
還有自主學習同時在進行 (自主學習是有制度的,當然要打混沒人能阻止)
我想到他們的處境就覺得很累
大部分的人看教育制度只看升學
這沒辦法,因為大家的學習經驗和整體社會文化就是這樣
希望經歷新課綱的學生們進入大學甚至社會後
會漸漸讓人發現,他們好像會蠻多東西的
不像大學普通物理有一堆班可以自己選
多元選修的話,會願意出來開課的老師不會爛到哪裡去
因為開多元選修對大部分的老師來說,是一種選擇
他是可以有輕鬆的選項的,不用這麼累自己生教材
另外教務處的確會在制度上就避免倒課
這樣算不算假選修? 跟大學比起來當然很假
但跟以前的高中比起來,已經自由太多了
※ 編輯: csjan (123.0.49.115 臺灣), 05/16/2020 00:08:13
純粹考試取材的升學方式(指考/分科測驗)在台灣很難消失
教育部一直很想用政治力將分發比例控制在某個比例
我個人覺得分發佔整體升學25%上下 應該最平衡
然後就如同上面說過的
教改不是只有改升學制度,不是只有改升學制度才叫教改
108課綱大概20%改升學制度 80%改學校課程
升學制度大部分都沒動到 有動到的部分都是跟課程連動
跟我10多年前當高中生比起來,應該不到一半
以社區高中來說,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沒有所謂的升學壓力
但學生還是會覺得有壓力
這種壓力來自於自我懷疑、社會期待、現實與理想的衝突…等
事實上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擺脫不了
只是青少年時期出現在課業和家庭,成年後出現在工作、婚姻、家庭…等
青少年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這種人生壓力
誤以為是課業造成的,但偏偏人一輩子都會記得青少年時代的感受
※ 編輯: csjan (123.0.49.115 臺灣), 05/16/2020 23:13: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