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透過教育創新培育人才 重視博雅教育提升學子視野
訊息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5429747
——教育體系是讓你從學習,到真實的世界、到就業,然後再回來學習、體驗、貢獻,任何時間你都會在這個學習圈當中。未來就是要去培養學生有這樣的概念,你永遠沒有學習完成的一天,在此循環中個人會有成就感,然後在這中間會願意持續做這樣的循環。
問:
請問您覺得現今臺灣高等教育有哪些問題?
答:除了大家都在談的少子化。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師徒傳授,所謂的「專業」正受到挑戰。這現象在網路興起後更加明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面向越來越廣,過去很多事情都必須要重新顛覆、重新調整。
大學根據專業分成工學院、理學院、文學院、醫學院等不同系所,希望用專業紮根。以現在的時代來看,高教發展光靠專業還不夠,還需要跨領域。如果真的跨域,那原來的專業其實反而會變成阻礙。所以高教發展現在要換另外一個方式去解決原來領域造成跨領域的阻礙。
這牽涉高等教育到底想要培養什麼樣人才的問題?我認為這是面對現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我們對於臺灣下一代人才必需注重的面向。
教育4.0是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的教育,需要能夠以創意、創造、創新為教育目的,所謂的人才必須是碰到問題,可以想到解決方式的人。這時除了需要本身的專業,還要一些創意、創造、創新的概念。在談高等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思考如何把這個概念融入到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因此,我認為臺灣高等教育在未來,如果真正想要超前部署時,其實應該是從這個面向出發。
透過博雅教育提高年輕學子的視野
問:
那您認為現在臺灣對於人才培育有看到這個方向嗎?往這個方向在走了嗎?
答:臺灣的人才培育過程,顯然被社會上的一些想法,甚至報章雜誌對於就業趨勢、薪資等因素所限制。所以理工學院的學生不是思考他要做什麼,而是要進台積電。如果我們的人才看到的是就業市場和就業薪資,是從這個角度看他個人的職涯發展,那我認為國家的前景可慮。
當我們在談護國神山的同時,要稍微思考一下,所謂的護國神山到底是什麼?真正的護國神山應該是擁有一群創新的人才,而不是去注重一個單一產業的股價、市佔率。如果下一世代的人才菁英普遍都這麼想,這是令人憂慮的發展。
臺灣在人才培育上,蠻大的課題就是所謂的博雅教育,是一個廣度很廣,然後能夠面對整個社會脈動所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在大學教育中,讓年輕學子在博雅認知和訓練方面有一個更高的視野,我相信我們周邊的人就比較不會陷入既有的窠臼。
在談高等教育的時候,一定會想到線性的學習模式,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到研究所。線性要變成一個循環。教育體系是讓你從學習,到真實的世界、到就業,然後再回來學習、體驗、貢獻,任何時間你都會在這個學習圈當中。未來就是要去培養學生有這樣的概念,你永遠沒有學習完成的一天,在此循環中個人會有成就感,然後在這中間會願意持續做這樣的循環。
這些養成都是在進入大學的這幾年,尤其剛開始這段時間,要能有這樣的體認。陽明交大現在正在盤點跟規劃博雅教育的課程,希望把對於高等教育未來這樣的概念,能夠不只灌輸,也能夠在未來學生的學習歷程當中,能夠有所體認、有所實踐。
體察文化差異 抓對統整時機
問:
請問您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併的看法?為什麼要合併?合併要考慮哪些問題?
答:陽明交大合校起源大概要往前推到過去20年,今年合校成功,一定是過去大家無數努力。陽明交大是2月1日掛牌,其實對師生來說今年9月才會面對新的學年。目前急需面臨的是兩校有各自的文化。就像陽明大學過去創校的宗旨就是講醫療平權、對於偏鄉的醫療服務、人本關懷等;交通大學就是有非常勇敢的創業精神、能面對失敗。相對的陽明大學大部分都是證照系所,學生畢業後比較有就業保障(job security)。所以兩個學校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認知,一個冒險進取,較有創造性;另外一個就是胸懷博愛、人格高超,但相對保守。可以想像中間的文化差異很大,包含衍生出來學校的各種體制、辦法規定等。
老實講合併新設比真的新設還難,因為是合併新設,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要尊重兩邊舊有的東西、要體察兩邊原有的文化差異,中間經過很多的討論折衷,最後產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過程的確是相當困難的。
兩校合校談了20年最後能夠水到渠成,第一是時間可以解決一切;第二是能夠找到折衷的點;第三個,我覺得最重要,有時候要抓對時機。我個人認為時機其實是整個大勢,也包括那時的主事者是誰,這些都要全部到位,才能水到渠成。
合校後很多真實的挑戰要一一面對,各種問題都要找到解決的辦法。像現在兩校區已經有交通車兩邊對開,2小時一班,公文傳遞、師生往返大概4小時就能解決。其實事情都有一些轉圜的方式,大家不應該去爭論一些很小的事情。像校徽短時間無法決定,就先沿用舊的,也有一個暫行校徽。又像校慶就是2月1日為揭牌日,但兩校區一樣保留原來的校慶日分別叫做陽明日與交大日。人的生日有國曆、農曆,我們學校過三個生日有何不可?另外也因此趁合校的機會,進行組織再造,讓行政單位、學院、系所與研究中心,未來能夠更有效率運作。
打造淬鍊成為一所「偉大大學」
問:
您對合併後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規劃和期許為何?
答:「偉大大學」的期許是白紙黑字寫在合校計畫書中的。我對「偉大大學」的定義是:締造創新,樹立價值;激發潛能,培育領袖;勇於調適,面對挑戰;引領轉變,發明未來。我當時遴選校長的一個小口號是「Inventing the future」,我們要去創造改變,而不只是改變來了我們能夠生存。
另外的期許就是,創造、培養出各個領域的領袖人才。我特別強調各個領域,不是原來在醫學或在高科技領域的人才,那已經有了,是要全方位,有足夠的寬度,可以看到各個廣泛的面向。在多變的環境內有很好的應變能力。甚至要去引領改變,而不是在後面追著說有改變了,我能夠生存、能夠解決它給我的問題。
目前正在進行規劃幾件重要事情,除了剛提的博雅教育;第二個,我希望能產出新的產學共創路徑;第三個,成立國際學院,其他學院一定會有一些合作整合。未來校內應該有產學創新學院,以因應現在還在立法院等待三讀通過的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簡稱創新條例)。當國家或教育部鬆綁時,學校要提出一套能夠接續的規則。所以我認為把創新條例解構後要有人去重新把它建起來,應該要從執行者的觀點開始做再造的工作,這當然是很大的一個任務之一。
至於在組織文化上找出大家對新學校的認同感。首要做的是不強迫認同。所以為什麼我留下舊的校徽、留下舊的校歌、留下舊的校旗;甚至還發起了交大博愛校區風華再造,就是希望留存過去的記憶跟緬懷。甚至可以把交大的竹銘館改造成會館或招待所,展示臺灣整個半導體的發跡,讓老校友能夠帶著他的家人,可以在那住幾天。懷念過去,不是留念,而是要在過去的歷史中開創新未來。因此,在還沒有共識前,不要強迫大家對新學校的認同。要展現新學校對過去的記憶,而不是抹滅,持續讓大家有這樣的感受,我相信看到過去,就可以看到現在、未來站的位置跟未來的投射。至於未來有什麼大的方向,應該讓各種聲音能夠出來,要大家有共識才能做。
法規鬆綁 行政流程減量
問:
請問校長覺得現在國立大學合併的法規或一些支持系統足不足夠?有沒有要給政府一些建議?
答:首先要感謝教育部尊重兩校的決定,例如首任校長應是官派還是遴選,最後也尊重採用遴選的方式。此外,還有經費上的支持。
現在中央政府在法規上已經大幅鬆綁,我覺得在行政流程上可以簡化報部存查。其次就是資源分配常常又會回到政治因素,這是比較大的問題。或是有些政策在試辦初期可以集中在一兩間學校而非全部學校,給予足夠資源,再考慮未來到底適不適合全面推廣。如果試辦等同於全面推廣,那試辦有什麼意義?
以終為始 莫忘初衷
問:
除了這些之外,您對想要合併的學校還有哪些建議?
答:我覺得要「以終為始」。先看看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終點或目的,而不是為合併而合併。所以簡單講就是以終為始,已經在做的,就要「莫忘初衷」。提出這兩句建議給想要合併的學校。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三讀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保障藝文工作者勞動權益
望儘速修正《#文獎條例》
資深劇場工作者,現為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日前於嘉義縣草草戲劇節表演時不幸猝逝,年僅41歲。
消息傳來,無論是劇場工作者、表演藝術工作者,還有觀眾,紛紛表達不捨之意。而我國劇場工作者、乃至藝文工作者之勞動處境,再度浮上檯面。
參考外國經驗,在許多國家如歐美、臨近如韓國等,劇場都是相當市場成熟的創意產業,對於從業人員也較能提供保障。
而我國雖已於2019 年通過《文化基本法》,明定「文化與藝術工作者之生存權及工作權,應予以保障」。然而,卻只聞「樓梯響」,並沒有真正的保障措施。
根據2019年「台灣藝術工作者勞動情況調查」結果顯示, 對於表演藝術與行政工作者而言,面臨「勞動工時長」的情況,其中有66%的表演工作者,每星期工時超過40小時,而行政類每星期有高達80%超過40小時。
而工時雖長,在酬勞部分,表演藝術行政、劇場設計與執行,與表演藝術創作者之平均薪資低於當時法定最低工資150元。再者就調查結果顯示,劇場設計與執行職災數量最高,卻是最不受到保障的一群。
時代力量認為,支持台灣藝文發展,應從保障藝文工作者的權益來著手,因此時代力量在2020年提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正草案,並提出以下主張:
🔸保障勞動權益
#文化藝術事業應遵守勞動法規,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勞動權益
#增訂促進文化藝術工作者加入勞工相關保險之輔導措施
#增訂主管機關得辦理文化藝術工作者勞動權益資訊宣導及提供諮詢
#中央主管機關辦理相關勞動狀況及環境之調查
🔸急難救助
#提出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急難協助之依據
#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急難協助
🔸承攬與委任契約指導原則
#增訂中央主管機關得訂定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委任契約指導原則
🔸保障智慧財產權
#政府機關(構)等辦理採購、補助等業務應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之智慧財產權
目前《文獎條例》已經通過委員會審查、也召開過一次黨團協商,依照慣例只需再由院長召集朝野協商,便能排入院會實際三讀。因此,時代力量呼籲文化藝術界期待已久的《文獎條例》修法能在這個會期完成,以確實保障我國藝文工作者的權益。
我們認為,劇場藝術對社會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角色。表演者得以透過藝術,傳達他們心中想說的話;觀眾則能經由表演藝術者的展演,可以獲得滿足想像世界,了解歷史或學習、豐富創造力等收穫。
時代力量期望透過修法,提醒政府在推廣、補助藝文活動之外,也必須更加注重藝文工作者的勞動權益,才能讓整體的藝文產業健康而長遠地發展,構築屬於台灣的藝術之美。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三讀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影響台灣未來設計環境改變的2020總統大選只剩兩天,我相信平常喜歡看設計發浪的各位,都有基本媒體識讀水準,在過濾各種資訊後已經做好準備,心裡也有了選擇。我想來跟大家聊聊我的選擇與看法,以及看看是否能讓還沒下定決心的朋友一些參考。
#此篇非常長
#前方高能注意!
前兩天看到設計師葉忠宜發起了一個計畫,找來他認識的設計人與文化人進行進行串聯,穿上他設計的T-shirt一起來挺蔡英文連任,我相信一定讓大家很羨慕也驚喜,因為那件T-shirt真的很好看之外,平常接案的眾人居然願意冒風險露臉實際支持!寧願因此失去一些賺錢機會也要保護台灣主權,深受感動!對我自己而言,除了站著賺錢的訴求外,我自己個人對於表態挺蔡英文連任這件事,#有著一些個人對台灣設計環境願景的觀察與期待。
※
「台灣設計落後日本設計50年」,是一句連設計圈前輩都會幽自己一默的玩笑話。如果我們把承辦世界設計大會當作一個國家設計發展升階與否的分水嶺,那麼2011年才承辦世界設計大會的台灣,比起1960年就承辦過的日本,的確落後了50年之久。
放眼先進國家的設計發展,幾乎都是由產業帶動設計進步,產品銷售帶動商機後,因商業激烈競爭,品牌間為顯現出差異而對設計標準越來越高。日本是個很好案例,所有你看到很厲害的設計基本上都跟商業有關,日本設計師很少有那種需要因為商業與否,而區分自己設計是商業還是創作的思考邏輯。從日本經驗看來,#一個國家的設計風格定調至少要花100年。
但台灣到現在設計才發展了約60年,卻宛如 #俺TSUEEEE的勇者,以一個獨特的成長模式快速發展出自我的脈絡。我認為深紮於台灣人血液裡那種能快速「當地化」(localize)的特殊技能,幫助台灣創作者很好的將這塊土地上盤根錯雜的文化,漸漸整理出一些有趣的脈絡,加上海島民族本來就有不怕出海遠渡重洋學技術、參考先進國做法開腦洞的個性,也慢慢培養出一些具有國際視野與強大經驗的優秀設計創意人才。「台灣設計博覽會」、「台灣文博會」等,在多個大型設計展會不斷推波助瀾下,更催生出空前巨大的台灣設計商機,設計市場也生機盎然。
此外,我覺得台灣設計發展脈絡中,更有一個獨步亞洲的特殊現象,#那便是為表達政治訴求藉由視覺設計發聲。2014年太陽花學運,醞釀出年輕設計師以設計表達對社會運動觀點的能量,除了設計大量印刷品分送路人之外,也推動民間集資,3小時募得刊登紐約時報全版廣告所需的數百萬台幣廣告費,交由設計師聶永真無償設計,獲得社會大眾諸多迴響。2015年聶永真更受到當時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團隊委託設計競選主視覺,#這是亞洲第一次有設計師為層級如此高的政治人物做設計。後來蔡英文的成功勝選更帶動政治人物找設計師設計競選主視覺的風潮,#成為設計進入市政的一股契機。最近在屏東縣長潘孟安帶領下用設計翻轉屏東,「台灣燈會在屏東」達千萬人次、「台灣設計展超級南」創造設計展會史上最高人流400萬人次,都是很好的後續影響。
※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跟選舉有關的競選視覺不分黨派逐漸變得有質感(當然醜的還是很醜),由蔡英文領導的台灣政府,#更是史上最重視設計與年輕創作者的執政團隊!國慶主視覺一年比一年前衛有高度,代表國家發給貴賓的賀年卡也都啟用當代年輕的新銳設計師,這些進步的設計價值除了因為蔡英文在乎設計創作之外,2016年以來,#由蔡英文總統指派接任文化部長的鄭麗君更是居功厥偉!
她一上任就通過了《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案,從2017年開始推行「部部是文化部」理念,由中央跨部會固定舉行文化會報,強調政府施政應重文化治理,鼓勵各地文化局和文化部都能突破疆界;2018年爭取到年度文化預算首次超過總預算1%,#突破200億元。2019年,《文化基本法》三讀通過,不僅明文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生存權與工作權,從此跟文化相關的政策需要的預算與《採購法》脫鉤,文化部可以自行規劃需要的預算並採最有利標,不僅能幫助主管機關找到對的設計師,提升跟文化設計相關標案的執行品質外,設計師也可以拿到應該有的酬勞,不需再相忍為國,共體時艱。鄭麗君部長更曾在2018年提出「#首都文化雙軸線」政策,希望在台北打造出「#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與「#南北向藝術博物館廊帶」,2019年文博會也依此政策請來 劉真蓉 策展,打造出史上最動動動的文化展會!
更重要的是,蔡英文執政團隊更師法韓國設計振興院的精神,由國家成立兩個與文化和設計相關的府院級組織——「#文策院」與「#設計院」。2019年的文策院,以文化部為運作核心,行政法人身份的文策院能更具體投資影視音產業或圖文數位文化內容產業,努力發展台灣IP!而為了發展台灣設計產業與創意經濟,去年也由蔡英文總統親口宣布,設計院將在2020年成立,這會是台灣第一個府院等級的設計相關部門,設計思考與執行正式進入公部門的施政思維,將有數億元經費投入設計領域,一定會讓台灣的都市規劃、公共設計以及對世界的台灣設計定位策略等都有一個截然不同的革新局面!
※
這次幾位台灣非常重要的設計師、文化人、策展人串連,穿上由設計師葉忠宜設計的衣服積極表態,除了不畏強權 #站著賺錢 的訴求,我認為當中更隱含一個共同願景,希望關心台灣設計圈、文化圈的你妳,都能夠理解現在這個執政團隊,在這4年為台灣的文化與設計做了非常非常多事!2020不只有設計院要進行許多專案,#10月還會換發那張美到不行的身分證,如果不是因為現在這個執政團隊將設計放進施政國策,在國民黨的華國美學執政下,你根本沒辦法想像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原來值得擁有這一切!日前我與日本設計師 #飯田佳樹 在okapi專欄對談,他甚至明白表示,身為日本設計師他非常羨慕台灣政治人物能如此重視設計,甚至覺得「日本設計輸了!」
台灣設計與文化環境的發展,好不容易如此飛躍地進步到快跟日本並駕齊驅,甚至已有機會超越日本,你怎麼捨得我們又再度被華國美學全面入侵,台灣美學因而又倒退50年?我真的無法想像文化部長不是 鄭麗君 的一天,更別提「如果是潘恆旭當文化部長」這種令人喪失求生意志的未來。
1月11日,#總統票請支持3號蔡英文。
為了讓未來4年,文策院與設計院政策推行順利,杜絕某政黨天天嚷著要把一堆東西改回來的可能,#政黨票請投14號民進黨。
我衷心期盼,台灣可以在我有生之年,迎來領導亞洲設計趨勢的一天!
────────────────────
文化x設計圈共同響應
#詹偉雄 #楊淑媜 #李取中 #劉真蓉 #李明璁 #米力 #林凱洛 #游智維 #格子 #顏伯駿 #聶永真 #葉忠宜 #彭星凱 #misc #廖小子 #李君慈 #盧奕樺 #設計浪人
#站著賺錢
#我們的投票意志
#2020TaiwanPresidentalElection
#2020台灣要贏
#設計文化也要贏!
#呃你能想像文化部長鄭麗君變潘恆旭嗎
────────────────────
Private project 2020 advocate: 葉忠宜
Tee design: 葉忠宜
photo1-2: Kris Kang
photo3-4:ShaoJou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