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古城‧愛遊藝術」博愛商圈公共藝術特色體驗市集
👉當傳統商圈遇上新穎創意,能夠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歷史悠久的桃園市博愛商圈,從前被稱為「桃園西門町」,以200年歷史的景福宮為中心,擴展到周圍的博愛路、中正路、廟後夜市一帶過去為大廟商圈,坐擁不少百年老店,是桃園建城後的商業活動起點。
👉為協助商圈發展,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桃園市政府指導,桃園市博愛特區文創商業發展協會聯合主辦,委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規劃推動依據商圈發展需求課題,以商街組織發展、營造街區環境、商圈元素設計及強化商圈特色為主要目標,透過建立特色體驗、數位工具、行銷為主為主要輔導核心,以「博愛古城風華再現」為主題,以曾任中華民國版畫學會秘書長的賴振輝老師為首,帶領友點子版畫工作室共20餘位版畫藝術師進駐博愛商圈,執行「在地文化商品開發」及「街區藝術設計製作」,透過藝術家的創作,將古城區博愛商圈繁榮式微的困境,引入當地藝術家的人文觀點,賦予街區閒置空間新的生命和場域。
👉「博學古城‧愛遊藝術」博愛商圈公共藝術成果發表記者會暨特色體驗市集,於4/16~18一連3天在大廟前廣場登場,現場也邀請文創市集、青農等微型業者進駐擺攤;邀請各位來現場一覽博愛商圈內的亮點示範店家,感受版畫藝術、文化創意與傳統商家融合而成的文化底蘊。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博愛特區文創商業發展協會 #中衛中心 #博愛商圈
文化創意與 行銷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人堂-劉維公
通過即過時的文創法修法
(文化部五月曾預告文創法修正草案。圖為台北郵局及北門。本報系資料照)
創意與科技結合,是左右當代創意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二○一四年,英國廿三.八%的創意部門工作者,其所從事的都是與創意結合科技有關的職業;四十三.五%的創意產業附加價值毛額(Gross Value Added),總金額大約為三六○億英鎊,就是來自於這類型職業所創造出來的經濟貢獻。
效仿金融科技業(FinTech, Financial Technology)的命名方式,英國政府建立一項新的產業名稱,亦即創意科技業(Createch),將其列為官方扶植重點發展的創意產業項目。透過產業新命名此作法,英國展現其推動創意與科技結合的強烈企圖心。
除了每年舉辦創意科技業大會之外,英國政府陸陸續續出版相關的政策文件與研究報告,例如列舉出英國創意科技業一百強公司的《創意科技業資源手冊》、深入研究英國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科技市場發展現況的《英國沉浸經濟報告》(The Immersive Economy in the UK)等。
何謂創意科技業?它跟一般科技業有何不同?相較於一般科技業著重在自動化過程與處理巨量資料,創意科技業所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其在設計、說故事、視覺影像、表演、工匠技藝等創意元素的運用,跟科技成分一樣重要。目前創意科技業最常看到的經營項目是延展實境、程序化行銷(programmatic marketing)、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領域。
之所以介紹英國政府的創意科技業政策作為,主要是想要對照出來台灣文創產業推動政策的困境。甫卸任的前文化部長鄭麗君,非常重視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其任內所提的《二○一八年文化政策白皮書》,對文化未來的擘劃,即是倡議「創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文化部於五月公告文創法修法內容。文化部新聞稿強調,此次修法幅度相當大,總共修正條文計十六條,同時新增三項條文。然而,經過大幅度修訂的新版文創法,竟未納入政府自己所高舉的文化科技發展目標。除了沒有任何一章節或條文是特別針對該項目標之外,文創法更將文化創意與科技的結合,窄化為數位應用、內容平台經營。
不像英國大膽提出創意科技業,鼓勵民間企業與人才投入此一跨界新興行業,台灣的決策者缺乏魄力,沒有能力明訂新的產業項目與範疇,反而採取便宜行事的做法,刪除現行「十五項加一」的產業別分類方式,另行提出缺乏學理依據的「五加一」領域:文化資產應用、藝術、影音與圖文、設計、以及傳播與數位應用。由於定義模糊與離譜(呼籲文創工作者好好檢視自己所屬的領域定義),新版文創法通過後絕對會造成日後產業統計的極大困擾,例如新的領域分類方式如何對應行業標準分類?「影音與圖文」將如何跟「傳播與數位應用」進行區分?同時政府有必要說明,在去產業別之後,創意生活產業是否繼續執行?工藝產業是否會被設計產業邊緣化?
這些提問在在顯示新版文創法存有太多的疑慮。它通過的當下就將預告下一次修法的必要性。(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文化創意與 行銷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際導盲犬日
給「開路天使」一張通行證吧
卓玫君/聯合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迎接狗年,故宮南院一月端出「戊戌狗年‧喜迎上元特展」,導盲犬帶領服務對象搶先聆賞。報系資料照。記者魯永明/攝影
今年是戊戌狗年,四月最後一個星期三是國際導盲犬日,尤具意義。日前在社群媒體看到一張泛黃的照片,內容是一位小朋友與一隻拉布拉多犬道別的情景。原以為是一般的網路暖照,仔細看才知是一九七五年從澳洲到香港的第一隻導盲犬Winta,當年由這孩子的父親在澳洲訓練結業,正準備啟程前往香港,圖中天真爛漫的孩童盧克.高斯林現已是澳州國會議員。Winta赴港服勤四年後,不幸意外身亡,從此香港長達卅多年沒有導盲犬視障服務,直到二○一一年台灣贈予導盲犬Google與Iris。
Google與Iris優異的表現在香港獲得很高的評價,港媒報導中也常提及牠們來自台灣,讓台灣在社會接納方面的努力廣為港人所知,可說是另類台灣之光。Google也讓港人開始認識導盲犬在視障人士生命中的意義。
導盲犬是視障朋友的「開路天使」,也是他們的第二雙眼睛,協助視覺受損人士重獲獨立、安全與情感支持的人生。注重人權的國家多訂有允許導盲犬進入公眾場所的法令規定,然而拒絕導盲犬情事仍屢有聽聞。不論理由如何正當,拒絕視障者攜導盲犬進入對一般公眾開放的場所,本質上是一種歧視。
有鑑於此,倡導社會包容的當代博物館,近年來多從參觀規範上揭示友善導盲犬的態度。多數博物館在其參觀規則或近用聲明中訂有「本館禁止寵物進入(導盲犬或服務犬除外)」之豁免條款,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更是明文歡迎導盲犬,並貼心提供辛苦執勤的狗兒飲水服務。
同樣也是四大博物館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一八年元月舉辦狗與人類生活主題的狗年春節特展,邀請導盲犬幼犬擔任特別來賓,讓參觀民眾見證牠們的養成過程。今年的國際導盲犬日前夕,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館串聯願意友善接待導盲犬的機構或組織,提供參與者特別的識別貼紙,標誌該單位的承諾與決心。台灣的博物館近年來也陸續提供友善視障人士及其導盲犬共同參與的口述與觸摸導覽服務,顯示台灣在維護基本人權上已逐步與國際接軌。
訓練導盲犬所需之社會成本昂貴,當社會願意投入人力、物力與財力支持時,正顯示該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台灣多年前接受國外協助逐步發展自己的導盲犬培育專業能力,多年後回饋國際社會,協助香港建立本土導盲犬訓練機構與培育人才,在國際社群中享有相當評價。二○○四年台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也通過導盲犬自由出入權相關規範與罰責。禮遇導盲犬貌似小事,但意義深遠。
導盲犬自幼即需接受嚴格訓練,犧牲活潑好動的天性,勞苦功高。在這個專屬導盲犬的節日裡,向牠們致上無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