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迷訪談計畫終於要來到第五位朋友了,也非常謝謝喜愛與支持這系列訪談與書寫的讀者,希望大家藉由這些文章,除了一解鄉愁,也能更愛我們的京都。
COLIA's space之人生以旅行為目的。京都。茶道。馬拉松
這次訪談計畫裡,我應該認識最久的就是可樂,因為在部落格還很多人看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了,算算應該有10年了,其實當時回京都的次數還沒那麼多,但因為很喜歡,所以我應該在15年前,就在部落格書寫與京都有關的事,後來知道了可樂的部落格-COLIA's space 之人生以旅行為目的,發現了這位同樣對京都充滿喜愛的朋友,而且文筆也很好。
所以就開始在網路上,一直有所交流與聯繫,可樂應該是那種喜愛一樣事物就會一頭栽入的人,所以我記得她一愛上京都,就一直瘋狂的回去,可樂其實是和我年紀差不多的人,記得她說她說自己在40歲時給了自己一個禮物,就是去京都進修和生活,這讓我相當羨慕,曾經這也是我的夢想之一,但後來因為有了家庭與孩子,這些夢想早就煙消雲散了。
也因為在京都進修和生活過一年,再加上原本就已經非常喜愛京都,可能又年紀相仿,常常在她分享的文章與文字裡,流露著一種與其他京都部落客不同的氣質,雖然現在也早就沒有人再看部落格了,可樂後來又進入了茶道的世界,等於開啟了京都另一扇門,切入與深入的角度,與一般的旅人又截然不同了,然後她也喜愛跑馬拉松,會參加日本各地的馬拉松(真是多才多藝,呵)
可樂是我親自訪談的朋友,認識多年的京都迷,終於可以見面了,還是覺得很有緣份,那一次訪談,我還約了另一位訪談的京都迷,一位在京都曾經修習過古畫修復的朋友(之後也會分享她的故事),三人當然肯定相談甚歡,畢竟都是京都控,可以聊的東西太多了,我記得前陣子有寫一篇文章,是關於人生一瞬,那些牽引著我們的光(那篇文章蠻多人看的),提到我們會喜歡某一些事物,喜愛某些地方,都不是偶然而已,而是有一些光在牽引著,不斷加總而帶我們走到了這裡,裡面提到了一個朋友的故事,就是可樂。
有時,我們會想念著人生的某些片段,某些時光,對我們來說,都代表著無法抹去的意義與象徵,其實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你過去經歷了甚麼?更不會知道未來,你會往那裏去?只有你自己才真的知道自己經歷過了甚麼,但如果能有真正喜愛的事物,能有眷戀的人事物或城市,你會知道,一切的意義都不同了,因為那道光,終究會在那裏。
或許是認識可樂比較久了,也一直有在看她的文章,知道了她的故事和經歷,對我來說,有些事物會反射到自己走過的路,就像她曾經在部落格寫過的那篇寶泉院的獨自冬雪。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唸書的歷程比較歪,大學念的是政治系,但也是因為分數落點落到這,其實沒甚麼念書都在玩社團;後來研究所去了Boston 唸公共關係,回台灣之後也不是直接從事公關相關工作,但進入了行銷領域,也算是相關吧。後來回想,在Boston 生活的那兩年可能是讓我對有歷史的城市特別有感覺的契機。
2.談談你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第一次京都是甚麼時候呢?
日本對我而言不是陌生的地方,但直到 2011 年,311東日本大地震那年才第一次造訪京都。
原本是一群朋友相約到京都賞櫻,但因為311行程取消了;那段時間好像剛好工作很忙怎樣都想出去走走,於是就選擇了功課已經做了但還沒能成行的京都。那是 2011 年5月,黃金周之後,新綠的梅雨季。
3.總共回去了幾次京都?或是曾經長住京都多久?
單純旅遊大約16次;2016/10-2017/7 在京都住了將近一年
4.不斷回京都的原因是甚麼?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打工)的原因是甚麼?
原因說起來有點好像也沒甚麼特別,也有點膚淺(笑)。原本自己就對有歷史的城市比較有感覺和興趣,從小到大一直很想去的城市是長安,不知為何唐朝的歷史、背景等等很吸引我,一直沒有機會到西安走走。然後陰錯陽差地先到了京都,雖說京都現在留下來主要發展的區域比較是當年仿洛陽來的,可和長安還是有一定的淵源,這一點淵源就讓我在第一次造訪京都時,有種被雷打到的感覺,莫名地被她迷上,很想一次一次地回來加深對她的認識。
5.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你和京都的故事?
挑戰京都馬拉松初馬被關門。
因為愛京都也讓我開啟了馬拉松之路。2013下半年還是菜鳥跑者,只是先把慢跑當作跑身體健康之時,意外發現京都馬拉松這場賽事,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把 2015 京都馬拉松(只有全馬 42.195km)作為目標開始練跑。為了完賽我也是有認真練習的,只是賽事當天不知道是鬼遮眼還是怎樣,過了30K之後在鴨川畔跑去排廁所,當下一排隊就放空忘記注意時間,離開廁所繼續往前跑沒多就出現「前方500m 關門點」和倒數時間的標示,只剩將近三分鐘,以我這菜鳥的能力,就算已經用盡吃奶的力氣衝,還是差10秒鐘被關門,殘念挑戰失敗。
不過後來想想,多虧這次被關門我才會發願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人生第一場馬拉松一定要在京都完成,然後就這樣一直跑到現在了。
6.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你來說,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或是對你產生了影響?
這題我想了很久該怎麼回答,因為深刻、有意義的人事物太多了,可大可小很難選擇。想了想,來談談學茶道的事吧。
也是因為開始走京都之後,因緣際會讓我進入茶道的世界。日本茶道最主要的流派有三千家:裏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都是從千利休一脈相承而來,我學習的流派是裏千家。因為老師每年都會安排參加京都總本部的研習課程或相關活動,我們有幸得以進入平常不對外開放的裏千家今日庵參觀及上課,以及參觀大德寺幾座與千家、茶道有相當淵源的塔頭及茶室,都是相當難得的經驗。
因為學習茶道,我們對京都、對日本文化、對和果子、對懷石等等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因此認識了一群京都同好的朋友,大家三不五時會互相塞浪然後就刷了機票一起快閃京都去。我們覺得學茶道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在京都亂晃的時候,經過一些從門口看不出來是賣甚麼的店家都敢掀起暖簾開門走進去。(笑)
7.你不斷回京都或住在京都,多年來,對京都的感受是否有改變?
我自己的感覺應該沒有甚麼特別的改變,反倒是越回去越覺得可以探索的地方好多,每一個地方就算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點去都有不同的感覺,怎麼樣都去不膩。
不過隨著日本茶道的學習、對日本歷史、京都相關歷史的興趣研究、朋友的分享等等,總覺得每次都會多發現一些有趣的點。
8.你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你最難忘的京都旅行(生活)經驗是?
我喜歡新綠和冬季,硬要選的話,還是新綠吧!
要說最難忘的京都生活經驗,應該還是 long stay 的那年,以一種比觀光客多一點、但又比真正在京都落戶的人少一點、我自己形容像是半居民那樣不深不淺的角色生活在京都的日子。因為時間比觀光客充裕,可以更有生活感,因為不是真的要融入當地生活圈,不會有送往迎來的適應壓力;有點像去年的日劇「在京都小住」的感覺,早上起來換上衣服晨跑就可以往鴨川去、有需要的時候帶上一個空寶特瓶就可以去裝染井水回家沖咖啡、不用趕行程,每天最大的任務就是慢慢地體會生活在京都的感覺,就算只有一個人也不會覺得孤單。
9.你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京都不是一座大城市,嚴格來講若只是要繞一圈的話,我自己用雙腳跑過一次,沿著北大路、西大路、九条通、東大路繞一圈也不過21公里;但用雙腳慢慢跑或慢慢散步才是認識京都最有趣的方式,就是這樣原始的方式才能夠慢下來好好品味這個城市,然後會在各個街巷角落裡發現有趣的事物或故事,重點是要睜大雙眼、打開自己心裡的感受器,去體會這座古都的頻率。
這點我自己都還做得不夠好~~哈哈
同樣因為文章過長,所以完整圖文,請大家點選下方網址,可樂的粉絲團和部落格,也在下方,歡迎大家追蹤,前四篇訪完文章也請點下方傳送門。
文化大學觀光系分數 在 Dabe L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編按:柏林藝術大學教授韓炳哲(更正:已離任,謝謝讀者告知)於3 月23日《世界報》副刊全版發表專文,探討在這次肆虐全球的武漢肺炎中,為何亞洲國家表現的比西方優越。哲學家韓炳哲引領我們思考大數據、儒家思想、主權國家與防疫的關聯,更對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提出深刻反省。小編昨夜讀完長文,彷彿看到黑格爾與海德格再世,為我們思考這場瘟疫,因而夜不成眠,今日決定全文譯出,與讀者分享。]
【我們的理性不能任憑病毒擺佈】
冠狀病毒考驗我們的體制。亞洲的防疫遠比歐洲成功,香港、台灣、新加坡僅有非常少數的感染者,台灣通報病例108、香港193,德國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已有14481(!)人染病(3月19日)。南韓已度過最糟的狀況,就連病毒發源地中國也大致控制住傳染病。
但台灣和南韓都沒有實施禁足令,商店與餐廳也都沒有關閉,而亞洲人此際大舉逃離歐洲,中國人或韓國人想返回家鄉,因為他們在歐洲覺得不安全。機票漲了四倍,前往中國或韓國一位難求。
歐洲跌了一跤,感染人數呈指數成長,歐洲似乎無法控制住這場疫情,義大利每天有上百人死亡,年長者的呼吸器被摘除,好讓較年輕者可以得到救助。空洞的行動主義擺在眼前。關閉邊界是主權國家絕望的表現。我們感覺回到主權國家的時代,由主權者決定例外狀態,主權者關閉邊界。
但這是空洞的主權國家秀,它起不了任何作用,歐盟國家間的密切合作還比較有幫助。歐盟禁止外國人入境,這是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舉動,因為事實上根本沒有人想來歐洲;禁止歐洲人離開歐洲其實還比較有意義,因為可以保護世界免受歐洲危害。是的,歐洲當前已成疫情的重災區。
相對歐洲,在對抗疫情上,亞洲到底有什麼體制上的優勢?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台灣或新加坡這些國家,基於儒教文化,帶有威權色彩,他們的人民比歐洲人更為服從,他們對於國家有更多信任,而且日常生活本質上受到更嚴格的組織,不只是中國,韓國和日本亦是如此。尤其是亞洲人在對抗病毒上大量運用數位監控。他們推測大數據擁有對抗傳染病的巨大潛力。
我們可以說,在亞洲不只有病毒專家或傳染病學家在與病毒作戰,資訊人員與大數據專家也參與其中。這是一場在歐洲尚未發生的典範轉移。大數據可以拯救人命,數位監控的辯護者會如此宣告。
在亞洲幾乎不存在對於數位監控的批判意識,幾乎沒有人在談論資料保護,就連日本和韓國等自由國家也是如此。沒有人起身反抗政府拼命搜集資料。中國已經引進一套歐洲人所無法想像的社會評分系統,它允許廣泛的評價人民。
每位公民的社會行為被持續評分,在中國監控時時刻刻無所不在。社會網絡中的每次點擊、每回購物、每項接觸、每個行動都受控制。闖紅燈、與批評政府者往來或在社群媒體上張貼批判言論,都會被扣分,人生可能因此變得危險。
相反的,在網路上購買健康食品或是閱讀黨報,則會被加分。擁有足夠點數的人可以取得旅遊簽證或是低利貸款。但分數低到一個程度可能會失業。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監控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網路、電信與政府之間有無限制的資訊交換。實際上不存在任何資料保護。「私人領域」不在中國人的字典裡。
在中國有2億隻監視器,一部分配有高效率臉孔辨識系統,甚至可以捕捉身上的痣。要逃脫監視器的掌握,絕無可能。這些配有人工智慧的攝影機可以觀察與評價在商店、街上、車站與機場的每個人。
數位監控的基礎建設如今證明在防疫上有高度的成效。當某人離開北京車站,他會自動被相機捕捉、量測體溫。一旦體溫異常,所有同一車廂的乘客會自通收到手機簡訊。
社群媒體上甚至有應用無人機監視隔離者的報導。如果有人私自離開隔離所,無人機會飛來要求他返回住所,說不定無人機還會列印罰單丟到違規者身上,誰知道。讓歐洲人心生恐懼的狀態,在中國顯然是無人反抗。
集體主義主宰亞洲,沒有個人主義的表現。個人主義不同於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在亞洲當然也很猖獗。
對抗病毒,大數據比歐洲人現行毫無意義的關閉邊界更有效率,但因為資料保護,在歐洲不可能運用堪比的數位科技來對抗病毒。中國的手機與網路供應商將他們客戶的敏感資料交給安全單位與衛生機關。
國家知道我在哪裡,和誰見面,做什麼,尋找什麼,想什麼,吃的買的,要前往的地方。未來或許體溫、體重、血糖指數等等都會被控制。伴隨數位心理政策的數位生物政策主動操控人類。
武漢有數千個數位調查團隊追蹤潛在感染者,光是藉由大數據分析,他們就可以找出潛在的感染者,誰必須被持續觀察、最終被隔離。未來被握在數位化手裡,流行病亦然。鑑於傳染病,我們或許該重新定義主權。主權者是握有資料的人。當歐洲還在公告例外狀態或關閉邊界,它仍依附在老舊的主權模式。
不只是中國,其他亞洲國家也運用數位監控來防疫,台灣政府同時傳送手機簡訊給所有人民,以調查接觸人士、或是通知人民感染者曾去過哪些地方或建築物。台灣很早就結合各種不同的資料,借助旅遊史來調查潛在的感染者。
韓國人在接近一棟感染者待過的建築物時,Corona-App會發出警訊。這個App記錄所有感染者待過的地點。在韓國,每一棟建築物、每一層樓、每一間辦公室或商店都裝有監視攝影機。要在公共場所移動而不被攝影機拍攝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
結合手機資料與錄像可以重建完整的移動資料,感染者的行經路線會被公開,當然也可能包括偷情的地點。韓國的衛生單位有所謂的「追蹤者」,他們日夜觀看錄影,還原感染者的移動軌跡與追蹤接觸者。
一項亞洲與歐洲之間的顯著差異是口罩,在韓國街上沒有人不戴可過濾病毒的口罩。這裡指的不是一般的外科口罩,而是特殊附有濾器、醫生也帶的口罩。過去幾週,提供人民口罩是韓國的首要議題。
藥局前大排長龍,政治人物以如何有效提供人民口罩而被評價。製造口罩的機器被極速建造。目前似乎口罩夠用。已有App通知附近哪裡還有口罩可買。我認為,提供所有人口罩,在亞洲對於抑制疫情擴散有關鍵性貢獻。
韓國人連在工作場所也戴口罩,政治人出席公開場合也戴口罩,韓國總統開記者會時也展示性地戴上口罩。在韓國,如果不戴口罩會被咒罵,在德國,我們聽到的卻完全相反,德國人說口罩沒有多大的幫助,這真是弱智.那為什麼醫生還需要戴口罩?
口罩必須要時常更換,如果潮濕了,就失去過濾效果。但韓國人已發展出附有奈米濾器、甚至可以洗的「Corona-Maske」,它可以保護人免於病毒感染長達一個月,只要還沒有疫苗或治療藥物,這其實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相反的,在德國醫生必須親自飛往俄羅斯獲取口罩。馬克宏扣押口罩,以分配給醫護人員,但他們拿到的卻是一般沒有濾器的口罩,說明寫著可用來防護冠狀病毒,這完全是個謊言。歐洲絆了一跤。如果人們還是得繼續在尖峰時間擠上地鐵或巴士,那叫商家和餐廳關門有什麼用?
在大眾交通工具裡要人如何保持距離?在超市也幾乎是不可能。在這些地方,口罩真的可以拯救人命。兩個階級的社會或許因而誕生,自己有車的人,就少遭受危險。既使是一般的口罩也會很有幫助,感染者如果戴口罩,就不會把病毒噴濺到外面。
在德國幾乎沒有人戴口罩,雖然或許有零星戴口罩的人,但這些都是亞洲人。這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德國盛行個人主義,包括不遮住臉孔,只有罪犯才戴口罩。我因為太習慣看韓國人戴口罩的照片,以至於柏林人不戴口罩的面孔對我來說近乎猥褻。我也很想帶口罩,但我在這裡買不到。
德國在過去把生產口罩的工廠遷到中國,所以歐洲不再生產口罩,只要人們繼續不戴口罩出門上班擠上公車或地鐵,那麼禁足令不會對疫情帶來多大改變。這次疫情所帶來的其中一項教訓是特定物品的生產,例如口罩、醫療與藥品必須再遷回歐洲。
儘管新冠病毒有不可輕忽的危險,但對此的恐懼還是不成比例。既使是致死率高出甚多的西班牙流感也沒有對經濟帶來這麼嚴重的後果。為什麼世界對這個病毒的恐懼如此巨大?
法國總統馬克宏甚至論及戰爭與我們必須擊敗的「看不見的敵人」。我們的敵人又回來了嗎?西班牙流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爆發,當時每個人都被敵人包圍,沒有人會將傳染病與戰爭或敵人連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社會。
我們生活在沒有敵人的世界很久了,冷戰已成遙遠的過去。伊斯蘭的恐怖主義在過去一段時間也退居遠方。正好在十年,我的論文《倦怠社會》的命題是:在我們的時代裡,奠基於「敵人的否定性」的免疫學模式已不再適用。
冷戰時期的特色是邊界與圍牆,免疫學的模式組織了社會,這妨礙了物品與資金的加速流通,全球化清除了這些免疫門檻,資金有了流通的管道,還有今天影響生活各領域的混雜與滲透性也消除了他者或敵人的否定性。
今日威脅我們的不再是敵人的否定性,而是過度的肯定性,這呈現在過度績效、過度生產與過度溝通。敵人的否定性不屬於我們無邊界滲透的社會,壓迫讓位給抑鬱,剝削他者讓位給自願的自我剝削與自我最適化。在績效社會中,人們主要是與自己戰爭。
因為全球資本主義而被極度弱化的社會突然被這場疫情改變,門檻再度提高,邊界再度關閉,敵人又回來了。我們不再與自己爭戰,而是與外在看不見的敵人。過份的恐懼是面對這次病毒的社會、甚至是全球的免疫反應。這份恐懼如此激烈,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們生活在沒有敵人的社會中,在一個肯定性的社會中生活。如今病毒被感覺為恆常的恐怖。
大規模恐慌還有一個理由,這與數位化有關。數位化去除了真實性。我們在帶來痛苦的抵抗中體會真實性。數位化與整個臉書的按讚文化消除了抵抗的否定性。在後真相時代,Fakenews和Deepfakes導致人們對真實性麻木。因此造成衝擊的,不是電腦病毒,而是真正的病毒。真實性和抵抗以敵性病毒的形式回歸。對病毒激烈、過度的恐懼反應,可歸因於這場真實性所造成的衝擊。
對病毒的害怕尤其反映出我們的倖存社會(Gesellschaft des Überlebens)的本質,在這樣的社會中,所有生命的力氣都被用來延長生命。我們歇斯底里地要存活下去,而不是擔憂能不能過好生活。要存活下去的社會對於享樂充滿敵意。健康享有最高價值。禁菸的歇斯底里就是為了倖存下去的歇斯底里。
我們的恐慌性反應暴露了我們社會的存在基礎。病毒讓死亡再度清晰可見,我們曾一度相信,已將死亡放逐至不可見之處。看見死亡的威脅,我們願意犧牲一切讓活著還有價值的事物。在新冠疫情面前,我們身處在為了能繼續活下去的艱苦戰爭中。
這場現在爆發的防疫戰爭是它的延續。倖存社會展露它非人性的面目。其他人首先是潛在的病毒帶原者,我們必須與之保持距離,因為他危及到我的生存。為了倖存下去的戰鬥與對好生活的憂慮相互對立,而且人們在疫情過後的生活,會比疫情之前更加在意能不能活下來。於是我們自己也成了病毒,這個殺不死的存在,只為了增生,只為了倖存,而沒有真正的活著。
金融市場對於疫情的恐慌性反應,也是其早已內存的恐懼表現,全球經濟的極度斷裂讓金融市場非常容易受傷害。各國中央銀行冒險性的貨幣政策,其實在過去幾年股票指數的持續上漲中,已埋下遲早要爆發的恐懼因子。
病毒或許只是讓駱駝垮下的最後一根稻草,金融市場的恐慌不是呈現對病毒的害怕,而是對於自身的恐懼。沒有病毒也可能帶來崩盤,或許這次的病毒是更大崩盤來臨之前的徵兆。
哲學家齊澤克(Zizek)宣稱,病毒為資本主義帶來致命一擊,並召喚朦朧的共產主義。他認為病毒會造成中國政權傾倒。齊澤克誤解了。這些宣稱都不會成真。中國將販售他的數位監控國家作為對抗病毒的成功模式,中國會帶著更大的驕傲展示他體制的優越性。
而疫情過後,資本主義會帶著更強的力量橫行,觀光客會繼續踐踏這個地球,病毒不能取代理性,此外,我們西方世界可能會得到一個中國模式的數位監控國家。
這個衝擊是讓我們建立新的統治體制的有利時刻。因此危機之後是新自由主義的建立,過去在韓國和在希臘都是如此。在這次的病毒衝擊後,希望歐洲得到的不是中國模式的數位監控政體,否則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所害怕的例外狀態會成為常態,那麼這次的病毒就成就了伊斯蘭恐怖主義過去所達不到的事。
病毒不會戰勝資本主義,沒有病毒有能力引起革命,這場病毒分化我們,它不會帶來強烈的共同感。每個人關心他自己的生存。彼此保持距離的團結不是團結,不是我們所夢想的另一個和平與正義的社會。我們不能將革命讓給病毒。我們希望在病毒之後,人性的革命會到來。具有理性的我們(人類),必須重新思考與徹底限制毀滅性的資本主義與其他帶來四處破壞的移動性,以拯救氣候與我們美麗的地球。
文化大學觀光系分數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啊
無敵勇敢👍
想起我曾經在醫策會場子講「評鑑作假論」、
在國小學校講「性平教育很多恐懼的是家長師長」
這個戰鬥太太更勇敢一萬倍
#如果消滅不了那就溝通
【我以為我準備好了】
戰鬥媽媽今天提著大包小包超過二十公斤的食物坐高鐵去台中跟中部七縣市農會幹部演講「綠色農遊的具體實踐與規劃」,早就放話不接演講的我半個月前臨危受命,因為主辦單位一句話:「你想講甚麼都可以!」
去年台派選舉大敗,主因之一就是地方農會與宮廟系統支持國民黨候選人!可以前進農會系統演講,而且是「你想講甚麼都可以!」這種天上掉下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就算再忙再累,爆肝也要接!
首先,我把題目改成簡單易懂的「農村小旅行」,因為去年選舉,個人覺得進步派潰敗的原因之一就是語言太菁英,「綠色農遊的具體實踐與規劃」比較適合去大學農業科系演講用,今天對象是農會的大哥大姊,「農村小旅行」這個題目應該會更貼近他們的日常一點。
熬了幾天夜,一邊準備試吃料理一邊弄演講PPT,破紀錄來到173頁,光照片就放了五六百張,從自我介紹貴婦辭掉百萬年薪回家當主婦的轉彎人生,投影片跳出「人生不是只有發大財」這幾個字,我就發現當場有幾個人眼光開始出現異樣;小小試一下水溫確定自己真的來到虎穴之後趕快把主軸拉回農會幹部關心的面向,緊接著介紹戰鬥媽媽過往奮鬥的「校園午餐非基改」與「高屏空污總量管制」這兩個成功立法的社會運動之後;再用我身上穿的「農村出代誌」T恤問大家:「請問你們要戰鬥甚麼呢?」
到底「農村出啥米代誌?」我用一張張農地求「售」的照片說明台灣農地平均每公頃三千萬元,是德國的103倍、法國的272倍、美國的333倍,開始切入農地無法農用、農村人口老化、糧食自給率過低這三個議題,果然成功引起大家的注意。
然後,我用了數十張「世界文化遺產」到此一遊的照片證明本人地球走半透,最後停在傅志男大師拍的澎湖玄武岩與花東海岸線的絕美照片,證明世界最美是故鄉。
除了本人拍胸脯保證,當然也要抬米其林主廚出場為台灣說幾句話!首先介紹去年陪世紀女廚神Anne-Sophie Pic到高雄微風市集、她對台灣小農食材的喜愛與讚嘆;再介紹米其林主廚最愛的台灣食材「馬告」替午餐加碼的「馬告鳳梨茶」與「馬告鳳梨果凍」暖場。
午餐時間一到,大家沒有急著去拿便當,反而乖乖拿著餐具排隊等我佈置試吃餐桌,長長的排隊人龍,果然沒有辜負我提著大包小包、連八公升的大玻璃茶桶都搬來、史上最狼狽搭高鐵的苦心!
下半場的演講,我用了同禮部落的馬告工作假期、阿里山鄒族部落的咖啡一日農夫介紹特色農村小旅行如何規劃?再用沼氣發電的「中央畜牧場」、生態養殖的「邱氏兄弟」說明綠色農遊如何選擇友善環境的生產者?
話鋒一轉「不要隨便參觀養豬場」,投影片從可愛的小豬切換到日本農林水產省官網上說明中國「非洲豬瘟」各省淪陷的地圖沒有放台灣、習近平因此崩潰的照片!然後,投影片跳出「連豬都管不好了,你還要跟中國統一嗎?」大爆炸特效時,現場空氣瞬間降到冰點,通常演講超賣力頻頻擦汗的我,第一次講到感覺冷!
還好,接下來登場的無塑餐會主題是大家的菜,常常在農會辦活動為免洗餐具苦惱的大哥大姊們看到PPT裡面的檳榔鞘便當盒、大葉欖仁葉子試吃盤、竹筒杯、麵包樹葉碗、血桐葉保鮮膜,一個一個眼睛都亮了起來,最後,我用了小乖拍的阿里山小火車照片邀請大家一起坐火車去旅行吧!
結局當然不能停在這裡,不然我不是白來了嗎?「如果有一天不能搭飛機坐火車」這個問句切入今天整場演講「農村小旅行」鋪陳兩小時的重點「中國去年因為社會信用分數未達標準,有1746萬人被禁買機票、547萬人被禁買高鐵票。」如果明年我們選了中國代理人當總統,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說拿到政權就要跟中國簽和平協議(本人演講一定有圖有真相,馬上秀照片證明不是假新聞),一國兩制之後,難保台灣哪天開始實施這套社會信用評分,你只要詐騙、拖欠貸款、非法集資、廣告不實,甚至「行為表現不文明」等,就有可能無法購買機票或是高鐵票!
雖然空氣又開始進入冰點,我還是繼續講簽了和平協議的新疆集中營、烏魯木齊機場活體器官快速通道、藏人自焚地圖等等,拜託大家為了我們的孩子,明年總統大選不要投給親中候選人,不要讓下一代面臨圖博人與維吾爾族現在的絕境!
戰鬥媽媽演講人生第一次結束在非常非常非常「乾冷」的氛圍,還好最後的Q&A分享時間,我用了三瓶很厲害的馬告當獎品,吸引大家分享今天回去可以馬上運用在農會工作的低碳減塑行動,第一位朋友說:「我想從每次辦活動的紙餐盒開始改變,雖然我們鄉下找不到鐵盒便當店,但我願意試試找外燴讓大家自備餐具打菜,就從這裡開始!」我的回饋是:「如果真的找不到外燴,也可以買肉粽一人發一顆(肉粽會脹氣?反正又不是天天吃),或是共煮共食一鍋鹹稀飯、炒麵炒米粉這種簡單料理,解決了紙餐盒的問題還可以凝聚感情!」
第二位舉手發言的大姊超有架式、一手叉腰一手拿麥克風、一開口說話我就知道她在這裡喊水會結凍:「我希望大家可以開始推動走路去上班,然後我要把農會裡的免洗筷收起來、每個人要自備環保筷,我也要把茶包咖啡包都收起來、全部喝白開水就好!」順著大姊的話尾,我趕快補一句:「飲料喝多真的不好!台灣洗腎這麼多、手搖飲料難辭其咎!何況最近那麼多手搖茶品牌都跟中國下跪了,我們還是站著喝志氣白開水就好!」
感謝這位大姊份量十足的發言,第三瓶馬告竟然有數人搶答,最後我把麥克風遞給現場唯二男性之一:「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性別平等,但在今天這個場合我還是要保障一下性別少數。」
「我覺得要推減塑還是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就像我隨身會帶矽膠摺疊杯、保鮮盒等等,拿出來用的時候,旁邊的人就會覺得很方便很環保,已經有很多人跟著我買這款矽膠摺疊杯了。」他邊說邊示範矽膠杯如何折疊,確實讓人心動!(我沒說出口的是矽膠品質不一,裝熱我還是不推薦。聽眾的分享回饋除非是人命關天或是觀念完全不正確,否則我是不會吐槽的!)
感謝三瓶馬告圓滿達成任務,讓我破冰結束今天的演講,會後有幾位學員拿隨身碟來copy演講PPT,終於稍稍撫慰我今天碎了滿地的玻璃心。
就在我準備把八公升的玻璃茶桶包好氣泡布裝進行李箱時,一個很年輕的妹妹走過來,還沒開口眼眶就紅了:「謝謝你最後講的那一段,這個議題我在農會根本不敢說。我跟你一樣喜歡自助旅行,每次出國我一定會帶觀光局的英文簡介跟我遇到的外國朋友介紹台灣。我最常去非洲、這些國家因為受中國資助,都被洗腦台灣是中國一省,我總是不放過任何機會跟新認識的外國朋友介紹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除了行李箱的國旗貼紙、我還會穿國旗衣,然後我會把觀光局的英文台灣簡介放在青年旅館的資訊架上,讓大家知道台灣不是中國!」
她還沒講完我就忍不住給她一個緊緊的大擁抱!這次換我眼眶含淚跟她說:「天啊!你怎麼可以這麼勇敢?你做的這些事我連想都沒想過,你真的太棒了!」「謝謝你跟我回饋這一段,讓我知道今天潛入深藍選區沒有全軍覆沒,就算沒有叫醒睡著的人,至少安慰到你這個同溫層,我們彼此知道並不孤單這樣就夠了!」
跌倒了沒關係,站起來就好!回家後,開始上網找資料,原來韓國瑜凱道造勢身邊站了兩個人,一個是中華民國農會理事長蕭景田,一個是掌握全國農會與水利會組織張榮味的妹妹張麗善。
「全台灣最想讓國民黨重返執政的就是農會體系!以往農會、水利會都是國民黨的天下,民進黨數度想打都打不進去,每次在各地的會長改選都以慘敗收場。各種關於農會、水利會的改革窒礙難行,龐大的選票動員力讓受惠者國民黨不願改變,民進黨則因本來就難打入,更不可能主動推改革自毀名聲。
既然收服不了,那就想辦法消滅。
民進黨在2018年修法,讓坐擁3000億資產的水利會,會長從2020年開始改為官派,由政府接收。面對水利會被民進黨直接殺到家門口的震撼,各地派系都燃起危機意識,尤其是還沒被開刀的農會系統,更是群起反彈。這也是去年大選國民黨在中南部的派系整合會如此順利的原因之一,台中、彰化、雲林與高雄等地的農會很清楚知道,再不團結幫助國民黨勝選,最後會落得跟水利會一樣的下場。」http://bit.ly/2L7rbq2
原來,你們不是不愛台灣,只是擔心農會被民進黨消滅!這樣我就知道下周五在高雄的農會場我要怎麼切入台灣主權了!
文化大學觀光系分數 在 110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文化觀光系書審資料準備指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10學年度 大學 申請入學- 文化觀光系 書審資料準備指引#申請入學# # 文化觀光 # #書審準備指引# ... <看更多>
文化大學觀光系分數 在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111年個人申請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提供111年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個人申請級分檢定資料、篩選資料、招生名額...等,並提供110年篩選分數作參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