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特別篇!
大家有體驗過什麼特別的旅遊形式嗎?
今天跟各位介紹郵輪的紀念品!
第六站: 🚢郵輪-MSC SPLENDIDA
很多朋友對郵輪的印象會是麗星郵輪或是賭神上船到公海賭博嗎?😆不過我自己其實對casino沒什麼興趣(我數學不好千萬母湯😂)。
這兩個籌碼,不是我自己去船上賭場玩的,是客人給我的小費😁
客人說,妳還會再帶團上船,這兩個就給妳吧!😆
MSC是🇮🇹義大利籍的郵輪公司,跟我們的長榮其實有點像,也是貨運起家的,後來開始做郵輪投入旅遊市場。
國外的郵輪旅遊其實盛行多年,因為登船以後基本上不用擔心換飯店或舟車勞頓,郵輪抵港以後便可以下船觀光,甚至有不少退休人士願意花錢住在船上,不想要去住養老社區。因為郵輪上每天有不同的活動,也能認識不同朋友,還能到不同地方遊覽,比起養老社區,感覺更有活力。
相對台灣郵輪市場開始的比較晚,加上國情文化,旅遊習慣不同,很多客人不是那麼適應,有時候覺得太多空閒時間阿哈哈哈🤔🤷🏻♀️😂(??)
郵輪上基本上所有的休閒娛樂幾乎應有盡有:商店,各式各樣的餐廳,泳池,健身房,劇院表演聽,兒童遊戲空間,圖書館,賭場,美髮美容,SPA按摩,有舉辦晚會活動的時候也會有專門的攝影師為大家捕捉畫面,船上會有一個藝廊空間,展示照片,如果乘客喜歡的,就可以買回家做紀念。
大家有看到除了我的籌碼紀念品以外,後面還有幾張照片對嗎?😝🙈🙈
那就是我在船上走來走去的時候,攝影師把我抓去拍的,後來聊了天,知道了原來我是領隊,於是送我幾張照片😆😁
其實我自己也非常喜歡郵輪,因為
🚢第一,不用換飯店,行李不用搬來搬去;
🚢第二,晚上在休息的時候船航行,早上抵達港口就可以就近觀光,省去很多拉車跟交通的時間;
🚢第三,在船上也比較安心知道客人不會走丟(除非我們登船前我把他們弄丟了😱絕對不行啊哈哈);
🚢第四,船上的步調比較悠閒,通常還有一天全日海上航行,所以大家都可以真的放鬆;
🚢最後還有一些晚會活動,所以可以打扮,覺得很有趣。😁
雖然去年一開始也報導多起郵輪上傳染的疫情,但是希望疫情以後還有機會帶大家一起去搭郵輪!❤️❤️
#跟著貝卡去旅行 #跟著回憶去旅行 #跟著紀念品去旅行 #環遊世界 #郵輪 #紀念品的故事 #分享故事 #地中海郵輪 #郵輪旅遊 #travelwithsouvenir #travelthroughmemories #cruisetour #msccruise #europe #sharingstories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城的聲音】「從前,香港是個漁港……」這句話,香港人都耳熟能詳,但未必懂得怎樣把故事說下去。親身乘搭舢舨船,到 #香港仔 避風塘遊覽,探索昔日水上人的生活面貌,自能更了解香港身為漁港的歷史文化。 水上人後代陳子坤及其妻阮穎姿,2019年起經營文化旅遊機構「浪遊漁港1773」,舉辦香港仔港灣舢舨...
文化旅遊 通 識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試問有多久沒和自己說說話了?
當腦袋閒置之際,下意識地湧入大量對話,絕大多數都是關於自己。這自問自答的過程,所面對的 肯定是最真實的自己,同時也最能誠實、勇敢的告訴自己,需補足哪塊拼圖,才能臻於不完美中的最完美。我聽見了內心湧現的渴望,是個埋藏已久的心願,帶有一絲缺憾,但我知道這回將會是個機會,一個透過學習來圓夢的機會。
沒錯,就是「學好英文」這件事。
常帶有怨念的問自己,怎不靜下心來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把該學的技能學充足?但回過頭來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道理,套句星爺的一席話:「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是老做不到。
說到學習,「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關鍵絕對在於自己。撇開持之以恆的決心不說,如何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我相信優質的學習環境很重要、一位好的導師很重要,再加上能妥善安排規律的時間學習也很重要。難道不是嗎?就如同上述所描述的學習要件,總在反覆糾結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打了退堂鼓。
提到環境要件,「家」絕對是世界上最溫暖的地方,只要時間允許,能窩著就不會想輕易離開的舒適區域,相對來說更是過去在求學階段,最能安心學習的專屬環境。然而細數這陣子因應疫情期間,守候在家的時數,相較於以往,至少多出兩倍時間。在擁有天時與地利的條件下,「學好英文」這個念頭,不禁又從腦袋裡竄出。
身處在網路科技發達的時代,很幸運地得以用更聰明、省力的方式來學習;事前預先上網稍作測試,以大數據進行個人分析,用AI打造專屬課程,如:商用英文、歷史文化、旅遊冒險、藝術人文等多元主題教材,完全講求客製化,能對症下藥,有效掌握現階段個人基本需求。接下來當然得預先規劃並預約學習時間。
我承認,在倒數計時的催促下,內心確實帶點忐忑。指尖微顫的敲打鍵盤,就這麼進入螢幕中的課堂教室,正對面是一位笑容極為燦爛的女外師,開口一陣親切問候,當下只得生澀地禮貌性回覆,習慣寒暄幾句的我,這時倒成了省話小哥,同時清楚意識到了一件事,就是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語言,在這個時刻是不管用的。
外師似乎感受到我的不自在,以淺顯易懂的會話,引導我進入狀況,感覺得出意在測試我的程度,究竟落在哪個檔次。就這麼一路循序漸進地圍繞在既定的主題上聊。
臉上眉頭深鎖的程度,往往反映著我的理解程度,外師稍有察覺,便會以不同詞彙,反覆解釋,直到聽懂為止。當自己漸漸能跟上外師的教學節奏,加上課程安排的是自己所喜愛的旅遊相關,在課程進行到了第17分鐘,我充分感受到開口說英文的樂趣。(說到這或許您會好奇,為什麼是第17分鐘?因為這時得到外師第一回稱讚,原因就這麼簡單。)
旅行世界各地的經歷,對個人而言,最具趣味且最貼近當地生活的嘗試體驗,就是結識幾位在地朋友。透過在地人的分享,能引領旅人在最短時間內熟悉當下所處的陌生國度或城市。然而在此時,溝通能力自然成了最直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環。雖然離侃侃而談、對答如流的目標還遠著呢,卻也希望透過學習,更加精進語言能力,持續朝著環遊世界的夢想前行。
免費1堂體驗課程:https://lihi1.com/4jC4P
點進來測試看看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https://lihi1.com/e2Hwx
#TutorABC因材施教 #AI打造量身定製課程 #在家安心學 #投資自己最有效
文化旅遊 通 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下的觀察】
早上收到幾年前教過的學生從東京寄來的信件。
防止疫情的アマビエ人氣高企,看來日本已經把疫情當成生活一部份,連周邊產品都推出了。
疫情之下的日語教學如同疫情受惠行業(?),無論是個人教授、小班教學、學校課程都推陳出新,大家爭個你死我活。對日本語言、文化、旅遊等等有興趣、現在看着這篇文章的每一位,每天平均看到幾多個日文教育的廣告?我大概3-5左右吧。如果要練同Instagram,應該有7-8左右?
來到疫情之下是否要順道擔心中年失業危機?
跟日本不一樣,日本連打個蝴蝶結都要考取資格才能去教班做美術老師,香港人學日文只要對方N3已經可以教初級。雖然N1也是選擇題,完全作文作句也沒有說話考試,但在精打細算的香港人心目中,價錢比起專業當然重要。
當「我個朋友自學都考到N1」,「睇多啲動畫漫畫就會識講」,大家覺得語言不過是日常的調劑,一個興趣。於是市場上各取所需,最緊要生動好玩,最好還可以發洩感受例如學如何用日語罵罵人過過癮,娛樂性豐富就最理想。
香港市場多元化,百貨應百客的確是一件好事。
不過有時也會心想,日本那種講求專業的精神,為何學習日本語又喜愛日本文化的香港人,反而學不會這一點呢?
想當年開了三屆就停止的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課程,其中一個停辦的目的聽說是保住畢業生的飯碗。但在日文教育沒有被當成專業的香港社會,這個課程的存在價值,是否也被高估了。
「人人去讀碩士,唔通人人又想讀碩士咩。」
讀唔讀都冇乜分別,其實喺香港。
真係咁多人睇咩。
——-
為何吃午飯都可以想到這麼多事情,大概是看了一篇網上文章有感而發吧。留言下收。
文化旅遊 通 識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城的聲音】「從前,香港是個漁港……」這句話,香港人都耳熟能詳,但未必懂得怎樣把故事說下去。親身乘搭舢舨船,到 #香港仔 避風塘遊覽,探索昔日水上人的生活面貌,自能更了解香港身為漁港的歷史文化。
水上人後代陳子坤及其妻阮穎姿,2019年起經營文化旅遊機構「浪遊漁港1773」,舉辦香港仔港灣舢舨遊,讓人沿途觀賞風景之餘,亦有內容豐富的語音導賞、「住家艇」展覽參觀環節。「香港仔以前有水上人在此居住,有community,有『住家艇』、形形式式的漁船,在它們未真正式微或消逝前,希望把這種文化承傳下去。」阮穎姿說。年屆七十歲的水上人杜海富,是舢舨遊的船長,他自述水上人的刻苦生活:「水上面嘅生活,千變萬化,刺激試過,乜都試過。」
- - -
《明周》推介:
【我城的聲音】樹上男兒攀樹師 馬學銘 入行十一年見證香港樹變遷
https://youtu.be/_FkzoObeJmU
【我城的聲音】本地旅行團:童遊社區 孩子看天下
https://youtu.be/w227OB4anAA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1ExabZboqM/hqdefault.jpg)
文化旅遊 通 識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龍柱#北埔#慈天宮
在從事台灣清朝龍柱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實物觀察,發現某些廟宇的龍柱是採用台灣本地石材,並在現場雕刻而成。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埔慈天宮,以當時的經濟及交通條件,位在山區的廟宇是很難進口石材或龍柱,做為興修改建之用。而解決的辦法即是招聘匠師們來此居住生活,並利用當地的岩場找尋適當的石料,就近開鑿雕刻,來減少運送過程的耗損與費用。
這種採取現場雕刻的做法,對培植台灣本土相關石雕師傅具有一定的關鍵因素。匠師渡海而來,帶來的技術與工法,對當地民眾來說是最好學習觀摩的機會,也對石作事業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甚至匠師完工後留在台灣,例如日治時期的辛阿救家族及張火廣和張協成父子,對後學的養成及產業的發展,絕對有著正面的貢獻。
從現有資料來看,廣東潮州的粵派匠師是最早來台尋找機會,在兩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已經有用觀音石或砂岩雕刻的作品誕生,例如新莊廣福宮和嘉義水上苦竹寺等。咸豐年間前後福建惠安閩派匠師也前來,並在北港朝天宮及萬華祖師廟用觀音石材雕刻龍柱。
而在清朝最大規模粵派現場石藝雕刻並保存妥善的即是北埔慈天宮,同治年間共雕刻了八根紋飾柱,兩對龍柱和兩對人物柱,此外三川殿石獅及所有的牆堵也是用砂岩堆砌雕鑿而成。從雕刻的題材與內容來說,體現了客家鄉親的宗教觀與家庭觀,也為我們保存了相當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
北埔慈天宮的兩對龍柱,因為是現場雕刻,也產生了一些不見於其他廟宇類似作品的狀況,例如同對龍嘴牙齒的造型及排列為何會不同?兩對公龍中間的尾鰭為何被刻意敲斷,是基於何種理由而為之?改天有機會去北埔老街旅遊時,千萬別錯過,一定要去一探究竟呦!
【台灣龍柱】圖像拍攝過程經驗分享
2006年開始研究台灣龍柱,歷經四年的時間,過程中曾蒙國家文藝基金會美術類研究與調查補助,走訪台灣三百多間廟宇,拍攝超過兩萬多張的照片,最後撰寫了14萬餘字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且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審訂,華香園出版社發行。
因為是龍柱圖像造型研究,所以現場拍攝是無法避免的工作,有時一天要跑四、五間廟宇,拍到手酸到不行,不過這樣的過程也是讓自己重新認識台灣文化的契機。
有時下午三點過後,就會發現陽光會透過天井,照耀正殿,此時的廟裡充滿了神光普照的視覺氛圍,也是最適合拍攝正殿龍柱的時間。
升龍柱例的龍首是最難拍攝的,除非用梯子,不然沒有辦法拍攝到完全正面的照片,也就無法精確的做圖像分析的研究工作,但是梯子並不容易攜帶,所以我是先把相機固定在腳架上,再用雙手提高到龍首差不多的高度,最後用無線遙控快門線來幫助按下快門,當然因為不穩,所以都是設定三連拍的模式處理。
拍了這麼多張照片,儲存是一個最大的問題,買了一個桌上硬碟好備份,但是到了後期,因過度使用,結果把硬碟搞壞,萬分懊惱,只好花錢請人把硬碟資料的圖片救回。
修圖也是一份苦差事,背景過於凌亂,就只能用修圖軟體慢慢的塗黑,不過也發現透過如此這般的改造,視覺感受竟然完全不同,那種純雕塑的美感自然散發。當然用鐵欄保護的龍柱就愛莫能助,也就盡量挑選看不出有欄杆的照片,加減使用。
有時候運氣不好,只能多跑幾趟,像北港朝天宮第一次去的時候正逢大修,整個觀音殿是全部拆解編號,龍柱也用氣泡布完全密封。到鹿港龍山寺也是適逢大修,整個廟宇都圍起來,只好拜託廟方人員破例讓我進去拍攝,可惜五門殿那對乾坤交泰的龍柱,四周都佈滿施工用的鷹架,很難拍攝到理想的照片。
清朝龍柱都是單龍盤柱的佈局,一柱一龍,背後偶有八仙四獸,整體造型簡練,氣勢非凡,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位在金山老街的慈護宮正殿龍柱下竟然出現螃蟹等水族造像,象徵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
偶爾來一趟台灣古廟之旅,看看那百年龍柱所散發的迷人魅力,也是不錯的文化旅遊新選擇呦!
北埔慈天宮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144900081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yezN5Ev8jo/hqdefault.jpg)
文化旅遊 通 識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去年大年初六,一場歌舞薈萃的鄉村“春晚”讓洞頭村鬧騰起來,老祖宗拓荒歷程傳說、歷代先民傳下的民族歌舞及擺字龍燈、脫貧攻堅故事、新政策和鄉風文明等在此演繹展現,贏得觀眾陣陣喝彩。過去村民娛樂活動除了劃拳喝酒就是打牌消遣。如今群眾自發組織籌辦“春晚”,在洞頭已有12年歷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賦予了鄉村“春晚”更多的內容元素。洞頭村通過開展鄉風文明建設評比等系列活動,使得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去年洞頭村被評為會昌縣“最美村莊”。據悉,該村發動鄉賢、退休幹部一起做工作,依靠群眾的力量,破除鋪張浪費、炫富攀比、天價彩禮、薄養厚葬、封建迷信、賭博敗家、不講衛生等陋習歪風。村裡通過弘揚百善孝為先等傳統美德,讓村民自覺履行贍養老人、禮敬親人的義務;通過開展廣場舞比賽、農家書屋知識競答等活動,引導村民參與到健康文體活動中,有效促進了村民互動交流、鄰里和睦相處。洞頭村古民居建築保留佘族原始風貌,現有藍氏宗祠、聯班第、苞茂第、高石坎等古民居建築群。聯班第、苞茂第等被打造成科舉文化園、耕讀文化園。村中還建設了鳳凰灣、鳳凰橋、鷺序亭、農耕體驗園、聯班第公園、親水長廊、村史館、繡花樓、瀑布等風韻獨特的佘族文化旅遊景觀。“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江西省旅遊風情小鎮”等美譽,為洞頭增光添彩,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鄉村旅遊的發展,帶動不少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村裡的太陽山莊是遊客青睞的一家飯店,店內聘請的工作人員都是貧困勞動力,在這裡工作,他們每人年均可增收2.4萬元。不少貧困群眾還在家中發展特色種養,飯店也會收購代銷當地農特產品。“旅遊+扶貧”的開發建設模式,對貧困人口增收大有裨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qFTitEKEB0/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2anE4ykIgeqLyunyoLErMGMF2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