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零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鍾肇政(1925年1月20日-2020年5月16日),台灣小說作家,為台灣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臺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今屬桃園市龍潭區)。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僅兩天即輟學。原因之一為聽力障礙,上課時須將桌椅搬到教授旁邊才能聽課;然而,因教授口音而難以適應。另一原因為考進台大中文系後,才發現課程內容多是四書五經、唐宋八大家等,而鍾肇政感興趣的是現代文學。2015年因長期對社會有貢獻榮獲台灣大學頒發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獎章。在台尊稱其為台灣文學之母,與賴和相互輝映。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1966年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1979年獲得吳三連文藝獎,1986年獲台美基金會成就獎,1992年獲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1999年獲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國家藝術基金會文藝獎,2000年李登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2001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2003年及2004年陳水扁總統先後頒發第二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二等卿雲勳章,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獲獎之多,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證明了鍾肇政確實是台灣文學界實力最雄厚、創作力最旺盛的偉大文學家。
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出版《鍾肇政全集》38冊。鍾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2020年5月16日晚間7時於家中過世,當晚 客家委員會 Hakka Affairs Council在facebook專頁發文悼念,並稱他為「台灣創作力最旺盛的文學家」。
#創作生涯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後』,刊登於《自由談》雜誌,燃起寫作興趣,從此勤奮筆耕。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聯合報》,同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里」、「流雲」,開啟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歷時十年。另外還有《高山三部曲》(高山組曲)、《怒濤》等大河小說,是台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的作家,也是唯一完成四部者,合計其它作品共有長篇小說23部。
在文學活動方面,1950年代鍾肇政與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許炳成(筆名:文心)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發行一份油印性小型文學刊物,名為「文友通訊」。當時許多日治時期的省籍作家都面臨著語言轉換的困難,默默地重頭學起中文寫作,在1950年代的文壇上也被擠壓到「邊緣再邊緣」的位置,「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互助,更渴求友情的慰藉。」鍾肇政遂決定發起該同仁刊物。該刊主要的作用在:刊登同仁已發表之作供其他成員評閱、刊登同仁評論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告知徵文訊息及同仁的動態。這份刊物的壽命雖然很短,但是發起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卻在編輯、傳閱刊物的過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也就是成員相互之間的凝聚感;這樣的凝聚感對照當時政治肅殺、人人自危的情況,顯得突出、可貴。1958年9月,在白色恐怖的壓力之下,《文友通訊》在發行了一年四個月之後,宣告停刊。
鍾氏雖常被刻版印象視為「鄉土文學」作家,早期確也有不少鄉居作品,但他曾說:「我心中唯有文學,台灣文學而已,故對『鄉土文學』四字毫無興趣。」實際上他對於情慾的描寫亦周到,也是鍾氏作品中常見的部份。其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歌德激情書》,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八角塔下》則描寫了日治時期在淡江中學度過的五年學生生活。
2011年9月,龍潭國小獲得經費將大幅改建學校,並拆除包括鍾肇政任職國小教師時所住過的日式宿舍群計七間,鍾肇政兒子鍾延威獲悉後,緊急向政府提出保存鍾肇政曾居住過的龍潭國小大門東側南龍路5號(後門牌重編為11號)日本宿舍。鍾延威指出,鍾肇政居住此宿舍期間,完成《魯冰花》、《台灣人三部曲》等多部重要作品,亦是終戰乃至其後十數年間,台灣作家聚會、來往的重要場域,研究台文學史的學者張良澤教授譽為「戰後臺灣文學發祥地」,是台灣文學史上最重要文學空間。鍾延威保存宿舍之議立即引起廣大迴響及政府重視,最後以歷史建築「龍潭國小日式宿舍」的身分保留下來。此後,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原大學在原址成立「龍潭文學館籌備工作站」,以辦理客委會所補助的「看見文學身影‧魯冰花─龍潭文學敘事空間調查計畫」,籌備工作站於2013年1月14日正式成立。2015年,因未來館舍名稱確定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故名稱更名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駐地工作站」。
2015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辦理「大河長流:鍾肇政文學獎」,由桃園市長鄭文燦與鍾肇政主持啟動儀式。同年獲台大傑出校友。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
https://www.facebook.com/449199545149793/posts/3149464608456593/?vh=e
#原視 #WeLoveHakka
#魯冰花
#邊緣再邊緣
#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互助更渴求友情的慰藉
文友通訊 在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恭送肇政叔
──鍾鐵鈞(2020.05.18)
1956年,先父與肇政叔成為莫逆之交、互許知己,並進而各為台灣文學打開一扇窗。肇政叔被尊稱為「台灣文學之母」,而先父被稱「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1957年4月,《文友通訊》由肇政叔發起,並負責刻鋼版油印寄發給作家;文友共有陳火泉、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鍾肇政、廖清秀、許炳成、許山木、楊紫江等9人。《文友通訊》讓文友間得以彼此互通生活近況、出版消息、交換作品觀摩、討論作品等,是戰後台灣作家的第一份聯誼性的通訊。雖然《文友通訊》僅維持16次就淪入被終結的命運,但是直到先父過世前,肇政叔與先父始終維持書信往來,最後並於1998年集結出版了《台灣文學兩鍾書》。
2015年12月6日,桃園市政府舉辦「第一屆鍾肇政文學獎」頒獎典禮,身為鍾理和的後代,姊姊鐵英,妹妹鐵華,以及我特別上去祝賀。典禮結束後的談話中,當聊到先父時,91歲高齡的肇政叔竟然雙眼垂淚說:「理和是我害死的」。肇政叔的意思是:「當年肇政叔的《魯冰花》長篇連載將結束,好不容易在聯合副刊的文學發表園地,肇政叔希望先父的作品能接續連載。於是,頻頻催促先父創作的結果導致先父健康惡化而終於不治。」其實,那裡是這樣呢?但,肇政兄就是性情中人若此啊!
2020年5月16日晚間7點,提攜無數後進,用文字表達對台灣土地強烈關懷的肇政叔,以96歲的高壽於睡眠中含笑辭世。失去台灣文化瑰寶固然讓後人不捨與傷痛,但這正是佛菩薩說的「解脫自在」呀!總統蔡英文代表國人前往肇政叔靈堂致意時,強風與滂沱大雨也該是上天在為台灣文化巨人掬淚吧!在此,鐵鈞謹以一首小詩恭送肇政叔成仙成佛:
入世菩薩肇政叔 文友通訊荊棘路 終身創作攜後進 文壇國寶長青樹
誠然台灣文學母 舖設創作坦蕩途 功德圓滿歸果位 蓮花座上續施福
(作者鍾鐵鈞為鍾理和么兒)
文友通訊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鍾肇政先生的離開,象徵台灣文學當中,「跨越語言的一代」將近謝幕。
這個世代的作家,年少的時候是學習日語,可以用非常優雅且流利的日文創作。
但戰後他們無法繼續用日文創作,只能刻苦地重新學習北京話。再加上二二八及稍後白色恐怖的關係,台灣本地的知識份子幾乎失語。其實「跨越語言的一代」是粉飾歷史的說法,實質上是「被噤聲的一代」才正確。
真正台灣知識份子,能在50年代就立刻恢復用北京話進行文藝創作的,大概只有鍾肇政、鍾理和、廖清秀及李榮春等「文友通訊」作家們,寥寥無幾。而鍾理和及李榮春是因為有中國經驗,所以在語言上比較能適應,但是在創作歷程上,還是非常坎坷艱辛。
鍾理和回美濃一心創作,但寫作半生大概只賺了一次中華文藝獎金,跟其他微薄稿費,晚年都在窮愁潦倒中渡過,在大樹下修改〈雨〉的草稿(鍾肇政鼓勵他修改後繼續投稿),寫到嗑血身亡。
文友通訊裡面,唯一有機會拜訪鍾理和的只有廖清秀而已…
李榮春更是一輩子寫了幾本超級大部頭小說,畢生創作大概超過兩百萬字,光是《祖國與同胞》就七十萬字。但他自費出版了《祖國與同胞》的第一集,完全滯銷,沒有很多人買來看。他一生沒有其他職業,就是窩在閣樓創作、創作。每天清晨穿一條褲子到海邊跑步,砥礪自己創作。
當地人不瞭解李榮春(其實不能怪他們),都說他是「頭城狂人」。
而鍾肇政始終遺憾未能與鍾理和在生前見上一面。
當時文友見面如此艱難,這就是那一代的辛酸。
鍾肇政也是辛苦,他要面對多重的語言障礙,他是客家人,主流社會是講台語、戰前要學帝國的日語,戰後要學國民黨的北京話。
戰後初期(1948年),他曾經就讀台大中文系,他本人說因為耳朵不好的緣故,所以讀沒幾天就退學。但當時應該不僅是聽力的問題,恐怕語言、族群,甚至潛在政治因素(1947發生二二八事件),才是使得鍾肇政沒有繼續讀下去的原因。
從台大中文系退學,是一個隱喻。
鍾老終身都知道這個隱喻,象徵著什麼。所以他畢生都在用自身微薄的力量,在極權的時代下,低調「掩護」台灣的文藝愛好者們。
一方面,鍾肇政知道自己是非常幸運的,沒有坐牢、可以在小學當一個老師。可以參與公開的文藝活動。甚至中篇小說〈魯冰花〉還受到主流的欣賞。
一方面鍾肇政對於土地、對於文藝有無窮盡的愛。
所以他盡其所能,透過寫信、編輯刊物、出版「省籍作家全集」等方式,陪伴台灣作家們一起書寫、一起發表、一起經歷被退稿的抑鬱,一起走過蒼白壓抑的狗臉歲月。
葉石濤曾經在《我的勞動是寫作》一書中講過,他在白色恐怖出獄之後,整整有十年的時間不知如何寫作。幸好是鍾肇政等筆友不斷鼓勵,互相支持,他才又重新找回創作的動力。
其中有一段,葉石濤跟鍾肇政都是用書信往來。葉石濤出獄後,重新回到師專唸書。1966年畢業,因為是政治犯的關係,所以被分發到宜蘭冬山的寒溪部落去教書。
葉石濤啟程前,想跟鍾肇政見一面,他就到鍾肇政任教的學校去見他。鍾肇政在教室裡上課,遠遠看見葉石濤在門口徘徊的身影,兩人無言對望後,瞬間就認出彼此...。
每次回想到兩人交會的那一幕,總是百感交集。
他們「跨越語言的一代」是被打擊了、被壓抑、被噤聲了。鍾肇政是奮力拉住大家手臂,奮力要站起來發聲的人。
而鍾肇政自己也確實很拼命,他曾創作兩部大河小說,六本長篇巨作,質與量都不遜於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但可惜總是被當成「鄉土文學」來看待,持平來說,這些磅礡的創作,應可看成台灣的族群史詩。
最後,台灣文學館右側門柱上的書法:「國立台灣文學館」,是鍾老所題。短短數字,是前輩們血淚奮鬥而來。雖是一塊木牌,對於我們來說,實在重如千金。
文友通訊 在 【九月號選段2】 #從無行可靠到自己建立一行《文友通訊》為 ... 的推薦與評價
《文友通訊》為1957年到1958年之間,發行於數個台籍文學寫作者間的油印刊物。(全文可參見《台灣文學兩鍾書》)這個刊物以鍾肇政為中心,初期成員還有 ... ... <看更多>
文友通訊 在 鍾肇政談「文友通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高齡89的鍾老(鍾肇政)聊起李榮春,想到那段「 文友通訊 」的過往......實在是太可愛了! ... <看更多>
文友通訊 在 Re: [問卦] 台灣文學界的霸主是誰- 看板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ZaneTrout (台中神鱒)》之銘言:
: 前幾年琦君女士.周夢蝶先生.陳冠學先生逝世
: 前幾天余光中先生也走了
: 請問台灣文學界現在的霸主是誰呢???
: 白先勇先生?孽子.台北人.一把青等等好作品
: 黃春明先生?兒子的大玩偶
: 郝譽翔教授?著有許多小說,我把她放在這個位子也是有原因的
: 吳晟先生?鄉土派詩人
: 簡媜女士?水問.女兒紅等等
: 龍應台女士?野火集
: 朱學恆先生?翻譯魔戒
: 瓦歷斯滇梫F先生?原住民文學的扛壩子
: 廖鴻基先生?海洋文學的代表人
: 鄭愁予先生?錯誤
: 張曉風女士?地毯的那一端.我在
: 席慕容女士?以詩之名.七里香
: 請問台灣現在文學界的領袖(霸主)是誰呢???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Sony F8332.
難得台文所肥宅可以回應這問題
在這裡要先稱讚你一點是你至少知道台灣有文學
老一輩的人有時會有種概念,認為台灣並沒有文學
他們那一輩認為,台灣的文學最多就是「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台灣文學」一詞能夠出現,也是自1970、80年代的幾次筆戰之後
才慢慢光明正大出現的
回到問題,要稱呼誰是台灣文學界的霸主並不容易
所謂霸主應該要能全方位稱霸
但一來是台灣歷史其實也不短
(就算只算新文學開始出現的日本時代,到現在也快一百年了)
二來是台灣主流文類至少兩種:小說、詩
散文則是從中國引入的
(日本時代的散文以日本的「隨筆」為主,
雖然他們也有閱讀中國如魯迅、周作人的文章
但自己創作的和戰後那種以小說技巧、詩的意象方式去處理的散文差很多)
因此要回答這問題,我主要會分兩個時期:戰前、戰後
文類則分成詩、小說、散文三者
這樣應該比較能回答你的問題
--
日本時代台灣文學最強者我會認為是賴和
如果真要論所謂「霸主」,賴和可算是其一
賴和留下的創作不是很多(所以賴和全集相較其他作家全集來說薄了不少)
但質相當不錯
論詩,賴和新舊詩皆有水準
舊詩表達被殖民者的哀痛,並試圖融合新的白話詞語進去
新詩雖然以現在眼光來看相當粗糙
但感情直白,節奏處理妥當,意象使用鮮明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賴和在文學上終生不寫日文(但他日文很好)
但詩這種文類事實上是很仰賴對文字的精準掌握的
賴和只會講台語,卻能寫出「白話文的新詩」
這就像是我們現代人使用台語創作詩歌一樣
看似都用漢字,但跨語中間的難度有多少,自然不必多說……
論散文,賴和的散文如前所述,是比較偏隨筆形式
在一個主題之下自由發揮
但相較台灣戰後以抒情、懷鄉美文為主的主流
賴和的散文具有一種批判意識
比如他有一篇散文〈無聊的回憶〉去論述自己小時候受教育的經歷
他以前受冊房教育(私塾),學文言文,他認為那種冊房無聊得要死
相較來說日本人開的公學校有下課時間,還有體育課,讓小朋友的他很開心
但他後來發現,受了進步教育並沒有讓他比較開心
他發現日本人對台灣人還是打壓
日本帶來的現代化,並沒有人人受益
(比如〈一桿秤仔〉中主角之死,不只因為警察找碴,
也是因為他不懂現代化的法治規則,以為賄賂警察就可以通融,
誰知道是給自己找死)
於是有了這樣的話語:
「時代說進步了,的確!我也信牠很進步了,但時代進步怎地轉會使人陷到不幸的境地裡
去?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不能放在一處併論的喲。」
在日本時代,能清楚看出日本殖民政策的可惡之處
並且精確敘述出來,保存到現在,
讓我們知道當時的知識份子的哀痛
那是賴和散文相當重要的部分。
至於小說部分,賴和小說並非最好
事實上我覺得最好的小說大多是台灣人用日語寫成的
其中翁鬧、呂赫若、張文環幾乎同等級,龍瑛宗次之
以下評比主要是以他們的代表作為主
翁鬧是台灣極少數具有多重風格、每個風格又掌握極好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夜明け前の戀物語)
有種日本新感覺派那種纖細的、崩潰的情感在裡面
描述那種無能的魯蛇崇尚純粹的戀愛的崩壞美感
但他又能寫出如〈戇伯〉(戇爺さん)(戇是台語,「呆、傻」的意思)
這樣鄉土中的小人物
呂赫若是台灣文學傳奇人物,人稱台灣第一才子
這稱號或許有些過譽,不過他人帥又多才多藝,
最後又因對抗國民黨加入台共的游擊隊,死在山上
其一生相當不可思議
代表作〈牛車〉21歲寫成
便得到日本當時重要的雜誌《文學評論》的文學獎
這是篇當時流行的寫實主義作品,但技巧遠比其他人高端
故事描述駕駛牛車的主角,一家人如何被時代淘汰
當時有鐵馬也有汽車,沒人要雇用牛車運東西,
導致主角一天到晚出去找工作,家裡卻越來越窮
窮到最後他老婆跑去賣身,他鋌而走險想讓牛車走平常不給牛車走的石子路
被罰款後繳不出來,鋌而走險偷東西被逮捕……
整篇小說不用任何象徵隱喻等手法,純粹的讓故事推進
純粹以故事來對決,其故事卻又如此道出當時台灣下層人的悲哀
不使用任何技法本身,事實上就已經是使用技法的極致了
所以我給呂赫若這篇小說很高評價
張文環是戰爭期活躍的小說家
在戰爭期時,其實日本是鼓勵大家寫表現心從日本的文學的
(就像戰後鼓勵寫反共文學一樣)
但張文環反其道而行,用幾乎可說是人類學考察的文筆
將家族故事、婚喪禮俗,一一記載於他的小說
又喜歡寫各種女性的奇特生活風俗
藉由風俗來遮掩他記錄的意圖
〈閹雞〉表面上是寫月里悲慘的一生與勇敢的外遇
其實寫的卻是他周遭一整個世代的微縮記憶啊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パパイヤのある街)刊載於《改造》上
這也是日本當時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左派雜誌
這篇小說則是道出台灣知識份子
如何從上進的青年墮落成夜夜笙歌的頹廢者
而原因是永遠無法超脫的血統,因為沒有日本人血統
所以當公務員後升官什麼的,即使再怎麼努力,永遠都受到日本人打壓
但在這麼多精彩的小說的情況下
我還是認為賴和是日本時代台灣文學的霸主
這不只是因為他的創作
更重要的是他在文壇的特殊位置
賴和曾擔任過民報編輯
民報是台灣在日本時代時唯一由台灣人自己經營的報紙
賴和擔任編輯的時間約莫1925-1930
(詳細時間要查書,拍謝手上一下子沒有)
這段時間他提拔了非常多創作者,他自己改稿子也改很辛苦
因為周遭創作者的漢字水準都比不上他
而且更恐怖的是,賴和他是在一邊開醫院的情況下一邊擔任報紙編輯的
你可以想像一個人白天在醫院看病,甚至拿著看診提箱趴趴走
晚上還要在燈火下看那一堆稿紙,拿著紅筆修改嗎?
他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用來撐過那樣的生活的
而且這也沒讓他收入比較好
因為賴和在彰化號稱賴和仙,他會讓窮人在看病時賒帳寫欠據
時候到了就把那些欠據一起燒毀
結果就是他死了之後,家裡仍然沒什麼錢
以一名醫生來說,死掉後家裡沒什麼錢著實不可思議
但賴和就是如此……
他在文壇也具有相當特殊的位置
因為賴和一方面具有抵抗日本統治的漢人民族意識
另一方面,底層出身的他(賴和的父親、祖父都是童乩、法師相關職業)
也相當能理解底層人的苦痛,因此也在當時的左翼文學出了不少力
當時以馬克斯主義、階級鬥爭為主的左翼份子
和林獻堂等以民族運動為主的右翼份子
其實中間幾乎水火不容
就是因為賴和成為中間份子,所以兩者才有調停
而造就1934年的台灣文藝聯盟
你說賴和是不是霸主?
--
來到戰後,若就文壇位置而言
霸主毫無疑問是鍾肇政
鍾肇政以長篇小說著名,從《魯冰花》刊載於聯合報開始
他接連寫出台灣人三部曲等長篇小說
而他的《鍾肇政全集》也是目前台灣作家全集中最長的
更別說還有一堆尚未收入全集的書信……
回到文壇位置
鍾肇政是本省人(龍潭客家人)
他也是講客語、日語出身,與他同輩相比
卻相當早就開始在戰後文壇活動
這樣的活動最早是《文友通訊》
鍾肇政把他當時找的到的本省作家集合起來通信
讓大家各自閱讀過各自作品,將評論集結起來
自己油印成刊物
這刊物壽命不長,大概兩年左右,當時也只有他那圈約10人看過
卻是台灣文學史上的傳奇
文友通訊最重要的貢獻,大概就是鍾肇政找到了鍾理和
鍾理和戰後從中國回來,染上了肺結核
原本因為同姓之婚而離開家裡的他,卻被迫回老家向父母求援
最後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片地,卻在他治療肺結核後賣掉大多數
導致他生命最後十年幾乎在貧窮中度過
他所在的美濃鄉間是徹底的鄉間
大多數人都是種煙草、養動物的農民
哪知道鍾理和這人除了整天因為生病躺在床上幹不了活以外,寫東西是做什麼的
而鍾理和自己也因為這樣,加上他的東西屢屢被報刊雜誌退件
(這其中有很多因素,一部份是因為鍾理和不想寫50年代政府強推的反共文學,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是本省人,找不到關係讓他可以在報刊發表文章)
對寫作近乎絕望
是鍾肇政看到《笠山農場》得到文獎會第二名
(首獎從缺,文獎會之後也倒了,導致鍾理和小說無從發表,
他當初還沒辦法跟文獎會要到稿子,那可是幾十萬字的小說,
在那沒電腦、沒影印、難以備份的情況下,當初他也差點覺得石沈大海了)
(順帶一題,當年文獎會第三名是王藍《藍與黑》,藍與黑之後出書大賣)
寫信聯絡鍾理和,辦了文友通訊
鍾理和才有辦法在生命最後幾年重燃寫作的熱誠
寫出一些極為質樸的、描寫美濃當地景色的小說
卻也因為鍾肇政刊載魯冰花後太興奮
他寫信跟鍾理和說趕快把《雨》趕完,讓聯合報接連刊載他們的作品
鍾理和最後在修改完雨後,肺病發作
在當年八七水災、對外道路斷掉的情況下死在自己家中
他那被傳染結核病(骨結核)導致駝背腳瘸的兒子鐘鐵民
當時看著老爸要死了卻沒辦法去找醫生,捶自己的腳捶到流血
而鍾肇政之後得知鍾理和死訊
他一直覺得是自己的錯……
鍾肇政之後不斷書寫長篇小說
擔任過報社及《台灣文藝》編輯,提拔許多本省作家
他也和台灣戰後最重要的本省籍文藝評論者及小說家葉石濤來往深入
讓葉石濤燃起對文藝的熱情,創作,以及幫忙評論小說
他幾乎是憑著一己之力
在戰後那空曠的、本省人無緣置喙的文壇
硬是開創出了一片天地
那樣的毅力,那樣至死仍有的對文學的熱情與信仰
使他成為無論哪個省籍、哪個世代的創作者都尊敬的對象
稱作霸主當之無愧
--
在新詩方面
有個人是真正的霸主,毫無疑問
楊牧
楊牧最可怕的地方是他與時俱進
他不斷反省自己的美學
使的他的詩從早期現代主義時
那種在某個空曠的地方散發著不屬於自己哀愁的詩作
慢慢與台灣現實接軌
又能慢慢開始解構現世,呈現某種一沙一世界的哲學思維
他最恐怖的地方是
楊牧只要有推出新作品
他基本上沒有退步過
這點完全屌打余光中、鄭愁予之流
他的散文也是如此,量少質精
他如果沒辦法寫出與以前不一樣的散文,那寧可不寫
他的散文有種奇特的詩意與接近小說的拼貼、虛構感
那是他試圖突破散文的倫理限制(自我的真實經驗)下對形式的嘗試
也因為這樣,他每本散文集都有不同的風格
就散文與新詩這兩方面來說,楊牧稱為戰後台灣文學的霸主,當之無愧
--
至於戰後小說方面
我覺得台灣最好的小說都是在近20年誕生的
在這時間範圍之外,真正有高度的,大概也就郭松棻
而當代真正的怪物,駱以軍、童偉格、黃錦樹應該當之無愧
郭松棻是日本時代著名畫家郭雪湖之子
他跑去美國念文學後,遇到保釣運動
他開始朝左派前進,導致他變成國民黨黑名單,終生不得回台
等到解除黑名單,他要回台時,卻中風了
他就這樣死在異鄉,看不到自己所愛的台北……
回到小說,郭松棻的小說有種奇特的詩意
這樣的詩意來自於他對行文的特殊堅持
那樣拆散的短句,那樣細微的情感
一一拼貼如拼圖,讓你在看的時候會慢慢陷入小說內部的情調
那幾乎接近前述的新感覺派,如川端康成等人的文學
而他在無法回台後所寫的小說
全都是台灣
他思念著他的故鄉,也只能寫他的鄉愁
而他的鄉愁,卻又是寫著台灣人在各種政治事件中的傷痛……
郭松棻在文壇的高度在近幾年受到普遍承認
他唯一沒辦法當霸主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作品太少……
黃錦樹是馬來西亞華人
不過因為已經有台灣籍了,所以你說他是台灣人是OK的
黃錦樹出道作〈魚骸〉便已經展現不可思議的純熟技巧與小說高度
黃錦樹故意用一種粗糙的中文書寫,寫的卻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中國情節
來到台灣讀甲骨文,對漢字有所迷戀,迷戀到甚至足以產生性慾
以及馬華過去與馬共牽連及相關的傷痛史
龜殼的意象安排……
那些東西環環相扣,扣出一個馬華人的精神斷面
而這,還只是他的出道作
最近他在處理的是馬共的歷史問題
以及馬華文學受到其他地方怎樣的影響
他所使用的象徵、歷史
當你越知道馬來西亞過去的歷史,你只會對他越來越敬佩
來到童偉格
童偉格是40歲這個世代的小說創作者中實力最強者
毫無疑問
童偉格的出道作《王考》一書展現出他不可思議的涵養
他既有寫實主義的功力,又具有魔幻寫實的技巧
引用文本甚至包含文言文古籍
他的小說對初學者來說有時相當不容易讀
因為你會看不懂他在寫三小
童偉格早期的小說是將內心世界的創痛直接具體化
具體化就變成小說裡面各種不可思議的風景
比如騎摩托車騎到一半,回來時摩托車消失了
少年說著「路他就自己沒有了」
那樣的路的沒有,卻是他父親的消失,他對未來不知道該怎麼走的具體呈現
越到後來,童偉格對「敘事」本身的能力越強
他越能掌握某種寫作者在寫小說的自覺
他會讓讀者抽離文本,對小說本質思考,卻也又能讓你跳回小說
去思索裡面各種奇特場景拉出來的哲學思維與情感
比起吳明益、甘耀明
我終究認為童偉格技高一籌
……可惜也是作品不夠XD
不過霸主應該還是駱以軍
因為駱以軍著作夠多,高度夠高
駱以軍有著不輸童偉格的閱讀量
也因此他的小說將日本小說的精細、舊俄小說的寫實、張愛玲的冷酷……
將各地的風格揉合成他創作的風格之一
他具有許多強大的敘事武器
擅長使用各種長段與長句,敘述某些情感組成的漩渦時
突然一句如銳利的匕首次像你的心臟
讀駱以軍的小說不應該把他當成某種敘事的小說來讀
應該要把他當成情感的有機體
有一段式什麼情感,另一段式什麼情感
去想說駱以軍處理了什麼,那些情感調和起來會成為怎樣的新的滋味
這樣來讀,他那些難解的小說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一些……
--
文末在順便推一個胡淑雯
胡淑雯目前作品不夠多,但其文字犀利
他的文字在行文上很好讀
故事結構也簡單易懂
但是
很少有作家是可以寫到你光看文字就會覺得很痛
就會痛到難以讀下去
胡淑雯很擅長這種「揭傷疤」的文字
藉由展示過去的傷害,來對性別、政治等議題發聲
新生代裡面她是極為特殊亮眼的存在,在這裡補推一下
--
雖然這篇文章還是沒有給出一個真正的霸主
不過希望可以用這篇文章
讓大家稍微知道一些台灣文學的厲害人物
畢竟,大部分人只看過課本作家與九把刀
台灣糟糕的文學教育時常讓這些作者被埋沒
如果能稍微知道些厲害人物,開始去閱讀
那我也算是做功德一件了
--
詩、小說、文學、電影、文學理論、政治想法
石頭書的刻痕
https://www.facebook.com/WriterStand123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4.233.2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13494586.A.466.html
駱以軍讓我震撼的是他一剎那的情感爆發威力
情節什麼的我就算了XD
不過純論實力來說
新詩方面
我喜歡謝三進,他的詩風頗有傳統中文系溫文敦厚的風範,讀起來很舒服
崔舜華女性意識與身體自覺使他作品讀起來彷彿是「惡之花」
瞇《沒用的東西》既有日常的悠閒,也有又酸又痛的對現實的諷刺
任明信簡易精準的比喻就像小刀,劃傷你以為癒合的、心中的傷口
宋尚緯則是王水王,詩酸人酸的高超又好看,但處理傷痛也相當到位
小說而言
瀟湘神與楊双子兩位皆開始展示將歷史知識融入類型小說(推理、百合)後
其強大的威力與人文素養能怎樣含括大多數讀者
黃崇凱在這方面則更強調形式與情感的探索,卻又不像上一輩的作家們
寫出讓人無法看懂的故事
李奕樵(今年終於出書了)是這階段年齡中將形式美學推到極致的怪物
他的後設技巧操作與童偉格不同,卻在呈現技巧的同時
挖掘出一些只有那樣的技巧才能呈現的細微情感
不過當然也造成他的小說不是很好懂
(雖然有一天如果你能讀懂,你會對他寫小說的能力肅然起敬)
比較新一點的世代,目前創作最強大的大概是這幾位
當然還有很多名字我沒列上去,他們即使形式美學上沒這麼高端
但東西也是很棒的
我在這方面比較熟的是詩人
(因為之前當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專的小編之一)
蔡仁偉、徐珮芬、潘柏霖、曹馭博、楚影、波戈拉、鄭聿、沈嘉悅……
如果大家有興趣都可以看一下
小時候不懂事也能看到流眼淚真的是神片……
我比較推薦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
加上陳建忠老師主編的《台灣小說史論》
台灣文學史綱的幾個優點
一是葉老親身經歷過當時的年代,加上他讀的東西也相當廣泛
很懂得怎麼在比較之後,給這些作家一個還算精準的歷史定位
二是葉老這本書提出的十年分期論很好用,要反駁他的分期也要從瞭解開始
三是註解版的部分,這註解版是許多日本學者將葉老的書翻譯成日文時
為了避免日本讀者那裡不懂,做了很多考究,寫了很多註記
這些註記又翻回華文,變成這本註解版
讓年輕世代沒經歷過那段時間的我們容易進去
而且資料考據相當紮實
台灣小說史論則可以當作讀完台文史綱後的補充
小說史論把很多史綱的假設推翻掉,但推翻得相當漂亮
你也可以看到學者們如何以葉老的成果為基礎,往上延伸
新一代台灣文學研究者的精華,這本書佔據不少
算是如果需要對這部分補充些速成知識的好選擇
新台文史主要的缺點有兩個
一個是陳芳明避談部分政治事件
鄉土文學論戰時不斷替最近去世的某詩人卸責
(因為余光中某方面而言算是他的恩師,之前還來個「世紀大和解」)
導致那部分寫得極爛……陳芳明你可是經歷過那段時間的,那種寫法負責任嗎= =
另一個是陳芳明資料來源寫極少,又很少校正
彷彿所有相關人士都已經把這當作常識
呃,沒這回事好嗎……這導致這本書寫錯不少地方
你要去找那些資料源頭又很麻煩
所以比起這本,我比較推上面兩本多一點……
這導致這本書裡面有不少引用錯誤的資料
如果就以前來說,其實霸主我會選擇林海音
一開始掌握聯合報副刊,後來開純文學出版社
他家的客廳其實相當於文壇半邊天
李昂早期小說對於當時社會具有相當震撼效果
老實說純粹就題材論,李昂挑的很不錯
不過有時執行上效果就不是這麼好……
至於施叔青
我只看過她一本《風前塵埃》
但那是我覺得自己看過最爛的歷史小說之一
所以我不是很想推薦這位作家……
他技巧相當不錯,而其中如果是處理到某種當時外省人失去故鄉的哀愁
或某種上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大時代的感覺
我覺得他處理蠻好的
但在此之外的政治部分
他就是全部開諷刺,本省也諷刺外省也諷刺
以顯示某種自己的超然
這部分我給的評價就很低了……
王文興的經典之處在於他扭曲中文的能力,成也如此,敗也如此
當你第一次使用(家變)時
扭曲的語言加上對父權體制的反叛(文中是父親被逼到離家出走)
幾乎可說是對當時環境的抗衡
不過再用下去就失去那種新鮮感了……
白先勇有點微妙,我覺得他被經典化太高了
因為如果都放在同一個水平上,後來寫得比他好的大有人在
白先勇的優秀是放在1960年代的現代主義環境中
和他同一個年代的、足以與他抗衡的小說家的確比較少
七等生大概算是其中一個(不過七等生相較來說也被很多人忘記)
另一點是,他被經典化的作品有點錯誤
大家永遠都記得他的台北人
卻忘記他的《孽子》不只是台灣率先書寫同志的重要文學作品
他也是外省人開始處理本省人的台日情節的早期作品之一……
在那年代,我覺得高度可以和白先勇抗衡的作家其實是以寫詩為主
陳千武、林亨泰在這方面相當傑出
不要以為林亨泰就只有那首〈風景NO.2〉啊!
他後來從現代主義轉向到鄉土文學時期時,
詩作既有追求形式上的美與節奏,也注重易讀性、政治性與本土性
那時的詩作水準相當高
而陳千武除了寫台籍日本兵的《活著回來》小說以外
(這本小說很棒,陳千武是真正力經過那段扭曲的政體與戰場的人
他在寫這方面的撼動力的源頭之一就是他的經歷)
他的詩有著不同於當代中文的風趣
題材多樣,且很愛酸政治
讀他的詩很有樂趣,我覺得他的詩被一般讀詩的人嚴重低估
尤其開始關心政治後的詩作威力相當強大
我很喜歡〈漂鳥〉那句「我不能再愛你了/這個國家令我分心」
他的作品用途不是敘述某種事件,而是敘述某種情感
所以理解他裡面想要寫的情感,比釐清裡面事件的前因後果會更容易讀懂他在讀什麼
其實童偉格也有點類似如此……
況且說到底,那也只是說服讀者為什麼我是以此作為評斷標準
而且我又沒收錢寫這篇……
如果這篇可以登上期刊
或我可以因此拿到5000元買個Filco鍵盤的話
我會考慮寫認真點(乾
雖然他最後寫的爛又不寫了,唉
我覺得吳明益具有相當好的背景知識涵養,但技巧稍嫌不足
他處理短篇故事很OK,但我覺得他不大知道怎麼寫長篇
導致故事其實有點散逸,一堆支線在跑卻沒收齊
《複眼人》其實看到後面我覺得有點不爽……
但不可否認他對台灣相關史料的掌握之多,使的閱讀他的小說
即使只是閱讀那些史料及相關的小故事都是種樂趣
朱少麟比較可惜的是作品少了點,不過我身邊朋友很愛
洪醒夫就我有看過評論的印象
我是認為他是鄉土文學裡面比較特殊的存在
讓鄉土文學從書寫角色為主變成書寫空間、相關習俗為主
不過這也只是間接記憶,說不得準
印象中覺得台灣連翹是某種作者個人自傳的感覺……
另外居然提到張貴興,他很冷門耶!(所以我也沒看過)(乾)
我學長對張貴興評價很高
但我自己沒看過所以不確定
這種評論又是另外的標準了
而且不同文類有時很難交叉來評比……
不過純粹就影響力的話,九把刀還是當之無愧啦
看他那些年讓他賺到多少知名度……
順帶一題,和他同等級的詩人還有個商禽
瘂弦、商禽可惜的地方在於創作量太少
不過質極高,他們直接讓台灣新詩邁入另一個美學階段
還好瘂弦後來有擔任幼獅文藝和聯合報編輯
在這方面來說影響力不小
舉辦文學獎等等的措施也培育了不少作家
我身邊朋友一致好評
不過因為沒看過所以目前無法評論……
朱天心的文章有種奇特的真實感
他用一些敘事方式(第一人稱、回憶式的剪接、極為貼近作家本身生活等)
讓他的小說近似散文,從而有了一些可怕的威力
但這種接近赤裸展露真心的方式是雙面刃
我完全無法將他的《古都》看完,因為他裡面表達的政治觀讓我作嘔
居然有辦法說陳水扁被關是為了要贏得政治資本來選舉,Fuck
有本事你就去關然後去選立委啊……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同名作最好看
其他的我也看不完
而世紀末的華麗本身用時尚知識、場景拼貼
寫出一種新新女性意識
我覺得在當時算是蠻厲害的小說
讀起來給我的感覺跟駱以軍有點相似
是以情感為主,劇情為輔
不過我覺得這兩人作品都不夠耐看就是
讀第一遍會被他們的技巧及表達方式感到訝異、感到被吸引
但底韻不夠,情感部分也可能非我所好
讀完一遍就沒有很想再去翻……
之前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利格拉樂.阿(女烏)
他寫自己的生命經驗,寫原住民女性與母親觀點
算是突破很多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
算是我印象蠻深刻的作家
不過他是一代人心目中永恆的經典
我不會否認蒙法特遺書裡面一些極為直白絕望的句子
一些純真的愛情
如何打動一代青年
不過老實說我自己看不下去……
這些人如果只是小丑,就不會有這麼多人讀他們的詩了
廖鴻基當然值得推,光是他選用的特殊題材
以及使用散文這種形式來記錄親身經歷
既容易閱讀也好看
不過每次討論廖鴻基都是從海洋文學的角度來討論
在想說之後如果有其他人討論,能不能有些新的框架
憑自己貧弱的印象,也只能說這種女性抒情散文
加上中國古典文化的修辭,並不是很符合我的口味…
我沒閱讀過鍾文音,不過我女友相當推薦
我想有空我也該來讀一下
該看沒看的書還很多啊...
然後他們曾經很有影響力,但說真的
他們的影響力也只到上一輩為止
青年有新的視野及政治觀,自然不會喜歡他們
但鍾肇政影響力是到現在還持續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