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的今天,我開始武昌起義的故事。
幾年過去,有些觀點在改變,不過想說故事的動力倒是一樣旺盛。
呵,之後又會想說什麼故事呢?
(目前想到那一群師徒的互動,或是1895年的那些人,至於能動筆的時機……呵,那就是未知數了)
也請大家多支持描述相關故事的「野心家們」喔!
買書往這走(貪財貪財):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6493
【國父「們」的故事】
武漢篇(一) 壯哉我大清朝軍制
「若無任何問題,請在此簽署。」
李鴻章拿起毛筆,或許有那麼一絲的猶豫
但還是落下簽名,並蓋上印章
「各國大使們,請站好,我們拍張照來留念。」
11國公使各自整整一下儀容
李鴻章望向照相機
心裡自嘲著想:
「我可又做了一次漢奸啦……」
啪!
鎂光燃起
多張畫面將被保存下來
記錄著這個時刻
1901年9月7日,《辛丑和約》正式簽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00年,庚子年
清廷命令義和團向11國外交大使進攻
用瘋狂及一時之氣
為19世紀的中國落下休止符
1901年,辛丑年
義和團早已被鎮壓殆盡
慈禧及光緒皇帝逃出了北京,暫時躲在西安
大清國任命
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部堂一等肅毅伯─李鴻章
為欽差全權大臣,並便宜行事
(意思就是我朝廷親自任命你為外交大臣
隨你怎麼搞都沒關係,快點把事情搞定,讓大清不滅亡就行了)
以一紙《辛丑和約》
為古老中國的20世紀揭開屈辱序幕
「國破山河在,今後怎麼辦?」
這是慈禧太后面對重創後的清朝所發出的感嘆
怎麼辦?
每當清朝被列強海K一番後
大家通常這樣辦:「趕快改革吧!」
於是清朝最徹底的改革運動,「庚子後新政」隆重登場
這是一個全方面的改革設計
政治方面:開始預備立憲,試圖轉型成君主立憲國家
經濟方面:興修工業、鐵路,並整合財政機構
教育方面:廢除了科舉,改用新式教育並鼓勵留學
不過
清朝認為當務之急,要先搞定「軍事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壯哉我大清250多年
大致上的軍事沿革為:
第一代主力軍─八旗
也就是清朝還沒殺進山海關前
以滿人為首的主力部隊
當年近20萬的東北好漢
可是把軍隊破百萬的大明朝,殺得叫苦連天
不過
這輝煌的歷史
隨著滿人入山海關統治中國
生活過太爽,戰技嚴重衰退的狀況下
是一去不復返了
(這些八旗子弟甚至最後空閒到成天聚賭
連皇帝都看不下去頒布了禁賭令,但這些個滿人依然故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代主力軍─綠營
正因八旗子弟不堪用
清朝入關後
開始招收漢人成立新部隊
也就是綠營(名稱來自使用的使用綠色軍旗)
從康熙到乾隆
綠營一直是清朝的主力軍
全盛時期人數高達60萬!
可到了乾隆皇帝中後期的和平時代
綠營也爛掉了……
(乾隆皇帝有次校閱綠營部隊
結果竟呈現拉不開弓、從馬上栽下來的難堪場面)
以至於
日後太平天國動亂
綠營兵是每打必輸、每戰必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代主力軍─鄉勇
綠營兵極不靠譜的表現
使飽受太平軍肆虐的各省官員猛搖頭
「鄉親們!
與其靠國家,不如靠自己吧!」
某些官員登高一呼
開始自個招募同鄉子弟兵作戰
這其中最有名的代表
就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所招募的「湘軍」
湘
是湖南省的簡稱
顧名思義,這軍隊從主帥曾國藩,到最底層的小兵
全都是湖南人出身
有些還是同一個村一起參軍
這同鄉情誼,各有一個好處和壞處
好處就是:
大家關係都很親密,所以死一個,往往激動上百個
比方說
同村的小狗子看到自家兄弟被人剁了
一句:「X的!我跟你拚了!」
其他同鄉成員也立刻操刀子對敵人猛砍去了
壞處就是:
大家關係都很親密,所以死一個,往往全軍崩潰
比方說
同村的小狗子看到自家兄弟被人剁了
一句:「娘啊!趕快跑啊!」
其他同鄉成員看到了
那就是你跑我也跑,大家拚命逃
曾國藩同志第一次帶湘軍出戰
為了避免這狀況,還特地在後方畫下一條線
並聲稱:
「誰敢退超過這條線,我就砍誰!」
結果一開戰
所有人還是一起落跑
讓曾國藩氣到去跳水自殺了
(幸好後來被人撈起來,不然端午節就要多紀念一位仁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為
左:八旗軍鎧甲圖
(著裝者為廣西提督蘇元春)
中:綠營兵軍裝
(若中間寫「兵」代表常備軍,「勇」則是臨時徵召)
右:湘軍武裝圖
(使用武器為抬槍,須兩人一起操作,但只能開一槍,而且準確率極低)
文財殿 沿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6.7(農曆5.13)台北霞海城隍廟城隍老爺聖誕遶境(台北迎城隍)Part 2
前一段直播因爲在烈陽下拍攝導致手機溫度太高,結果手機被強制停止運作⋯⋯
遶境路關表:
中午12點民族西路與重慶北路3段路口報到,下午1點出發→直行重慶北路3段→右轉酒泉街→左轉大龍街→左轉哈密街【大龍峒保安宮】→直行哈密街【案桌】【準提瑤后宮】【和安宮 大龍峒金獅團】→左轉迪化街2段【萬和宮 保安社】【聖德宮】→右轉迪化街2段296巷→左轉延平北路3段【天師宮】【四崁仔廣信府(紅壇)】→右轉延平北路3段18巷【北玄殿】【福德廟】【大稻埕麒麟會(紅壇)】→左轉迪化街2段→左轉民權西路【大橋頭清心樂社 飛舞獅】【廣澤堂】→右轉延平北路2段【大稻埕慈聖宮】→左轉保安街→右轉甘州街【舊市場普願宮 金萬獅】→左轉歸綏街→右轉重慶北路2段→直行重慶北路1段→右轉長安西路【台北北門口保正殿(紅壇)】→右轉塔城街→直行迪化街1段【社子玄靈宮(紅壇)】→直行【台北霞海城隍廟】→直行民生西路解散 (全程約5公里)
會選擇大龍峒保安宮為出發點、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早期大龍峒、大稻埕族群皆是福建泉州同安人,「保安」意即保佑同安。二、1853年頂下郊拚時,大龍峒也有派人來幫忙而且還犧牲了。
【認識台北霞海城隍廟】
1859年3月18日完工的霞海城隍廟,佔地僅46坪,坐落在今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其最早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在1879年舉行,或許是當時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帶動地方繁榮,才讓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曾禁止台灣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在1898年因為發生瘟疫,為了祈求神明保佑,方予以開禁,廟方才繼續中斷多年的迎神鎮煞等廟會活動。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城隍聖誕祭典與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40年來,則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加上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令「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盛況再現。
過去大稻埕的商人會利用霞海城隍廟這幾天廟會所帶來的人潮進行商品的促銷,同時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把迎神賽會與商業活動聯結起來;當時的火車為此還需要加開班車以運送絡繹不絕的參拜人潮,這般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亦使得霞海城隍爺的神威更加遠播。
台灣有許多地方奉祀城隍爺,但迎城隍遶境的時間則各地不一,相傳台北霞海城隍廟自清光緒5年(1879年)以來便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且由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上記載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五月初六海內會祭典……,五月十一、十二暗訪,五月十三遶境行列,五月十八收軍,五月二十二城隍爺聖誕祭、契子祝壽演戲……」,由此可知,至少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年)以來,便已確切維持五月初六起,按照古禮舉行海內會祝壽祭典,以慶賀城隍老爺的聖誕;並把城隍帳下五營兵將派往社區的五個角落駐駕在各土地廟內,藉以綏靖地方邪祟,謂之「放軍」。以下就依每年農曆五月祭典活動的時間順序簡單介紹之。
霞海城隍廟自清末以來,便為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活動,皆會吸引許多人潮參觀,迎神活動之熱鬧,堪稱是北台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與「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為「五月十三迎城隍」,肇始於清光緒5年(1879年),城隍聖誕期間的放軍、聖誕祝壽祭典、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則依序舉行,自日治時期已有清楚的文獻資料可為佐證(見《沿革志》、《臺灣日日新報》等),而早年的迎熱鬧活動甚至出動許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詩意閣,以及具有廣告意味的藝閣等,好不熱鬧,加上火車交通工具的祭典期間折扣優待等利多,更加吸引全台各地信眾前來觀賞慶典活動。
遶境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主要是由各個北管軒社與各地金獅團等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神將主要為城隍駕前的謝、范兩位將軍,以及文判和武判等,由於城隍老爺是白晝繞境,所以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的裝扮異於暗訪時的裝扮,不需背包袱與雨傘,手中也不持釘棍或鎖鍊,而是改成右手持扇子、左手拿手絹。至於金獅陣則包括金獅數頭、以及類似宋江陣的兵器隊伍。
至於遶境遊行的路線,以2001年為例,中午12點半集合於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下午1點出發,進行路線為: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民族西路→左轉延平北路三段及二段→右轉涼州街→左轉迪化街一段→社團法人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協會→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塔城街→左轉長安西路→左轉承德路一段及二段→民生西路口。由於每年路線不盡相同,遶境遊行路線皆以當年度霞海城隍祭典公告之路關表為準。
熱熱鬧鬧的城隍祭典,自五月初六放軍日起、歷經五月十一的暗訪、再經十三日的城隍繞境,加上五日的梁皇法會,直到十八日收軍日止,整個盛大熱鬧的城隍聖誕祭典的活動才算完全結束。霞海城隍廟的廟地雖然並不寬敞,但其城隍祭典卻一直受到各方注目,每每吸引成千上萬群眾前來圍觀;而自清代首度舉行祭典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興盛期,戰後時興時衰的消長期,參與遊行的陣頭歷年來亦產生不少的變化;儘管如此,霞海城隍廟與信眾們為靈顯的城隍尊神慶生的心意從沒有改變,而這正是城隍信仰歷經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認識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當年創廟者為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泉州同安人,因此取名保安,意謂「保佑同安」。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滔),醫名頗盛,逝世後被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
大龍峒舊名為大浪泵,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語譯音。史載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取三人之姓氏),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今萬華、大龍峒、大稻埕、松山一帶)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 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醫神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3000坪大廟宇。經過多年施工後,於1830年完工。1835年後,與台灣的許多廟宇相同,成為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
1985年,內政部認定大龍峒保安宮為國家二級古蹟。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的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發的「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目前,大龍峒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合稱「台北三大廟門」。
文財殿 沿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6.7(農曆5.13)台北霞海城隍廟城隍老爺聖誕遶境(台北迎城隍)Part 1
這段直播因爲在烈陽下拍攝導致手機溫度太高,結果手機被強制停止運作⋯⋯
遶境路關表:
中午12點民族西路與重慶北路3段路口報到,下午1點出發→直行重慶北路3段→右轉酒泉街→左轉大龍街→左轉哈密街【大龍峒保安宮】→直行哈密街【案桌】【準提瑤后宮】【和安宮 大龍峒金獅團】→左轉迪化街2段【萬和宮 保安社】【聖德宮】→右轉迪化街2段296巷→左轉延平北路3段【天師宮】【四崁仔廣信府(紅壇)】→右轉延平北路3段18巷【北玄殿】【福德廟】【大稻埕麒麟會(紅壇)】→左轉迪化街2段→左轉民權西路【大橋頭清心樂社 飛舞獅】【廣澤堂】→右轉延平北路2段【大稻埕慈聖宮】→左轉保安街→右轉甘州街【舊市場普願宮 金萬獅】→左轉歸綏街→右轉重慶北路2段→直行重慶北路1段→右轉長安西路【台北北門口保正殿(紅壇)】→右轉塔城街→直行迪化街1段【社子玄靈宮(紅壇)】→直行【台北霞海城隍廟】→直行民生西路解散 (全程約5公里)
會選擇大龍峒保安宮為出發點、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早期大龍峒、大稻埕族群皆是福建泉州同安人,「保安」意即保佑同安。二、1853年頂下郊拚時,大龍峒也有派人來幫忙而且還犧牲了。
【認識台北霞海城隍廟】
1859年3月18日完工的霞海城隍廟,佔地僅46坪,坐落在今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其最早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在1879年舉行,或許是當時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帶動地方繁榮,才讓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曾禁止台灣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在1898年因為發生瘟疫,為了祈求神明保佑,方予以開禁,廟方才繼續中斷多年的迎神鎮煞等廟會活動。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城隍聖誕祭典與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40年來,則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加上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令「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盛況再現。
過去大稻埕的商人會利用霞海城隍廟這幾天廟會所帶來的人潮進行商品的促銷,同時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把迎神賽會與商業活動聯結起來;當時的火車為此還需要加開班車以運送絡繹不絕的參拜人潮,這般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亦使得霞海城隍爺的神威更加遠播。
台灣有許多地方奉祀城隍爺,但迎城隍遶境的時間則各地不一,相傳台北霞海城隍廟自清光緒5年(1879年)以來便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且由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上記載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五月初六海內會祭典……,五月十一、十二暗訪,五月十三遶境行列,五月十八收軍,五月二十二城隍爺聖誕祭、契子祝壽演戲……」,由此可知,至少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年)以來,便已確切維持五月初六起,按照古禮舉行海內會祝壽祭典,以慶賀城隍老爺的聖誕;並把城隍帳下五營兵將派往社區的五個角落駐駕在各土地廟內,藉以綏靖地方邪祟,謂之「放軍」。以下就依每年農曆五月祭典活動的時間順序簡單介紹之。
霞海城隍廟自清末以來,便為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活動,皆會吸引許多人潮參觀,迎神活動之熱鬧,堪稱是北台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與「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為「五月十三迎城隍」,肇始於清光緒5年(1879年),城隍聖誕期間的放軍、聖誕祝壽祭典、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則依序舉行,自日治時期已有清楚的文獻資料可為佐證(見《沿革志》、《臺灣日日新報》等),而早年的迎熱鬧活動甚至出動許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詩意閣,以及具有廣告意味的藝閣等,好不熱鬧,加上火車交通工具的祭典期間折扣優待等利多,更加吸引全台各地信眾前來觀賞慶典活動。
遶境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主要是由各個北管軒社與各地金獅團等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神將主要為城隍駕前的謝、范兩位將軍,以及文判和武判等,由於城隍老爺是白晝繞境,所以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的裝扮異於暗訪時的裝扮,不需背包袱與雨傘,手中也不持釘棍或鎖鍊,而是改成右手持扇子、左手拿手絹。至於金獅陣則包括金獅數頭、以及類似宋江陣的兵器隊伍。
至於遶境遊行的路線,以2001年為例,中午12點半集合於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下午1點出發,進行路線為: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民族西路→左轉延平北路三段及二段→右轉涼州街→左轉迪化街一段→社團法人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協會→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塔城街→左轉長安西路→左轉承德路一段及二段→民生西路口。由於每年路線不盡相同,遶境遊行路線皆以當年度霞海城隍祭典公告之路關表為準。
熱熱鬧鬧的城隍祭典,自五月初六放軍日起、歷經五月十一的暗訪、再經十三日的城隍繞境,加上五日的梁皇法會,直到十八日收軍日止,整個盛大熱鬧的城隍聖誕祭典的活動才算完全結束。霞海城隍廟的廟地雖然並不寬敞,但其城隍祭典卻一直受到各方注目,每每吸引成千上萬群眾前來圍觀;而自清代首度舉行祭典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興盛期,戰後時興時衰的消長期,參與遊行的陣頭歷年來亦產生不少的變化;儘管如此,霞海城隍廟與信眾們為靈顯的城隍尊神慶生的心意從沒有改變,而這正是城隍信仰歷經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認識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當年創廟者為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泉州同安人,因此取名保安,意謂「保佑同安」。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滔),醫名頗盛,逝世後被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
大龍峒舊名為大浪泵,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語譯音。史載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取三人之姓氏),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今萬華、大龍峒、大稻埕、松山一帶)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 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醫神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3000坪大廟宇。經過多年施工後,於1830年完工。1835年後,與台灣的許多廟宇相同,成為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
1985年,內政部認定大龍峒保安宮為國家二級古蹟。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的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發的「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目前,大龍峒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合稱「台北三大廟門」。